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幹各的還是協同發展?對安慶、池州、銅陵來說,真是一個問題!

說到安慶、池州、銅陵,要在歷史上,那就是一家人。當然,池州以前有些地方曾歸屬過蕪湖。這家人到現在,一分為三,有面積小但富有的銅陵,有生態好但經濟較差的池州,還有動不動就喜歡翻老皇曆的安慶。​

各幹各的還是協同發展?對安慶、池州、銅陵來說,真是一個問題!

如果翻開地圖,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在長江中下游流域,自西向東,從武漢到上海,自南而北,從南昌到合肥,可以畫出一個長約1000公里,寬約500公里的經濟發展圈。這個圈也許可以被命名為:環安池銅經濟圈。因為,沿著這個圈的邊界,都是5000億級以上的中心城市,從上海的3萬億級別到最弱小南昌的5000億級別,除了蘇州2萬億級別外,杭州、南京、合肥、武漢、長沙都是萬億級別。而這一圈核心城市所圍起的一個圈,正好由長江自西向東劃開,安慶、池州、銅陵位居中心,千億級別的城市。而往西一些或者往東一些的九江、蕪湖要更好一些,2500億級別。

再如果來看看長江經濟帶的幾個城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畫個圈,中游城市群畫個圈,剛好安慶、池州、銅陵被完美地避開了。所以,在安徽人自己看來,安池銅就是個偏南區域;而從長江中下游經濟帶的位置來看,安池銅就是個中心區域。

各幹各的還是協同發展?對安慶、池州、銅陵來說,真是一個問題!

昔日安徽省會安慶,“長江五虎”的帽子是不好意思再戴了,“安徽五虎”的名頭倒是還可以叫一叫,但隨著南京周邊的滁州、蕪湖、馬鞍山以及淮河流域的蚌埠、阜陽的崛起,老五的位置以後保不保得住,真的很難說。曾經憑藉扼守長江虎視寧漢的地理優勢,安慶闊過,而安慶曆史地位的下降,是鐵路運輸的興起和水運的相對衰落結果。在海運為王時代,萬噸海輪只能到銅陵港,更大的只能到南京港。近年三大支柱產業石油化工、裝備製造以及輕紡服裝等轉型升級慢了,石化廠區和市區無縫對接,嚴重製約市區發展,下轄的縣市又管不好,樅陽也被銅陵給帶走了。

而小銅陵是大作為。過去一直被周邊兄弟流著口水惦記著,卻像一個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不僅沒被肢解,反而把安慶的樅陽給吃了進來,搞起了跨江發展。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今天的銅陵更是捧著銅飯碗吃飯,高附加值銅製品遠銷海內外。但無奈銅陵太小,小到像一個縣級市,缺乏發展縱深空間。

各幹各的還是協同發展?對安慶、池州、銅陵來說,真是一個問題!

而面積不大不小環境相當優美的池州,近年好像是靠著九華山的香火錢過日子。當然,地藏菩薩和一眾和尚可沒那麼大方。有港口,地夠多,但山更多,除了市區一塊稍好,剩下的全是山區縣。歷史上又被多次地拆分合並,池州只有無奈一句:你們高興就好!反正,發展機遇算是錯過多次了,現如今也落了個全省倒數第一的尷尬位置。

安慶、池州、銅陵,這三個長江邊的兄弟城市,完美地避開了周邊任何一個巨無霸,想抱大腿都找不到北(腿),妥妥的一個經濟窪地、真空地帶。三兄弟各幹各的,混混日子倒是不錯,畢竟,長江有魚可以吃,大別山黃山有野味可以品,閒來還可以去九華山找和尚嘮嘮嗑,一起罵罵合肥。但日子不能就這麼過啊!於是,有人就提議,這三兄弟是不是可以自己抱團發展?三者既有合作的條件,也有合作的需要。這種需要已經超出了安徽本身的需要,更是長江經濟帶整體協同發展的需要。

由安慶池州銅陵組成的中心區域,剛好佔據著大別山和黃山之間的一塊平原地帶,長江中間過!如果說三個地市合併,成為皖南和合肥競爭發展的一個大城市,可能性不大。畢竟,安慶不是合肥,銅陵不是萊蕪,池州也不願意當巢湖。即使是變成了一個城市,一鍋飯也不是那麼好吃的,各地區劃調整失敗的案例也不少,畢竟各自下轄的幾個縣都不怎麼聽話,還要涉及到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的家庭爭端。甚至有人提議,因為池州別名秋浦,取浦,取安慶的慶,取銅陵的銅合併的城市就叫“浦銅慶”,寓意普天同慶!

各幹各的還是協同發展?對安慶、池州、銅陵來說,真是一個問題!

協同發展是更加現實的選擇,安慶城建好一些,銅陵工業強一些,池州生態環境美一些,三地的港口如何避免惡性競爭,三地的產業如何實現互補發展,三地的資源如何實現共享,是不是可以在三地接壤的地區建個試驗田等等,都值得一試,也很是值得期待。當然,難度是很大的,光是一個合溫高鐵的過境設站,都惹得一地雞毛。

吵歸吵,合作才能共贏。都說安徽的發展大略是一體兩翼。一體就是合肥,兩翼就是淮河流域經濟帶和長江流域經濟帶。安慶池州銅陵就在這個長江一翼上。再不一起努力奮鬥,就只能落在馬鞍山、蕪湖後面了。到那時,除了能說說“他們喝的是我們的洗腳水”外,還能再幹些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