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灣腔惹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弟弟“成蟜(音同絞)”在長安鄉一帶有一片封地,管理著這一方天地的安危,深受當地老百姓擁戴,因此,他被稱作“長安君”。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跟項羽的“楚漢爭霸”中,最終獲得了勝利。劉邦當上漢高祖後,就在長安鄉一帶設立了長安縣。
兩年後,漢高祖在關中平原腹地建造了“未央宮”,同時,把都城從渭河以北的櫟陽城整體搬遷到了未央宮,因為未央宮地處長安縣,所以,新都城被稱作“長安城”,寓意為新都城要長治久安,讓百姓安居樂業,永享太平日子。
長安的名稱被確定下來後,就一直延續下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不過,長安的上級管理單位,在不同時代都改變過稱謂。
分別是,在漢代時,稱作京兆尹,在魏、晉、隋、唐時期,稱為京兆郡,在唐、宋年間,稱作京兆府,在元朝時,稱作奉元路,明、清、民國年間,稱作西安府。到了今天,就稱作西安市。
“長安”的名稱改為“西安”,是因為朱元璋。
朱元璋命令大將徐達對元朝殘餘勢力一路追擊,趕出了陝西關中平原腹地,元朝殘兵遊勇向西域逃去。直到公元1369年,朱元璋完全推翻了元朝,取得了最終勝利,為紀念這次勝利,索性把奉元路改成“西安府”,有“西部安定”之意,並把西安設定為明王朝的西部重鎮。
朱元璋經過考察後,看到西安曾經做過許多朝代的都城,城市佈局合理,具備王者氣派,並且,西安居於華夏中央,地理位置也不錯,所以,朱元璋抱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把西安作為首都的第一選擇來建設,很快修建了工程浩大的西安城牆,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西安城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幾年後,朱元璋的兒子、皇太子朱標在南京去世,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深受打擊,不久,70餘歲的朱元璋也鶴歸西天,因此,遷都西安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從現在來看,西安城的規模遠遠超過了昔日的長安城。因為在古代,有上百萬人口,城區面積幾十平方公里的城市,就算很大的城市了。在唐代長安城發展的鼎盛時期,面積有8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有130萬左右,而這些,才是現在西安城的十分之一左右。
鴻鵠迎罡
有這麼一種對西安的誤解。說漢唐古都長安名字多霸氣,慈禧這個敗家老孃們兒逃到長安後,勉強活命。為紀念此次西行,就把長安改成“土裡土氣”的西安。
事實上,真正給長安改名西安的,不是慈禧,而是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的時候,長安是陝西行省兼奉元路駐所,也就是省會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崛起東南,橫掃天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將徐達和常遇春,率明軍殺進奉元路。為紀念此次西征成功,朱太祖下詔,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當時的長安,只是奉元路下轄的一個縣。
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是“封建制”,就是讓兒子們分守各地,為國之屏藩。太子朱標坐鎮南京,四子朱棣守北平為燕王,次子朱樉守西安為秦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樉封為秦王。但當時還小,8年後才去西安就藩。
朱元璋非常看重西安,否則也不會讓地位僅遜於皇太子的次子坐鎮西安。要知道,皇太子朱標萬一有三長兩短,朱樉最有資格繼承皇太子之位,你說西安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重要不?雖說朱元璋並不喜歡這個兒子,但那是朱樉長大之後不為父親喜歡,小時候誰看的出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早對就國都南京的地勢不太滿意,有意遷都。而遷都第一首選,就是西安。
朱元璋主要有三個選擇。開封雖是五代宋金故都,但地勢太平坦,易攻難守。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倒是有山有水,但明朝開國元勳一大半都是中都人。如果定都鳳陽,朱元璋還有多大話語權就難說了。
開國元勳都和西安沒啥瓜葛,又東守黃河,南依秦嶺,西望隴原,北眺大漠,易守難攻。放眼天下,再沒有比西安更合適取代南京成為國都的地方了。
朱元璋雖然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式下詔南京為國都,但在心中,他始終無法說服自己。朱元璋念念不忘的,還是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十多歲的朱元璋自感時日無多,再不考察西安就來不及了。他自己沒有辦法親自前住,就派未來的皇帝——皇太子朱標代他走一趟。
朱標風塵僕僕來到西安,進行考察。結果發現西安氣勢足,但關中早不是漢唐的糧草豐足之地,需要大量從江南運糧草到西安。這就需要很大的建設成本,明朝未必能承受得起。再加上朱標身體不太好,剛從西安回來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連天字第一號的皇位繼承人都沒了,更沒心思遷都了。
西安失去了重回漢唐的最好時機。
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他更不可能遷到西安了,更何況北元勢力太強,只能天子守國門,遷都北平。北平同樣不產糧食,但江南糧食到北平,可以走漕運和海運,成本比只有陸運的西安節省太多。
雖然沒當上國都,但在明朝,西安依然是陝西省會兼西北第一重鎮。守住西安,西北無虞。丟掉西安,西北、西南(雲貴川渝)都守不住,大明朝能塌掉一半。
西安府是明朝的特大城市之一,下轄6個州,31個縣,而當時的陝西省,總共有21個州,95個縣。也就是說,西安府佔了陝西省的三分之一。就城市地位和區域功能而言,明朝的西安府差不多相當於現在重慶直轄市。
僅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西安府就有人口231萬。經過百年發展,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西安府人口達到391萬。又過了八十多年,萬曆六年,公元1576年,這個數字已增長至450萬。
明朝早成過往,但明朝依然為西安,為中國留下了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氣勢恢宏的明城牆。你現在來到西安,站在西安城牆下喝“網紅”摔碗酒,那就是明朝的遺蹟。
明城牆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開始在漢唐宋元舊城牆的基礎上修建,四年後完工。朱元璋當時就有遷都西安之意,所以對西安城牆的要求特別高,級別向國都看齊。歷經數百年戰爭洗劫,西安明城牆有很多已損壞,但還是留下了13.7公里的遺作,在夕陽下留今人憑弔懷古。
地圖帝
西安乃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比起歷史的悠久和輝煌,北京都要甘拜下風。
大家都知道,西安的古稱是長安,這座城市是什麼時候改稱西安的呢?又是為什麼原因?西安還能達到古代長安那樣的規模嗎?
西安的悠久歷史
西安歷史極其悠久,我們都學過著名的陝西半坡遺址,這是距今6000至67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就位於西安,這說明我們的先人很早就在西安一帶繁衍生活。
在新時期時代,西安就有了原始的城垣雛形,但當時還沒有形成城市的規模。
到了西周時期(前1111年─前770年),西安成為西周的國都,不過當時不叫西安,也不叫長安,而是鎬京,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稱為京的國都,也是最早的大城市。
長安的名稱由來
秦朝統一六國,定都咸陽,也屬於今天的西安,但在當時西安是小弟,咸陽是大哥,西安是下屬的地盤,而且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故此被稱為“長安”,不叫西安。
秦末漢初,咸陽遭到破壞,劉邦建立漢朝後,決定另選國都,便選在了長安。
長安長安,長治久安,這是一個完美的都城名稱。
當時的長安還只是一個小地方,劉邦讓丞相蕭何主持營造都城,開啟了長安城的輝煌。
長安的繁榮輝煌
自此以後,長安城規模不斷擴大, 不僅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更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城市。
兩漢之交、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長安被個個政權輪番佔據,遭受無數次戰火摧殘,一度荒廢,一直到了隋朝建立再次被確立為國都,才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到了唐朝,隨著大唐盛世的到來,長安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
唐朝的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不僅超過之前任何一座城市規模,甚至超越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面積達到北京城的1.4倍,至於同時期的西方著名城市如羅馬、君士坦丁堡、巴格達更不到長安城面積的1/6,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的國際都市。
長安的沒落更名
自唐朝後期開始,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長安城的糧食已經十分依賴江南糧食的轉運供給,後來又安史之亂、農民起義、藩鎮割據的輪番蹂躪,長安城的地位急劇衰落,不再被後來的宋、元、明、清這四大朝代作為都城,被開封、洛陽、杭州、北京等城市超越。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曾有意遷都長安,但終因漕運不便而放棄。
明朝建國後,朱元璋也曾有意遷都長安,重現秦漢輝煌,併為此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只是因為天下初定,遷都規模太大,為免勞民傷財,最終放棄。
不過朱元璋還是做出一個決定,把長安所在的“奉元路”改為“西安府”,寓意“安定西北”。因為明朝定都南京,位於東南,對西北鞭長莫及,所以朱元璋希望西北邊境穩定。
“西安”之名便由此而來。所謂“慈禧西逃至長安,將之更名西安”的說法絕不可信。
自唐朝以後,長安不復往日輝煌,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一方面,長安發展的重要經濟動力——絲綢之路被阻斷,導致作為起點的長安城隨之沒落;另一方面是人類近海洋文明的崛起,取代了內陸文明,遠處內陸的長安城不具備區位優勢,終於在文明進程中落後了。即便我們現在繼續努力,西安恐怕也難重往日輝煌。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長安可不是一下子直接改名為西安的,西安這個名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改,改之前叫奉元路。
西周時,西安名叫“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秦朝時,秦都咸陽的阿房宮大部分和兵馬俑、秦陵都在西安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發生在秦章臺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
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這個名字是西安永遠的驕傲,作為國都的歷史超過一千年。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詔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高宗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在京兆府奉天縣。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宋室南遷後,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朝時,改為安西路,後又改為奉元路。
朱元璋立國以後,改為西安,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大家也看出來了,西安的歷史底蘊令其他所有城市羨慕不已,西周秦漢隋唐的國都全都在西安。
除非遷都西安,否則西安不可能改名長安。因為在“長安”這個名字面前,“北京”也要感到汗顏。
中南君李淩毅
作為與雅典、開羅、羅馬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長安毫無疑問是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比起其他城市來說,長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城。它不僅有“十三朝古都”的光環,更是位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它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城市。
(古代長安城)
那麼,明明長安名聲在外,並且擁有眾多光環,為什麼卻不保留它的名諱,反而被改名為“西安”呢?誰把它的名字給改了呢?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曾在這裡設置了豐京。後來周武王再建鎬京,歷史上稱為豐鎬。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後,正式設置了長安縣。等未央宮建成之後,劉邦便將國都遷到了長安縣,並以“長治久安”為意,正式把都城取名為長安城。
歷史上,“長安”這個名字,從來沒有消失過。由於長安只是一個縣名,雖然各個朝代對都城區域的稱謂並不相同,但“長安縣”始終是存在的。
比如唐朝時期,唐玄宗就把長安縣所在的雍州改名為京兆府,而京兆府實際上是管轄了包括長安在內的二十二個縣。
也就是說,長安實際上是一個京城下級行政單位。而在歷朝歷代中,管轄長安的上級單位,名稱一直都在發生變化。
(唐玄宗像)
比如在漢朝,長安城所在區域被叫做京兆尹;在晉朝時則被叫做京兆郡;等到了元朝時,則又被改名為奉元路。
說起來,元朝的時候,先前還不叫奉元路,叫安西路。忽必烈的第三個兒子忙哥住在那兒,被封為安西王。後來,安西王造反,因此這個安西王被撤了,才改名為奉元路。
後來,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軍拿下奉元路的時候,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這樣“西安”這個名字,才第一次出現。
徐達之所以改這個名字,應該既是借鑑了原先“安西”的名字,同時又有希望西邊保持長治久安的意思。
也就是說,“西安”這個名字的出現,是因為長安縣上面的行政單位改了名字,最後取代了長安名字的緣故。
朱元璋建國後,曾一度想把都城遷到西安。在朱元璋的眼中,長安一直都是他遷都的首選城市,是他理想的遷都地點。
(朱元璋像)
在朱元璋看來,長安是多個朝代的古都,就文化底蘊來說,完全能匹配大明王朝的氣質。同時,長安地處中原的中西部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有山川之險峻,是“王氣”之所在。
因此,朱元璋早早便派人在長安修築起了工程浩大的城牆,甚至還派出了皇太子朱標親自考察西安,也算是為遷都做足了準備。
如果朱元璋遷都成功,那麼,“西安”這個名字,或許又改回“長安”了。畢竟,皇帝都喜歡“長治久安”,哪有說自己都城是“西邊安定”的意思。
不過,由於皇太子朱標在回來之後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遷都的計劃便被一再擱淺,一直到他死去,這個遷都計劃都沒有被實施。
等到朱棣登基之後,由於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對明朝有很大的威脅,最終朱棣決定遷都北平。在加上北平又是他的潛邸。所以他把都城遷到那裡,改北平為北京(相對於“南京”而言。畢竟南京是他老爹定都的地方。)
這樣一來,西安就失去了改回名字,併成為十四朝都城的機會。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裡可能存在一個誤會,那就是如今西安這個地方,在歷史上被稱為長安也只是一小段時間,而之所以長安這個名字廣為人知,主要原因是以“長安”為名的主要時間,是中國最鼎盛的朝代之一——漢朝和唐朝。
漢朝承襲秦制,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漢人這個名字代表的華夏民族,至今仍被人們使用。
唐朝自不必說,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將盛唐的風采演繹得絢爛無比,至今令人懷念,甚至不少海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為“唐人街”,中國的特色服飾,有的也被稱為“唐裝”,可見影響之大。
在漢朝之前,還沒有這個名字,西周800多年的國祚,這裡被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豐鎬大概就是如今西安主城區的位置了。
到了元朝,西安這塊又改名叫過建安西王府、安西路、奉元路等,直到明朝以後,才改名西安。值得一提的是民國19年(1930年)11月8日,陝西省政府撤銷西安市建制,轄區復歸長安縣。並緊接著要在西安建立陪都,但後來不了了之了,想想也不難理解,如果陪都在西安,對西北軍閥豈不很有利,估計老蔣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當然,具體原因或許還有其他,這也只是船伕猜想。
近代歷史上,“西安事變”成為改變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事件,當然這件事兒成就了誰,又毀掉了誰,就要由後來人評說了。
所以回過頭來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灃河東岸的這塊地兒,被作為西安,也就1000年左右,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但恰恰囊括了漢唐兩個朝代,因此這個名字被人們記憶猶新。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因為西安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沒落,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以西安的古城牆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成為如今全國難得一見的完整古代城池防禦建築,也讓擁有厚重文化底蘊的西安,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重新煥發出古色古香的古城魅力。
來到古城西安,不在古城牆下合張影,豈不枉此一遊?
瓦爾登的船伕
事實上根本沒有長安改名西安這回事。
歷史上長安一直是一個縣名,直到最近長安縣改為長安區。
唐朝的都城在京兆府轄區之內,京兆府的治所為長安縣、萬年縣,也就是都城名義上分屬長安縣、萬年縣(相當於清朝的北京城名義上分屬大興縣、宛平縣),後世將唐朝都城稱為“長安城”。
最近流傳許多有關改名的扯蛋說法,比如廬州改名合肥,姑蘇改名蘇州,廣陵改名揚州,這些都是不懂的人亂扯,根本不存在這些事。
之所以出現這些改名說法,是因為有些人根本不瞭解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變更,而將不同時代的不同行政區劃名稱混為一談。比如廬州,唐宋時設廬州,元朝改為廬州路,明朝改為廬州府,清朝亦為廬州府。1912年廬州府廢,也就是廬州作為歷史上的行政區名稱已經廢除了。而歷史上的廬州、廬州路、廬州府,治所都在合肥縣。1949年,合肥縣的建制被撤銷,並且被拆分為幾部分,合肥市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合肥市是沿用歷史上的合肥縣的名稱,根本沒有什麼廬州改名合肥這回事。
關於改名的說法,最最無厘頭的一個是:常山改名石家莊。
GS碧血丹心
不知道就不要亂解適,周朝在長安地面建都,秦朝在長安地面所轄區域渭河北岸建都,漢朝在長安渭河南岸建漢長安城。隋朝在長安地面龍首原擴建長安城,唐朝在隋朝長達城的基礎上再次擴建長安城。千餘年來這些長安城一直圍繞著古長安原始部落古鎮人類居住地。當然圍繞著古鎮長安不同時期的朝代名子有所變化。但使終沒有離開這塊黃天熱土。因此要給那些妄圖貶低長安的志士們提個醒。當長安作為國都的時候,長安的名子愚滿全球的時候,一千多年後給長安改名子的朱元璋父子還沒生出來,還在他爸的褲襠裡,還在樹葉上飄搖呢。
讀一段明史。朱元璋打下江山對全國的管轄區域進行了調整,其中關於陝西是這樣子的;改古雍州之地,即秦國的分封為陝西,設有西安、鳳翔、漢中、平涼、鞏昌、臨洮、慶陽、延安八府。轄二十一州九十六縣、六衛、一行都使司。東北、西北俱沙漠界,東山西、河南界。東南河南、湖廣界。西南西土番界。總裡為約二千五百三十有奇。
根據這段明史:西安府東至潼關,西至咸陽西於鳳翔府交界。北與延安府交界。南與湖廣交界處。管理八府的省府衙們一行都蔚史住西安。明朝改長安為西安時管轄範圍多麼的大。根據這段歷史記載;可以理解為:在長安城原有的基礎上設西安府。並沒有在歷史上記載明確改長安城為西安城。那麼為什麼後來又成了西安城呢?在明朝一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官家和伯姓習貫的逐攢的把長安稱西安府。由西安府待替了長安城。如論是明史還是清史查不出改名的記錄。
白石61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西安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聽著長安這個名字,就好似看到漢唐的宮室樓閣,旌旗飄揚。
特別是關中下雪的時候,簡直就是夢迴長安。
但是西安就沒有這個讓人回想起漢唐盛世的效果了。
那麼長安是什麼時候改成西安這個名字的呢?
其實西安這個名字,並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已經用了近七百年了。這要從朱元璋說起了。在元代的時候,長安還是關中盆地的一個核心城市,朱元璋崛起後,自東向西攻入關中盆地,趕走了殘元勢力,收復了關中地區。
因為朱元璋集團不少來自淮西區域,以南京為都,能打到關中地區算是到了很西邊的地方了,因此大將軍徐達在把殘元勢力趕出關中後,朱元璋就將長安改名為西安,紀念這一次西征的成功。
要說現在西安是否能比得上長安城的規模,這個問題其實是毫無疑問的。
現在的西安市早已超過了唐長安城的規模,而唐長安城是傳統時期我國面積最大的都城了。之所以我們會覺得長安城大,是因為那時候沒有多少大城市,因此長安就是一枝獨秀,而以如今城市的規模去看唐長安城的87平方公里,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長安根本沒有改過名字,首先,長安是縣名,西安在明清時期是府名,府縣兩者根本不對應,何來長安改名西安之理。而歷史上 ,長安縣名兩千多年未曾更變。反到是西安歷史上曾有雍州、京兆府、奉元路等名,所以說,西安歷史上確實改過名,有很多名字,長安確是永遠的長安,未曾改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