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才呂不韋到底是因為什麼自殺的?

悟空八卦歷史


公元前235年,一代鉅商權相呂不韋把手中的鴆酒一飲而盡,從此人生大夢成灰,此世永訣,然而他清楚的知道,這已經是他最好的人生結局了。

↑呂不韋是一代奇才↑

因為嬴政已經再也難容他了。

那麼,對秦朝,對嬴政立下無數大功的呂不韋,為何走到了嬴政的對立面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呂不韋和嬴政的關係,太複雜了,給嬴政帶來了潛在的巨大風險。

這一切,都要從二十五年前,呂不韋把趙姬獻給嬴子楚那一刻說起。有關嬴政生母趙姬的出身資料非常少,她有可能是出身趙國世家豪族,也有可能只是一個風塵妓女,她有可能懷著身孕跟了嬴子楚,也有可能是生下了嬴子楚的骨肉。

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呂不韋和趙姬之間有情感和肉體關係糾葛。

↑呂不韋和趙姬糾纏不斷↑

在嬴子楚沒有登基之前,呂不韋和趙姬結下的同盟,其首要目的在於抱牢嬴子楚這棵大樹,偏偏趙姬很爭氣,給嬴子楚生下了嬴政,母憑子貴,趙姬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呂不韋的計劃因此順利進行。

可是嬴子楚身體太差,上位才三年就去世了,年僅34歲,這時候的趙姬是33歲,正好是如狼似虎的年齡。嬴政繼位,還不滿十三歲,對朝政並不能全然掌握,更多還是依靠呂不韋。

而這時候的趙姬,貴為皇太后,沒人能夠制約得了她,於是趙姬很放縱,頻頻把呂不韋招進宮中,滿足自己的私慾。久而久之,呂不韋受不了了。

一來,呂不韋年紀比趙姬大了足足十二歲,又天天操勞國事,肯定無法滿足趙姬,此外,還有一層更深的考慮,呂不韋和趙姬一旦醜聞爆出,嬴政會怎麼想,他不會殺他母親,但他一定會殺掉呂不韋。

↑貴為王侯將相,也有普通人的情慾↑

為什麼?不只是因為趙姬私通呂不韋讓嬴政丟臉,更因為物議紛紛——人們一旦得知呂不韋和趙姬私通,肯定會聯想到當年呂不韋把趙姬獻給嬴子楚時,是不是呂不韋已經和趙姬保持了通姦關係,繼而就會聯想到嬴政是不是嬴子楚親出,還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政敵會藉著這個藉口,向嬴政發難。

呂不韋對這個可能後果越想越怕,他為了哄住趙姬,找到了奇人嫪毐,自己終於從宮闈秘事中抽身,可他沒料到,趙姬與嫪毐大大逾越了尺度,不但廝混在一起,趙姬還給嫪毐生了兩個兒子。

生一個,算是避孕失敗,生兩個,那絕對是真愛啊。

而且,生的還是兒子!

嬴政不但顏面無存,更要面對橫空殺出來兩個同母弟弟!最終,嫪毐為了兒子的前途,起兵造反,試圖趕下嬴政,自己奪位。

↑呂不韋完全沒想到趙姬和嫪毐有了愛情↑

倘若嫪毐從頭到尾只是趙姬排遣寂寞的面首,倒也罷了,就算嬴政知道,無非是把嫪毐宰了,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可好,在趙姬和嫪毐雙賤合璧之下,事情變得不可收拾。

呂不韋作為嫪毐的推薦人,在這種局面下,註定無法擺脫連累,實際上,嬴政甚至懷疑嫪毐與呂不韋有共謀的可能。在免去呂不韋相國之位後,嬴政一度想殺掉呂不韋,但因為呂不韋對秦朝功勞巨大,暫時按捺不發。

誅殺嫪毐的次年,公元前236年,呂不韋被流放到蜀地,一路上呂不韋依然高調,到他門上的門客絡繹不絕,而呂不韋也絲毫不避諱,有門客勸他低調,夾著尾巴做人,別再激怒嬴政,但呂不韋沒有聽勸。

按理說,依呂不韋的精明和政治智商,斷然不會如此“頂風作案”,但他還是這麼做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於是做最後的盡情放縱。

↑呂不韋會不會後悔他的一生?↑


果然,嬴政的敕書很快就到了,雖不是殺頭的旨意,卻仍是一道催命符,敕書中質問呂不韋:“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

呂不韋知道,時候到了,這一生已足矣,在嬴政徹底撕破臉皮之前,自己自殺謝罪,保全一下家人親族或有可能。於是他端起面前這杯鴆酒,雙手顫抖,慢慢飲下,酒入愁腸,呂不韋回憶起了什麼?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正因為呂不韋是一代奇才,才看出了自己命運的走向,自殺恰好是他最好的歸宿,如果他留有僥倖心理繼續苟活,那麼遭殃的更定不止他自己,到時候還會牽聯無辜的家人。

呂不韋是衛國富商,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結識了落魄的秦國王子異人。呂不韋不但把自己的愛妾趙姬送給了異人,還將異人推上了秦王的寶座,史稱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去世後,王位由趙王后所生的兒子贏政繼承,贏政就是後來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呂不韋劇照)

如果沒有呂不韋,異人就不會登上秦國的王位,趙姬也不會成為秦國的王太后,更不可能有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所以呂不韋是秦王贏政的大恩人,因此才會被拜為秦相國,秦王贏政尊稱其為仲父,但是呂不韋一世精名卻作繭自縛、毀於趙姬與嫪毐之手。

贏政繼位時13歲,國家大事都由相國呂不韋和母親趙太后處理,於是二人又重溫了舊夢。但是呂不韋礙於身體原因有些力不從心,又擔心東窗事發,所以又找了奇人嫪毐代替自己。呂不韋本以為玩了一招漂亮的金蟬脫殼,沒曾想趙太后和嫪毐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嫪毐最終發展成一個大的勢力集團,而且還覬覦秦國王位。


(趙姬與贏政劇照)

秦王贏政親政後剷除了嫪毐集團,也將始作俑者呂不韋貶回了河南的封地。呂不韋回到封地還想為秦國出力,於是廣招門客為秦國儲備人才,同時也拒絕了六國拜他為相的請求。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卻被贏政視為居心叵測,因此下令將其門客遣散,呂不韋舉家遷入蜀地。蜀地在秦朝的時候還是一塊沒有開發的毛荒之地,贏政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將呂不韋摒棄。

呂不韋非常瞭解贏政,他知道以贏政的性格決不會就此罷休,遷他入蜀只是第一步,將來還會找理由治罪。所以呂不韋感到了深深的憂慮和心灰意冷,與其讓家人跟著自己遭罪,還不如自己一死了之,給贏政一個交待,讓他徹底放心。呂不韋死後,贏政下令將原先流放於蜀地的嫪毐集團門客全部召了回來,由此可見他根本就不信任呂不韋,所以呂不韋選擇自殺是很明智的。


(呂不韋與趙姬劇照)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路遙lgy


從歷史上看,呂不韋對秦國有恩對秦始皇有恩,但是也正是秦國,也正是秦始皇為呂不韋提供了他施展才華施展政治理想的舞臺。因為呂不韋的豐功偉績,也夾雜著不便宣揚的隱私活動,在這點上秦皇和呂不韋都是心知肚明的。呂不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政治人物,呂不韋在治囯理念上有一些重要的觀點和秦皇相左的,呂不韋傾其畢生的心血,編輯了一本名為《呂氏春秋》大作,公開和秦皇叫板的,這本大作涉及到諸子百家,儒法墨道雜無所不包,但是整體的理念是和秦國的歷史傳承和秦國未來發展是種反動,這是對於氣盛的又處於上升趨勢的秦始皇不能容忍的。由於歷史原因,呂不韋卸職後,餘威尚存,影響浩大,正是秦皇所不容。歷史的公開和隱密的原因,現實的嚴重衝突又成了秦始皇的心腹之患,呂不韋是個聰慧的人,一生的成功為商經歷,半世的政治家的生涯,實是勘破了人生的功敗垂成,呂不韋的自尊和自愛,選擇死亡是聰明人的舉措。與其屈辱地面對刀下亡不如勇敢自盡。這是古今中外的許多有為之人的無奈抉擇。這是鴻毛和泰山的區別。


劉聲90883005


嫪毐之亂後,趙太后被驅逐出咸陽,遷徙到雍城棫陽宮軟禁,她所生的贏政的兩位異父弟弟也被處死。從此之後,以趙太后為首的外戚集團瓦解。在事後的一連串追究中,相國呂不韋跟趙太后的舊情也被牽連出來。呂不韋也成了被審查的對象。

之後的呂不韋被免去相國的職務,驅逐出咸陽,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次年,他受到更嚴厲的責罰。他被免職後,秦王怒氣未消,親自下書給呂不韋,質問他,你沒有任何功於秦,為什麼要封地於河南,你又跟我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號稱仲父?呂不韋接到這封信後,害怕秦王給他更嚴厲的處罰,害怕得走投無路,於是便飲鴆自殺,終年57歲!🐴🌺🌺





飛天ZY漫雪


自殺的直接原因是接到並看了秦始皇給他的一封信之後。這封信的內容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原文,也就是三句話,兩個質問,一個命令。質問兩個點,一是十萬戶封邑,一個是號稱仲父。問呂不韋靠什麼,有什麼功勞,跟秦始皇有什麼血親?以阿岔看那應該不是質問,而是提醒——

提醒呂不韋放棄到手的一切,否定仲父背後的東西,和秦始皇清楚滴劃清界限。呂不韋看明白了,知道只有他死了,這些才會永遠不會被人提起,不會對秦始皇構成威脅。於是便自殺了。他一死,家人門客們也都安全,回到咸陽。

深層的原因是——

一、呂不韋在被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依然交際很廣,諸侯前去拜訪的很多。其門客也很多。於是朝廷那邊許多人就感到這是一個威脅。秦始皇自然要管。

二、嫪毐事件過去不久,秦始皇親政時間短。朝廷王室宗親以及朝廷其他反對的勢力值得重視。而他們打擊秦始皇最有力的武器應該是其血統的合法性。其母親已經被證實跟嫪毐生過兩個孩子,也很容易被證實跟呂不韋此前有過說不清的關係。這種情況下,如果呂不韋說出對秦始皇不利的東西,那後果應該不堪設想。

三、呂不韋得到十萬戶的封地和以仲父丞相的身份實際統治管理秦國整整八年。這期間發生了嫪毐和趙姬趙太后同居生孩子封侯的事情,這呂不韋應該難辭其咎。而且,嫪毐原本就是呂不韋的門客,後來怎麼會變得那麼惡劣,造出讓秦始皇秦國難以承受的醜聞。呂不韋不嚴處,朝廷其他大臣王公貴族就有可能因此不滿或造謠生事,給新生的秦始皇政權帶來麻煩。

四、秦始皇以書信的方式讓呂不韋明白他必須死,這種方式本身表明秦始皇對呂不韋是信任的,是把球踢給呂不韋。呂不韋明白其中厲害。他選擇死就是讓秦始皇放心,就是保護秦始皇,也保護他身邊的其他人。有興趣您可以看我的其他相關文字。我們可以深入討論。


阿岔視角


首先,非常同意你的問題定義。呂不韋確實是一代奇才。另外,關於他的自殺,其實史書記載的已經很清楚了。但是,具體到他自殺的原因,還應該具體分析當時都發生了什麼?而在他自殺之前,他又做了什麼?之於這些問題的探討,筆者簡單做一下分析,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

呂不韋之所以說他是奇才,首先得從他在趙國經商說起。如果不是呂不韋慧眼識珠,也不會有後來子楚回秦做太子之後繼位秦王,沒有子楚繼位就沒有後來的嬴政統一天下。所以從另一角度看待呂不韋,雖然他當時的做法絕大部分原因是出於私心,但是若沒有他的識人術,就沒有後來的強秦出現。所以說,呂不韋的確稱得上是一位具備慧眼識珠的政治家。至於商人呂不韋,當初肯定是以商人的身份作為韜光養晦的基礎存在,後來的形勢發展,才是呂不韋所要達到的目的。此為呂不韋第一奇之處。

其二,呂不韋后來被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封邑河南十萬戶,官拜丞相。這些都是呂不韋意料之中也是大家都可以意料之中的事情,不算傳奇之列。奇就奇在呂不韋豢養三千門客一事上。倒不是說這件事的本身之奇,而是呂不韋召集的門客都是全國的才子、名士,各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這說明,呂不韋也是一位飽學之士、愛才之人,要不“人以類聚”的特性怎麼能體現出來?正因為如此,一部彙集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事理的大百科全書《呂氏春秋》在他的手中誕生,而且竟然敢以“一字千金”招引天下人為這部書挑刺更正。所以直到今天,《呂氏春秋》作為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古籍善本,依然被我們所用就不得不說這是呂不韋的傳奇功勞。

那麼接下來,再說呂不韋之死。趙姬與嫪毐苟且事發,始皇大怒之下,暗恨始作俑者呂不韋。時隔不久,終於以一封書信示於呂氏。始皇這封信的內容,表面上看似指責呂不韋的過失,實則是賜給呂氏的三尺白綾。呂不韋是何等聰慧之人,難道看不出始皇的心思?與其受辱而死,不如自我了斷痛快。所以,一觚毒酒了卻了呂不韋傳奇的一生。

究其呂不韋被逼而死的原因,趙姬之事無疑是直接導致呂不韋被逼而死的導火索。但是再深一層分析,呂不韋其實從封侯拜相開始就已經為自己埋下了後來結局的伏筆。第一,以自己的聰明智慧投機政治的野心一旦達成,後果必定是為所欲為。從他與趙姬舊情復燃,再到為自保耍手段向趙姬貢獻嫪毐,此等行為無疑是作死的前兆。再者,作為輔助秦莊襄王登基治國的重臣,在秦莊襄王眼裡,呂不韋無疑是恩比天高的貴人。所以秦莊襄王之於呂氏,恩寵之外還有對其行為放縱的成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呂不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然暴露出商人的本性。而其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作為,一定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重大的災禍之患。

再次,始皇繼位尊其為“仲父”。因為當初始皇繼位年僅十三歲,呂不韋仲父身份外加丞相官職,比之當初莊襄王時期,呂不韋的地位似乎更上一層樓。說是權傾朝野絕不為過,說是第二個天子也是天知地知。至於說呂不韋有沒有篡位之心,隨著始皇帝年齡的增長,這種疑慮與擔心開始越來越深入的在始皇的心中彙集成團無以釋懷。另外,在表象上,呂不韋豢養門客三千、各國來使到了秦國必去拜訪呂不韋。這些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的,而是呂不韋多年來經營人脈所收到的效果。別人見了,只說呂不韋的勢力強勢。但是始皇見了,眼裡還能揉沙子?所以後來秦始皇母后趙姬的缺德事兒一經曝光,始作俑者呂不韋還能有再活下去的道理?既然導火索點著了,那綁在呂氏身上的炸彈自然也就要爆炸了。

所以說來說去,呂不韋最後自殺身亡,說是秦始皇逼死的結果。但是通過一番分析,呂不韋之死,難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嗎?


史鑑說文老夫子


我還是認為呂不韋不是秦王政的政敵。理由如下:

1.呂不韋一死,外戚昌平君拿下相位。政治鬥爭就看誰能最後得利去看其中的矛盾。如果是秦王政板倒“死敵”呂不韋,那應該是關東一系拿到相位才對。以蒙氏,馮氏為代表的關東一系才是秦王的左膀右臂。

2.如果外戚勢力是秦王政的盟友的話,那秦王政也不會一生不立儲不立後,對吧!(因為王夫人是秦楚聯姻已第二十一代的楚國公主)

3.咸陽謠言喧囂塵上,說呂不韋是秦王政的父親。因為趙姫是呂不韋送給異人的歌姫。還有嫪毐是淫亂後宮而被處死。試想,一個被歷史贊為絕頂政治天才的大王,為了打倒政敵,竟然這樣揭穿自己的父親的綠帽子,抹黑自己的母親嗎?竟然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王室的淫亂嗎?竟然從根基上否認自己王統的傳承的正確性嗎?(那說明贏政是野種,它不僅沒有資格繼承王位,更要被趕下臺殺死)

4.蒙驁和呂不韋軍政兩屆合作,曾經互相配合,抵擋春申君所率領的合縱軍於函谷關之外。但“長安君之亂”後,蒙驁戰死都山,軍權易手。呂不韋罷相後,貶於洛陽。秦始皇失去朝堂的話語權。軍政大權同時失手,秦始皇想利用“統一六國”的這個大殺器來加強王權的設想完全失敗。

6.滅趙之戰是秦始皇與對手奪取軍隊的工具。上演了一場“戲劇性”的變化。蒙驁攻趙,戰死都山;軍隊落入對手手中,桓齮、楊端和攻趙,被李牧大破於番吾和漳水長城,(為什麼是對手,相傳桓齮逃到燕國,就是荊軻刺秦王時帶的的那個人頭);軍隊又回到秦始皇手中,蒙武率軍攻趙,又被李牧打敗,可能秦始皇都苦笑無語;自白起被殺後,本土軍方勢力遭到打壓,秦始皇改變思想,拉攏本土軍方,請出王翦,滅趙。王翦,王賁,王離,蒙武,李信才活躍在統一六國的秦史上。

7.呂不韋罷相後,還沒處死,這可能是秦始皇想保住呂不韋,但對手並沒有放棄置呂不韋於死地的機會。但政治鬥爭得按規則來,這一次包裝名為“逐客”的計劃,就讓秦始皇異常艱難了。(稱范蠡是六國間諜,害死了白起,這罪名就大了)關東人從昭襄王年代以來,一直是大王的左膀右臂,(范蠡,張儀,蔡澤,鄭國,蒙氏,馮氏,尉繚,茅焦,李斯)如果全被驅逐,那大王就失去集權先鋒,真成孤家寡人了。這個時候,呂不韋門客李斯的那篇名傳千古的《諫逐客書》終於問世,裡面細數了關東人對於秦國卓越的貢獻,並且傳承商君的意志,繼續輔助大王“強公室,杜私門”,統一天下。諫逐客書”事件為秦王政扳回了艱難的局面,同時,賜死呂不韋,迅速結案,不能讓案情繼續再發酵下去了。

7.1(秦昭襄王寧可讓秦國倒退三十年,也要驅逐咸陽四貴,殺白起,原因就是“強公室杜私門”,《諫逐客書》裡已經寫得很清楚,不要去相信其它專家講的了!😊)“

8.呂不韋也知道,他不死,那整個關東一系都得為他陪葬。喝吧!為王前驅,唯死而已。



千古亭榭


在嬴政眼裡,呂不韋不可能是好人(✪▽✪)

因為,少年時的他肯定或多或少的知道他媽和老呂頭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肯定或多或少的聽到過別人在後面的嘲諷與不齒。

試想,看對這種情況,誰會心裡舒服?誰會對他媽的野漢子有好感?誰會對給他爹戴綠帽子的男人禮遇有加?

所以說,嬴政已經不錯了,至少在嫪毐事件沒爆發之前,還在使用呂不韋。至少還能清醒的認知到呂不韋還是有能力的,秦國也暫時需要呂不韋。

嫪毐事件成了勾起嬴政童年回憶的導火索。

他怕了,怕身後的人議論,怕匍匐在腳下的人心裡嘲笑,怕有一天她媽和呂不韋舊情復燃。

驅逐遠遠不能讓他放心,能讓他放心的只有死人。

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呂不韋的眼光還是銳利的心思還是透徹的。

他‘奇貨可居’當上了相位,可也明白嬴政的態度,起初以為被驅逐遠離中心就沒事了,可當他看到嬴政再次下發的斥責書時,明白了只有他的死才能讓嬴政安心,也只有他的死才能保住他的家族。





一夢憶浮生


戰國末期著名宰相呂不韋,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古代風投典型案例“奇貨可居”就是他的傑作,從一個商人到一國之宰相,他可以算是古代商業投資界的鼻祖。那麼聰明、那麼成功的他最後怎麼會服毒自殺呢?原因有四點。

第一,呂不韋是通過“奇貨可居”的方式投資子楚成王一國宰相的,一直把握秦國的朝政。子楚


死後,贏政親政,呂不韋沒有了利用的價值

第二,呂不韋曾與贏政的生母有過感情,當時的民間紛紛說呂不韋是贏政的生父,為了制止流言蜚語,呂不韋很難保證贏政不會先下手為強。


第三,當時禍亂宮廷的嫪毐已經被贏政處死滅族,呂不韋擔心自己最後的下場也是那樣,整日活在恐懼中。

第四,當時呂不韋已經被贏政貶為平民,從高高在上到一無所有,這種大起大落的落差,呂不韋可能接受不了。

綜合以上所述,贏政親政後,呂不韋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就算呂不韋沒有選擇自殺,難保最後會難逃一死,所以呂不韋與其被贏政殺死,倒不如自己服毒自殺,不用整天活在恐懼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