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星星之火

據傳,居住於此的林姓和桂姓在歷史上分別出過文舉人和武舉人,為了表彰激勵更多的後人勵志求學,朝廷將林姓祖屋後山冊封為“官山”。由於這一片區一直保存著皖江文化桐潛懷方言,在發音上“官”於“關”音同,久之成了今天的“關山”。又因殷商王朝的太師“比干”因諫商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後,賜姓“林”,林姓後人遷居於此後,勵精圖治,家族逐漸壯大,不忘先祖創立的殷商王朝,以“殷”為名取窪,小殷窪由此得名。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1938年4月,巢湖淪陷,原國民黨縣區地方政府遷往大別山腹地立煌,巢縣進入了汪偽政權控制時期。小殷窪村周邊分別是馬蹄窪、毛慄窪、北窪,山窪縱深地形比較複雜,過去這裡與外界幾乎隔絕,是開展游擊戰、退守避敵的理想山村,也是敵後黨的機關較為理想駐地。

1938年7月,時生根據中共皖東工委書記劉順元指示,來巢縣恢復地方黨組織,領導巢北地區的抗日救亡工作。9月,中共巢縣特支在小殷窪潘家老屋成立,時生任特支書記,茅坤任組織委員。巢縣特支隸屬於中共皖東工委領導,成立初期,曾在黃山,西峰庵一帶發展黨組織。

為了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的需要,剛剛成立的中共巢縣特支,即以巢縣動委會的名義(時生前任縣動委會指導員),在小殷窪(潘家老屋)舉辦了一期抗日青年幹部培訓班。馬齊彬、馬貝禾、吳屏周、曹樹華、宋皓明、馮邨、丁邦福、周衣冰等30餘名青年學生參加了這期培訓。舒政海、張愷帆、馮宏謙、時生、茅坤、張克林等中共黨員在訓練班任教。訓練期間,全椒縣的童蘇群、含山縣的刁筠壽、巢縣的吳屏周等在班內加入中國共產黨。刁筠壽被分配到巢縣動委會宣傳部副部長,吳屏周被分配到巢縣農民抗敵協會任理事長,馬齊彬等十餘人被分配到省卅工作團。1938年12月,中共巢縣特支改為巢縣縣委,由鮑有蓀任書記。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小殷窪幹訓班一共舉辦了二期,為巢含地區的抗日鬥爭培養了一批領導骨幹,在巢湖近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功不可沒。

殷窪小學

查志和(1925-1996),其父查大平,因為是木匠手藝人,活動在四鄉八里,與當時的進步青年丁邦福、潘世凡、杜義國多有接觸。受其感染,致力於艱苦的環境下送子入學,後來查志和參加了國民黨軍隊,在皖北經歷一次重大失敗戰役後,回鄉辦起了私塾學堂。1949年解放後,被選送到黃麓師範進修,1951年,回鄉利用自家的住宅辦起了解放後巢北山南地區第一所小學。因場地有限,家裡人口眾多,僅有的房屋無法安置更多的學生。1952年人民政府把鄉鎮民辦小學全部轉為公辦小學。在鄉政府的協調下,徵用了小殷窪潘家老屋,將查志和先生創辦的民辦小學整編擴充,於1952年春正式成立建國後第一所公辦學校,初始叫“虎灘小學”。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虎灘小學”創立,為黃山山區眾多學童提供了入學機會,東至姚廟六衖,西至石馬山汪橋,北至油坊集,十幾個山窪裡的孩子得以有求學的場所。由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耗盡了國內所有資源,家家生活艱難。很多求學的孩童都是十四五歲才第一次走進學堂,有很多孩子一邊讀書一邊務農。從小就聽我父親說他是殷窪小學“高小畢業”,無法理解“高小”其中含義。在這次走訪中,多位老人告訴我,因為經濟困難,到虎灘小學讀書的孩子多數都是十幾歲了,為了照顧這些大齡困難學童,分三年和六年學制。很多困難的孩子只能讀三年,有的只讀了一年。三年的高齡小學生畢業了,被冠以“高小畢業”。也正因為這短暫你的三年“高小”培訓,讓我的父輩們知道書寫自己的姓名,知道給自己記工分,想想都是心酸。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虎灘小學”因其駐地在小殷窪,在1955年虎灘鄉撤銷後,於60年代中期更名為“殷窪小學”,從1952年春一直到1972年的20年時間裡,在各方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學校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殷窪小學”一直以潘家老屋為教學基地,直至1972年殷窪小學新校址建成才正式搬遷。在這20年時間內,殷窪小學承擔了黃山鄉小學的教育中心角色,直到1973年,黃山人民公社八字口中心小學正式成立,“殷窪小學”才逐漸失去了教育中心的地位。隨著改革開放,尤其是1992年、2005年兩次撤區並鄉行政區劃的調整,加之近十幾年的高速城鎮化進程,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謀生,人口銳減,致使生源枯竭,2006年,殷窪小學走到了歷史終點。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從1952年到2006年殷窪小學正式停辦的54年時間內,先後有:查志和、黃德秀、徐厚餘、裴先章、高成齊、方純才、王建民7任校長。

至此“殷窪小學”完成了半個世紀的使命,歷經滄桑、潤物無聲。查志和先生由於有成功的辦學經驗,在殷窪小學組建成立後不久,先後被借調到西峰小學、後劉小學、汪橋小學等學校建設中。

“三載春風化綢繆,幾番風雨洗鴻溝”,正是殷窪小學的創辦,黃山一群衣衫襤褸既清純又懵懂的窮苦孩子們得以走進學堂,識文斷字。現如今第一波接受教育的學童都已是80多歲的老人,在談及殷窪小學,談及查志和先生時,無不唏噓感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殷窪小學開啟瞭解放後黃山教育啟蒙的第一頁,在山貧水瘠困難時期,錘鍊成長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負、有使命在身的青年才俊。此乃: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查志和先生或許是因為那段從戎的經歷,或許是是因為知識被戴上了“先知先覺”“臭老九”的帽子。後來錯誤得以糾正。“黑髮及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正因為查志和先生的辛勤付出,黃山解放後期湧現出一大批精英才俊。“春播桃李三千圃,秋來碩果滿神州”來回報殷窪小學,回報黃山這片土地。

虛實中學

一九五七年九月初,在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應該接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鼓舞下。當時黃山鄉幾位回鄉知青:韓久法、葉詩皋、朱邦才、胡吉榮等在一起研究新辦一所初中。他們首先放棄國家分配去定遠、淮北等地當教師的念頭。於是主動向縣教育局和原黃山鄉黨委政府作了彙報。在得到縣鄉政府同意和支持下,一方面借用民房做教室和住宿,一方面張貼招生廣告。不到半個月。來自巢縣、含山、和縣、全椒、肥東等地學生共一百多人報名註冊入學,這樣一所民辦初中就在黃山鄉八大戶胡吉榮家誕生了。


巢湖:巢北黃山第一窪——小殷窪(二)



由於校舍條件有限,1958年遷至小殷窪(潘家老屋),開始叫“黃山初中補習班”,1958年提出政治上抓務虛,經濟上抓務實,兩手抓。即務虛必務實。依據當時的政治環境借用安徽省委創辦了,《虛與實》”雜誌,更名為“虛實中學”.1960年下半年虛實中學遷址馬山大隊楊基窪。學校原定規模三個年級共六個班。學校共辦了兩屆畢業生,1961年暑期根據縣教育局指示予以停辦註銷。這所學校共為高一級學校、鄉村機關單位和社會培養了一百五十多名人才。停辦後,虛實中學的桌椅及硬件設施就近支援汪橋小學建設。大部分又集中到尉橋大隊姚窪水庫下,為組建成立“巢縣黃山農中”即後來的“黃山初級中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人才保障。(待續)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