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東流濱臨長江南岸,取"大江曲折來,到此如東流"詩句中的"東流"為名,晉代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曾在東流種菊,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古稱東流為"菊所"、"菊邑",還因鎮內秀峰、天然兩古塔對峙,又稱"雙塔"。是東至縣最古老的中心城鎮,原為東流縣的縣城。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東流老街

一,東流縣

戰國時期楚、越、吳相爭不息,邑境更迭頻繁。東流始為吳楚境,後為越地,後又併為楚境。秦始皇26年(公元前219年),並天下,廢分封,置郡邑,江南置六郡,東流屬廬江南郡入九江郡、揚州章郡。漢時,池州境地分屬兩郡五縣。東流為彭澤縣地,屬豫章郡。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後,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並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縣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明代開國後,經過九華府、華陽府沿革之後的池州府,領貴池、銅陵、東流、建德、石埭、青陽縣。池州的社會較安定,農業、手工業有所發展,經濟在原有基礎上恢復較快,文化也取得了成績。明弘治3年(1490),大力發展旅遊業。東流知縣進士楊季芳因敬慕陶淵明的高風亮節,得工部郎中毛應奎例紙六千易甓石,在當年先生種菊的故址,建起陶靖節祠(俗名陶公祠),還在臨江處建了一座菊江亭。明代造訪東至的名人很多,其中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于謙經東流。故有“景到東流”一說,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享有“江南第一繁盛處”美譽。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康熙後一百年間,池州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有所發展。乾隆皇帝弘曆六下江南,微服私訪池州時,在途經東流縣時,曾在姜壩鄉,觀看徽班藝人週三毛扮演《崔子弒君》中的齊莊王,甚為傳神,博得乾隆帝嘉獎,欽賜週三毛“江南第一醜”雅號,並賞其一對金字燈籠。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

民國元年(1912)東流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後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改屬安徽省第八專區。

1949年4月22日,東流縣解放後,隨軍南下的60餘名靈壽縣幹部由樅陽過江經貴池烏沙至東流縣後,迅速接收舊政權。5月在東流城內街(今東流鎮)成立中共東流縣委,東流縣人民政府隸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設置4區12鄉,由於幹部缺乏,除區級政權配備主要幹部外,鄉級一般利用原舊職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東流縣和至德縣並置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東至縣屬池州市至今未變。

二,東流(區)鎮

1950年1月撤銷東流縣城關區,始建香隅區(又稱東流縣第一區),城內街(現東流鎮)隸屬香隅區。

1952年撤城內街建城內鎮,駐地城內街何家大屋。

1956年1月城內鎮升格為區級,隸屬東流縣直轄,同年5月改為城關鎮。

1958年9月撤銷城關鎮,長嶺鄉(原屬瓦壟區),長安鄉(原屬張溪區)五星,張崗兩農業社並置成立城東人民公社,駐地泉水塘。

1958年11月為加強對縣直單位的領導建雙塔區,只設中共雙塔區委不設區政權機構,駐地東流。

1951年11月撤銷雙塔區,始建東流鎮。

1961年12月,東流鎮和城東人民公社並置為雙塔區,轄東流鎮,長嶺,長安,城東公社。

1964年2月撤區並社,撤銷雙塔區,合併城東,長安,長嶺,東流鎮公社建雙塔人民公社。駐地東流街。

1965年5月復建東流鎮,駐地東流街。

1969年3月,合併臨江,雙塔公社和東流鎮,建向東公社,駐地東流街。

1972年3月,撤銷向東公社,撤分為臨江,東流兩公社。東流公社直屬東至縣;臨江公社隸屬香隅區。

1978年10月撤銷東流公社,分建為東流鎮和長嶺公社。其中東流鎮直屬東至縣領導,長嶺公社隸屬堯渡區。

1980年3月長嶺公社分建為長嶺公社和長安公社,東流鎮改為區轄鎮,隸屬東流區。

1983年5月農村體制改革,以社建鄉,長嶺和長安公社分別改為長嶺鋪鄉和長安鄉。

1985年6月東流鎮升格為副縣級鎮,東流鎮,區合一。轄長嶺鋪和長安鄉

1986年7月增轄七里湖鄉。(1980年建七里湖管理區,隸屬東至縣,1986年7月改建為七里湖鄉)

1992年撤區並鄉,東流區整體併入東流鎮。

1994年東流鎮析出七里湖鄉。

2007年行政區劃調整時,七里湖鄉再次併入東流鎮。

東流鎮面積147平方千米,轄12個村(其中回民村1個)、3個社區居委會。在中心城區5.08平方公里範圍內密佈著陶公祠、秀峰塔、天然塔、東流古街、東流古城、大曆山、曾國藩大營、炎帝廟、天主教堂等眾多歷史遺存和文南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流鎮是全國重點鎮、安徽省副縣級鎮,安徽省擴權強鎮試點鎮,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擁有省級東流經濟開發區,是沿江重要港口,以山水、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濱江工貿、旅遊城鎮。2019年東流鎮入列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陶公祠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新閘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風光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黃泥湖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天主教堂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炎帝廟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秀峰塔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天然塔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曾國藩大營

東流縣與東至縣東流(區)鎮

鄉野風光

源自海兵說東至,宋海兵先生主編東至縣《姜東村志》,《先進村志》,《江心村志》,《洪畈村志》等數十部東至縣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