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常州是長江文明和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齊梁故里,被稱為“中吳要輔”。 常州境內風景名勝、歷史古蹟較多,有中華恐龍園、嬉戲谷、春秋淹城等主題公園和天目湖、南山、太湖灣、滆湖等自然風景區。

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常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常州有季札、展昭、陳濟、吳稚暉、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趙元任等歷史名人,主要特產有蘿蔔乾、大麻糕、芝麻糖、溧陽風鵝、野山筍等。 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13。常見的環節、軟體、節肢、脊索動物門所屬動物達200餘種,分屬13綱。可供食用的有蚌、蝦、蟹、魚、野雞、兔等,可作裘皮的有黃鼬、豹貓、草兔、獾等,可保護農林業的有石龍子、杜鵑、啄木鳥、灰喜鵲、家蝠等。

常州小吃既有本地傳統特色、也有江浙等地風味,用料範圍廣泛,餡心有鹹有甜,有葷有素,製作精細,享有盛名。

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大麻糕,常州大麻糕,是具有獨特口感和風味的一種橢圓形大燒餅,也是常州人最喜愛吃的家常傳統食品。製作時,選用精白麵粉、優質芝麻、白糖、精鹽等原料,經過和麵、攪拌、揉搓、包餡、成形、烘烤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有鹹、甜兩種風味,供購者選擇。合格的麻糕一出爐,香味濃郁撲鼻,色澤黃潤而不焦,鹹甜適度而不膩,香酥可口而不脆,色、香、味俱佳。往日,常州大麻糕多為當地人作早點食用。如今,經過改革創新,精心包裝,外表美觀大方,且便於攜帶,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必備禮品。南大街對面的常州糕團店中有較為地道的常州傳統美食,您可以吃一份打包一份,而且價格非常平易近人,還能吃得飽飽地。

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芝麻糖,常州芝麻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相傳早在唐代,當地人就開始飴糖、芝麻,製作生產一種形似麻團的芝麻糖,叫做麻團糖。至北宋末年,狼煙四起,金兵大舉南侵。康王趙構從京師汴梁南逃,偏安江南,一味妥協求和,全不想收復北方失地。老百姓對此十分憤恨。當時有人曾作詩一首曰:"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洩不滿。常武地區的老百姓,則採用另一種形式來表達抗金收復失地的願望。他們將圓球形麻團糖改制成火銃樣的圓柱形,送給康王,以激勵其抗金復國的勇氣。常州芝麻糖從此做成圓柱形,沿續至今。常州芝麻糖選料精細,製作講究。要求芝麻沾滿不露皮,兩端封口不漏餡。糖層起孔不僵硬,味香甜酥不粘齒,色澤白亮很均勻,粗細長短一般齊,一斤剛好廿支。確實是居家旅遊,饋親贈友的好禮品。

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常州的銀絲面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是常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對於老常州人來說,早飯吃一大碗熱乎乎的銀絲面,真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銀絲面正如其名,麵條纖細如絲,富有韌性,麵條不糊不斷,物美價廉,絕對讓你吃到碗底朝天,飽嗝連連!銀絲面的麵條用上白粉來軋製,還要在10斤麵粉中加入1.5斤蛋清,在軋面的過程中要比普通的麵條多軋二道,使麵條更筋道,最後用每寸有30個齒口的“面刀”來軋製出“白如雪、細如髮、韌勁足、滑而爽”的銀絲麵條來。這就是“面”的講究。所謂“湯”,當年常州味香齋麵館一天要賣10包麵粉的銀絲面,當年的麵湯大都是用黃鱔骨,豬肩胛骨、雞、海蜒等經廚師精心煲製出來的。所謂“哨”,用常州話來講,就是“澆頭”,就是加在面上的小菜。過去面澆頭大都是小鍋現炒的,講究的是紅案師傅與白案師傅的配合,這一邊灶頭上炒菜師傅的炒勺哐哐哐的一敲,那邊下面師傅的撈麵剛好送到。當年一角四分錢一碗鹹菜肉絲麵、六角洋鈿一砂鍋的什錦鍋面,是大家一致公認的好澆頭。

舌尖上的美食——常州美食篇


天目湖砂鍋魚頭可謂是江蘇傳統名菜之一,很多人驅車千里迢迢趕到天目湖,為的就是吃上一口熱騰騰的砂鍋魚頭。來天目湖不愁吃不到魚頭,在美食街上,家家都賣魚頭,堪稱魚頭一條街。當熱氣騰騰的砂鍋魚頭端上桌後,你不禁會感嘆,好大一盆!聞起來鮮香四溢,乳白色的湯汁,話說拍照狂魔們還拍什麼照,湯要趁熱喝才好喝,舀一勺入口,就一個字“鮮”,鮮的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