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從課文中剔除?

琅琊海青茶


語文可不是僅僅為了讀書識字,語文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一切語文課本都暗藏著這個目的。

從當前意識形態的方向來看,保持社會穩定是最大的政治正確,魯迅在以往的定位,都是社會的批判者,這一點就肯定不能見容於這個時代。比如當年孔子激烈的批評傳統文化的代表孔丘,現在顯然又恢復了類似昔日的至聖先師的地位。此高彼長,自然會影響到對魯迅的評價,當年被魯迅先生深惡痛絕的精神勝利法,在今日滿血復活,成為全體國民新的精神夢想,某些人如知道魯迅曾經如此刺耳的嘲罵,心裡肯定不爽,被刪除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當代,魯迅是被高度政治化的作家,現在對他的評價陷入了兩難,如果徹底裭奪了曾經定論的主將旗手的稱號,那是否意味著某種政治合法性的危機,如果不刪除,面對刺心的現實,又像是分分鐘都在打臉,所以讓魯迅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是最高明的選擇。大概就是敬鬼神而遠之的那個意思。

另外,作為對魯迅的一個激賞者,

我也認為在課本里減少魯迅作品有其合理性,如果說一個過度政治化的作家充斥的課本,也必然是過度政治化的,那麼一個過度政治化的課本也必然會造成精神的枯萎和思想的單調。,對其更改也是一種必須,我以為,一套合理的語文課本,要比較均衡地反映漢語在各個方面的文化蓄積,同時也應該對人類的某些文化的最高成就進行觀注,像某些宗教經典的重要篇什,國家之間與本國有關的國際條約,甚至於古人幸運保留下來的一張借條或賬單,都應該有可能成為語文教學的內容,而有這樣胸懷的課本,確實容納不下幾篇魯迅的文章!


皓月千山


我相信每一位人到中年,家中有小孩在上學的朋友,都曾經被魯迅的文章弄得焦頭爛額。

聽到這件事情不知道是高興還是難過。

但是事實是,魯迅的文章其實只被剔除了一部分,在語文的初中教材中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等等文章。

在語文的高中教材中也還有《拿來主義》,《祝福》,《阿Q正傳》等等文章。

所以謠言止於智者,聽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還是要親自去查資料或者來悟空來問問大家。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魯迅這些年確實有被打壓的趨勢,而把魯迅文章從教科書中剔除一部分也只是這個趨勢導致的結果而已。

那麼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這樣一個現象呢?

其實我們喜歡魯迅,研究魯迅,著重的是魯迅的精神,而非他究竟有幾篇文章進了教科書。

而且這幾篇文章也遠遠不能讓你真正的瞭解魯迅。

魯迅是個大家,就算看完他700萬字的魯迅全集,也不一定能瞭解到魯迅的深度。

從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開始,他就走上了自己的那條救國,喚醒世人的艱難道路。

他的文章很鋒利,鋒利得直抵中國人的病灶,將要臉的中國人罵得體無完膚。

這樣的魯迅在那個時代,就是一個瘋子,一個不被世人理解的人。

許多人指責他為什麼把中國人貶得一無是處,說中國人天生都有許多的劣根性,而他其實也是中國人中的一員。

許多人指責他為什麼要貶低中國的文化,而他自己又是文化大師。

許多人指責他為什麼要抵制古文,推廣白話文,而他自己也是研究古文的大師。

有人覺得他肯定是一個橫眉冷對的人,哪知道他卻興趣廣泛,愛好美食。

雖然直到今天我們大多數人接受魯迅的思想,都是通過的教科書。

但是教科書中所挑選的文章都是帶有很明顯的意識引導的。

如果我們要想真正的瞭解先生,與其今天我們在這裡討論該不該將魯迅先生的作品移出教科書裡,還不如讓我們細細的讀一讀先生教科書外的文章,真正的去體會其中的精神。

魯迅先生雖然已經走了80多年了,但是他對這個世界至今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今天的世界雖早已不是魯迅先生所在的世界了。

雖然環境在變,社會在變,科技在變,但是道理人性卻是不變的。

這些我們都是知道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又會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科書而激動呢?

那是因為在當今這個快餐文化氾濫,返古文化猖獗,功利性文學四溢的時代,太缺少先生這樣的作品了。

不敢想象,如果我們未來的孩子們都不學魯迅了,都不知道魯迅了。

到那個時候,那個世界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

那就留給後人評說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教科書不講魯迅了,那麼作為家長,還是應該把魯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講給後人聽的,因為有思辨,才會有進步。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加關注喲,感謝你的閱讀。


早晨從下午開始


“要是魯迅今天還活著,他會怎麼樣?”毛澤東的回答竟然是這樣的:“要麼被關在牢裡繼續寫他的,要麼一句話也不說。”這不是杜撰,這是毛澤東在1957年7月7日,接見上海科學、教育、藝術和工商界的代表人士時,回答羅稷南提出來這個問題所作的回答。

毛澤東曾多次評價過魯迅,對魯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但是,在如此之高的評價下,毛澤東為何還有如此一說?

顯然,這一說法是建立在魯迅的為人為文的方式上,一個具有強烈批判懷疑精神的獨立知識分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是難以被容納和接受的。

客觀地說,魯迅之所以被抬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與當時國家的發展、社會的治理需要是緊密相吻合的和被需要的。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魯迅的文章作為一種精神導向,引導著我們的少年兒童人格的塑造。

在廣東省現在使用的小學課本中,仍然有《閏土》;初中課本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等文章,從小學到初中的初略統計就達到了7篇。

我們現在談到的基本是高中階段語文課本中現在僅存《紀念劉和珍君》、《祝福》和《拿來主義》三篇,被刪除了《吶喊》、《燈下漫筆》、《藥》、《阿Q正傳》等幾篇,比較來說是大大的縮水了。

那麼現在,魯迅的部分文章從語文課本中被剔除,難道今天的中國難道就不再需要魯迅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了嗎?

當然不是!

具體的問題需要具體的分析,魯迅的文章不僅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也有人性的關懷,從文章內容的調整來看,顯然有向後者傾斜的目的,因此語文課本選取魯迅的文章時,在這兩塊的比重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名師巨典


謝謝題主的提問。一段時期以來,有關“魯迅一些文章被語文教材剔除(刪除)”的議論頗多,但其中不乏一些過度解讀甚至曲解。對此問題,試著說一下個人的理解。

自己在中學時代的語文教材中,學過魯迅先生的《祝福》、《吶喊》等小說。這些小說無疑是文學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即使現在讀起來依然引人深思。

然而,或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蘊含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他的一部分文章確實有些晦澀難懂,尤其是對於當下的中學生來說就顯得更加難以理解。個人認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現在青少年生活的年代與魯迅先生創作時的年代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

與其他很多作家有所不同的是,魯迅先生的文風很孤獨甚至很愁苦。這是因為他試圖以一己之力奮力驚醒把愚昧和麻木植入骨髓的哪些人。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也很重要。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比較瞭解的朋友可能會知道,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帶有比較明顯的江浙文學特徵。這從客觀上也導致很多非江浙地區的年輕讀者很難真正讀懂魯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內涵。換句話說,不是魯迅先生寫的不好,而是很多讀者讀不出作品內涵的獨特韻味。

綜上,魯迅先生的部分文章被語文教材剔除有著十分客觀和審慎的原因,完全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毛澤東曾如此評價魯迅“中國第一等的聖人”“孔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是新中國的聖人”“最偉大的最英勇的旗手”

就是這樣一位聖人,旗手,其文章自11年起接二連三的被刪除殆盡,是我們這個時代不需要他了嗎?

不是,魯迅的文章旨在刻畫個性,描寫人性,文章並不影射什麼,人們的觀點,社會理念會時時變遷,人性卻是變動極少的。

哪怕是今天,也可以從魯迅的文章中找到人性的出處。

在面對頻頻發生的幼兒園小學砍人事件時,我們可以評論: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面對歹徒們的跪地求饒,乞求得到寬恕時,我們可以評論:

“苛求君子,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

在見義勇為者孤立無援,身心俱疲時,我們可以評論

“我又願中國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在我們感到頹廢,無以為繼時,可以鼓勵自己

“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甚至就連男女間的事,我們也可以說

“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幫助他所愛的人,最好不要隨便談什麼愛與不愛。當然,幫助不等於愛情,但愛情不能不包括幫助。”

遺憾的是,魯迅離開了,不僅僅是從課本離開,以後,想再要向大家討論魯迅時,希望見到的不是茫然的一張張青澀臉龐。





海豚老爹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時代不同了。民國時代,魯迅的文章的確有一定的深度,能夠反映現實問題,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遠去了,現代人不需要了解當時的事兒了。二是語言太費解了。雖然都是白話文,但是魯迅時代的語言和當代語言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一個零零後很難理解魯迅說的話。三是寫作手法不合時宜了。一針見血和辛辣諷刺是魯迅雜文的主要寫作技法,現在是和平年代,這樣的技法真的沒有用場了!總的來說,我認為,從課文中刪除一些魯迅的文章,體現以人為本,是時代的要求,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



hi123


魯迅的作品在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其實只被剔除了少數一部分文章,而在初中語文課本還保留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等。高中語文課本中還保留有《拿來主義》《祝福》《阿Q正傳》《中國人難道失去自信力了嗎?》等。

至於刪除魯迅先生少數文章,其原因如下:第一,因為魯迅先生作品太過深奧,不適合初高中生學習。他的文章很難讀懂,文字很晦澀。而課本上總是對魯迅先生的文章做過分解讀。還是成長期的學生們很難去接受他的這些深奧的文章。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本人教授過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篇雜文,連我自己上課時都講不清,何況學生更聽不懂

第二,給其他作家一些機會。長期以來,魯迅先生作品佔了初高中語文課本的很大一部分篇幅。使得其他的名家作品很難呈現的課本中,孩子們都認知視野也會受限,所以他作品的退出,反而是給了其他作家機會。例如,重新增加了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第三,魯迅先生少數作品已經過時,並不適用於當今時代。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大部分是,根據當時的實情實景而發出來的感慨或者號召。而今天時代大變化,他以前的那些思想,可能已經並不適用於當今。例如,在高中語文課本上,我教授過的先生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乏走狗》,鬥爭的矛頭就是指梁實秋先生,其實梁實秋在民國時期也是屈指可數的名作家,究其原因是魯迅與梁實秋加入了不同的文學流派而發生的矛盾。

第四,魯迅先生有些文章和當前新時代的文學創作潮流有些相背離。現在中學生們對文學創作都持一種娛樂化,大眾化的態度。青少年學生們喜歡讀的作品,也並不是像魯迅先生這種嚴肅的尖銳的風格。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適應當今的文學作品,把魯迅先生的少數文章刪減一部分,也是情有可原。例如,重新增加了《新鮮的網絡語言》金庸《高山飛狐》(節選)等。最後我要說的,魯迅先生被譽為“民族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魯迅創作的天才般的作品,是其他作家不可比也難以企及的,其精神也是學生繼承和發揚的。

但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退出教科書,這件事情有好有壞,我們也不必去傷感,去憤恨,也不必拍手稱快。因為魯迅先生作品就在那裡,等學生孩子們長大以後,想讀的時候,永遠都可以讀到。


安慶雜談


其實我是魯迅的超級粉絲一枚,但對現在將魯迅的一些文章從課文中剔除倒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不對的地方。

現在的這種做法,可以看作是對過去魯迅文章在語文課本中佔比過重的一種修正。

魯迅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標識,成為抨擊時弊的風向,成為中國古典的文人風骨和情懷。

因此從情感上來說,很多人對一些魯迅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覺得是一種時代退步。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在進步。

任正非在談到中國科學與基礎研究的問題說,今天的時代發展太快了,如果我們按照過去的思路,那種產、學、研的模式去發展,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了。

借用任正非的這段話,想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今天的語文課本也到了變革的時候,剔除一些魯迅的文章,增加一些其他內容和知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社會在進步,需要更多的知識來充實我們的後代,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一種趨勢。


何況,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也僅僅是刪除了一部分,還是保留了一部分的。

而且,從當前一些學校的老師佈置的必讀書籍中,就有魯迅的文集《朝花夕拾》等。

據我所知,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在閱讀了魯迅的相關作品之後,還要寫讀後感,這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補充教育形式。

讀書,不一定非要從語文課本上去讀,作為學校將魯迅的部分文集作為課外的必讀書目推薦給學生,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和進步。

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讀到的魯迅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語文課本上看到的,而今天魯迅的文集作為必讀書目,推薦給中學生,我覺得就是一種進步,它們至少可以讓孩子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對魯迅的作品,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瞭解。


布穀公社


因為時代在進步,課本要更新呀。就如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教科書裡的知識很落後,而且到了工作崗位幾乎用不上一樣,所以大學課本也應該向小學課本學習,趕緊更新換代了。


我是90後,現在回頭看小學時的課文,覺得好老土,裡面的課文雖然不缺童真,但裡面的一些人文背景放到今天的小學生身上,真的過時了。就比如前幾年有一部電影《芳華》,電影宣傳時表示定位70、80後為主要群體,因為故事就是發生在他們那個年代。我本來覺得芳華這個名字挺好聽的,想去電影院看看,但一看是講老故事的,我就不想看了,因為我沒有當時的背景,看前不做工作是看不懂的。

以前上學的時候,總是要背誦課文,文言文,遇到這種課文,是要考核的,除了要背給組長聽,完了老師上課還會隨機點名讓你站起來背,真是讓人心驚膽戰。長大了覺得這種方法好呆板,我不否認它還是有點用處的,但是這會打壓我們的學習興趣。與之類似的,還有在學習一門課程之前,老師會要求我們閱讀一些古老的名家大作,似乎想學好一門課程就必須要追根索源似的,例如在學習哲學前,老師讓我們看古希臘時期的大師作品,可他們的語言晦澀難懂,而且觀念落後,早已不適合現在的我們了,很難應用起來,更別提什麼興趣了。我覺得我們可以先閱讀現在實用性強,對人生有指導意義的哲學大師作品啊,至於古人的作品,可以等自己有興趣了再去閱讀,這樣才能學到東西。



感謝閱讀,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贊一波,如果你恰好想認識自己,打破平庸,歡迎關注我“文森特云云說”,我將和你一起進步⸂⸂⸜(രᴗര๑)⸝⸃⸃


文森特云云說


魯迅的文章被中學課本撤下,並沒有讓人信服的理由,"刪除魯迅的文章,留出位置,引進當代作家的好文章,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確實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道也罷了,如果是魯迅的文章讓有些人感覺到不舒服,甚至產生了對號入坐的感覺,那就可悲了。魯迅的文章寫作時間是上世紀初,距今己近百年了,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的時代背景,今天和那個時代在很多領域已沒有可比性,但在某些領域如民智,人性的劣根性等方面是不是又回到了百年前?或者和魯迅生活的時代有些現象相近類似,否則前面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魯迅的文章在技巧方面沒得說,內容更是深刻,入骨三分,一針見血。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卻被他推辭了,可見魯迅不但對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毛澤東在魯迅逝世週年發表演講中,給予魯迅極高的評價:"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中國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魯迅思想有沒有過時,還要看國民劣根性(魯迅書中揭示的)今天是否還存在,我的看法:在囯家民族認知上有進步,在從眾心理,落井下石,旁觀,麻木不仁方面則有過而無不及。把魯迅作品從中小學課本拿掉,不是魯迅作品學生不好理解,是他的辛辣,直白讓某些人感到不自在罷了。四十歲以上的人,可以說是讀著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已》《潤土》等作品長大,我從沒感覺到青澀難懂,魯迅詼諧,幽默的筆調,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經常讓我在睡夢中笑醒。即使把魯迅說的一無是處,但在文章上也是高手,說魯迅不會寫文章和說林彪不會打仗一樣荒謬。將來有一天如先生自己所說,他講的話,寫的文章,能夠過時,消亡。則中華幸甚!民族幸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