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飛行每秒可繞地球7圈半,而中子星每秒可旋轉700圈,超光速了嗎?

心繫宇宙天地寬


感謝提問!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至少需要搞清楚題中關於地球周長、光速、中子星等幾個概念性的問題,下面且看小地作答!

1、光速定義及數值<strong>

光速是指光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它是目前世界公認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每秒鐘可運行299792.458km(約為30萬千米/s)

2、地球簡況

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球體(下文按正球體計算),它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其質量、密度和大小排在四大類地行星之首,分別為M=5.965E+21(t)、ρ=5.50785T/m³、⌀=12756(km),根據圓周長計算公式C=πd=2πr可求得環繞地球一週的長度C=3.14*12756=40053.84千米。

通過上述列舉的各類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光在一秒鐘之內可以圍繞地球299792.458/40053.84=7.48圈,接近題主所說的7圈半。那麼中子星每秒可旋轉700圈,是不是就超光速了,這個就要看中子星的大小了。

3、中子星是何物?

記得早在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聽到有人說假如一個針尖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掉到地面上,足以把地面壓塌,那是年幼還不知所以然,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多,漸漸對天文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中子星也多了一些瞭解。

中子星一種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星體,其密度大小僅次於黑洞,它是由恆星演化而來,一般來說由於質量的不同恆星死亡的結果有三個,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


我們都知道,恆星在演化的末期,也就是由主序星階段變為紅巨星,恆星在紅巨星階是非常短暫的,這期間會很快消耗掉氦,由於其內部沒有足夠的聚變物質與引力抗衡,恆星會向內部迅速坍塌,並引發更多的聚變,直到所有原子聚變為鐵,由於鐵原子核是最穩定的,不論聚變還是裂變都不會釋放能量,恆星至此失去了能量來源,會在引力的作用下迅速撞向核心並反彈,形成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有三種可能,也就是恆星的三種死亡結果,其一是對於質量不大的恆星形成矮星;其二是對於質量中等的恆星,由於電子被壓入原子核與質子結合轉化為中子,形成中子星;其三是對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即便是中子也無法支撐自身的重力就會形成黑洞。

一般認為,中子星的密度與原子核的密度相當,約為每立方米4.39805E+12~1E+15噸(t),按照平均密度5.02199E+14計算,其密度約為地球的9.11788E+13倍,如果把地球按照這個密度壓縮,被壓縮的體積差不多與熱氣球一樣大,直徑約為22米的大球。

再根據周長計算公式,可求得該中子星的周長約為70米,那麼該顆中子星每秒轉700圈,就相當於每秒轉速為700*70=49000米=49千米,其速度還不及光速的萬分之一點六,可見中子星的自轉轉速也不算高。

好了,本題的解答就到這裡,歡迎關注和留言!


地理那些事


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公里,而宇宙中的最快速度,也就是光速,速度在30萬千米每秒,所以說,光可以一秒鐘繞地球赤道七週,不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光並不會繞著赤道走,只不過為了形象描述光速之快,我們用這個打比方。

在宇宙中,有一種奇怪的天體,它的密度僅次於黑洞,每一立方厘米的質量達到了8千萬到20億噸之多,它的密度即相當於原子核的密度,也就是水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和這個天體一個密度的話,那麼地球的直徑將會只有22米,而這個可怕的天體不是別人,正是中子星。

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同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狀態之一,只不過相比於形成白矮星的恆星,中子星的母體恆星,質量更大,一個典型的中子星,其質量介於1.35倍到2.1倍太陽質量之間,但是其半徑僅僅只有10到20公里。中子星除了高密度,小體積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在恆星演化成中子星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守恆的緣故,中子星的自轉週期越來越短,甚至短至1/700秒,也就是說,每一秒鐘,中子星可以自轉700周!


既然中子星的自轉速度都這麼快了,那麼中子星的自轉線速度能不能超過光速呢?答案是不能,而且差得遠了,原因在於雖然中子星自轉週期短,但是其半徑很小,所以其自轉線速度的最大值和光速相去甚遠。

其實我們可以稍微計算一下,假設一中子星的半徑達到了20千米,而自轉週期為1/700秒,那麼其表面的線速度為8.8萬千米每秒,而光速為30萬千米每秒,所以中子星表面的線速度最大值連光速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更別提這還是按照最大值進行計算的,而實際上中子星的半徑和自轉頻率不可能同時達到最大值,因為如果半徑越大的話,那麼自轉頻率就會越低。所以說,中子星表面自轉線速度是不會超過光速的。


事實上,光速最快原理已經是一個真理了,這不容質疑,宇宙中沒有任何物體運動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如果中子星自轉速度可以超過光速的話,那麼科學家早就會知道了,所以可見光速最快原理是多麼正確。從1934年中子星被預言存在到1969年首顆中子星被觀測發現到中國的FAST天眼接連發現脈衝雙星,人類對於中子星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了,中子星這顆神秘的天體,正在被人類慢慢認知。


鏡像宇宙


我們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律,這些規律從宇宙大爆炸那一瞬間就產生了,光速不變定律和光速極限定律也是在大爆炸的瞬間誕生的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在尋找“以太”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光速不變定律,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用質能方程論證了光速極限定律,指出“在我們的宇宙中任何有靜止質量物體不能達到光速或者超光速”“信息的傳遞速度不能超光速”這兩個事實,目前為止還人類沒有在宇宙中發現違反相對論的超光速的現象。

我們一般把光速估為每秒三十萬公里,而地球赤道4萬公里,簡單計算就能知道光用一秒鐘可以繞地球7圈多一點,或者說7圈半,但這只是因為我們地球太小了而已,如果讓光繞太陽一圈的話就需要14.6秒,如果讓光繞目前最大的盾牌座uy轉一圈的話就需要近7小時。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壽命將近時坍縮成的一種高密度天體,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量可達一億噸甚至十億噸,1967年女研究生貝爾發現狐狸座附近有一顆天體在發出規律性電磁波,後來天文學家證實這是一種新發現的天體,並把它命名為脈衝星,實際上它就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

中子星雖然轉速極快,但因為它本身體積很小,半徑只有幾十公里,因此每秒旋轉700圈的中子星表面線速度其實並沒有超過光速,科學家們現在致力於打造脈衝星導航系統,這樣人類文明在未來的宇宙探索中就不會迷失方向,永遠能根據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來精確定位或者找到回家的路。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答:中子星的直徑不大,所以表面線速度並沒有超過光速。


中子星是由中子緊緊挨在一起組成的天體,所以中子星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高達2億噸每立釐米;根據錢德拉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中子星質量在1.44~3倍太陽質量之間,由此可以估算出,中子星的半徑在10~20公里之間。

自轉速度n=700轉每秒的中子星,假設中子星半徑r=20公里,我們可以算出中子星的表面線速度v:

v=2πr*n=8.8萬公里每秒;

光速c=30萬公里每秒,所以這顆中子星的表面線速度只是光速30%,並沒有超過光速;實際上,絕大部分中子星的半徑,還達不到20公里,表面線速度也沒有這麼高。

之所以中子星的自轉這麼快,是因為大質量恆星在超新星爆發時,內核體積瞬間縮小為原來的幾十億分之一,內核塌縮形成的中子星繼承了原恆星的絕大部分角動量,半徑縮小的結果就是自轉速度加快。


對於剛形成的中子星來說,自轉速度是非常快的,一般都高達每秒幾十圈到上百圈;隨著中子星向外輻射能量,自轉動能和角動量逐漸減小,自轉速度也會減慢。

剛形成的中子星,溫度高達數百億度,然後溫度會在數分鐘之內,降低到幾十億度,再經過數千年的時間冷卻到幾百萬度,最後經過數百億年冷卻為黑中子星。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地球半徑6371公里,赤道周長約4萬公里,而光速是每秒30萬公里,所以光可以在一秒內繞地球7圈半,而中子星由於密度極大,其特徵半徑只有10公里,所以中子星即使每秒旋轉數百圈,其線速度也遠遠達不到光速,光速至今還是宇宙中物體運動速度的極限。

中子星質量越大,半徑越小,一般在1.4至3倍太陽質量之間,其星體物質幾乎都是中子,通過中子簡併壓來抗衡引力,形成穩定的星體。因此中子星的特徵半徑只有10km大小,計算中子星密度:約10億噸/立方厘米。

中子星具有很強的磁場,其磁軸與自轉軸呈一定角度,沿著磁軸發射的輻射束會跟隨中子星自轉,就像燈塔的光速掃過一樣,所以中子星可以作為宇宙中的燈塔來定位,也成稱為脈衝星。

人們最早以為這種週期性規律的脈衝信號是外星人發送的電報,後來天文學家才明白這種脈衝信號是來自中子星這種特殊天體。我國最近建造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天眼,目的也不是為了尋找什麼外星人,就是為了發現更多新的中子星。


量子實驗室


沒有超光速,相對論是對的,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並且是已知宇宙裡,物質或者信息運動最大的速度值。



光速每秒299792458米,近似30萬公里,而地球周長為4萬公里,30/4=7.5,所以光一秒確實能繞地球7圈半。

中子星是恆星的殘骸,一般由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晚期演化成的超新星爆炸而成,它的密度高達1-10億噸/每立方厘米,如此的高密度,和原子被壓碎形成的富含中子的星體密不可分。


中子星密度很大,但體積卻很小,它們直徑普遍幾十千米。如此小的體積,在繼承原來巨大恆星的大部分角動量後,轉速會更加的快,一秒鐘700圈很普遍。

但它並沒有超光速,光在一秒內能跑30萬公里,而中子星的轉速,一秒內等同於轉過的圈數乘於中子星的周長。

中子星直徑按50千米算,周長大約為150㎞,而700×150=105000千米,大約為10萬千米,仍然小於30萬千米,所以並沒有超光速。


擋不住的熵增


當然不可能超光速!我們都知道V線=ωr,因此線速度的大小不僅需要角速度夠大,半徑也是重要的因素。

中子星的半徑

題中已經說了中子星每秒可以旋轉更700圈,也就是說角速度已經知道了,那麼現在需要知道的就是其半徑了。


那麼中子星的半徑我們如何得知呢?根據相關數據進行估算就行,已知中子星是由中子構成,因此密度大約就是8千萬到20億噸每立方厘米,再結合其臨界質量在1.44到3倍太陽質量後就能大概算出其半徑在10~20公里之間。

那麼我們很輕易的就能得到其V線=2πrn=88000公里每秒,這個速度我們與光速相比就會發現其只是30%光速左右,並沒有超光速。

而且隨著中子星不斷往外輻射能量,中子星的轉速會慢慢下降的!

那麼理論上天體線速度能超光速嗎?

雖然中子星的線速度沒有達到超光速,那麼理論上行星線速度可以超光速嗎?

首先結論很容易得出:在時空中任何物質的速度都無法超越光速,不然愛因斯坦爺爺就得出來了。

我們不妨想想,假如一個天體赤道的轉速到達光速,而赤道上的東西沒被甩出去,這就意味著這顆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大於等於光速。 也就是說,在這個星球上發射火箭,至少要使火箭能到達光速才能保證火箭不掉下來。 第二宇宙速度是火箭能離開星球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更大,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大於光速的速度才能逃出這顆星球。 光的速度不大於光速,所以光跑不掉,這不就是黑洞嗎?

其實理論上黑洞本身旋轉的線速度速率是可以接近光速的,例如各大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很多旋轉的速度都超過了光速的90%。

當然嚴格意義上說黑洞旋轉是不對的,因為我們並不能看到黑洞本身,只能通過黑洞毗鄰的物質旋轉來觀察而已。

所以天體線速度超光速是不可能的!


科學認識論


雖然每秒700圈,轉速很快,但因為中子星體積並不大,因此這個並沒有超光速。相對論要求具備靜止質量的物體不能達到光速,科學家至今都沒有在宇宙中找到違背的例子。

中子星是大恆星死亡後演化至某一階段時的稱呼,它的密度非常大,而且它的體積很小,半徑大都在30公里以下。因此,即便它的轉速非常快,那麼它的表面線速度也不至於達到光速。

下面就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一顆半徑10公里的中子星,它的轉速達到了每秒700圈,那麼按照簡單的公式就能得到線速度大約是4.4萬公里每秒,這相比於光速的30萬公里每秒,差距還是蠻大的。

實際上,目前科學家發現的一顆自轉最快的中子星,它的代號是“J1739-285”,轉速達到了每秒1122圈,並且它的半徑也只有5公里左右,因為它表面線速度也不過3.5萬公里每秒。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問這種問題的人把網友都當傻子了,現代工業的機床都有幾萬轉每秒的,你咋不說超超超光速了?顯而易見的尺寸問題,不是真傻就是故意忽略當別人傻的


Rain花非花


拿一根30萬公里長的棍子,我從一頭踹一腳,我的力量是不是超光速傳導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