美國大學招生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不以培養精英為目標

互聯網第一留學公開課:留學爆米花

專業留學服務平臺:信息/攻略/諮詢/辦理

美國大學招生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不以培養精英為目標

常青藤式教育,素來被認為是“精英教育”的代表。但有個有趣的現象是,搜索美國常青藤聯盟裡的任何一所學校,查看它們的主頁,會發現沒有一所學校將“培養精英”作為自己的目標。原因為何?紐約城市大學社會學的博士徐舫在這篇文章中告訴了我們答案。

- 01 -

你其實並不瞭解“精英”的含義

在華人擁抱“精英教育”的同時,西方主流國家已經把這個概念拋棄了。就拿美國來說,沒有一個教育機構會以培養“精英”為己任,更沒有一個學校會炫耀自己的畢業生全都是“精英”。

在美國,千萬不要張口閉口就是 “精英”,這可能是讓自己不受待見的最有效辦法之一。申請美國名校,千萬別標榜自己是 “精英”, 引發導火索,炸沉自己申請小船的可能就是這個詞語。你若是想去美國學習、生活,請你先規範使用“精英”這個詞語。

在中國,精英的意義簡單粗暴,基本意思為: 高大上。而在美國,”精英”代表著一個特定的階層。在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寫了一本叫做“The Power Elite”(《權利精英》)的書,指出,精英階層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操縱著美國社會,他們是一小撮人,卻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能夠在小圈子內決定關係到國家乃至世界的大事。

因此,精英並不等同與“富有”, 也不只是“優秀”的代名詞,在美國,精英象徵著一個特定階層的成員,他們比常人擁有更多的權利,享受更多的便利。而這種特殊地位一般來源於家族背景,白手起家而躋身於精英階層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美國大學招生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不以培養精英為目標

- 02 -

在美國“精英”不是一個褒義詞

看到這裡,一些讀者可能會憑著中國人的直覺推測,成為精英應該會是美國人的夢想吧!好吃、好穿、還能呼風喚雨,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嘛!可是,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就是因為美國人的夢想沒有那麼簡單!

以下為美國曆史掃盲:

美國的第一批移民來自歐洲,他們主要由——用大白話說——歐洲各國”混不下去的人“組成,包括:受主流排擠的宗教異己分子、歐洲南部的窮人、打工族、逃避愛爾蘭饑荒的人們、德國、挪威的農民等。

這些沒有資本的草根階級,來到新大陸,逃離的便是讓他們“受夠了”的歐洲“精英制度”,想要建立的,是一個人人平等、人人有機會的新制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夢 (American dream)。正如《獨立宣言》指出,這個美國人的基本共識,在他們看來這甚至是一個 “不言而喻的真理”。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獨立宣言》

美國大學招生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不以培養精英為目標

這個共識貫穿著美國的整個社會,從經濟、政治、教育、文化各個方面顯現出來。去過美國和歐洲的人可以輕易地觀察到這樣的區別:在歐洲,最壯觀的設施是教堂和宮殿–宗教領袖和統治階級的處所,而在美國,最壯觀的設施是遍佈全美的公家公園 ——人人可以獲取的公共資源。

相比歐洲的宮殿最初花老百姓的錢為滿足皇室和貴族這些精英的享受,美國國家公園在至今一百年的歷史中,多是20世紀初的精英花自己的錢買地修路捐給國家,供老百姓享用,小約翰·洛克菲勒,Standard Oil的繼承人就是這樣的一個美國精英。

但這樣為老百姓謀福利的精英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美國人可謂談“精英”色變,原因就是 “精英”階層操縱著政治軍事和經濟,削弱了大眾的權利,褻瀆了“一人一票”存在的意義、妨礙了自由和公正,破壞了神聖無比的“美國夢”。

美國大學招生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不以培養精英為目標

- 03 -

美國教育最終想培養的

是“社會的推動者”

作為一個美國學術圈內人,很多中國學生問我,美國名校到底找的是怎麼樣的學生?怎樣才能被視為“足夠優秀”?

我認為中國學生首先應該意識到的一點是:美國的教育界最終想要培養的是“能夠推動社會前進的人”。不是不可一世的學霸,不是萬眾矚目的人生贏家,也不是“比你有天賦還比你努力的”大神,而是“能夠推動社會前進的人”!

非常諷刺的一點就是,在美國這個個人主義盛行的國家,人們看問題的方式反而緊緊與社會聯繫在一起。人才從來不是獨立的,必須在社會中發揮作用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所以,在美國招生官的眼裡,一個滿腦子想進最熱門的專業、找最賺錢的工作、買車、買房、移民、追求財務自由學生是毫無魅力的。可以說,美國人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認為,能夠不計代價地把自己畢生精力與智慧注入一項事業中,最終推動社會進步的人,一定是那些心中對某一領域有著真誠、持久的熱情的人。

美國大學招生偏愛“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不以培養精英為目標


最後,用身邊的一個例子結束今天的討論。朋友是一個從美國小地方出身的亞裔女孩,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由於真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好奇心投入Peace Corp非洲志願工作兩年。回國後,就憑她從非洲帶回的深刻思考和真切的故事感動了著名的藝術學院,錄取成為碩士學生。

畢業後,順利進入微軟工作,面試時,她自信地說道:

“我在非洲的見聞讓我認識到:科技和設計可以改變世界。我要用我的知識為公司工作,使公司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一起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

美國人為這個有理想的女孩埋了單!

相信很多人也一直想問:美國名校到底找的是怎麼樣的學生?怎樣才能被視為“足夠優秀”? 文章給了我們答案——絕非不可一世的學霸,也不是萬眾矚目的人生贏家,更不是“比你有天賦還比你努力的”大神,而是“能夠推動社會前進的人”!

美國名校相信“能夠不計代價地把自己畢生精力與智慧注入一項事業中,最終推動社會進步的人,一定是那些心中對某一領域有著真誠、持久的熱情的人”,他們為這樣的人埋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