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勤理內政偏安一隅,三國會變成什麼局面?

Troubleisaf145463201


曹魏、孫吳可以追求統一,只有蜀漢不得不追求統一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感覺:諸葛亮幾次北伐弄垮了蜀漢,諸葛亮應該休養生息而非執意北伐。

但蜀漢的合法性就在於滅曹魏、恢復漢室江山。這是三國時代對漢朝依然有感情的士大夫對蜀漢的最大期待。

期待劉備的蜀漢如同劉秀一樣恢復漢室江山,這就是蜀漢的合法性所在。這就是諸葛亮執意北伐的原因。

繼續漢朝國號,更以劉邦後裔身份伸張自己漢朝繼承人的合法性,這是蜀漢在三國時人的最大合法性。

劉備在稱帝詔書中也是主張這一點:

“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這就註定了蜀漢必須要攻打曹魏這個篡奪漢家江山的國賊!沒有其他選擇,這是蜀漢之所以以漢為國號所北方的報復,也是蜀漢得到支持的動力。

當然,蜀漢中很多人更多是為了自己的建功立業,對於是否恢復漢室江山,沒有那麼在意。

蜀漢的衰落並非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導致

從214年劉備奪取蜀中,到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治理蜀中合計用了15年。這中間還經歷了劉備218、219年用了一年時間攻打漢中,224年諸葛亮南征孟獲。

即:諸葛亮治理蜀漢只有13年。

諸葛亮北伐是從228年開始第一次北伐,一直到234年諸葛亮病死,持續了7年。

諸葛亮死後,從235年到253年費禕被刺殺後,姜維才開始北伐。費禕在時時,姜維每次出兵和曹魏作戰,人數都被費禕限制在萬人以下。

從235年到253年,合計18年。這18年,蜀漢就是在諸葛亮的治理繼承人蔣琬、費禕治理下休養生息。這18年足以讓蜀漢從諸葛亮數次北伐中恢復過來。

在蜀漢滅亡時:

金銀各有2000斤;

40萬斛糧;

錦、綺、彩、絹各20萬匹;

人口108.2萬人。

這些數據可以證實:蜀漢滅亡時的經濟並非一窮二白,國力衰落。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即便讓蜀漢一時困頓,但在蔣琬、費禕的治理下,重新得到了恢復。

綜述

劉備以劉邦後裔身份,意圖學習劉秀恢復漢朝故事,建立了蜀漢。這就註定了蜀漢和滅了東漢的曹魏是不同戴天之敵。蜀漢的合法性需求,要求蜀漢必須北伐。

劉備病死白帝城,是蜀漢最大的損失。這導致蜀漢只能讓諸葛亮擔負起攻打涼州、關中的重任。但諸葛亮是有軍師之能,但無將帥之才。在第一次北伐讓沒有大戰經驗的馬謖負責關鍵的任務導致功敗垂成、數次拒絕魏延分軍出戰的建議,都顯示了諸葛亮過於謹慎、沒有冒險精神。這種性格和價值取向,做軍事可以,做將帥就不行了。

雖然諸葛亮五次北伐造成蜀漢的困頓,但在蔣琬、費禕二人18年的治理下,蜀漢恢復了國力,蜀漢滅亡時的經濟數據,足以說明蜀漢並非因為經濟衰落而滅亡。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若蜀漢不北伐,蜀漢必然離心離德,會更早滅亡。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如若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勤理內政,偏安一隅,三國會變成什麼局面?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起來一件事。我先問一下大家:

如果十五年前,我們不買房,而是努力把每個月的工資存在銀行裡,等著利息多了,今天會不會在北京買到房?

事實上,蜀國如果不北伐,蜀國也會被吞併!讓我們從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裡來找出答案吧:

01.王業不偏安,不北伐是坐而待亡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上表請求第二次北伐,首先說明,魏國和蜀漢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抓住曹魏和東吳開戰的時機北伐,將來失去戰機,蜀國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必然會坐以待斃,被曹魏吞併。《後出師表》對蜀國當時的危機的分析如下: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02.奮鬥和折騰才是王道,亂世要”危然後安“

戰爭中,保守的整體,終究會受到懲罰。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舉了兩個例子來論證北伐戰爭的必要性: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首先,即使是劉邦,也要靠折騰才能取勝圖存,當下的蜀漢,實力不如劉邦當年,所以無法依靠穩健的方法圖存!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劉繇、王朗這些人,害怕戰爭,堅持保守,結果只能是被孫策吞併。蜀漢不能走王朗等人的老路。

03.蜀漢一地出產的人才不足,要趁著劉備留下的人才底子進行北伐

劉備積累的人才優勢正在消失,如果再等幾年,之前的人才老去死去,蜀國是無法繼續聚集這樣的人才班底的。沒有人才就沒有未來!蜀國不能等待!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這樣講: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04.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蜀國太小,國力不濟,不得不折騰

就像靠月薪一萬,在北京不貸款永遠買不起房一樣。靠蜀國的地土,不折騰永遠看不見存在的希望!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這樣講: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歷史迷猴神通


直接先上結論:三國終究會歸於一統。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找死,不北伐是等死。雖然這話說的有點遊戲,但不失其理。面對北方強大而統一的政權,諸葛亮根本不具備修養生息的條件和環境,特別是劉備死後,蜀漢元氣大傷,三國中居於微末之位,根本不具備和曹魏、東吳爭雄的實力。

一、蜀國舉國之兵僅有十萬。吳蜀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精兵猛將損失殆盡。諸葛亮《隆中對》遇到空前挫折,關羽集團5萬精銳基本全軍覆沒,劉備手下最強大的攻伐漢中集團的軍隊也在夷陵之戰中基本全軍覆沒,大家熟悉的黃忠、黃權、孟達等猛將,死的死、降的降,留給諸葛亮的卻是一手最爛的牌,真的是“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國舉國之兵僅有10萬,而魏國舉國之兵差不多有60萬。這10萬之兵,正是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異常英勇,導致魏國不敢小覷,採取守勢。

二、北伐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不是拿下關中,因為諸葛亮明白他拿不下關中,更不可能攻下洛陽,消滅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北伐的目標是隴右和西涼,意圖通過曹魏陳兵江淮,尋找間隙拿下隴右和西涼,但除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基本沒有機會拿下隴右。

三、丟失荊州後的吳蜀已失去戰略迴旋餘地。在三國戰略上,真正的戰略家只有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和魯肅。魯肅死後,東吳失去了唯一的戰略大家,本應乘著荊襄大戰的機會,發兵猛攻江淮,結果死咬著弱小蜀漢,導師蜀漢實力過早透支,吳蜀兩國加起來也無法和曹魏抗爭。


笑傲江湖149553812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那麼很有可能是蜀國後來居上,一統全國!!!

大多數人肯定是不相信我的結論,且聽我好好分析:

要知道當時是三國,而且吳國和魏國幾乎不分上下,吳國吞併了關羽守衛的荊州三郡後,據有幾乎整個荊州、全部揚州、交州和徐州的一部分,都是人口眾多、經濟富裕的州,尤其荊州是全國第一大州,並且陸遜是當時倖存最會打仗的名帥。這導致魏吳交戰,吳國反而勢頭猛、勝仗多,比如石亭之戰,陸遜一舉擊潰大司馬曹休十萬大軍,大司馬曹休(大司馬級別高於大將軍哦)差點就被俘了,孫權本人也多次率十萬大軍親征,曾經五伐合肥,打得魏國一度處於守勢。

實際上,吳國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魏國被司馬懿政變後第一個滅亡,然後蜀國被滅,蜀國滅亡後,吳國還活了十七年之久。魏強吳弱,為何魏國反而長期處於守勢呢?這得從赤壁之戰說起,赤壁之戰曹操中了黃蓋詐降之計後,被打得大敗,乾脆放火燒了自己剩餘戰船,導致魏國再也沒有有戰鬥力的水師。之後吳國憑藉水上優勢,控制了長江沿岸,讓魏國一直未能建立起來水師。沒有水師,魏軍攻無可攻,只能望江興嘆。一直到魏國佔領蜀國後,在成都大建戰船,才重新訓練出水師。

總之,從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開始計算,吳國活了57年之久,且如果蜀國不亡,魏國無水師,吳國還能活更久。

蜀國只有益州,實力最弱,但是卻也有自己獨特優勢,就是其一:蜀道難,易守難攻;其二,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都是肥沃土地,盛產糧食,足夠養活千萬人口;其三,益州遠離中原,戰爭破壞少,根據《後漢書》,漢獻帝父親在世的時候益州刺史部還有五百萬人口,劉備死後,益州應該還有至少二百萬人口。其四,益州盛產綢緞-蜀錦,可以出口賺取金銀。

而魏國是遭到戰爭破壞最嚴重的,先後遭到蝗蟲災害、黃巾軍之亂、董卓之亂、呂布之亂、各種大戰、官渡之戰等等無窮多戰亂。由於經濟遭到徹底破壞,魏軍不得不以盜墓、食人肉乾為生,人口十去其九,千里無人煙。曹操死後,魏國估計共有三百萬人口。吳國估計有二百多萬人口。魏國人口稍多,但是北方還得防禦少數民族不斷來騷擾,東北還有公孫家族也經常異動,西北羌族完全不聽管轄,不得不分兵把守。也有人說,三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厲害了,那是誤解!曹丕繼位後三年內就和鮮卑人作戰了二次。實際上,北方匈奴人後來沒多久就南下攻下了洛陽、長安,滅掉了剛一統三國不久的西晉,佔領了整個魏國地盤,可見遊牧民族對魏國一直威脅很大。三國歸晉,但是西晉只有區區壽命37年,就亡於匈奴。

魏國和吳國從荊州、揚州到徐州都處於僵持狀態,實力相當,沒有一天不打仗,幾乎每年都有十萬級別的大戰,比如孫權前後五次領十萬大軍親征合肥,綽號“孫十萬”,曹丕五年內也親征過二次,雙方大量消耗人口和糧食,而蜀國則處於和平狀態,因為誰都自身難保,顧不了蜀國。魏國的襄樊、合肥、徐州都處於吳國的攻擊範圍,隨便失守哪個都會威脅到許都,進而造成崩潰。同樣吳國更不敢鬆懈,一旦哪裡失守,就會全線崩潰,因為長江都連在一起。

因此蜀國如果效仿美國在一戰中的政策,採納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同時與魏國、吳國交好,成為中立國,則有以下好處:

其一,可以收留難民,魏國吳國肯定有大量百姓會逃難到不打仗的四川。蜀國如果奉行後來清朝那樣的政策,就是入川開荒則擁有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那麼蜀國人口會暴漲,可能暴漲十倍百倍,看看後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就知道了。蜀國除了四川,還有云南貴州、漢中等大把肥沃空土地,甚至越南和緬甸很大一部分當時也歸蜀國所有。

為了吸引流民,蜀國可以把稅賦降到最低,因為畢竟不打仗開支少,新開荒的免稅幾年,還給送種子。稅賦低,沒有拉壯丁,民心思蜀,蜀國很快能把人口搞起來,一旦達到五百萬就無懼生存了。

注:真實的蜀國稅賦是全國最高的,拉壯丁是年年拉,青壯年死得差不多了,六、七十歲的都得上前線。廖化九十多了還得出徵,軍中七十多的還很多。

其二,可以出口糧食和絲綢、布料到吳國、魏國,根據史書記載,魏國也是遇到多次糧荒,肯定需要購買糧食,吳國也願意進口便宜的糧食。蜀錦聞名天下,也是供不應求,還可以出口到西域。這樣蜀國可以迅速積累金銀財富。

其三,可以蒐羅天下英才。蜀國既然人口暴漲、金銀多多,高薪必然可以招募到各種英才,優中選優。

其四,可以練兵,練出三十萬精兵。如果蜀國通過吸收難民、休養生息的政策讓人口增長到五、六百萬,加上平定大西南各個部落,養三十萬兵不算什麼。有錢有糧,當然可以練兵。平時沒事就拿西南各部落練兵,一舉三得,一方面一舉徹底統一大西南,增加土地稅收,另外一方面可以練兵,提高軍隊作戰能力,並且可以吸納少數民族精英入伍。

蜀國滅亡的時候戶籍人口90萬,其實這並沒有包括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因為他們並沒有實際納入管轄,不在戶籍裡,也就是沒有戶口。如果通過南征把少數民族納入有效管轄,都加入戶籍,人口至少多二百萬。如果繼續南征到東南亞,人口還可以再多幾百萬。再教他們先進的農耕技術,肯定能夠糧食豐收,府庫充益。吳國就沒有這個地利了,南征就到了大海。

很多人說蜀國是內部矛盾激化,本土派與荊州派衝突嚴重,因此不北伐無法凝聚民心維持統治。真的嗎?那隋煬帝多次舉國徵高麗怎麼沒能凝聚民心反而舉國憤怒丟了天下?實踐證明,通過對外發動戰爭的不但無法增強凝聚力,反而多數更加激發了內部矛盾。

蜀國確實是統治最黑暗的一國,從立國開始就註定了失敗,因為在劉璋投降後,劉備諸葛亮居然公然實施士兵大搶劫,其中不乏強姦、強搶民女、殺人等事件,諸葛亮也分到了一萬金。

《資治通鑑》記載:“成都之圍也,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於是,在這個狠招的刺激下,將士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勇於作戰,終於拿下西蜀。之後,他們就開始了自己野蠻的搶劫行為,“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把官府的儲備搶了個精光。

搶完了國庫的錢,又打起成都百姓家產的主意,將百姓家的金銀財寶蒐羅洗劫一光,只把糧食布帛衣服還給他們(“取蜀城中民金銀頒賜將士,還其谷帛”參見《華陽國志》)。之後,還嫌不過癮,竟然想把老百姓的土地房屋也賞賜給手下將士。“「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資治通鑑》。幸好,這一做法被趙雲阻止了,他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 備從之。


為什麼以仁義為名的劉備,會變得那麼殘暴呢?我認為是受了諸葛亮的影響。劉備年輕時候任平原縣縣令的時候,樂善好施,愛民如子,刺客見到劉備都捨不得下手。劉備後來能夠被推舉擔任徐州牧,也是因為仁義。劉備在新野屯兵,愛惜百姓,百姓也非常愛戴劉備,劉備逃亡的時候,百姓全都舉家跟著逃亡,可見以前劉備是多麼愛惜百姓。

反過來,諸葛亮是為了權力一向殘酷無情,他給劉備獻的第一條計,就是奪取荊州,而荊州劉表實際上是諸葛亮親戚(諸葛亮老婆黃月英是劉表老婆的外甥女),也是劉備的宗室同族。為了政治前途,諸葛亮一上來就出賣有恩於自己的親戚。

之後,諸葛亮又力勸劉備殺了養子劉封,如果不是諸葛亮,劉備肯定不會殺劉封,蜀國可多一忠誠猛將。劉封曾經在陽平關天天討戰,魏軍無人敢應戰,曹操氣得要調在北方防禦鮮卑的力可博虎的曹彰來應戰,可知劉封多麼強悍。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到了攏右,還是春天,就令士兵拔了當地老百姓所有稻苗,老百姓顆粒無收,讓隴右老百姓恨諸葛亮入骨。作為對比,曹操非常愛惜老百姓的稻子,出征宛城的時候,有次不小心馬受驚踩了稻子,曹操就懲罰自己,留下割發代首的典故。

之後,由於國庫被搶空了,諸葛亮又建議採納劉巴之計,鑄造成色不足的大銅錢,新鑄的錢一塊當原來一百塊錢用(“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也就是製造通貨膨脹,再次掠奪民財。作為對比,張良在劉邦攻入咸陽後建議約法三章,不得擾民,因此深得民心。

至於後來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的北伐,更是讓蜀國從天府之國、民殷國富變成了益州疲憊,因此北伐失敗是必然的,是民心喪失的體現,具體表現為自己士兵和將領都怨氣沖天、消極怠戰,而對方則拼死不降。假如你是魏國人知道投降就會被大搶劫,那麼你會投降嗎?

但是如果反過來採納我上面提到的休養生息,發展民生,選拔人才的政策,那麼必可得民心。

很多人認為魏國、吳國不會放任蜀國和平發展的,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打蜀國,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幾乎為零,因為老大永遠都是以老二為最大敵人的,因此魏國肯定不會放過吳國,他們和好的可能為零。而且吳國會願意放任魏國吞併蜀國嗎?蜀國沒了下一個就輪到吳國沒了,所以吳國肯定不會打蜀國,反而會救蜀國,歷史上吳國就積極救援蜀國,派出了大批軍隊大舉攻打魏國,企圖圍魏救蜀,逼魏國撤軍,還派出軍隊增援蜀國,可惜蜀國投降太快了,來不及救。

最主要就算攻蜀,蜀國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幾萬人足夠抵擋二十萬大軍至少,因此只要蜀國實力不失,根本無懼進攻!!!

歷史上,劉備死後四十年,除了曹真受到諸葛亮刺激征討過一次外,魏國都沒征討過蜀國。因此蜀國和平發展,至少有二十年到四十年的機會。

也有人說,就算蜀國和平發展,魏國地盤大,基數多,恢復會更快,這對不對呢?當然不對,只要處於戰爭狀態,人口必然是負增長的。魏國北方有鮮卑、西面有羌荻,南面有吳國,都在作戰,實際上因為長期戰爭魏國人口增長並不快,以至於西晉立國後,匈奴人建立的前趙,先攻入洛陽,後又攻入長安,導致西晉滅國,整個長江以北包括荊州都落入胡人手中,五胡亂華,也就是魏國地盤全落入胡人手中。西晉八王之亂最多損二、三十萬人,假如魏國漢人真的增長很多,那麼北方也不會失陷吧?畢竟漢人在胡人面前還是很團結對外的。

因此魏國、吳國長期戰爭,實際人口增長並不快,加上蜀國不斷招人,人口都會往蜀國跑。

這樣過個十年二十年,魏吳已經你死我活打得差不多了,糧草消耗得差不多、兵也死的差不多了,蜀國選個好時機,比如曹睿去世內亂的時候,或者司馬懿造反的時候,派三十萬精兵,一舉攻入關中,再攻入中原,試問那時候魏國哪來三十萬精兵來抵擋呢?

當然暫時不北伐並不是說不作為,而是可以往西和往南進攻,拓展地盤,把少數民族徹底同化,獲取實際利益。以前秦國就往西往南發展,變成西邊大國,楚國也是往南發展變成南方大國,就是同理。世界歷史上英國則拓展海外變成了日不落帝國,俄羅斯避開強大歐洲往東發展變成超級帝國。

因此,三國或者多國時期,避開頭號鐵板強敵,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才是上之上策,不是嗎?


董董_69904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生存是第一位的,那麼只採取守勢是不是生存之道呢?我們用例子說明。

劉表割據荊州,東漢末年,中原地帶戰火紛飛,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荊州相對安穩,很多中原百姓到荊州躲避戰火。人口增加,人才聚集,在劉表的精心治理下,荊州變得富庶,百姓安居樂業。有了經濟基礎,組建軍隊就有了本錢,因此劉表的荊州軍事上並不弱。但是劉表無心奪天下,採取了只守不攻策略,最後也沒守住,富庶的荊州被瓜分。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生存法則,實力弱的最終必被吃掉。三國時,蜀國最弱,被吃掉是必然的。要生存必須變強。蜀國地盤小,存量實力增長有限,有天花板,無論怎麼休養生息,能養活的軍力也無法超過魏國。蜀國超越魏國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北伐擴大地盤。



另外,蜀國北伐成功,可以把益州留給益州人自治;蜀國被吃掉,中央政府不可能建在益州,益州人也能實現自治。對益州士族來說,他們的希望是,蜀國要麼北伐統一天下,要麼投降。

蜀國北伐就是昭告國人,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決心。假如蜀國不北伐,內部矛盾必起。諸葛亮在還好,諸葛亮沒了,蜀國內部矛盾很快就會爆發,最終會像劉璋一樣,內外交困,被吃掉。相對於北伐,偏安一隅會更快被滅掉。


豫有得


諸葛亮,在後人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審時度勢,應該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最基本的素質。至於為什麼?六出祁山時,後主也說:方今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孔明說:臣受先帝知遇之恩,夢寐之間,未嘗不設伐魏之策。竭力盡忠,為陛下克復中原,重興漢室,臣之願也。雖然如此,但是,克復中原、重興漢室,到底有沒有可能?估計不會有比孔明更清楚的!以當今的眼光、根據羅貫中提供的資料來評論這一軍事行動、戰略決策,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沒有現實意義,至少也會有政治意識的。否則,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rnmh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政權早就變天了。

劉備集團是外來戶,劉備集團的盟友東州士集團還是外來戶。法正這些的關隴集團,依舊是外來戶。

和平發展,益州本地世家自然膨脹,直接把劉備集團這些外來戶殺光了。

為啥益州本地世家不願意抵抗鄧艾?

就在於此。

益州張秦兩家,是比肩荊州蒯蔡,江東四大家族的世家大戶,蜀漢政權的十萬大軍抵抗不了,可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的那萬八千殘兵還不在話下,再來一倍也能吃下。

所以,諸葛亮必須高喊北伐,掌握話語權,控制一大半軍隊與大部分財政支出,才能穩定地掌握政權。否則,和平發展下的劉備集團最終就是曹芳的那個下場。沒等鄧艾打來,先就被本地世家造反推翻。


四川達州


我的看法有兩點。一是蜀國亡於內亂。蜀國投降說到底是由於蜀國內部矛盾惡化所造成的,主要是益州本土派和外來空降兵之間的利益衝突,直接演化成了你死我活的對立矛盾,諸葛誕和姜維,諸葛誕姜維和黃皓之間的內鬥消耗遠遠高於外患。互相指責,互相牽制,寧願資敵也要清君側。諸葛誕和姜維都是如此。諸葛亮在位期間,借用北伐的形式,排擠李儼,積累物質資源,發展自身勢力,這種騷擾式進攻成為蜀國的生存方式。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他的死亡,他所代表的勢力也發生了分裂。特別是他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所培養的統兵將領之間形成了敵對,他們統攬了蜀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卻分散分裂彼此仇視消耗。四分五裂和人心思變,百姓們渴望蜀國早點滅亡是當時的基本格局。可以說蜀國的深層危機自建國開始就存在著,始終沒有克服和解決。這方面還是要說劉備殺伐和懷柔不果斷留下了病根。當益州派代表法正死了以後,蜀國就失去了重要的調和劑,階級矛盾開始激化。隨著蔣婉被刺殺,蜀國的柱石已然倒塌。劉備入蜀時收留了太多的投降派,這些首鼠兩端的人物佔有了大量社會資源,成為蜀國的病根並逐步坐大,並在蜀國面臨危機時再一次選擇了投降和背叛。在這方面劉備的能力和水平距離曹操就差的很遠,比如說曹操對許攸的處理就非常果斷。第二是蜀國其實具備更好的地利和優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如果劉禪有忠於自己的士兵,在古代缺乏重火力的條件下,據城死守是很簡單的事情,魏兵貿然進來,不用對攻,守住主要關隘就能把進擊的魏兵餓死。然而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馬邈的投降,使得原本人困馬乏的鄧艾得到了補充,隊伍得到了壯大,從而敲響了蜀國的喪鐘。因此,可以說,劉備埋下了種子,諸葛亮沒有緩解和克服,最後這種投降思潮逐步覆蓋了蜀國的上空,投降就是早早晚晚的事情了。


小屋253315373


諸葛亮如果不北伐有這麼幾個影響。

第一、司馬懿將失去與曹爽一較高下的資本。

司馬懿在魏國如日中天的政治資本是什麼?就是雍涼防禦諸葛亮侵攻攢下的實打實的軍功和多年掌兵培植的私人勢力。假使沒有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在魏明帝后期不會取得與曹爽相抗衡的政治資本。雖然魏國天下還是有很大概率被士族奪取,但是司馬氏應該沒機會了。

第二、不北伐的季漢政權可能會比歷史上更早滅亡。

季漢政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復興漢室,在這面大旗下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本土派都被整合了起來。如果沒有北伐旗幟季漢政權內部的分裂會提前爆發出來,以諸葛亮之能恩威並施協調各方利益絕對沒有問題,但是繼任的蔣琬等人能否壓得住存疑。一個不小心蜀中內亂,只要魏國拿下漢中之地,益州投降派很有可能策動劉禪舉國投降。

第三、東吳戰略方針可能改北伐為西征。

東吳孫權是一個有大抱負的人,統一天下的願望從未放棄。歷史上吳蜀多次串聯進行伐魏,這個時候他們是盟友。如果季漢放棄北伐,那麼東吳將重新判定這個盟友的價值。因為這個時期,吳在局部戰線上是有優勢的,而加上季漢的配合,很有可能造成吳蜀兩分中原,曹魏退守黃河以北的局面。

假設蜀國保持中立,那麼單憑吳國是不可能實現這個戰略構想的。權衡之下孫權和東吳群臣極有可能能伐蜀,以長江為線與曹魏對峙。這也是以前周瑜提出過的二分天下之計。而在東晉時期,由於南北對峙都奈何不了誰的時候,也是打著滅蜀的注意。並在桓溫的主持下完成了這一戰略構想。而東吳的侵略,勢必會得到蜀中勢力的響應,因為沒有北伐旗幟的感召,蜀中早已山頭林立了。魏國此刻如同時進兵奪取漢中,蜀國必然亡國。

諸葛亮為什麼被人稱頌兩千年?為什麼能入武廟十哲?為什麼三國志臣子中只有他和陸遜單獨有傳?

難道是因為他會借東風?難道是因為他神機妙算像個妖怪?難道是那蹩腳的空城計?

是因為他高臥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戰略眼光,還有把這樣戰略設想變為現實的行動力。有這樣戰略眼光的人勢必會比我們普通人看的更遠些吧,後人讀書深思後方能理解其想法一二,借司馬宣王的話說:“真天下奇才也!”


建寧李俊陽


如果諸葛亮不思北伐,只顧修養生息,那麼只會越來越比魏國弱小,魏國人口地盤都遠勝蜀漢,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魏國只需要十年就能滅了其餘兩國,可以參考魏國滅蜀之後,一鼓而下就將吳國滅了,其實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差距挺大的,魏國地盤大,只會越拖越強,而蜀吳不行,他們偏居一隅,發展是比不上佔據中原腹地的魏國的,魏國可以打敗仗,哪怕死個幾萬人他們也能很快聚集起另一隻軍隊,因為他們人口多,蜀吳就不行了,就那麼點人口,一旦遭到一次大敗那麼就很有可能一敗塗地,再難東山再起,後期蜀國人才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魏國年輕一輩人才重出不窮,而蜀國卻只能依靠幾個老將勉強支撐,士兵中甚至有很多白髮蒼蒼的老卒,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進攻,讓魏國沒有喘息之機,只有這樣蜀國才有一絲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