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並不神祕,是這麼解釋的

如果說誰沒有靈魂,無異於罵那個人,人家立馬會跟你急。如果追問靈魂是什麼,又幾乎沒有人能夠回答得出來。於是,這個關係到你我他每一個人的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問題,就成了一個神秘的問題。

靈魂問題之所以讓人覺得神秘,是因為我們找不到靈魂的實體。我們比較喜歡把玩那些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如同河邊的鵝卵石,可以拿在手裡掂得出重量、看得見顏色、摸得著是否光滑,也能拿來砸開核桃的實體。

靈魂並不神秘,是這麼解釋的




可是,現代生物和醫學科學家們把人體解剖了千遍萬遍,竟然沒有發現靈魂究竟藏在哪兒,更不知道他什麼顏色、幾斤幾兩、是否光滑,也沒聽說誰拿靈魂砸開過一個核桃。因此,有些人乾脆否認靈魂的存在。但是,如果真的沒有靈魂這回事,人又是怎樣一種動物?人類憑什麼比其他動物“高級”?假如大家都在動物層面上競爭,人類的勝算能有幾成?假如人類參加一個動物運動會,又能夠拿那些項目的金牌?比爬樹我們不如猴子,比力氣我們不如大象……

事實上,是我們把思考方向弄錯了。靈魂不是一種實體性存在,但不是不存在。靈魂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有一門叫做複雜性科學的學科,研究的核心概念叫做“湧現”。這個“湧現”是說,在一個複雜系統中,會形成一些關係結構,這些關係結構依賴於系統中的實體,又不同於實體。譬如我們拿河邊的鵝卵石搭建一個小屋,小屋離不開鵝卵石,但小屋不是鵝卵石,它是那些鵝卵石相互聯結而成的一個關係結構。

我們當中很多人一定會說,我看見那個小屋就是鵝卵石的!這沒錯,但是,關係結構才是鵝卵石小屋的本質。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每天拆下小屋的一塊鵝卵石,然後換上另一塊相同大小的,直到有一天所有的鵝卵石都被換掉了,小屋還在那兒。事實上,我們自己的身體每天都在做著這樣的實驗,組成我們身體的“鵝卵石”——細胞7年之內可以更新一遍(腦細胞除外),從“材質”來說,7年之後應該是一個新的人了。但是,那個“我”還在那兒。那個“我”是靠關係結構來支撐的,他不只是一大堆細胞,他是一種關係結構的“湧現”。“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隻軍隊也是一種關係結構。


2007年在溫州,我坐在楠溪江邊的鵝卵石上喝水。到如今已經有12年了,身上所有的細胞都快換了兩遍了。

靈魂並不神秘,是這麼解釋的


就是從實體到關係這麼一步跳躍,大多數人就被跳糊塗了。然而古人對這個問題卻一點兒也不糊塗。老子講這個問題,用了一個詞叫做“無”。這個“無”字鐵定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沒辦法支撐起老子的“道”學大廈。他舉例說,蓋個房子要開門開窗子,那門和窗是把牆挖掉了,“當其無,有室之用”。那個有用的室,就是一個關係結構——儘管我們看起來還是一個實體,其實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喜歡看到實體。就像我們這雙手,我們都看到了十個指頭,有幾個人關注過手指頭之間的縫隙呢?有誰想過如果沒有這些縫隙,還有靈巧的手指頭嗎?

釋氏為了說明這層意思,給我們說了一個繞口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釋氏的“空”,與老子的“無”一樣重要,但是這又把更多的人給說糊塗了(很疑心這哥倆是在某個山谷裡由一個師傅教的,要不然咋總能夠想到一塊兒去呢?)。釋氏這句話,如果拿剛才說的鵝卵石小屋來翻譯,就是小屋離不開鵝卵石,而鵝卵石離開了特定的關係結構也成不了小屋——是不是說白了你會感覺挺沒意思?

好了,我們明白了老子的那個“無”,釋氏的那個“空”,就是說的關係結構,那麼,我們一直感覺神神秘秘的靈魂,也就不再神秘,它也只是關係結構而已。

我們說靈魂是一種關係結構,首先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正是一個複雜系統,而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首先是從這個複雜系統中“湧現”出來的關係結構。具體一點兒說,就是這個由龐大數量的神經元構成的複雜網絡,神經元之間存在著豐富的聯結通路,那些經常聯結的通路會變得順暢,就如在自然環境下走得人多的路會更加寬闊順暢一樣(迪士尼曾經用這種方法“設計”過公園中的小路)。這些順暢的聯結形成了一些模式,使我們每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有了超越一般動物的認知能力。這要拜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相對較大的大腦和超出一般動物的神經元數目。

但是,人有靈魂還不僅僅在於個體的神經系統發達,還得益於因為個體力量弱小而結成了群體,形成了社會關係,讓每個人的靈魂與更多的靈魂形成聯結。

我們都知道,一隻螞蟻的智慧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形成螞蟻社會的整個蟻群卻有著極強的生存能力(曾經在網上流傳的科幻小說《螞姨》說得就是一個蟻群產生了智慧的故事,很有趣,沒讀過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

靈魂並不神秘,是這麼解釋的


很多人體驗過,在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中會感覺到輕鬆愉快、思維異常活躍,交流會卓有成效。很多好的構想都是在與知心好友的交流中湧現出來的。

這就是說,人類組成社會群體之後,這些社會群體就形成了更加複雜的網絡。群體也有“湧現”,它得益於個體貢獻出來的智慧又超越個體智慧。也就是說,群體也有靈魂。這就是為什麼科研人員要聚集在一起形成團隊才容易出成果,和尚修行要組成僧團才容易開悟,實際上是共享群體靈魂的結果。

推而廣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著相應層次的靈魂。再進一步說,整個人類也有著共同的靈魂,某個時代會出現更多的智者就是這種共同靈魂的作用。再往大處說,一個星系,一個星團,乃至整個宇宙,都是一個更加複雜的系統,也必然會有其“湧現”。靈魂,就是這些層層疊疊的“湧現”,而個體靈魂的智慧高低,也取決於個體神經系統的關係結構“湧現”以及與哪一個層次的靈魂建立了緊密的聯結。而一個人的一生,說是修行也好,說是致良知也吧,都在於努力與更高層次的靈魂建立聯結。其最高境界,便是陸九淵所說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靈魂並不神秘,是這麼解釋的


陸九淵

陸九淵13歲時,忽然省悟道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這個關係結構在各元素聯結之後湧現,她向下落實則是實現,會產生各種具體事物;向上抽象則成為模式,也就是“空相”。“萬法空相”,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這個“湧現”出來的模式。所謂“靈魂”,就是“空相”,就是模式。在理解了這個聯結論觀點之後,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既不“唯物”,也不“唯心”,而是心物互生的。中國道家經常畫的那個陰陽魚,倒是很好地表達了這一聯結論世界觀。

當我們“發現”了人的靈魂“所在”之後,對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類的現實也就不用再產生恐慌了,因聯結而湧現的關係結構,包括人的“靈魂”,是可以找到越來越多的載體的,動物性的肉體也許不是最好的載體,換一個載體又何妨?

老子似乎早已盼望這一天的到來了。他說:“吾有大患,因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當下我們使用的這個“靈魂”載體,需要一日三餐供養,需要休息睡眠,還有生老病死,而隨著人的靈魂可以在人體和機器之間,或者還有其他載體可供選擇的時候,人就進化成“神”了(這是《未來簡史》一書中的說法)。而當下,正處在歷史的新奇點上,是與當年古猿走出森林,創造工具,學會用火的時刻同樣重要的宇宙進化尺度上的轉折點。讓我們熱情地擁抱科學發展提供的歷史機遇吧,人類湧現出來的“靈魂”不會無可寄存,只會出現更加豐富的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