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南方督撫施行東南互保,戰爭結束後,慈禧怎麼對待這些督撫的?

別酒怯流年


八國聯軍的屈辱之所以會爆發,其實最早來源於一場清朝皇族內部的矛盾。

在經歷了康有為等人的刺殺事件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感情越發淡薄到了冰點。

慈禧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女人,在她看來,光緒是在自己的扶植下才能當上皇帝的,如果沒有自己,那光緒就什麼都不是,所以在發覺光緒有可能參與到對自己的刺殺中後,她就漸漸產生了要把光緒踢下皇帝寶位的想法。


按照她在朝廷中所掌握的權勢之龐大,廢掉光緒的事情應該是沒有什麼難度的。

但是當時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一些西方國家覺得慈禧廢掉光緒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在清利益,所以他們就阻止起了慈禧太后。

再加上後續一位親王欺騙了慈禧太后,誇大了西方人在這裡面的態度、誘導慈禧太后產生了西方人要幫光緒奪權的想法,慈禧這才縱容了義和團對北京城內的西方人進行了燒殺搶掠、對國內各個省份進行了戰爭動員,就要對西方人打響戰爭。

英國人對東南互保協議的影響

正是在慈禧的這一系列挑釁下,列強國家們才組建了聯軍,打響了對清朝的戰爭。

不過在八國聯軍侵華前,有一個國家卻首先考慮到了自己的在華利益。

這個國家就是當時在世界上聲望排行第一的英國,他們為了防止戰火會蔓延整個清朝,導致自己在上海租界中經營多年的財富被戰火付諸一炬,他們就首先對清朝東南一帶的實權派人物們進行了活動。



然後在英國人的牽橋搭線下,才出現了後來的東南互保協議。

當時,清朝東南一帶的很多實權派人物都參與到了這個互保協議中。

這些實權派人物分別有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兩江總督劉坤一、鐵路大臣盛宣懷、浙江巡撫劉樹棠、山東巡撫袁世凱、廣東巡撫德壽、安徽巡撫王之春等多位清朝末期的封疆大吏。

除了他們這些人之外,雖然當時的陝西巡撫和四川總督並沒有直接參與到協議中,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差不多相當於默認了東南互保協議。

慈禧並沒有報復那些封疆大吏

後來,就是1900年八國侵華戰爭的爆發。

1900年,八國聯軍的先遣軍首度登陸了天津,他們在天津支撐到了後續軍隊的到來,然後才一起殺到了北京。

而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雖然慈禧太后焦急無比地不停調集這些東南一帶的封疆大吏,但是這些封疆大吏們卻理都不理慈禧太后,直接公開宣稱慈禧太后的命令是亂命,對其不予執行,很完好地和西方國家保持了中立關係。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合作,導致了慈禧最終只能攜帶著光緒等一眾人等逃離北京,跑到了西北一帶去避難。

雖然歷史中並沒有確切記載下慈禧當時對這些封疆大吏們的感覺,但只要是正常人,我覺得都能想象出慈禧的憤怒。

按照常理來說,在慈禧重掌大權之後,理應是要對這些封疆大吏們進行報復的,不過歷史中的真實發展軌跡恰恰相反,慈禧在重新收回權力後,不僅沒有對這些封疆大吏們進行報復,反而繼續重用起了他們。

封疆大吏們的勢力龐大

至於慈禧為何這麼做,我覺得原因很簡單,不是她不想報復這些人,而是她根本就沒有辦法報復、也沒有那個膽子報復。

眾所周知,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清朝各地的封疆大吏們開始獲得了遠比以往龐大許多的權力,不再如同清朝中前期一樣處處受制於清朝朝廷的掣肘,開始漸漸走上了向軍閥轉變的道路。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清朝的朝廷已經失去了對這些封疆大吏予殺予奪的能力,只能任由他們發展,小心翼翼的保持著和這些封疆大吏們之間的平衡。


從東南互保協議中,張之洞提出如果北京崩潰然後推選李鴻章成為中華新總統的決議,就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其實已經發展到了足以自立的程度,只不過因為受到清朝廷的影響,才一直保持著以往的狀態沒有變化罷了。

以當時他們勢力的龐大,一旦他們發生了反撲,那結局將是無法設想的,因此我們也不難想象為什麼慈禧在重新獲得權力後,反而會笑臉迎向這些封疆大吏們了。

所以說這就是八國聯軍侵略戰爭結束後,慈禧對待那些“東南互保”封疆大吏們的態度,雖然很生氣,但在顧及到影響的情況下,只能強行壓下自己的怒火,繼續讓他們待在權力高位上。


孤客生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有人曾質疑為何八國聯軍可以那麼輕易的殺入北京城?其實這就與南方各路督撫的東南互保有關。

那東南互保是個什麼政策呢?

在八國聯軍藉口鎮壓義和團運動侵華前,列強為了減輕阻力,曾與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督撫達成這個“東南互保”協議。


東南互保,即東南地區督撫聯通起來違抗慈禧支持義和團的命令,對列強不抵抗。對於慈禧的命令,東南督撫們只稱慈禧是在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可以選擇不聽從。


其實早在列強來找東南督撫之前,督撫們就一直在商議著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對於慈禧太后之後又向十一國宣戰,督撫們也都知道這是不現實的,於是在列強找來要合作之時,立馬就答應了,簽定了《東南互保章程》。


東南督撫們甚至都已經想好了二手準備,若清朝完了,慈禧“仙逝”了,就推舉李鴻章出任“總統”以主持大局。只不過之後清政府還是沒完蛋,苟延殘喘了下來。

參加這個東南互保的督撫們主要有七人,他們都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臣,除了我們熟悉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還有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兩江總督劉坤一這四人。

那麼這七人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求和後,到底如何了呢?我們以1900年為界限看,因為1900年這檔子事才發生,所以要看這七人如何?則得看這七人在1900年之後是如何了。



先說李鴻章,他在此事過後反倒被慈禧繼續重用,慈禧在逃亡之中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並調任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讓李鴻章來收拾爛攤子。李鴻章被迫北上,在巨大壓力(背鍋與列強漫天要價)面前,李鴻章在到達北京後病倒,在簽訂完《辛丑條約》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張之洞在此事後,沒收到任何處罰,依舊照常,在後來慈禧死後還成為中樞重臣。

袁世凱我們都很清楚了,他也依舊受到慈禧重用,在李鴻章死去,被慈禧受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接班李鴻章。



許應騤也開始沒受到慈禧的報復,不過他在1902年御史李灼華上奏彈核督閩不佳,被開缺回籍。此後迴歸鄉里深居簡出。奎俊、盛宣懷、劉坤一也是一切照常,甚至在後來還受封了,比如當時盛宣懷沒過多久就被加上了太子少保。

總的來看,慈禧並沒有報復他們,大多是和往常一樣對待,甚至有些還被升了官。而這其中原因,並不是慈禧心地有多善良。

慈禧需要倚仗這些人,特別是李鴻章,他還得要李鴻章去簽署條約,而其他人她也需要他們支持,因此慈禧是不會對他們怎麼樣的。而且慈禧也沒能力去報復他們,東南督撫們有膽量不去救,當然也能有膽量聯手起來反,若慈禧還想著算賬,怕東南督撫們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在那個時候,清政府其實已經沒有實際統治力了,對地方的控制力相當的弱,所以慈禧要做的也只能是當作什麼都沒發生。


夏目歷史君


東南互保源自一份電報。

1900年6月,大清向11個列強正式宣戰前,慈禧通電全國各省督撫,作戰前動員令。


電報發出之後,郵電大臣盛宣懷第一時間獲悉。他覺得事關重大,便擅自將電報壓下,並立即將電報送給了老師,廣東都督李鴻章。李鴻章清醒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立即做出反應:壓下電報,聯絡南方各省督撫抵制。

之後,由盛宣懷的牽線,湖北,廣東,閩浙,四川等各省結盟,同英國等列強在上海籤立《東南互保》協議,明確南方各省受保護。這就是協議的由來。


正是這份協議,隨後北方戰火紛飛,而南方呈現一片祥和太平。

這份協議的起因屬於抗旨,與外國約籤屬於獨立,性質十分惡劣。所以,當時慈禧的憤怒,完全能夠想象。

隨著事態的發展,逃亡路上,兩宮遭受了百般苦難,而且慈禧汁匕漸次明白,原來是剛毅,趙舒翹的糊弄,才使自已作出了錯誤的決策,終釀大禍。因此,對於東南互保的頭目李鴻章等,慈禧並未降罪。這應當是原因所在。

後來,在定同八國聯軍議和人選時,除了李鴻章,慈禧環顧身邊,已無可用之人。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李鴻章因病去世。當時,滯留開封的慈禧聞訊,極度悲傷,老淚縱橫。

2天之後的9月28日,慈禧降旨,追封李鴻章一等候,追贈大傅,諡文忠,入祀賢良祠。

10月3日,再次降旨,賜銀5千兩,加恩其子孫多達8人。

《庚子西狩叢談.卷四》錄:著再賞銀五千兩治喪。立功省分,建立專祠;政功戰績,宣付史館。伊子李經述,著賞給四品京堂,承襲一等侯爵;李經邁著以四五品京堂用,李經方服闋後以道員遇缺簡放。伊孫李國傑,著以郎中即補;李國燕、李國煦著以員外郎分部行走;李國熊、李國燾著賞給舉人,一體會試云云。忠勳遣蔭,澤被一門。

10月13日,第三次在邯鄲降旨,著京師建立專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

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享受如此殊榮的漢人,唯李鴻章李公一人。


古鎮夜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同年6月,清王朝向外國列強宣戰。然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等漢人地方督撫,經過商議一致拒絕承認其有效性,堅持認為它是一未經皇室適當授權的非法召令。

為避免義和團內亂引發外國軍隊進攻東南富庶省份影響當地經濟利益,南方督撫們與駐上海的各國領事們達成一項非正式的協定:作為當地的最高長官,他們不僅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會鎮壓義和團民;外國列強則承諾不會派軍隊進攻他們的轄區。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東南互保”。應該說,“東南互保”屬於抗旨行為,藐視了朝廷特別是慈禧太后的權威,有可能會被秋後算賬。那麼,《辛丑條約》簽訂後,回到北京權力中樞的慈禧太后是有沒有對上述督撫秋後算賬呢?從實際情況看,慈禧太后也深知形勢比人強,並沒有嚴肅處理上述督撫大員,相反還對他們的互保舉動加以讚譽。主要原因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全面對列強宣戰無疑會徹底損害帝國的經濟根基,並非明智之舉。張之洞、劉坤一曾會銜電奏慈禧,歷陳苦衷,有理有據,使朝廷接受他們的所作所為,明確表示不贊同朝廷向各國宣戰和招募義和團民的政策,並勸朝廷改變政策,並得出為全國計、為朝廷計應實行“東南互保”的結論:“就目前計,北事己決裂至此,東南各省若再遭蹂躪,無一片乾淨土,餉源立絕,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惟有穩住各國,或可保存疆土”。此言將形勢說得相當透徹,因此,慈禧在“宣戰”後給他們的上諭中對他們的違旨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在給他們的上諭中稱讚他們的“互保”是“老成謀國之道”,並且朝廷“與該督等意見正復相同”。

二是南方省份地方督撫實力強大,慈禧太后不敢對其進行懲處。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憑藉興辦團練幫助朝廷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人官僚集團迅速崛起,至“義和團運動”爆發之時,全國絕大部分的督撫都由漢人出任。而表面上看,“東南互保”是由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牽頭,實際上是代表了整個漢人官僚集團的意志。如果慈禧太后以抗旨為由,對帶頭督撫嚴加懲處,將會引發帝國高層政治架構的全面震盪,清廷大廈或有傾覆的可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慈禧太后雖有不滿,但維繫清廷統治,還要有賴於漢人督撫的支持,因此不但不能懲處,還要繼續加以重用。

事實上,李鴻章和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在這之後都繼續得到重用,張之洞還在慈禧太后去世後成為顧命大臣之一。劉坤一賞加太子太保銜,張之洞賞太子少保銜。1909年張之洞病故,清廷在褒獎上諭中還不忘提此一筆:“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


滄海拾遺錄


實行東南互保的那些官員,最終被慈禧太后,秋後算賬了嗎?

當年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掌權人就是慈禧太后,雖然說最早的時候,她垂簾聽政,一直躲在後邊,但是所有的政治決定都是她一手策劃的,當時的皇帝可以說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後來皇帝一心想要尋求變法,從那個時候算是和太后鬧掰了,因為當年支持太后的人也非常的多,加上她的政治手腕確實是非常強硬。乾脆在變法以後,直接走到了政治舞臺的前面,也就是從此詔告天下,她已經是大清王朝的核心領導人了。

因為她畢竟是一個女人,膽子沒有男人那麼大,再加上年紀也不小了,對於外交這一塊,根本也就不上心,當時洋人態度非常的強硬,而且佔領了清王朝很多的地盤。最終太后的想法是不想把事情給鬧大,就一忍再忍劃分出去了很多的領地,而且讓那些外國人,在我國的領土上建立了很多的大使館。

有很多國外的不法商人,為了謀求暴利,在我國大肆的販賣大煙,導致我國的很多平民老百姓都感染上了這種劇毒意志力下降,造成國家的經濟滑坡,可以說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整個社會是非常動亂的。

再加上當年慈禧慫恿義和團去和洋人們產生矛盾,其實從這件事情來看,慈禧的腰桿也是挺硬的,她感覺洋人們太囂張,所以他就慫恿義和團去打砸人家的大使館,還在大街上殺了很多的洋人。但是慈禧沒有想到的是,當時國家的國力確實是比較微弱的,根本就和人家國外人打不起來也打不贏,所以在那個時候就發生了東南互保的事件。

說起來東南互保,其實是特別簡單的一個事情,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因為慈禧慫恿部隊,卻發生了這種打砸的事件,惹怒了洋人,洋人就聯合起來想要攻佔當時的京城。然後慈禧就下達了命令,讓所有的軍團開始聯合抵抗洋人,當時的形勢,是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根本就打不過洋人,所以當時手裡邊有重兵的一些官員,就發出了一些聲明,不參加這次戰爭並和當時的洋人簽訂了互保協議,意思就是說,他們不參加這次戰爭,而且洋人也不能主動攻擊他們的地盤。

然而所謂的東南互保,意思就是我國的東南方向,一些有實力的軍團,比如李鴻章領導的兩廣,還有袁世凱等等這種軍閥勢力。他們一致認為這是慈禧一個人惹的禍,就讓他一個人善後。當然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官員敢不聽慈禧的話?因為在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所有的軍團,他們已經脫離了當時的朝廷,可以說已經有勢力,挺起腰板,和朝廷的勢力做對抗。那麼拒絕朝廷命令的後果是什麼樣子呢?慈禧太后,最終會秋後算賬嗎?

其實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每個人心裡邊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他們竟然敢聯合起來抵抗慈禧的命令,那就證明,朝廷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威性。他們每個人心裡邊想的就是自保,能夠守住自己的地盤兒,如果朝廷哪天倒的話,他們可以自立為王。

然而作為慈禧來講,聯軍事件過去以後,她想要秋後算賬他也沒那個能力。更何況到了後期,滿漢兩族的人又發生了很大的摩擦,等到武昌槍炮響起來的時候,漢族人當中的那些官員,成為了改革一派最大的功臣。


羽評郡主


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動搖了滿清統治的根基。

湘軍、淮軍的相繼崛起,令滿清也心生忌憚。

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是當時最大的四個漢族派系。也是滿清利用漢人相互制衡的產物。

但是由於李鴻章的淮軍派系在保衛上海時的優異表現,使得洋人對其支持力度最大。甚至到了洋人不理會慈禧光緒,只認李鴻章的程度。

因此無論是滿清還是其它派系均對李鴻章心生不滿。

甲午戰爭爆發,海上丁汝昌的北洋水師被毀滅,朝鮮東北戰場葉志超、聶士成帶領的淮軍被擊潰。(共同的特點,主要將領都是淮軍。所以日本內部說這是一場對李鴻章淮軍的戰爭,賭的就是其它派系不會予以配合)

甲午戰爭之後僅六年,慈禧向列強宣戰。以我們現代人來看,這是一場滿清必敗的戰爭挑釁。作為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東南督撫當然也深知。

可是現在政府已經宣戰,作為政府重臣,整個中國最有戰鬥力、財力的東南督撫們何去何從?

李鴻章多次致電張之洞,事先表明態度:戰必亡國,我寧願背上違旨不遵殺頭的罪名,也要保住剛剛有些起色的洋務運動,你怎麼說?(其實李鴻章此舉還有報甲午之仇的意思在裡面)

那能怎麼說,你這天下督撫的老大都發話了,我張之洞是傻子嗎?

有了李鴻章、張之洞帶頭,其他東南督撫紛紛響應。(李鴻章還把在天津小站訓練了好幾年的北洋新軍調到了山東剿匪,完美的避開了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

《東南互保》使中國東南各省免受了一場浩劫。也令滿清明白了漢人靠不住,但為時已晚。這些犯了違旨不遵,豈眼睜睜看著首都被攻破,老佛爺被攆的落荒而逃,還不進京勤王的逆賊們,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繼續逍遙自在動他不得!






難得浮生閒半日


參與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主要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

要弄清楚清政府後來的態度如何,首先要搞清楚東南互保的由來。

義和團興起後,英美擔心運動波及長江流域,影響其勢力範圍,而東南疆臣對朝廷意圖藉助義和團對抗外敵的策略並不贊同,希望在各自轄區內保境安民。這樣一來,東南互保就是“郎有情,妾有意”,在盛宣懷的牽線搭橋之下,1900年6月,英美就與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

從結果看,東南互保使東南半壁免遭八國聯軍戰亂波及。而慈禧光緒倉皇出逃,更是說明當初借團民抗外敵策略的完全失敗,與十一國同時宣戰無疑是以卵擊石。後來還朝後,慈禧清算主戰派,對於互保的地方督撫自然不會加以追究。

更何況張之洞、李鴻章、劉坤一這些人都是宦海沉浮幾十年的人物,他們在決定互保,不執行朝廷支持義和團的旨意的時候,也給足了慈禧面子。他們聲稱,皇室召令是義和團挾持下的“矯詔、亂命”。被八國聯軍狠狠打臉的慈禧,自然不會追究,而是順著梯子就下了。

對於東南互保,有觀點認為是東南督撫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敵人勾結,罔顧國家利益、民族大義,是賣國行為。也有觀點認為,在當時當地,張之洞等人的作為保境安民,保存實力,功德無量。

從結果推論,東南互保應該是當時明智的選擇,也正因為朝廷一味宣戰,而地方督撫反對,最終出現的東南互保極大降低了清中央政府的威信,對後來的辛亥革命和軍閥割據都有深遠影響。






歷史的多維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庚子國變讓這位老佛爺對國家現實情況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也對其下的幹部們有了理性的判斷。從這點看對國家還是有些許益處的。

受制於我國中央集權型世襲獨裁政治,老佛爺同志久居廟堂,對民眾疾苦可說是一無所知(也不屑知),對世界變化也只停留在奇淫技巧的玩物上。所以在一群和她一樣認知的主戰派忽悠下,做出了狂妄的決定並自取其辱。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西狩途中的一系列經歷,讓她的認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的局面與她當初的理解相去甚遠,如果不想萬劫不復必須自身做出反省!首當其衝的就是處理那些只會拉屎不會擦屁股的主戰派,無論他們是無能也好,還是別有用心也罷,統統都是有害無益的蛀蟲。

這場鬧劇結果的直接反應就是讓清王朝風雨飄搖,也證明了東南互保的睿智與正確性。老佛爺同志回頭再看身邊的滿族親貴的表現,國家還能依靠誰?所以才有之後漢臣話語權的極大提高,也有了一系列的相對積極的治國政策,只是她覺醒的太晚了,清王朝已積重難返。


約翰的甲殼蟲


東南互保的代表人物,是晚清兩大中興名臣李鴻章和張之洞。戰爭結束之後,慈禧非但沒有報復這兩個人,反而繼續重用他們。

首先,東南互保穩定住了清政府最主要的財稅來源,兩江地區。這對於京師淪陷逃亡西安的清政府來說,是維持政權存續的一個重要性因素。慈禧能夠在西安悠哉的生活了數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南地區的賦稅源源不斷的接濟。在慈禧下旨向多國開戰的時候,推行東南互保,雖然在形式上否定了中央的權威,卻保障了中國南方地區的穩定,實際上也就保障了清政府的穩定。等慈禧回過頭來的時候,不但不能責難這些人,反而還要感謝他們。

其次,推行東南互保的這些大臣對清政府來說太重要了,不能加以責難。李鴻章是辛丑條約議和的代表,也是簽字人。換句話說,慈禧的這個爛攤子,最後是靠李鴻章來收拾的。如果要針對李鴻章,慈禧就是和自己過不去。事實上,正是因為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慈禧得到了西方列強不在追究她責任的保證之後,才敢回到北京。張之洞雖然沒有參加議和,但他畢竟是朝廷在地方的重臣,並且在戊戌政變的時候支持慈禧。出於個人私利報復張之洞,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政治風波,這對於當時已經風雨飄搖的晚清政府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最後,李鴻章和張之洞兩個人,在此事之後,仕途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李鴻章在之後轉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在慈禧臨死之前被招進中央。兩人在去世之後,都得到了清政府的嘉獎。在生前可謂享盡榮華。慈禧雖然在某些方面表現的非常幼稚,但是在權力架構格局的觀察上,還是具備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水準。在當時的政治權力架構下,地方已經做大,如果慈禧執意要針對這兩個人進行報復,很有可能導致清政府政權的顛覆,得不償失。而這兩個人在當時並沒有顛覆清廷的意圖,所以加以安撫,才是最為現實的選擇。至於違抗她的旨意,導致政府和慈禧臉面無光。對於政治家來說,利益總是比臉面更重要。


zyb38537240


自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漢人團練軍隊的興起,隨著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的興起。中央集團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度也不斷下降。尤其是後期控制著大清經濟命脈的南方各省。這時候南方各省的自治程度相當高了,東南互保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南方的穩定,保證了清政府的財政支出。慈禧作為實際的統治者,她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與東南互保的眾大臣為敵,就是不給自己留後路。後期大革命爆發,南昌起義隨便打兩槍各省就紛紛獨立,說明了南方各省此時已高度自治,各省的政治格局相當於軍閥統治或者類似於唐朝節度使制度。其實這也為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埋下了禍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