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宋詞名篇《點絳脣·燕雁無心》?

文學妙語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由楊萬里介紹到蘇州去見范成大,此詞為作者自湖州往蘇州,道經吳松時所寫的懷古也是懷人之作,所懷之人是白石的偶像——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而吳松是其故鄉。

此調也是公認的宋詞小令精品,亦是後人習詞的標竿。釋義有很多精彩回答,在此僅談談個人的學習心得:



起拍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

燕讀平聲 (yān):先韻,音煙。指北國燕趙之地。 燕雁無心,但白石選此意象卻是有心。

陸龜蒙的詩中有不少詠雁之作,其中《孤雁》有句 :“我生天地間,獨作南賓雁。”在《秋賦有期因寄襲美》中亦有句“ 雲似無心水似閒。” 因此,起拍之語實為裁陸龜蒙句意化出。帶一種我中有你的意緒。

燕雁隨著淡淡白雲,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 既是暗喻陸龜蒙的仙遊,也暗喻自己飄泊之身。

在聲律上以疊韻起拍,又收以去聲,營造出一種悲涼無奈的意蘊。

白石視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為偶像,兩人的際遇,性情,愛好,精神氣質都有頗多相似之處,白石在其作品中亦不只一次寫下追隨之意,如《隨夜》的:“三生定自陸天隨,又向順松作客歸。””《三高祠》的:“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此兩韻廣受後人稱道:

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數峰”,乃詞人幽渺之思。——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商略”二字誕妙。——卓人月《詞統》

緊承起句之無奈,遠處清寂愁苦的數峰,似在黃昏中醞釀一番風雨。

實是以山峰之清苦,暗喻人去帶來之愁苦 。

白石論詩之四素:“氣象渾厚、體面宏大、血脈貫通、韻度飄逸”。白石和蘇軾都是化詩入詞的大家,其意應是相通的。

“意愈切而詞愈微 ”。此句虛處著筆,以清苦、商略之細膩飾以體面宏大之山峰,便有了韻度飄逸之感。而所謂“幽渺之思”、“誕妙“、“格調高絕”之語大約如是。

聲律上,先以一上聲韻升調,再以一雙聲詞接上聲韻提調歇拍,使語句由悲涼無奈轉為蒼涼悲憤。



換拍: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第四橋即吳江城外之甘泉橋。亦是在陸龜蒙故居和隱逸之地。 而陸龜蒙又自號天隨子。出自《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 ”,意思是精神之動靜皆順其天然。

第四橋邊,是地點的補述,亦是作者當下所在,而天隨子則已作古。中間著一共字,將今古聯起。這是出於對陸龜蒙的高度認同,希望打破古今的時間界限,與之交遊。

但著一“擬”字,加上聲律上又回覆起拍樣式,都是疊韻起,去聲收。使此一神交充滿了無奈之感。

今何許?

在此調中,對比上下闋,會發現下闋比上闋多出此三個字。此三字在此調中並非憑空多出,而是非常重要的領句,此調收結的意緒,全由這三字帶出。

緊承上句之“擬共”之無奈,以上聲韻提調,短句噴發出悲憤的天問。

何時?何地?為何?如何?作者百感交集。

難怪有詞評家將此句媲美《桃花源記》之“問今是何世 ”和《登幽州臺歌》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小令結句猶要雋永含蓄,引人遐想。此結句也是備受推崇:

感時傷事,只用“今何許”三字提唱,“憑闌懷古”下,僅以“殘柳”五字詠歎了之,無窮哀感,都在虛處。令讀者弔古傷今,不能自止,洵推絕調。——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憑闌”二句其言往事煙消,僅餘殘柳耶?抑謂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楊無情,猶是臨風學舞耶?清虛秀逸,悠然騷雅遺音。——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往事煙消。運筆從虛空拉回實處。也從古拉回今。今又如何?僅剩下無情的殘柳在風中飛舞, 結句將無情之物,著有情之色。 而反觀“數峰”一句,筆法近似,也是為結拍而墊。

值得注意的是,結拍聲律和歇拍一樣,先以一上聲韻接調,再以一雙聲詞接上聲韻結句。但此處先經“今何許”提調,蘊含著無限蒼涼悲壯之意。雙聲疊韻之迴環,亦使此僅41字的小令增添了聲情綿綿、無窮無盡之意蘊。


詩詞書院


一、《點絳唇•燕雁無心》詞及其大意

點絳唇·燕雁無心 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其大意是:從北方飛來的大雁完全憑天性使然,自在悠然,伴隨著太湖西畔的白雲一路向南飛去。看那遠處的幾座山峰,怎麼是那麼的清瘦愁苦呢,它們似乎在商量、在醞釀黃昏時是否該下一場大風雨吧。

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追隨號稱天隨子的陸龜蒙隱居在這兒啊。但是在當今世界還會有像他這樣的人嗎?如果有,那麼又在哪裡呢?我獨自倚偎欄杆弔古傷今,唉,也沒有任何頭緒,只見眼前那殘敗不堪的楊柳零亂地在寒風中飛舞。

二、姜夔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姜夔(kuí)(1154-1221)是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是天下聞名的文學家、音樂家。

他家境貧寒,少年時尤為孤苦,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沒有考上,一生中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一直在江湖中飄泊沉淪,日子過得極為清苦艱辛,一直靠賣字畫以及朋友接濟才勉強維持生活。他多才多藝,聰明雋慧,詩詞、書法、散文、音樂無所不精,是繼蘇軾之後的又一藝術全才。尤善於詞,格律嚴密;在音律方面也很有研究,能夠自已制曲。他的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聞名於世,其詞取材廣泛,抒懷、感時、詠物、記遊等無所不包。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居江湖而憂家國的情懷,以及追求自由和超凡脫俗的思想。他晚年居住在西湖,死後葬於西馬塍。

姜夔與當時的著名文人皆有交往,並得到了他們的讚賞和認可,在寫詞方面,與辛棄疾並稱為當時兩大詞壇領袖。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籍。

三、《點絳唇•燕雁無心》的創作背景

姜夔在1187年的冬天,當年他三十三歲,雖然沒有及第也沒有當官,但因為文學造詣高而得到當時的文人雅士的欣賞,雖然略微有些失落,但仍不乏意氣豐發。他追隨妻叔蕭德藻居住在吳興(今浙江湖州),後由蕭德藻介紹給在杭州居住的楊萬里,楊萬里又把他推薦給了居住在蘇州的范成大,並受到了他們的一致讚許。此後姜夔曾多次去拜見范成大,范成大當時應為退休的副宰相,倆人多有詩詞唱和。這首詞應該是他再次拜見范成大,途經吳松(今江蘇吳江)時所作。姜夔平時最欣賞的是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自號天隨子),吳松正是陸龜蒙生前隱居之地。再者,當時南宋國運已衰微,已有風雨飄搖之感。

四、具體賞析

宋代是宋詞發展壯大、繁榮昌盛之時,不乏詞壇大家,而姜夔是其中的佼佼者;弔古傷今之作不乏名篇,而這首《點絳唇•燕雁無心》也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對此詞的賞析也很多、也很具體,在這裡我只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粗淺見解。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句。北方的鴻雁啊,你們在太湖西邊的上空隨著悠盪的白雲漂浮,優雅地向南飛去。這是完全聽從內心的召喚啊,是那麼的自由,那麼的無拘無束,試想一下,我也可以嗎?此句的“燕”字,不是燕子,而是表示古燕國的地盤,即北方。“無心”兩字寫出了大雁的輕靈自在,我猶心嚮往之。“太湖西畔”點明瞭地址,我在什麼地方,腳旁是浩渺的太湖,向上仰望是遼闊的長空,絲絲白雲點綴其中,雁陣浮空而去,視野何其寬闊,意境何其深遠,我亦心馳神往啊。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句。鴻雁遠去,我猶自收不回目光,經久之後,我不再長眺遠空。平視之後,噫,怎麼眼前的幾座山是那麼的清瘦,那麼的愁苦啊,是什麼時候開始樹葉凋零、草木黃落了呢,曾經茂密繁盛的植被怎麼說衰敗就衰敗了呢,你們也有愁也有憂嗎?何至清苦如此。那麼你們現在在做什麼呢,是在商量著黃昏時可能要下的一場風雨嗎?這裡視野由遠及近,到近來的數峰,“清苦”兩字,如若寫實則是寫出了初冬山上的物貌,如若寫虛則是借物寫人,由山及已,道出了自己的愁和憂。“商略”是商量、醞釀的意思,你說他們商量著可能要下的雨,或者是醞釀著要下一場雨都行,這裡用了擬人的手法。整句借寫山反襯自已的淡淡的憂傷。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句。我想要長住在第四橋旁啊,因為這裡是我所仰慕的天隨子陸龜蒙生前曾長期居住過的地方,與高人為鄰我自清高,與曠達人為伴我自飄逸。“第四橋”現為吳江縣城南石塘的甘泉橋。因陸羽《茶經》被評為天下第四,而他又經常取石塘水煮茶,橋因此而得名。他向來心儀天隨子陸龜蒙,現在剛好又經過他的家鄉,自然會產生深切的懷念和聯想。此句用詞平談無奇,卻深深地道出了他願意過著像天隨子一樣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願望,但是現實呢?

“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句。現在又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像天隨子這樣豁達、灑脫的人物在當今世界還有嗎?如果有的話那麼又在什麼地方呢,如果有的話我也想方設法要和他交往啊。唉,在這天將黑未黑之際,我獨自一人依靠著欄杆懷古,有時心馳神往,有時意興索然。唉,不想了,也不說了,還是想一想以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打算吧,然而我又看到了什麼呢?我只看到眼前黃葉落盡的殘枝敗柳在風中零亂地飄舞。此三句由懷古到寫眼前之景,由冥思遐想到時返回現實。隨天隨子長住是不現實的,而現實的是眼前只有幾株殘柳在寒風中亂舞,那麼將來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和前途呢,真是意猶未盡啊,但從目前的角度來講前景似乎不甚明朗的。此句飽含歷盡滄桑、不勝淒涼之意。

這首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歷來評價較高。此詞先提空描寫,從虛處著手,寫景也只寫眼前景物,將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恨融為一片,又將自然、人生、歷史、時代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不愧為詞中瑰寶。

如喜歡請點贊,如不喜歡請批評,總之歡迎交流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這是我最喜歡宋詞之一。有時候我的腦子裡經常單曲循環他的這首詞,特別是他的: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我在讀這首詞的時候,總是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種寂寞和悲傷之中,我認為,讀這首詞,然後聽著小剛的寂寞沙洲冷,簡直就是絕配了!不知道讀者朋友以為然否?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詞: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我用現代詩的形式,試著翻譯一下,事實上,想翻譯好那就是徒勞的。因為,姜夔的詞歷來被認為有兩大特點,一是清空,二是騷雅。清空學的是蘇東坡,騷雅學的是辛棄疾,他把兩個最偉大的詞人的風格,集於一身,可見姜夔的詞的妙處。

翻譯:

苦寒之地的鴻雁,

南方就是他的遠方。

秋風中,他們隨心所欲的飄蕩。

太湖西邊的雲,穿上了彩色的霓裳。

鴻雁,隨著雲的方向

隱沒在太湖之上。

黃昏中幾座黑色的山峰

他們商量著下點雨吧

去打發這無邊的淒涼。

第四橋邊,

隱士陸龜蒙的影子

在秋風中游蕩

我多想,和天隨子一起

和太湖一起

終老他鄉。

陸龜蒙和時間一起老去,

只有我獨自憑欄,

看柳樹在秋風中悲傷!

其實這首詞就是寫給他的偶像陸龜蒙的。姜夔去拜訪范成大的時候,路過陸龜蒙的隱居處,大發感慨,而寫了這一首千古名詞。姜夔是個性格異常敏感的才子,他十四歲就失去了家庭,一直在江湖流浪,考試也沒有考上,在合肥喜歡了兩個姐妹花的姑娘,但最後愛情無疾而終。姜夔的一生,都是在流浪,所以他的詞一般都有憂傷的氣氛在其中。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文風,這就是對姜夔一生最好的解釋!


好玩的國學


看你是想要怎麼賞,如果按照文言→白話文的“翻譯式”賞析,那看看別的答主的回答即可。但如果想真正瞭解、且能接受稍微深入點的姿勢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很多朋友對這首詞的認知卻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曲解:

王國維《人間詞話》: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但實際上這首《點絳唇》確實是南宋小詞中難得一見的精品,王氏早年所做的《人間詞話》只是當時年少而作,少年文人銳意激烈,自然文中多有偏頗和誤導(晚年王國維自己都不大願意承認自己寫過《人間詞話》),往下,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到底為什麼好。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此詞是丁末年冬,姜夔過陸龜蒙晚年隱居之地(吳松)時,感古懷今所作。


其實詩詞人作詩,尤其是這種【見景懷古】的詩詞,其實大多套路都是如此:先寫令人羨慕的【景】或【物】,然後對比自己的不愉快,然後才興起感概並引出下文。《點絳唇》也是如此:


起句“燕雁無心”,點時節,冬日正值群雁南飛之際,這裡的“燕雁”不是指燕子和大雁,而是指【燕(yān)雁】,即北方幽燕地區的大雁,我們可以理解成【北雁】;所謂無心,即自由自然,沒有人類的心機苟營,隨著時節自然遷徙,次句【太湖西畔隨雲】,【隨雲去】自有【超脫】的意思,姜夔強行【感花濺淚】,將大雁南飛視作【無心而超脫】,人家超脫了,剩下了誰?剩下了自己眼巴巴的看著------我超脫不了,因為【有心】、因為【執著】,隨即北雁南飛而去,視線也隨之牽扯回來,轉到眼前之‘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卓人月《詞統》:“商略”二字,誕妙。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白石長調之妙,冠絕南宋.......令讀者弔古傷今,不能自止,洵推絕調。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歷代拱手拜服,都認為是姜夔【格調高絕】之代表,但可惜的是,自近代以降,大家都統一以“誕妙”,“洵推絕調”等玄乎到不行的字眼來賞析------好在那根本不說,讓你們自己瞎猜.....

(從左至右為俞伯平、俞樾、俞殿雲)

唯有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稍作了解釋“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數峰”,乃詞人幽渺之思。”什麼叫“幽渺之思”呢?說白了就是異於正常人的想象力,山峰之“清苦”、之“商略”其妙處在【通感】,王國維所謂的【終隔一層】其實就是說姜夔對景物的描寫不真實,但恰恰是這種情緒化的摹寫更帶出了作者與環境的共鳴,這其實是帶有長調式的寫法,王國維當時只當成是北宋小令來看,自然是覺得【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其次呢,這裡“苦”、“雨”兩韻都是上聲,連兩上聲,從音節上於拗怒之中,層疊韻腳,又通過句式的變化增強了餘韻,就算從今音讀起來,也頗有陰沉欲雨的{積悶}之感。


下片則過入主題,呼應首句。【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 “第四橋邊”,說的是吳江城的甘泉橋,因為這口泉排名第四,所以這座橋也就叫做“第四橋邊”。
  • 天隨,即天隨子陸龜蒙,姜夔的兩大偶像之一(另外一個是杜牧),姜夔在《揚州慢》一詞中表示“三生杜牧”;又在《除夜》詩中表示自己是“三生定是陸天隨”,其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作者想如陸龜蒙一起浪跡天涯,基情一生,就像【燕雁】一般【無心】而【隨雲去】。有的朋友可能會疑問了,“就像【燕雁】一般【無心】而【隨雲去】”這樣的解釋是不是過於牽強了?詞裡也沒提到自己要像【燕雁】啊------這點就是詩詞的特點所在了,很多時候詩詞中都是互相關聯的,在不同的詩詞中需要【互相參看】的,就比如此處。陸龜蒙有首詩就自比大雁。

陸龜蒙《孤雁》:“我生天地間,獨作南賓雁。”

非但如此,陸龜蒙寫的關於大雁的詩很多,姜夔在起句以“燕雁”領起,其實就已經為下文陸龜蒙的出現張本了。

其次,【擬共】二字,就將古人【天隨子】和作者【姜夔】跨越時空的基情共通了,所謂【俯仰今古】便是如此,上片取的景物,如“大雁遷徙”、“數峰清苦”等都是古今未變之景物,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和古人之間跨越時空的【換位】。在這種古今時空錯位中,作者不免生出【今何許】這種‘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直到結局,才逼出“憑欄懷古”,並以“殘柳參差舞”作結語。

沈祖棻在中提到此處是‘力透紙背’,但實際上這裡是“以小見大”以“輕寫重”的筆法:柳樹本是纖弱,但經年風雨摩挲,便成了“殘柳”;於西風中又是“參差舞”的蕭條之狀,全詞俯仰古今的滄桑變化全在“柳之殘”“舞之參差”,反襯之中自然悲壯蒼涼。

以上,其實姜夔的高處,並不是在所謂的格調高絕,而是那種脫胎於辛棄疾的獨特風格,如【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參見與【斜陽卻在,煙柳斷腸處】一般,但姜夔自是少了辛棄疾的軍旅氣的豪邁,卻又更多了一層【顧影自憐】的哀怨。




無聊到巔峰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文末有白話翻譯)


【賞析】


淳熙十四年(1187)春,姜白石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由蕭德藻介紹攜詩到杭州拜見楊萬里,深受誠齋讚許,並推薦給寓居蘇州的范成大。此後曾數往見之,有詩唱和,這首詞可能即是所冬初自湖州再訪石老人,道經吳松(今江蘇吳江)時所作。


詞的上片,寫吳松所見景色。開頭兩句“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寫高遠之景。秋末冬初,大雁從北方幽燕之地飛來,故謂之“燕雁”。又因雁為候鳥,秋來春去,自由往還,無所容心,故著以“無心”二字。“太湖西畔”,點明方位。吳松在太湖之東,隔湖而望,境界空闊,所見甚遠。“隨雲去”,寫燕雁伴隨著白雲向南飄然而去。既可見出雲飛雁隨的動態美,也可見出雁隨雲飛的悠然神態。詞人翹首雲天,目送飛鴻的情景同時映現出來。


此時的姜夔,隨妻叔蕭德藻流寓江南不到一年,還沒有後來那種“零落江南不自由”(《憶王孫》)、“漂零客、淚滿衣”(《江梅引》)的悲苦。但飄泊之感總是有的,所以寫燕雁無心隨雲而去時,筆端似隱含著人生的嘆息。只是用筆輕靈,清虛騷雅,細細咀嚼才能品味出來。


三四兩句“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是運用擬人化手法寫黃昏欲雨時的近處山景。前句寫時界初冬,草木凋零,幾座山峰姿容寒瘦,景色淒涼,象似人的清寒貧苦。後一句寫黃昏時候,天氣陰沉欲雨,四顧蒼茫,萬籟俱寂,惟有那幾座清苦不堪的山峰依然在暮色中,相對遙望,好象是彼此正在晤談,醞釀(商略)著這場黃昏的寒雨。這樣寫來,不僅生動描繪出寒山景色和寒冬日暮的陰沉天氣,而且寫來山容如活,饒有蘊藉。


下片轉入懷古,換頭兩句“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述說欲與古人偕隱之志。“第四橋”,在吳江縣城南石塘。河中有甘泉,水極清冽,陸羽《茶經》品為天下第四,橋因得名,亦稱甘泉橋。“天隨”,陸龜蒙號天隨子,蘇州人,隱居吳江甫裡,又號甫裡先生。常以舟載書籍、茶灶、釣具,放遊於江湖,時謂之江湖散人。姜夔仰慕他,自比天隨子,曾作詩說自己,“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松作客歸。”(《除夜自石湖歸茹溪》)“沉思只羨陸天隨,蓑笠寒江過一生。”(《三高祠》)楊萬里也說他“於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齊東野語》卷有十二引)因此當他途經陸龜蒙故鄉時,自然會有深切的懷念和冥思遐想,詞中說“擬共天隨住”,乃是念之甚深、思之極切的心理活動,也是藉以表達對“蓑笠寒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詞的最後三句“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寫眼前之景。前兩句不是簡單地提唱、落應,而是寫從冥思遐想中返回現實。“擬共天隨住”的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憑闌懷古只是一種寄託和追求,抒發思古幽情之後,仍然要面對現實。可是,眼前所能見到的卻只有幾株殘柳在寒風中亂舞。筆端流溢著欲見古人而不得,思欲同隱而不能的惆悵和哀感。而最後一句寫柳為殘敗之柳,舞為參差之舞,似有歷盡滄桑、不勝淒涼之意。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這樣就形象地把往事煙消,懷古如夢,零落平生的哀愁一筆寫盡,力透紙背。


這首詞是白石詞代表作之一,歷來評價較高。如陳延焯《白雨齋詞話》雲:“通首隻寫眼前景物,至結處雲:‘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感時傷事,只用‘今何許’三字提唱。‘憑欄懷古’以下,僅以‘殘柳’五字詠歎了之,無窮哀感,都在虛處,令讀者弔古傷今,不能自止,洵推絕調。”王國維《人間詞話》也稱譽此詞“格韻高絕”,但他的隔與不隔之論就未必妥當了。


【白話】

北方的鴻雁悠然自在,從太湖西畔隨著白雲飄浮。遠處的幾座孤峰呈現出一派蕭瑟愁苦的樣子,似乎在醞釀黃昏時的一場大風雨。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跟天隨子一起隱居。可如今像他這樣的人在何處?我獨倚欄杆緬懷千古,只見殘柳參差不齊地在寒風中飛舞。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文學妙語


點降唇. 燕雁無心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詞,是由宋朝人姜白石所作。“點降唇”是詞牌名,“燕雁無心”是題目。

我們知道託物言志是古人常用的寫作方法之一,這首詞也不例外。作者在文中用簡煉的語言描寫了“燕雁”、“白雲”、“數峰”、殘柳、這些自然景物,更好地表達了作者憂愁、傷感、懷念故人的思想情感。

詞的第一句寫了空中高飛的“大雁”、和空中飄浮的“白雲”。“大雁”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刀郎的歌曲雁南飛中的歌詞:“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白雲”讓我們聯想到“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詩句來。”雁兒看似無心,實際上最能讓讀者傷情動心,浮雲像遊子一樣滿天飄浮,更能刻畫作者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雁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從太湖西畔伴著白雲高高飛翔。

詞的第二句作者寫了“數峰”,時逢深秋,當是萬木凋零,百花凋殘之時,山景又怎能夠不讓人觸目傷懷,思緒萬千呢?怎能不讓作者想起那個自己曾經仰慕的人呢?為過渡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遠方的幾座山峰呈現出一片瀟殺、淒涼的景象,似乎在醞釀黃昏的一場大雨。

詞的第三句是虛寫,意思是說真想在第四橋邊和天隨子(作者仰慕的一位古人)隱居。如果能和我仰慕的志趣相同的人一起吟詩賦詞,談古論今,賞自然之美,過世外桃源的生活,該是多麼美好的事啊!可是這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夢啊!可如今那個我敬重的人又去了哪裡呢?所以就有了下句的“今何許”的疑問。

自古就是知音難求,茫茫人海之中要想尋一靈魂知己又談何容易,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一樣的,可望而不可及。我仰慕的那個人啊,前路茫茫你又在何方?問山山無語,問水水無聲,只有殘柳枯枝在瑟瑟秋風中狂舞。想到此,作者內心不免悽楚、哀怨,愁緒萬千。於是就有了最後一句的: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這首詞賞析完了,喜歡就點贊轉發吧!你喜歡這首詞嗎?可在下方留言!


追夢人241325756


賞析姜夔(kui二聲)的這首《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之前,我們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從這首詞的寫作手法中來賞析,大家看完也許會覺得,填詞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

首先看題目,《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點絳唇是詞牌名,一般寫詞不會按照詞牌的意思去寫,就會在後面註明寫作的大意、或者時間、地點,也可以詞開頭的第一句註明,比如這首可寫成《點絳唇·燕雁無心》,但是姜夔的這首《點絳唇》正解是丁未冬過吳松作,意思就是丁未年冬天路過吳松(今江蘇吳江)所作。

我們看下全篇,首先說明一下這首詞是點絳唇的正體。正體就是基本的寫法,和其相對的是變體,由於篇幅關係,今天我們只說正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先看正體的平仄規則(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平是今音裡的第一聲或第二聲,仄是今音裡的第三聲或第四聲。注意古音(古代的讀音)和今音(現在的讀音)在平仄上是有區別的,比如燕在古音裡是平聲,而在今音裡是仄聲,初學宋詞的朋友還是按今音來寫,這樣容易入門。中的意思可平可仄。這兩句的大意是北方的鴻雁悠然自在,從太湖西畔隨著白雲飄浮,作者在這裡把燕雁比作自己,道出了漂泊之苦。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大意是幾座孤峰蕭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這裡將山峰擬人化,更加襯托作者本人孤愁的心境。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大意是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這裡的第四橋就是吳江城外的甘泉橋,天隨是人名,唐代末期著名詩人陸龜蒙,姜夔很喜歡陸龜蒙,經常拿陸龜蒙自稱。

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大意是可他如今在何處?我獨倚欄杆緬懷千古,只見衰柳參差風中飛舞。作者在這裡打破時間界限,同一地點,一古一今,讓人感覺作者就是和陸龜蒙在一起,好像他們在進行著心與心的對話。

我們通看全篇,首先了解這是雙調,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為上調(上闋)。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為下調(下闕)。上調三仄韻,意思是每小句句尾字,心(xin)、去(qu)、苦(ku)、雨(yu),三仄就是去、苦、雨,三韻(腳)(為u)去、苦、雨,下調四仄韻。四仄就是住、許、古、舞,四韻(腳)(也為u,和上調保持一致),這個很關鍵,如果沒有仄和韻,這首詞就是失律。

這首詞的大意不難理解,也沒有很深刻的背景,和寫作文一樣就是上調寫景,下調抒情。但是用詞渾厚、宏大而且十分飄逸,並利用了擬人、比興、懷古的手法,從意境上可以看出姜夔不愧是宋詞大家。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也詞性大發,做上一首,也許你的作品一不小心,千古留名。

(由於我對古音的理解不深,請友指正,碼字很辛苦,加個關注吧)


傲世萬年雪




本詞為詞人姜夔由湖州入蘇州,途徑吳淞時有感而發的懷古名篇。

上闕:“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本句詞人舉頭,天高雲遠,數只鴻雁悠然高飛,隨雲遠去。“無心”何解?即指鴻雁無憂無慮,無愁心。寫鴻雁無心,隨雲高飛遠,暗暗透露出的,其實是詞人的一種羨慕之心。對於鴻雁的這種無憂無慮,詞人內心是羨慕的。放眼望,“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詞人用擬人手法,將那滿目蕭索的秋山擬人化,那些山們似乎在竊竊私語著黃昏時將有一場冷雨。“清苦”秋山,“黃昏雨”,這些意向瞬間把詞意帶入了一種充滿憂思的境地,為下闋抒懷古之思打下感情基調。



下闕:“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第四橋”指吳淞城外的甘泉橋,“天隨”人名,指詩人陸龜蒙,曾隱居於松江。詞人在此吐露了,想於第四橋邊與天隨同住同隱的心思。這句與上闕首句“燕雁無心”相照應,也道出了詞人為什麼會羨慕燕雁無心,因為詞人也想無憂無憂地生活,歸隱於第四橋邊。“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雖想與天隨同住,可是天隨又在何處呢?獨自憑闌懷古,只見那殘枝敗柳在風中兀自飄動。詞人懷的是什麼古?詞人沒有明說,只以殘柳做結,借景抒情,感傷無限,又引人無限遐想。




全詞完,箇中滋味,還需細細體味。


零識店


題中所說的《點絳唇》詞,即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姜夔的《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意境淡遠,蒼寥幽渺。原詞如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詞題“丁未冬過吳松作”,點出詞人作詞的時間及緣由,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路過吳松(現在的江蘇省吳江市)時憑欄懷古有感而作。“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燕”即“北燕”一帶地名之詞,讀作一聲,北方的鴻雁自在隨心,從這太湖的西畔同流雲相伴、瀟灑來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遠方的幾座孤峰正一派蕭然落寞的愁苦光景,似是在醞釀著一場黃昏之時的淒涼細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姜夔詞中“橋”至幻至美,“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此句中“第四橋”指吳江城外的甘泉橋(見鄭文焯《絕妙好詞校錄》)。清代乾隆時期的《蘇州府志》裡提到的“以泉品居第四”,解釋了甘泉橋按泉水的品質被士人排名第四位,因而甘泉橋在當地也稱“第四橋”。“天隨”是晚唐詩人陸龜蒙的號,詞人想,如果要是能同唐人陸龜蒙一起在這橋邊隱居該有多好!陸是姜夔一生最為敬愛的前代文人,陸詩中詠雁的很多,“獨作南賓雁”“雁頻辭薊北”等,因此此詞開篇言“雁”,也是致敬先賢;兼之陸龜蒙也有《初入太湖》詩,可見詞人對這位唐代詩人的景仰神往之情。

“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可惜唐代早過,如今風雨飄搖,山河零落,如陸龜蒙那樣的人又在何處?只有我孑然一身、在此處靠著欄杆遙想先時,迷茫地看那殘敗的柳條於冷風中亂舞罷了。

姜夔詞風清空騷雅,此詞亦為顯見。然而,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他的詞時認為“白石(即姜夔)寫景之作,如……‘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指出姜夔詞多有所言不明的瑕疵。

然,北雁悽惶、吳江景好,“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於本人看,這就是一首雋永清幽、筆力猶深的千古佳作了。


歷史有妖氣


出自姜夔《點絳唇 丁未冬過吳松作》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這一年作者由湖州前往蘇州會見范成大,經過吳松。吳松,今江蘇吳江,太湖東。

燕雁:燕地的大雁,北方南飛大雁。

無心:無意太湖停留。

商略:商議。

第四橋:吳松城外甘泉橋,因其泉水全國第四。

天隨:天隨子,唐末詩人陸龜蒙號,曾長期隱江吳江,人稱江湖散人。

這是首感慨身世,觸景傷情的小詞。

雁,無心逗留,順著太湖西畔隨雲遠去。取自陸龜蒙詩句“雲似無心水似閒”,既自由悠然,又漂泊不定,恰是詩人前半生浪跡天涯,行蹤無定的真實寫照,又渴望曠達任意,不為仕宦羈絆的情懷。


“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這一句神韻靈動,千古名句。

什麼意思呢?

湖畔清冷的群峰瑟瑟,好像在商議著黃昏是否要來一場秋雨。

卓人月在《詞統》中評價:“商略二字誕妙。”

的確怪誕得奇妙!數峰怎清苦,又怎麼商議?只不過是詞人半生淪落,數嘗清苦,寄託於風雨中飄搖的群峰罷了,使黃昏群峰著上有情色,透出人情味,更道盡了人世滄桑。

詞人很是羨慕陸龜蒙的,為何?陸龜蒙晚唐文人,本豪放之人,因屢試不第,便毅然隱居,並寫成農耕奇書《耒耜經》,灑脫到不行。

詞人途徑其隱居處,甚至打算第四橋邊,追隨其後塵。然而倚樓遠眺,憑今弔古,感時傷世,卻做不到古人那樣的瀟灑!

“今何許”,今日是否合適呢?這樣的反詰,恰是猶豫,不合適,詞人正處南宋國運衰微之時,家國興亡,又如何全身而退?

“殘柳參差舞”,殘柳風中亂舞,自然意象中是不是依稀窺見國家殘破不堪,垂死掙扎的命運?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說:“無限哀感,都在虛處。”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感受到的危機,姜夔同樣洞明。

只是途中小憩,路過偶像隱居處,便觸動了姜夔多愁善感的心,悲個人際遇,傷動亂時世,慮危亡家國,無心之雁,參差殘柳,便都蒼涼沉鬱,豈是一“清苦”足以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