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李商隱的唯美七絕《端居》?

天際雪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重要詩人,他的詩用典多,含義朦朧,工於字詞,讀起來卻流利清新,和溫庭筠合稱“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他文風風格穠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也正是晚唐詩歌文字走向迷離晦澀,題材走向愛情豔情的過渡。李商隱又極工用典,被後來宋初的西昆體奉為宗師。但西昆體的後來者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李義山的高度,所以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一說。這其中的“鄭箋”其實就是指的李商隱的舊文。

比起其他詩作,這首《端居》重在意境的構建,跟他撲朔迷離的律詩比起來,算是非常好理解的。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晚唐時期,格律詩已經定型,寫法也大致有法度可尋,講究“起承轉合”,只是律詩字多從容,絕句字少奇轉。

“端居”就是閒居的意思。

起句“遠書歸夢兩悠悠”,讀者就知道了這是一首身在異鄉思念家人的作品。歸夢,可能是太久沒有收到家書了,只好寄希望於夢中相會,可惜醒了,所以空嘆“兩悠悠”,就是半夜醒來,不但歸夢醒了,遠書也沒到。

承句“只有空床敵素秋”,醒來一看,床上空空如也,除了自己之外,半邊空床敵素秋。素秋,一個素字,寫盡秋天蕭瑟之氣。誰會喜歡這種黯然神傷的況味,所以這裡用了“敵”字,結果發現半邊空床不但抵擋不了清冷秋氣帶來的思念,反而成了幫兇,加重了詩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階下青苔與紅樹”轉入寫景。階下有青苔,說明獨居在此,沒有訪客來往。紅樹,正是暮秋獨有的景色,這就是個寂寞冷清的秋天小院子。青苔,紅樹相對素秋來說,其實色澤是比較明亮的。

“雨中寥落月中愁”,在淒冷的雨中,月光下,色調也偏朦朧冷暗了。這裡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詩人在細雨中寥落,在月光下發愁。下雨的秋夜怎麼會有月光?說明這不是一晚,而是天天晚上都思念惆悵。不管是細雨連綿,還是清秋冷月,想家的愁緒是持久不斷的。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詩人這裡下雨,家人那頭可能明月正光,但是互相思念的心思是一樣的。這是另一種寫法或解法。

李義山的詩,本來多解,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秋雨夜孤獨,明月畫相思。

楓紅凋碧樹,夢醒望家書。

這四句隨口而出,並不是詩,算是對《端居》的註解吧。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唐朝詩人李商隱滯留異鄉的思親之作。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詩人遠離故土和親人,漫漫歲月裡,獨自於異鄉奔波勞累。

妻子的遠方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唯一慰藉。可如今這唯一的慰籍,乍連乍斷,都已經很久不見來信了。

在這清曠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訊的空虛失落之感變得猶為強烈,為悽楚孤獨所浸透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解鎖。

哪怕是剎那的夢中相聚,也可稍解相思之苦。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由來相思之苦沒有最苦,只有更苦。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縹緲未卜,也表現出詩人兩者希望皆落空時悵然若失的心情,分外傳神空遠。

接著是歸夢醒後具體的感受,尤顯格外的寂廖淒寒。

素秋,是秋季的雅稱,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它會令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冷冷寒冽的秋水,總之,會令人聯想起一切散發著蕭瑟氣息的秋天景物。

對於一個獨在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遊子來說,這樣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發情緒低落的因果,而且是對孤獨悽苦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折磨。

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床”而已。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敵’字險而穩。”這裡詩人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

但“對”只表現了“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現狀,稍偏於客觀描繪。

而“敵”字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但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悲愴,這種婉轉深遂之感,更重於意境上的刻畫,準確且悠遠,真謂神來之筆。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貌似隨意,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鮮明化,而且帶上了濃厚的主觀色彩。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裡,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看似是詩中矛盾之處,“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

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思念得刻骨銘心,魂繞夢牽已非一朝一夕,剪不斷的綿綿相思結啊!

同時,這二句詩兩兩對立呼應,又使詩句具有一種週而復始,流動的美,色彩斑斕,對比的美。

最後聯繫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細細品味,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浮現出相隔千山萬水的雙方 ,皆自對月對風對雨,默默地祝福,默默相濡以沫之情景。情到深處素明月,思之盡頭清風雨!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人呢!

2






瀟湘圓夢


相比起李商隱的“無題”詩世人皆知,這首《端居》的名氣要小得多,卻美得不像話。細細讀來,詩中悲愁和思親之意令人感同身受。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01創作背景

眾所周知,因為“牛李黨爭”的影響,李商隱一生都在被排擠,遠離政治中心,困頓不得志。

終其一生,官職低微,前途渺茫,大多時候背井離鄉任職,與家人分隔兩地。這首《端居》就是他獨居異鄉時因思念親人,卻未收到家中音信而作,愁腸百結,思親情深。

題目“端居”就是閒居的意思,說明當時的李商隱未受重用,職務清閒。

02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晚間,李商隱躺在冷冰冰的床上,輾轉不成眠。他仔細回想,已經很久沒有收到妻子的來信,不知家中是哪般光景。好不容易睡著了,夢迴故里,喜笑顏開,可半夜醒來,恍然驚覺不過夢一場,自己已離家多年,久到自己都記不清楚了。環顧四周,偌大的床榻空空蕩蕩,在清冷淒寒的秋夜裡,他獨自一人快要無法承受這別離之苦。

首句“悠悠”二字,寫盡家書久不來,夢歸未成真的悵然若失。羈旅數載,想要歸家而不能,詩人從心底長嘆一句:“何日是歸期?”


第二句的“敵”字也格外精妙。按照常規思路,“空床對素秋”比較平穩,“對”字也合情合理。李商隱用“敵”字,比較冒險,初初讀來,有刻意雕琢之感,再三體味,方覺雋永。

如果此處用“對”字,則是描繪客觀景色,不含作者彼時心中所感。可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詩,每一幅畫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有感情。

“敵”不僅有“對”之意,寫出“空床對素秋”的蕭瑟冷清,還寫出了獨居的詩人無法承受這種寂寞孤單、清冷淒涼的悲愴與心酸無奈。

結合整體意境與情感來看,這個“敵”字甚至比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的“不耐”二字更為深細、貼切。

03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三更夢醒,睡意全無。詩人看著窗外的臺階,因自己客居他鄉,備受排擠,平素不常與人來往,已長滿了青苔。外面似乎下起了淅淅瀝瀝的秋雨,依稀還有疏淡銀白的月光,秋天的紅葉在這樣的夜色裡變得模糊暗淡,看不太清楚。


雨悽悽,月冰涼,秋夜如此寂寥清冷,蕭索寡淡,讓人心生愁緒。可這一切,又怎比得上鄉愁磨人?

三更半夜,已看不清“青苔”、“紅樹”,詩人此處的寫法,屬於移情入景,而非客觀描繪,是主觀情感的表達。一青一紅,都是明豔的色彩,但在雨中和月中卻只是模糊的黑影。彩色變黑白,似乎青苔、紅樹都在寂寒的夜裡惆悵,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寂寒寥落的意態。

末句又是“雨中”又是“月中”,簡直就是“月亮雨”,不太可能在同一晚上出現。這裡,詩人虛實結合,將眼前之景與記憶中之景結合,暗示自己夜半思親已非一夕,以至於分不清現在與過去。

現在是月夜,以前是雨夜,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景色,都是一種孤苦哀愁,詩人都在思念遠方的親人。這種虛實交錯的寫法,把時間線拉長,讓詩裡的鄉愁更加濃。他等了又等,不知歸期,未得來信,真讓人心疼。

也有人說李商隱這首詩裡思念的對象是妻子王氏,畢竟他很愛她,也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為證。

但三葉草更願意理解為詩人在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畢竟,獨在他鄉為異客,故鄉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心中所念,魂牽夢縈。


三葉草青青—


李商隱(約813——858年),享年45歲。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出生於河南滎陽。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和李賀、李白合成“三李”,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唐文宗開年二年(837年),24年的李商隱初登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由於年輕氣盛,不諧世事,便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一生困頓不得志。約(858年)在河南鄭州病故。現藏於河南滎陽,有人又說藏於河南沁陽王庒鎮。

李商隱寫《端居》時,正處於他本人在官場上失敗,四處奔波,居無定所,身居他鄉的逆境中抒寫的。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愛妻從遠方的來信好久沒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的音訊,只有在睡夢中回到家鄉以解鄉愁;可是夢醒後,環顧四周,只有空空的床榻和寂寥的深秋,不由得心生淒涼,

寂居異鄉,平常無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和滿地的落葉,雨夜的寒冷、月色的冷清,又那裡比得上鄉愁的磨人。

我們今天主要分析這首詩中的“敵”字,“空床”與素秋兩詞,本已經是寂寥透頂,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有要相互敵對,可見那時的李商隱心中是多麼的悲哀與矛盾。更增添了“雨中寥落月中愁”的悲切意境。



荖朽尋禪


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著名的居秋夜感懷之作,情致清冷寂寥。起句首先點明獨自客居他鄉之處境,“悠悠”疊字益顯客居之清冷滋味,情韻低迴。次句一“敵”字則滿腔悽愴全盤拖出。古人本有悲秋傳統,而詞句獨傳神處,乃在這一字不僅表現了“空床”與“素秋”相對的淒冷,更表現了這一環境中秋夜難寢之人心理上難以擺脫之悲愴。三、四句忽轉入寫景,雖有“青苔”,“紅樹”,然而更有“寥落”,更有“愁”,如影隨形,無以遣懷。一、二句寫心境、處境,三、四句寫環境,情與物融,意與象洽,構成的意境卻從平淡中產生了攝人心魄的魅力!



三古讀書


未近老屋心已悲,

魂牽夢繞念幾回。

推門忽驚家鹿遁,

舉步又擾寄鳥飛。

風吹野蒿簷上舞,

塵蒙蛛網壁間垂。

唯有門外老槐樹,

樹下當年等過誰。



春江花月夜74772178


《求同》

鴻雁傳書空悠悠

南坡念懷黃金菊

東風無力半夜秋

北門西閣正月求



阿木中醫李建勳


孤身歸故空悠悠,

草深茅屋幾許愁。

書案依舊塵埃滿,

蜘蛛不請臥床頭。


塗鴉55639153


難懂李商隱

最苦年代你盛世,流盡淚水為己哀,無親無友孤身過,伸腳踩不上地球,孤寒身敗進墳墓,無人不為才感動,哀絕倒下有人扶,生命已進鬼門關。


睡得安穩健康才會在你身體裡蝸居


小李商隱晚唐才,一身仕途多坎坷。才高八斗也私情,他鄉寂寞憑夢還。不做原意意何解,只嘆偉才也作悲。官嚼志向未取得,思妻還鄉靠夢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