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王勃的唐詩《江亭夜月送別·其二》?

文學妙語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其二》,是他旅居巴蜀期間寫的客中客之作,全詩通篇寫景,卻將詩人送別後流連顧盼之狀、淒涼寂寞之情,寫得耐人尋味,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唐朝·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首句寫的是地面景。碧砌,是指青石臺階。迷亂的煙霧籠罩著青石臺階。

次句寫天空景。天上的明月,飛向南面的天邊。

首句寫“煙”曰”亂“,既是形容煙霧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迷亂,友人自青石臺階離去,亂煙籠罩著青石臺階,則友人蹤跡不可尋矣。次句寫“月”曰“飛”,既寫出了時間的推移,表明詩人久久佇立不願離去,也暗示了詩人佇立凝思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第三句寫近處景。離亭掩映,周圍寂靜無聲。

第四句寫遠處景,今天夜裡,大江和高山格外寒冷。

寫離亭,用一“掩”字,表明離亭掩映在周圍的景物之中,封閉的空間往往會讓人更加感到孤獨寂寞。“寂寞”,既寫外在的景物,也寫內心的情味。最後一個“寒”字,將全詩的情感凝聚其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

王勃的這首詩,將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在情景之中,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將身邊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畫面優美的月夜圖,在描繪這幅圖景時,詩人用富有情味的字眼,將他寂寞孤獨的情感融匯其中,產生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謝小樓


《江亭夜月送別》這首詩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而此兩首中的第二首,意境和用字尤其為勝,全詩如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唐代: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青綠的臺階被那亂糟糟的久久不肯散去的煙霧籠罩著,月亮如飛來似的高高升起,靜靜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這離亭周圍一片寂靜,門虛掩著;那淘淘大江與巍巍高山在此寒夜裡都顯得那麼淒涼。



【二】深入賞析:

這首詩也是典型的借景言情之作,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的。

首句中的煙是亂煙,一個“亂字”既描述了煙的朦朧無常之態,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

承句開始寫月,這裡的月是“飛”月,一個飛字,就感覺到了時間的倉促,月亮並不是那麼柔美,烘托出的氛圍也不是愜意的,而是人生聚散匆匆之傷感。接下來在轉句中,一筆點明瞭旨:“離”,一個離字足以讓人感慨萬千,內心的沉重感陡增。突然就想到了“多情自古傷離別”這句話,不管是愛情的離別還是友情的離別,用來皆準!試想一人在離別的晚亭裡久久站立,是多麼的孤獨與傷感。

最後合句借山和江來進一步補充說明了詩人因送別而產生的無限寥落和惆悵之情:大山和江水在今夜都顯得那麼寂寞那麼寒冷。特別要說的是最後一句中的“寒”字,用得極為形象得當,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把詩的境界和人的情感皆推上了一個高度!



【三】總括:

從整首詩看,詩人抒發個人情感,著重通過煉得惟妙惟肖,恰到好處的“亂”、“飛”、“離”、“寒”幾個形容詞來表達的。成功運用這樣一些字眼點活了畫面,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對景色的描寫之中,由景抒情,情景交融;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通篇讀來節節相扣,層層遞進,樸實又真摯!

以上就是本人對此詩所作出的一點分析,如果友友還有更深入的見解,歡迎留言在評論區,一起學習探討~


一號詩巷


王勃的這首詩說了一個“寂”字,說了一個“寒”字,四句都是寫景,但是前兩句與後兩句寫法不同。

先看一下這首詩,《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是眼中所見的景色,單純的意象描寫;

後兩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情景交融,加入了詩人的感受,一句說離別之後所感受的“寂寞”,一句說離別之後的所感到的淒冷。


王勃的詩多寫羈旅離別,意象開闊,最著名的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化用了曹植的詩,成為千古絕唱。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這首詩的一個特點,就是前兩句是對句,後兩句是散行。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但是王勃的絕句在前二句對仗非常普遍,



例如:

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 琴尊唯待處,風月自相尋。

小徑偏宜草,空庭不厭花。 平生詩與酒,自得會仙家。

亂竹開三徑,飛花滿四鄰。 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

風筵調桂軫,月徑引藤杯。 直當花院裡,書齋望曉開。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桂密巖花白,梨疏林葉紅。 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徵篷。


以上這些詩都有共同的特點,詩中用對仗不是唐朝開始的,先秦就有這種形式了。大量使用對仗的在南北朝就有,大家可以看看謝靈運的詩,幾乎句句對仗。四聲理論出現以後,永明體和以後的詩人更是把平仄引入對仗,成為格律詩和律賦的規則之一,王勃受影響太深只是繼承而已。



賦也有一種律賦,也講究四聲和押韻、對仗,唐朝考試的賦就是律賦,篇幅短小。王勃的《滕王閣序》大家都讀過,對仗的句子比比皆是,著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一、原詩及其大意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唐朝·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其大意是:我今天就要送友人北上啊,這討厭的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色的石階,天上那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周圍一片寂靜,離亭的門也關閉著。送別了友人,我怎麼感覺到今天夜裡特別地清冷呢,連周圍的江流與山峰都顯得那麼的淒涼。

二、王勃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 是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著名的唐代詩人。

他出身儒學世家,從小就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之下,滿腹經綸。據說他六歲就能寫文章,並且文筆非常流暢,被贊為"神童",遠近聞名。十六歲時應試及第,做了一個小官,但因寫了一篇《鬥雞檄》引起高層不滿而被趕出長安京城。之後,他花費了三年時間遊覽了四川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物,創作了很多著名詩文。後來又做過一次小官,不久又因為私殺官奴而第二次被貶。公元676年八月,他從交趾(今越南)探望父親返回中原時,在渡海的時候不幸掉落水中淹死。

王勃特別擅長寫駢文,他的主要文學成就也在這方面,比如著名的《滕王閣序》等。在詩歌領域他最拿手的是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作品不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屬上乘,與駱賓王、盧照鄰、楊炯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王勃的文學作品現存有《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等多種作品,現存詩80多首,賦和序、表、碑等文90多篇,是一名高產高質作家,可惜年僅27歲就不在人世了!

三、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他二十歲左右時寫的,當時他已被貶出長安城,到四川遊山玩水,後來就在四川居住了幾年。這首詩就是他在四川居住期間送客時所作,在此期間留傳下來的送客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六首江邊送別詩。

四、具體賞析

“亂煙籠碧砌”句。我的友人就要離開這兒去塞北了啊,我現在就在江邊送他乘船遠行,怎麼這麼多亂糟糟的煙霧呢,真是令人討厭,煙霧籠罩在青色的石頭臺階上,朦朦朧朧都有點看不清楚。這裡一個“亂”字既寫出了煙霧繚繞,又點出了心情之亂,反襯出了對友人離出的不捨,說明了他們的友誼之深。

“飛月向南端”句。那掛在高空的月亮啊,你懂得什麼是離愁別恨嗎?你怎麼就那麼無情地冷寞地照在江亭的南門上呢,一絲清暉不禁使我感到清冷啊。“飛月”意思是高空中的月亮,也有人理解為飛馳的月亮。如理解為飛馳的月亮那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友人已在船上,船向北劃,從友人的角度來看,月亮向南移。如果是這樣的話就體現出了與友人分離的不捨,心還和友人一起在船上。也隱含了船在飛馳(飛月),怎麼友人離開得這麼快呢,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啊。

“寂寞離亭掩”句。友人已經離開了,我無所適從。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稍微仔細地看了幾眼江亭,哦,這個亭子的門怎麼是關著的呢,我剛才怎麼沒有注意到呢?斯人已去,江亭周邊一片寂寞。“寂寞”二字既寫出了江亭周邊的寂靜,也道出了王勃的寂寞。友人離開了,也帶走了我的心啊,我的心自從你走了後就一直空落落的啊。“離亭”本是江亭,因為在這兒送別,這兒是傷心之地啊。“掩”字是對江亭的細節描寫,因為送別時心思不在景物上,只有等友人走了,我才慢慢地打量起周遭的景物來。

“江山此夜寒”句。看完江亭,我抬頭望向遠處,只見得遠處的江河和高山也籠罩在煙霧中,如此之清冷。我怎麼感覺到今天晚上如此之冷呢。這句非常含蓄,借江山清冷述自身心冷,我也並不是每晚都感覺到寒冷的,唯獨今天才有這種感覺啊。給人也無盡的想像空間。

離別詩歷來很多,這首詩是其中佼佼者。借景喻事,借物喻情,含蓄深遠。該詩通篇寫情,第一句寫地面,第二句寫高空,第三句寫近處,第四句寫遠處,把事和情都隱含在景中,不愧是一篇佳作。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0紅旗漫卷0,謝謝!圖片來自於網絡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唐朝·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敘述故事不是詩的特長,詩最擅長的是抒寫情懷。而描繪感覺,細膩、具體地寫出詩人感官接受與全身心體驗到的獨特印象,則是抒寫情懷的重要手段。王勃這首《江亭夜月送別》就是一首向讀者傳達詩人特殊感覺的精彩之作。


這首詩題目是《江亭夜月送別》,送別本應是主要事件,可是卻無一字正面介紹,送的是誰,到哪裡去,去幹什麼,一概不管。詩只寫送別時和送別後詩人眼中的景緻——不是純客觀的風景,而是處於某種特殊狀態下詩人主觀感覺中的情景。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詩人眼中的景物因為友人的離去而帶上了淒涼惶遽的情調。煙是“亂煙”,其實是指朦朧月色中江亭附近瀰漫的霧氣。對於心情好的人,月夜的朦朧紗幕未必會有“亂”的感覺,它可以很恬美、很可愛,但今天在詩人眼中卻顯得迷亂而令人不悅。“碧砌”指江邊亭子的青石臺階。詩人和他的友人正是在亂煙籠罩著的江亭旁執手話別,是離愁別緒使詩人感到景色的悽清蒼涼。


送別是此時此地發生的一樁事情,詩本來應表現這事情,但作為抒情詩人,王勃根本不寫人、不寫人的活動,卻去寫環境,而且是他感覺中的環境,以此來暗示人的活動和人的感情波瀾。這正是中國詩獨特而高明的表現方式。“飛月向南端”是同樣手法。月何以會如飛似的向南移動?這純粹是詩人的主觀感覺。好友離別難免話語綿綿,只盼著時間凝固靜止,從而也就愈益感到時間無情的催逼。月飛之感正是由此產生的。


但是既是送別,分手是不可避免的。終於在江亭旁邊只剩得送行者王勃一人了。這時,他再看周圍,便發出這樣的感慨:“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離亭掩”,指分別。全詩僅此三字正寫送行的事實。“寂寞”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詩人此時的心境,直接了當,毫不隱晦,突出了此種感覺的強烈。


下句的“江山此夜寒”則是對寂寞之感的再次強調。不但因為夜深,主要的是因為朋友離去所造成的孤獨悽寂,使整個世界都變得格外寒冷。冠以“江山”二字不但與詩人面臨的實景有關,而且使這種孤悽的感覺超越了個人而具有充塞宇宙天地的空闊寥廓之勢。這樣,詩人所要抒發的離情別緒就被刻畫渲染得神定氣足了。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文學妙語


作為天賦猶高的初唐少年詩人王勃,他的詩文靈動飛揚、神采卓然,想象力的馳騁交融著妙筆生花的雋美,常常使人讀過而久難忘懷。這首《江亭夜月送別.其二》是他所寫的一套組詩中的第二首,全詩如下: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如題,“江亭”即詩人所處之所,是江邊長亭,“夜月”則點出了時間為深夜時分,“送別”概括了試題,此詩為送別友人的贈別之作。這組五絕共有兩首,題中提到的是第二首。作此詩時王勃僅僅20歲,正是他遊學巴蜀一帶途中的送客之作。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開篇即以迷濛壯闊的夜色之景渲染出一派深蘊空靈的視覺畫面,凌亂的煙霧籠罩著青苔叢生的石階,孤高的明月飛揚在江亭南端簷角上的長空中,清韻凌塵。“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亭門緊閉,蕭瑟落寞得使人心生寂寥,這樣的夜晚,山河同這心緒都顯得如此淒寒。清代文學家黃叔燦在《唐詩箋註》裡曾指出此詩最後“寒”字的精妙,“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可謂是全詩的“詩眼”,總結詩境而彰顯了詩人本心的情愫,落筆生情,風致窈然。

人生無定,聚散匆匆,詩人少年才子,更寫透了離愁萬千。


歷史有妖氣


原作: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唐朝·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賞析:

作者王勃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唐代著名詩人,曾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初唐四傑”。王勃少年聰穎,才華早露,被贊為神童,其文學成就世所公認,僅一首《滕王閣序》就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教化了無數後輩學子。

江亭夜月送別是由兩首五絕組成,“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是其中第二首。從詩的題目我們就不難看出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正是利用江、山、月、亭、夜、霧等景物來描寫送別之情的。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因為送別是在月夜,“亂煙”應該是夜間的迷霧,“籠碧砌”可以看出夜霧還是挺大的,籠罩著江亭青色的臺階,這“亂”和“籠”字烘托了送別的氣氛。由近及遠,可以看到天上高懸的月亮向南方移動,頓時一種月亮走,君也走的別情愁緒油然而生。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離別的亭子掩著門,周圍寂靜無聲,大江與高山在這樣一個夜晚裡顯得那麼淒涼。一個“寒”字,作者感懷此夜,淒涼寂寞的離別之情,躍然眼前,可謂畫龍點睛,一直廣受文人雅士的讚譽。

一首五絕,區區二十個字,詩人就寫出了“江、山、月、霧、亭、夜”等諸多景物,“亂、籠、掩、寂寞、寒”每一個字都讓人透徹心扉,這些字的結合,把送別後的作者的孤寂悵惘之情很好地融合到了對各種景物的描寫之中,不愧是一首寓情於景、以景抒情的傳世佳作。


拙木侃教育


《江亭夜月送別·其二》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1,碧砌:青石臺階。2,飛月:懸在高空的明月。3,江山:江水和高山。

這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的送別之作。這首詩為兩首,沈徳潛在《唐詩別裁》選錄了第一首,但後人都認為第二首最佳。

作者以江、山、月、夜、亭為意象,雖只是描繪了當時送別的景象,但景物中融入了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句句透露出傷感離別,將離別之苦渾然天成的融入景色描寫中,使全詩的境界呈現出空靈蘊藉之美。

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指出,這首詩是句頂次句,就是一三句都寫離亭,二四句寫離亭遠眺之景。並且稱讚詩末之句的“寒”字最妙,說:“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就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飛月”指出送別的時間流逝之快,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對聚散匆匆的傷懷。“寂寞”和“寒”字,突出了作者的內心感受,把送別後的寂寞與悵然若失之情渾然天成的融入景物中。



雲端賞籟438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如果你不仔細看本詩的題目,你可能會以為是詩人乘船離開,與友人離別而不是送別友人。但本詩的標題明明是“送別”不是離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因為有第二句“飛月向南端”。我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靜止不動時,周圍的參照物也不動,只有我們自身運動時,周圍的參照物相對於我們運動方向作反向運動。所以,只有身在船上,以船為參照物時才有“飛月向南端”的運動感覺。

但此詩標題明明是送別而不是離別,證明詩人是在岸上,而客人在船上,既然詩人在岸上並未乘船,怎麼會產生乘船離去這樣的錯覺呢?這正是本詩的高明之處,也是詩人要表達的感覺。

儘管詩人在岸邊的亭下並未乘船離去,乘船離去的是要送別的友人,但詩人卻感覺身心已隨友人一起離開岸邊,乘船向北方飛馳。這樣換位思考一下,一切則都歸為正常了。這也表明詩人不願與友人分別的心情,仍感覺和友人在一起,才有月亮向南飛去的感覺。

同時,詩人也用了意向手法,給讀者以暗示。首句“亂”字,既是形容煙霧瀰漫,也暗示了詩人心情的迷亂。三句“寂寞”二字,既是寫亭的寂寞,也是意向內心的寂寞。四句“寒”字,既可指肌膚感覺到夜的寒冷,也意向指送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淒冷。

這樣,通過錯覺表達與被送友人的難捨難分,通過對環境描寫的意向表達與友人分別時內心的凌亂、寂寞和淒冷。

這才是:情到深處自然濃,人已別時心未別。


歸去來76564325


晴好的天被亂雲蘢罩,雲向北快速地漂動顯得月南飛。狐獨的心難受眼看不清離亭了。江山和我心情一樣難受心寒。第一句寫天能走的都走了。第二句寫地走不了的此時都心寒了。掩字兩用寫人傷心含淚看不清另一意寫亭低頭掩面。用寫天地人的手法體現出離別後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