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的壽命比一些哺乳動物要長?

洪益娟


因為人類要上學,其它哺乳類動物不需要上學呀。

動物的壽命通常和體型有關,簡單說就是體重,體型越大活得越長,這句話近乎於廢話,因為壽命短,也就長不了那麼大,不是嗎?而人的體型比許多小型哺乳動物大得多,所以壽命比這些小型哺乳動物長,一點都不奇怪。真正奇怪的是,人類的壽命比許多大體型的哺乳動物壽命還要長得多,這才是奇怪之處。


讓我們看一些具體的數據吧:


動物 平均體重 平均壽命

倉鼠 60克 3年

兔子 1,000克 9年

家貓 2,000克 15年

小型犬 2,000克 10年

中型犬 5,000克 15年

猴子 5,000克 15年

大型犬 8,000克 17年

黑猩猩 45,000克 27年

人 60,000克 40~80年 (狩獵·採集原始部落中的人,平均壽命大約在40歲)

豬 75,000克 20年

牛 800,000克 22年

長頸鹿 900,000克 25年

馬 1,000,000克 30年

大象 5,000,000克 60年


很明顯,人和黑猩猩的壽命與其它哺乳動物相比,明顯偏高。打破了體型大小和壽命的簡單正比關係,為什麼呢?

圖示:從左到右為老鼠、恆河猴(獼猴)、黑猩猩和人類的成年大腦。


答案就在我那句似乎是開玩笑的話中,人類和黑猩猩都是需要進行大量學習才能生存的物種,我們的時間不僅用來長身體,還需要花用來學習生存和繁衍的技巧,這是因為我們和黑猩猩都擁有一個顯著增大的腦,當然我們的腦比黑猩猩還要大,大得多。如果活的時間不夠長,長這麼大一個腦袋可就很不划算了。因為,學會使用這麼大的一個大腦,真的需要花許多時間。這就像學會用傳統手機和學會用智能手機的差別一樣。

圖示:幼年黑猩猩需要學習使用工具尋找食物


伴隨著人類大腦的演化,人類的壽命也逐漸延長,同時性成熟延後。

在人類的進化史中,必然有一件事會伴隨發生,那就是隨著大腦的增長,人類的壽命必須隨之延長,更大的大腦不僅是幫助人類生存的利器,而要讓這麼大的一個大腦發育成熟本身就需要漫長的時間,按照現代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在25歲左右才徹底成熟,不妨讓我們看看大腦發育的幾個階段吧。

按照現代發育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大腦擁有三大基本功能:

感知(包括聽和看)、語言(藍線)、高階認知功能(紅線)

分別具有不同的黃金髮育時期。

其中感知功能在大約7歲左右基本發育成熟,其發育的高峰期在出生的前三個月,這三個月至關重要,如果出現什麼問題,通常會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傷。

語言功能發育的高峰期則出現在大約八個月的時候,同樣到大約7歲的時候發育成熟,即7歲我們就已經徹底掌握了一門語言,即我們的母語,當然此後的語言學習屬於錦上添花的範疇。

高階認知功能(抽象思維能力)的發育從1歲開始,一直延續到大約16歲的時候。數學天才通常在這時候已經嶄露頭角了。

與此相伴,我們的性成熟也隨之延後,在部落中,女孩大約14歲才來初潮,男孩大約15~16歲才有第一次夢遺。當然,現代生活中的男孩女孩的性成熟加速,這得益於充沛的營養供應,另外專家們認為人造燈光很可能也干擾了人類性成熟的過程,讓性成熟提前,這對人類究竟會造成什麼長期影響,現在還是未知數。


總之,人類壽命顯著大於自己的體型,原因歸根到底是我們在用一個更大的大腦求生存的副產品。


當然,體型和壽命之間的正比關係,在哺乳類動物中特別明顯,在其他類型的生物中,就會遇到許多例外。

比如某些鸚鵡的壽命很長,與其體型相比,壽命長得不可思議,金剛鸚鵡在野外平均能活30~40年,而人工飼養的金剛鸚鵡能活60年。



三思逍遙


這個跟遺傳因素關係很大,而遺傳因素主要體現在代謝模式、代謝速率各方面,這些遺傳因素會造成種間最大壽命的差異。但生物的壽命還跟營養狀況、疾病和醫療狀況相關,所以不能簡單地比較。但估計題主更多是想了解壽命的種間差異。


但請允許我在此先列舉一下人類社會及文明進步帶來的壽命的巨大變化,因為有些數據(預期壽命)實在有些讓現代人大跌眼鏡:

  • 舊石器時代:33歲

  • 新石器時代:20-33歲

  • 青銅和鐵器時代:26歲

  • 古典希臘時期:25-28歲

  • 古典羅馬時期:20-30歲

  • 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35歲以上

  • 前哥倫布時代美國南部(印第安人):25-30歲

  • 後中世紀英國:30歲

  • 現代英國早期:33-40歲

  • 1900年世界平均:31歲

  • 1950年世界平均:48歲

  • 2014年世界平均:71.5歲!

上圖:遠古到未來的人類預期壽命示意(資料來自加拿大廣播公司網站)


數字雖有不準確,但大致的趨勢是能看出來的,人類的預期壽命大幅增長不過是近一百年內的事。但預期壽命並不是生理最大壽命。作為溫血動物,生理最大壽命與細胞分裂以及代謝關係十分密切。主要的生理微觀機制在於端粒磨損所致的細胞老化以及幹細胞的衰退,而宏觀指標則反應在基礎代謝率上。

人類與其他動物壽命的差異可能就來自於上述劃線的幾個方面。


端粒的長短

端粒的概念近幾年在各個科普文章以及媒體的介紹文章當中已經有比較充分的說明。還是簡單說一下吧:端粒是DNA兩端的一種結構,有重複的鹼基對循環構成,就像是給DNA打上了一個穩穩定的結,避免其輕易散開。端粒這種形象的角色應該不難理解,但是它有一個狀況讓人類不由得擔心,那就是細胞每分裂一次(這意味著DNA會被拆開一次),端粒就會短掉一截,直到最後整個端粒全部“磨損”殆盡,DNA就不能再複製了,細胞就此停止複製並死亡。在大多數多細胞真核生物中,僅生殖細胞,某些類型的幹細胞(如胚胎幹細胞)和某些白細胞能夠維持端粒不縮短(因為端粒酶只在這些細胞當中激活),大部分細胞都會經歷這個過程,複製一定的次數然後凋亡。這本來是一種有利的機制,它避免了體細胞因為複製錯誤而導致的生理問題永久的延續下去。但這換來的代價就是體細胞不可能永生。

上圖:端粒在細胞逐代複製的過程中縮短示意圖


各個物種的端粒長度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種的端粒能夠複製的次數不同,體細胞死亡之後就只能靠各級別的幹細胞增殖來替代(除了胚胎幹細胞之類,其他幹細胞的端粒也會磨損),而端粒的長度決定了幹細胞增殖替代的週期,如果增殖週期較短,那麼生物體需要有更高的代謝速率來滿足這種週期性刷新的需求,如果代謝太慢則無法使細胞的更新達成平衡,生物體就可能衰弱甚至死亡。這就引出下面的因素:



幹細胞的老化

假如那些衰老凋亡的體細胞總能夠得到幹細胞分裂的補充,那麼生物體還是可以永生的,但問題是事實不是這樣。幹細胞在不斷的複製當中其自身還是在不斷的衰老的(端粒縮短)。這就造成年紀越大的個體,其幹細胞的質量越來越低,其分裂增殖的體細胞的生理功能越來越差。幹細胞的衰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端粒縮短以及細胞核當中遺傳物質表觀遺傳信息的改變(即甲基化模式和數量的改變);另一方面則來源於細胞質當中線粒體的老化,線粒體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器,它自帶遺傳物質,在對線粒體的起源研究當中,科學家們認為線粒體可能產生於與真核細胞共生的細菌,這種假說被稱為“內共生假說”。線粒體是細胞的功能裝置,若線粒體的功能出現衰退那麼細胞很可能無法正常的進行能量代謝,會觸發細胞的程序性凋亡,這種凋亡會增加體細胞更新的需求,若新生細胞的速率不足難以補充,當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就會形成不穩定的生理狀況,導致疾病甚至死亡(壽命終結)。

上圖:細胞內的線粒體


因此代謝率,影響著生物的體細胞更新平衡的維持。


基礎代謝率差異

不同物種,尤其是溫血動物,代謝率和體溫一樣是與生命緊密相關的一個指標。由於種間遺傳差異,某些物種的代謝率會非常高,例如小型動物(諸如老鼠等小型齧齒動物),他們因為身體嬌小不僅需要維持較高的體溫,也需要應付體細胞迅速老化的增值需求,所以他們必須要有快速運作的能量代謝體系和分裂增殖體系,並維持一個較高的代謝率。而人類以及更大型的哺乳動物,由於表面積體積比較小的原因,更容易維持體溫,因此能量代謝相對要低一點。

溫血動物的基礎代謝率主要受到甲狀腺素的調節,人類體細胞對於甲狀腺素的敏感度在一生當中是成u型發展的,也就是說在中年時期人類的代謝率偏低。而幼年時期由於生長髮育的需求,兒童的代謝率要高一些;而到了老年期,可能由於幹細胞增殖代償的能力不足,代謝率會代償性提高以維持細胞的迭代,直到最終平衡無法持續為止(就可以壽終正寢了)。可能對於小型溫血動物,這樣的甲狀腺素敏感度的曲線是較為平直的,也就是說這些動物在一生當中都維持著較高的代謝率,就像一堆柴火一直在熊熊燃燒,因此他們的壽命相對較短。


上圖顯示了隨著體型增加,哺乳動物基礎代謝率降低的情況。研究者們早就發現哺乳動物的代謝率與體型密切相關。


小宇堂


不請自來,我是Animal百科,我給大家普及一下知識點吧,人類的壽命其實一開始沒那麼久,首先主要就是兩個原因,第一,是人類的社會的不斷進步,第二,則是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下列會細細的將兩點寫出來,跟著我一起閱讀吧


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要知道我們現在人類的的平均壽命水平已經達到了75歲左右,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增長了不少了,人類壽命根據時代的變化也不斷的增加,不同的時代平均壽命不同,不同的地方平均壽命也不同(比如戰爭多發地段)。要知道人類剛起步的時候,那個時代的野人平均壽命也不過才20歲不到,到後來石器時代,人們的壽命平均增長好了35歲左右,再到後來的工業革命,醫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類壽命已經平均可以過50歲了,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人類技術的不斷完善,已經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壽命達到65歲左右。這一切都可以證明,這是屬於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造成的,人類從曾經的苟且偷生,如今已經成為地球上的霸主,沒有天敵的煩惱,自然壽命平均水平將會提高。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近年來人類平均壽命統計圖)

只要醫學突破癌症大關,人類壽命還將繼續增加

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由於時代的進步,不止是醫學,工業的進步,人類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我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人們生活是有多麼艱苦,整天勞累奔波,生活質量一直不太好,每天吃的都很隨便,自然當時的平均壽命這就50多歲,隨著國家的不斷強盛,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勞累程度大大降低,人們懂的了自己種莊稼,自己講究衛生,對吃這方面有著很大的改變,自然如今壽命可以輕鬆的達到75歲左右了

還有就是動物壽命也有比人長很多的,例如大象也可以達到75歲左右,藍鯨也可以達到150歲甚至更久,南極海綿可以活1000歲以上,而燈塔水母,我不知道大家行不行,現在在科學家眼中,好像它已經是永生狀態(有興趣可以去百度一下)

但是如果這些動物交給人類來進行飼養的話壽命基本都可以超過平均壽命,足以證明生活質量是關鍵

怎麼樣?有get到你想要的知識點嗎?覺得我說的對的還請點個關注或者留下一個小小贊吧,你的關注是我持續更新動物世界回答的動力關注Animal


Animal趣談


首先,哺乳動物的種類太多了,小到老鼠、大到藍鯨,都是哺乳動物【如下圖所示,是某本書中的哺乳動物門類,可以說哺乳動物種類繁多、各不相同】,人類比一些哺乳動物壽命要長很正常,但是同樣的,人類的壽命比一些哺乳動物要短也很正常。

比較長壽的哺乳動物,比如說藍鯨,平均壽命居然可以高達90-100年,弓頭鯨的壽命甚至於可以達到211年。而壽命比較短的哺乳動物也很多,有一些齧齒類動物的平均壽命可能只有2年左右。

至於說哺乳動物為什麼壽命會有長有短、壽命長短又跟什麼因素有關,這個科學上還沒有定論。

有說跟體型有關的,有說跟單位體積的能量代謝速度有關的,總之很難判斷。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個體壽命越長,不意味著種群就越容易繁衍,所以那種“生物越進化越長壽”的觀點是錯誤的。

人類壽命的延長主要得益於科學進步,實際上人體本身的壽命在哺乳動物中並不算突出。

人類現代的預期壽命大概在七十歲左右,但是隻要看一下下圖的人類預期壽命的變化就可以看到,就在一兩百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就是40多歲。是生活水平、科技進步的提高才讓最近一百年來人類的壽命突飛猛進的。

簡單說,人體的設計壽命也就是40年左右,如果在野外,人類超過40歲之後很快就會病死、餓死或者被敵人捕殺致死,現代社會因為有完善的醫療保障措施,還有豐富的食物供給,所以人類的壽命才能夠大大增長。

從另一方面說,大猩猩在野外的平均壽命是30-40年,跟人類差不多,而生活在動物園、有人類醫療保障的猩猩,壽命可以達到60年,聽說最長壽命的黑猩猩壽命有80年。

所以充分的食物保障、完善的醫療體系是人類長壽的制勝法寶,還是科技好呀!


SilentTurbine


好問題!回答難度也好大!

最簡單的回答一下吧。親本母本生的子女長到性成熟,就是母本生命終結之時。意思就是,父母性成熟後生育的子女,也長到性成熟,父母就應該死了。

因為自然條件下,生活資源的獲取一定少於生命存活所需的需求量。也就是說,人要活著,就必須吃東西。食物的獲得總量,一定少於整體物種所需的總量。於是子女性成熟,可以繼續繁衍後代了,父母必須死亡,不與子女爭鬥生存所需的食物。

人類正常情況是十五、六歲性成熟,到三十五、六歲,子女可以繼續繁衍後代了。所以古代人的壽命,不論哪裡大約都是三十九歲左右。

今天全球人壽命評論達到七十多歲,於是老齡化社會必然出現。


何處是家鄉


壽命不能只算絕對時間。

有一種說法:哺乳動物的壽命通常在性成熟年齡的8~10倍。這也說明,壽命和生物的生長髮育節奏有關,是個相對的時間概念。


舉幾個例子:

  • 褐家鼠,通常3個月性成熟,壽命約3年

  • 貓,狗通常在一歲以內即性成熟,兩歲以內即完成身體發育。其壽命約10~15年(也有貓生存超過36年的記錄)

  • 非洲象,通常13~14歲性成熟,其壽命為60~70年


再看看人,通常13~16歲性成熟,普遍壽命70~80歲就很正常了。再加上醫療條件和個體差異,有長壽者超過120歲也很正常。


所以,如果說人類壽命比一些哺乳動物長,那是因為人類的生長髮育相對較為緩慢,這種生長髮育速度所對應的壽命也就長一些。


夏冬


這個道理很簡單啊,因為人類具備多項逆天技能,在生物界可以算是獨步天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類處於食物鏈最頂端,地球上沒有任何天敵,除極個別情況外,基本不會被其他生物捕食,而被捕食是影響生物壽命的重要因素。二是人類食物來源穩定,我們會畜牧、會種植,這在生物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大大減少了被餓死的概率,其他生物被餓死簡直太正常不過了。三是人類社會保障完善,我們是群居生物,而且誕生了倫理、道德、國家、法律這些東西,使得大多數老弱病殘等不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人,也不至於暴屍荒野。四是具備強大的改造環境能力,大多數動物面對環境變化只能忍著(進化是長期過程),而人類不一樣,冷了熱了可以增減衣物扇風生火,遇到乾旱可以挖渠打井,實在不行咱們也能遠距離遷徙。五是人類擁有科學技術這一神器,醫學的不斷髮展使我們如虎添翼,嬰兒死亡率,外傷死亡率大大減少,想想一百多年前,即使身在皇家,阿哥格格們早夭的都一大片,沒有青黴素,一點外傷都容易掛掉,現在各種疑難雜症都在持續取得突破,得了癌症,艾滋病醫生也能想辦法幫你續命!其實往細了說還有很多很多,大概先說這些吧!應該夠用了!


用戶2759186311658


千年的烏龜,萬年的鱉,中國人比喻壽命長的動物。我們還看到了萬年青的松柏,和千年的古樹,也看見了草木一秋的草類植物。春天,野草從土壤裡面冒芽而出,很快就開花結果,秋風陣陣又把這些草類植物吹黃,到了冬天草類植物全部死亡,留下一片荒涼。而這時勁松挺拔,大雪壓枝,冷風吹著松枝噓噓作響,一年一度的越長越高大。

我們看到越是成長髮育快的生物,壽命越短,越是成長髮育慢的生物壽命越長。但是我們還看到,越是繁殖能力強的生物,性成熟早,繁殖週期短,能夠在短期內繁殖一大片。比如蚊子,蒼蠅,而壽命長的生物,繁殖能力週期長,繁殖能力弱。

而高級生物,必須是壽命長的動物,因為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他們看到的時間連續劇長,積累了豐富的所見所聞,而充實了他們的思維海洋裡面。但是不完全是這樣,比如烏龜壽命長,但是先天不足,它們不屬於智慧類生物,而人類屬於智慧類生物。人類至屬於智慧類生物,必須具備有遠見卓識,而人類在生命時間的長河裡面,有大半的時間在學習中度過。而雖然屬於智慧型生物,比如老鼠,非常的智慧,但是它們的壽命短,沒有時間學習,所以它們的思想範圍主要主題就是尋找食物,交配,死亡。

人類發明了醫學,能夠把疾病給人類帶來的生命威脅降低或治癒。這就使人類一生中闖過一道一道的生死關頭,而壽命延長。其它的動物沒有這個手段只能聽天由命,而縮短壽命。


寶樹白石34222787


人類的壽命在動物界中算的很高的了,算得上是長壽的動物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發佈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目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為71歲,其中女性73歲,男性68歲。未來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的壽命還會繼續延長。

那麼在生物界,其他動物的壽命如何呢?像我們身邊的好朋友狗和貓,壽命在15年左右,大點的牛馬也不會超過30歲,能夠超過50歲的動物已經很少的,大個子的犀牛和大象的壽命一般也不會超過60歲。

通過介紹,我想大家應該很自豪,我們人類有長壽命。其實就是在100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還只有15歲;10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20多歲;1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終於超過了40歲。我們人類在創造生命,創造自己的長壽記錄。

圖注:人類的壽命是比較長的,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現代人的壽命的確要比其他靈長類動物要長,但是這並不是從人類誕生時就如此的。舉個例子吧,距今10000年前,我們人類的平均壽命還只有15歲,也就是今天初中生的年紀。15歲並不是指人類15歲的時候機體就會出現老化和衰竭,也就是老死。在自然狀態之下,我們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受到疾病和外傷的困擾,捕食者地侵襲,也會面臨食物不足帶來的飢餓。所以大部分個體都是在青年或者成年之後死亡的,這也就是壽命的統計方式。

圖注:古代人生活不易,四處面臨危險,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來看看其他靈長類的壽命吧,以大猩猩和黑猩猩為例,它們在野外的平均壽命為35至40歲。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壽命看上去不如現代人類的壽命,但是你或許不知道,直到18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壽命才達到了35歲。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直到300多年前在壽命上才追平了大猩猩和黑猩猩。這裡需要單獨說說我們,在民國時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才35歲,看來100年前我們的壽命和黑猩猩一個水平。

圖注:100年前,我們和黑猩猩壽命差不多,圖片來自網絡


到了19世紀,人類壽命突破了40歲,20世紀初為50歲,二戰結束時達到65歲。大家可以看到,人類壽命的飛躍式增長其實就是在20世紀,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醫療技術和全民醫療的發展,我們攻克了許多疾病,比如天花、麻疹、痢疾等,同時在面對外傷等情況時也能夠進行有效的處理,防止傷口潰爛、發炎。這是我們人類壽命增長的主要原因,今天,每年花在醫學研究上的資源和資金非常高,為了也是攻克那些無法治療的絕症,繼續延長我們的壽命。在可以看到的未來,隨著各種疾病相繼被攻克,我們人類的壽命將會繼續延長。

圖注:醫學的發展是我們長壽最主要的原因,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總結一下答案:人類壽命比其他靈長目動物要長的原因是我們創造了自我治療的方法,那就是醫學。最後舉個例子,雖然黑猩猩在野外的平均壽命為35至40歲,但是在人類社會里因為安全、食物充足,而且遇到疾病能夠得到治療,黑猩猩的壽命要比野外長得多,最長壽的一隻黑猩猩“奇塔”活了80歲,它1931年生於非洲,後來被帶到了美國,直到2011年才去世。

圖注:活了80歲的“奇塔”,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我認為人類長壽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醫學的發展進步,還有人類懂得建造房屋遮風擋雨,追求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在沒有醫學、沒有房屋的野外生存時期,古人類的平均年齡也就三十多歲,和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沒有明顯的優勢。古人類遺骨的發掘統計可以見證這點。

一個可以參考的事實是家貓的壽命遠長於野外生存的野貓。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