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玄武門的三員大將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變之後下場又如何?


古代很多封建帝王都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難題,那就是立儲君。

越是龍精虎猛的皇帝,儲備人才越是豐厚,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不少帝王為之頭痛,一但處理不好就有可能使得江山不繼。


這不,唐朝初年就爆發了這麼一場參雜著血腥味兒的權利之爭,依據封建的宗法制度,李淵稱帝之後,應該讓大兒子李建成擔當太子之位,李淵也的確這麼做了。但是,在建立大唐王朝的過程中戰功累累、有勇有謀的秦王李世民卻不幹了。

這是個讓老爹李淵一個頭兩個大的難題,他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搞平衡,殊不知,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永遠也沒有平衡遊戲可玩,剩下的只有刀光劍影、勝王敗寇。

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非常忌憚,他和李元吉結成同盟,賄賂李淵的愛妃,讓她們在李淵面前儘量貶低李世民,儘量抬高李建成,使李淵漸漸疏遠李世民。

初步計劃得逞之後,他們仍然不肯善罷甘休,一直謀劃下一步如何除掉二弟李世民,只有死人,才不會覬覦皇位。

有一天,李建成邀請李世民去太子府喝酒聊天,不曾想到他竟然在酒裡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幾口就開始腹痛嘔吐,多虧有李淵之弟李神通在旁配席,李神通當機立斷,及時伸出援手,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以上說法見於李世民回憶錄,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李建成最終做了皇帝,他的回憶錄裡不會是這樣的文字。

太子和李世民之間的博弈已經到得劍拔弩張的程度,沒有什麼進退兩難,想成功,只有前進檔,李世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關鍵時刻,悍然調到了前進三。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是太子被kill了,李世民上位成功,拉開了千古一帝的輝煌大幕。 盛唐王朝款款向我們走來,李世民笑到了最後。

所謂是好風憑藉力,這好風就是他的精英團隊,僅靠李世民一人之力,李世民就是渾身是鐵也打不出幾枚釘來。例如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杜如晦、秦叔寶、程咬金等等文臣武將,他們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但只依靠這些人也是不行的,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機遇的垂青。

那一天終於到來,那一天,機遇女神先是對著玄武門城門郎笑了一笑。

謀定而後動,李世民經過再三思慮,先是成功搞掂了城門郎常何,這是我們事後的揣測,此時,機遇已經向李世民微笑著招手。

如此重要的一個工作職位,李建成當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不怕,因為常何是他的手下,緊急時刻,常何最終還是倒向了李世民,這是李建成百分百沒有想到的。

假如我們有機會採訪到李建成,他一定會說:我要是早知道常何那個傢伙投靠了李世民,說什麼也不會和李元吉那麼輕易地就進了玄武門吶。



還原一下玄武門之變當天的情形:李世民大清早就帶著十幾個人的小分隊進了玄武門一帶埋伏好,專門侯著大哥和四弟的到來,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先後進入了玄武門,正當他們往前走的時候,玄武門在他們身後悄然慢慢關閉。才走到臨湖殿,李建成就感覺到了危險,然後掉頭往回走,李元吉也急忙跟上,估計今天可能是情況不妙,遇到麻煩了。

果然李世民出現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隨後尉遲敬德也結果了李元吉。 眼見太子爺和李元吉血濺玄武門,命喪黃泉,掌管玄武門的另外兩名城門官敬君弘和呂世衡也著急了,內心思量,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於是憤然而起,立即站到了李世民的陣營,李世民成為太子已是禿頭上的蝨子明擺著,不出意外就是未來的天子了。

為了抓住時機表明態度,這二將在太子黨馮立、謝叔方前來對抗時一路衝殺,只是很快成為了刀下鬼,做了出身最不正的烈士。

常何做了些什麼工作?就是把大門一關,不讓太子黨經過,除此之外,啥也沒幹。

政變三天以後,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很快登基稱帝,常何也因為立下的大功勞被封為中郎將。

對於敬君弘和呂世衡二將的“意外”英勇就義,李世民也沒有忘記他們,論功行賞的時候,敬君弘被追封為左屯衛大將軍,呂世衡被追封為右驍衛將軍。

到了631年常何因為一篇政論,李世民發現了常何身邊的人才馬周,於是常何又被加封為太中大夫,此後常何便是一路高歌,又擔任了地方刺史、右屯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等等。653年因病去世,享年66歲。死後又升一級,為左武衛大將軍。

你們大可以說常何是因為具有慧眼識人的能力和處變不驚的膽識,才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太宗和高宗兩朝都受到了青睞和重用。

可我怎麼覺得他只是在忠實地履行自己城門郎的工作呢?李建成的失敗,自有大把原因可以追溯,難不成還要賴到一處正常狀態的門禁系統?


歷來現實


玄武門事變是影響唐朝歷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因此大家都把關注點都放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身上,從而忽略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對變數時的態度。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面對重要的人生抉擇時,各方勢力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做法,以及李世民對待他們的態度。



玄武門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和秦王府將領的齊心合力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策反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常何本是瓦崗寨成員,後來投靠了王世充,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後,常何又成為了唐朝將領。

常何入唐之後,曾經跟隨李建成參加過討伐劉黑闥的戰役,因此成為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來李淵因功晉升常何為玄武門守將。但此時的常何僅僅是玄武門的三把手,只負責開關城門。上級領導還有駐紮在玄武門附近,掌管宿衛軍的驃騎將軍敬君弘、中郎將呂世衡。



玄武門事變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與庶母通姦亂倫,因此李淵決定第二天召見李建成、李元吉詢問此事。實際上當天已經有人通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且已經大致猜到了李世民的陰謀。但李建成卻盲目自信,認為皇宮之內都是自己的親信,根本沒人可以威脅到自己。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在不知常何叛變的情況下,騎馬進入玄武門。走到了臨湖殿時,二人察覺到了變化,調轉馬頭,準備逃回東宮。但此時為時已晚,李世民突然出現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拈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次都沒有射中,最終被尉遲恭放箭射殺。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消息迅速傳到了東宮和齊王府,很多人因此四散而去,但東宮將領馮立對大家說;“豈能在人家活著的時候受恩惠,死了就逃跑”。於是馮立和薛萬徹率領著東宮將士與齊王府將領謝叔方共同圍攻玄武門。



馮立、薛萬徹、謝叔方三人到達玄武門時,常何僅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關閉城門,因此東宮與齊王府的將士只能選擇攻打玄武門。此時玄武門的一把手敬君弘準備挺身而出,但當時形勢未明,很多人建議敬君弘靜觀其變。但敬君弘在之前由於並沒有投靠李世民,所以急於站隊向李世民表現忠心,便和中郎將呂世衡帶著宿衛軍衝入了馮立等人的隊伍中。

面對敬君弘和呂世衡的挑戰,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餘名將士將怒火全部發到了宿衛軍身上,因此敬君弘和呂世衡被殺。馮立看到後,認為可以稍稍報答太子的恩情了,於是解散了兵馬逃遁。而薛萬徹卻為了報答太子的恩情,準備攻打秦王府,但無奈兵力四散,只能率領數十騎逃到終南山躲避。

齊王府的謝叔方當時既沒有放棄,也沒有逃跑,而是帶著齊王府的士兵繼續猛攻玄武門。眼看破城在即之時,尉遲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扔下了城門,這時謝叔方下馬哭拜李元吉後,選擇了逃跑。至此玄武門事變的軍事衝突結束。



玄武門事變第二天,馮立主動向李世民投誠。以此可見,馮立攻打玄武門並不是單純的為李建成報仇,而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富貴,有很強的目的性,因此李世民當眾責備了馮立一番。但馮立作為太子府的代表人物,李世民還是饒恕了他,馮立因此感激李世民,為其立下了諸多功勞,後被李世民封為了廣州都督。

反觀齊王府謝叔方,他的目的純正,因為李元吉的恩遇,所以單純的想為李元吉復仇。第二天,李世民因為謝叔方的忠義赦免了他,並且屢屢委以重任。

再說薛萬徹逃跑之後,李世民深深地感覺到薛萬徹智勇雙全,而且為人也非常忠義,因此屢屢派人安撫。最終薛萬徹出來謝罪時,李世民不僅饒恕了他,並且封他為右領軍將軍。在後來平定突厥、徵高句麗時屢立戰功,官至右武衛大將軍,還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陽公主。



玄武門事變中,最幸運的應該算是守將常何了,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任何上陣殺敵的工作。只作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開城門,第二件事是關城門。後來也因為這件事得到了終身的富貴,晉升中郎將,封為武水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晚年曆任刺史、將軍等職。

玄武門事變中最慘的要屬敬君弘和呂世衡了。這兩個人因為事前沒有準備,在不瞭解情況的時候,為了將來富貴,急於表現立場,結果卻因為準備不足,被馮立等人擊殺。事後雖然得到了李世民的追封,但人都死了,身後的財富和地位也就沒用了。

縱觀整個事件,雖然說富貴險中求,但機會貌似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因此在關係生死存亡之時,還是看清楚大局之後再下手也不晚。不然丟了性命,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是越關


李世民能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依仗的主要是他身邊聚集的那些文臣武將,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寶等,但只依靠這些人是不行的。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關節就是玄武門。

如何帶著兵器進入玄武門,如何讓二李進入玄武門之後關閉城門,這是李世民的團隊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李世民策反了當時的城門郎常何,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城門郎是掌管城門啟閉等事的,常何當時就是玄武門的城門郎,官職是從六品上,官職不大,但是作用相當重要。只要讓常何成了自己人,帶著武器進入玄武門以及在二李進入玄武門之後將城門關閉就成為了可能。

這麼重要的一個職位,李建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拉攏了常何,但是常何最終選擇的還是李世民,這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投向了李世民,說什麼也不會那麼輕易就和李元吉進了玄武門。

我們來看一下政變當天的情況:李世民一大早就帶著十個人左右的小分隊進了玄武門埋伏好,專門等著二李的到來,果然,不久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就進入了玄武門,當他們往前走的時候,玄武門在他們身後緩緩關上了,剛走到臨湖殿,李建成就察覺到了危險,然後掉頭回走,李元吉也趕緊跟上,知道今天可能遇到麻煩了。果然,李世民出現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然後後來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死了。

玄武門之內情況突變,東宮和齊王府的兵馬自然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聽說李建成被殺,對部下說:“哪裡有在他生前受大恩,死了之後就趕緊逃難的?”於是和薛萬徹、謝叔方帶著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兵馬趕來圍攻玄武門,當時李世民留下的守玄武門的是張公謹。張公謹一個人在對抗兩府人馬,只希望李世民他們儘快處理好裡面的事情,以及援兵趕快到來。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意外。當時雲麾將軍敬君弘做監門將軍,他看了看兩邊的形勢,坐不住了。畢竟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殺,李世民就是勝利者,而他還沒有站隊。如果不能立功,那麼他就不可能在李世民那裡升職。而眼前正有一個立功的機會,他必須抓住,於是就準備出戰,但是他的心腹卻覺得不能貿然行事,畢竟守城門的士兵與兩府兵馬比起來少很多,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靜觀其變,如果李世民有援兵到來的話,再出戰也不晚。

但是敬君弘急於立功,並沒有聽進去,而是和中郎將(正四品下)呂世衡大呼著加入了戰鬥。當然很快兩人就被殺死。馮立將敬君弘殺死,這就算是為李建成報仇了。後來尉遲敬德拿出了二李的人頭示眾,大部分人就地解散就跑了。

敬君弘和呂世衡的死很不值,但是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李世民的壓力,於是在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敬君弘被追封為左屯衛大將軍,呂世衡被追封為右驍衛將軍。實際上兩個人並沒有被李世民收買,發動政變這樣的事,一旦被洩露了那就是死罪,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李世民只是收買了城門郎常何,兩人正是因為沒有被收買,在政變發生的時候,急於站隊立功,所以才倉促應戰而被殺。而常何始終謹記自己的責任,就是開關城門,只要做好這個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在沒有接到李世民的指示的時候,他不會去做。

李世民登基後,常何因功獲封中郎將。到了631年因為常何的一篇政論,李世民發現了馬周這個人才,於是又加封常何為太中大夫,封其為武水縣開國伯。之後常何更是步步高昇,任地方刺史,加授右屯衛將軍、右武衛將軍等。653年去世,追贈為左武衛大將軍。

可以說常何因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太宗朝和高宗朝都受到了重用。


蕭曉四姑娘


這三員大將分別是敬君弘、呂世衡和常和。

事實上,這三員大將中只有一位被李世民買通,另外兩位只是順勢而為而已。這個被李世民買通的將軍就是鎮守玄武門的最高首領——常和。可以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以及他背後的關東集團走上大唐權力巔峰的關鍵,而常和——這個原本站在李建成一邊的將領,正是玄武門事變成功的關鍵。正是由於常和的倒戈,才使得李世民奪權的計劃得以實施,大唐的歷史也隨之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李世民,李淵次子,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平叛的過程中,他懂得收攬人才,歸服民心,更是籠絡了一批關東豪傑的支持。由於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獲得的支持越來越多,越發顯得尾大不掉。

而由於李淵的投鼠忌器,無法用正常手段令李世民交權,更忌憚天策府集團的權勢,只能支持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試圖通過政治手段來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天策府集團。

而李世民豈是等閒之輩,且不說他征戰四方所滋長起來的赫赫野心,就是他門下眾多關東豪傑的滔天利慾,也更是彈壓不住。權力的膨脹帶來的是明爭暗鬥的升級,長安城的上空已是陰雲密佈,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向李淵上奏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常常出入後宮,淫亂嬪妃,李淵很驚訝,於是決定召喚李建成和李元吉次日來宮中朝見。這便是李世民策劃政變的第一步。

到了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如約進宮,二人進入玄武門,經過臨湖殿時,李建成察覺到不對,於是回馬便走,誰料玄武門早已關閉。李建成正驚訝之時,聽到李世民的喊聲,正待回頭,李世民正一箭射來,李建成中箭而死,李元吉三次射李世民而不中,最終也死於尉遲恭的刀下,兩個月後,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這便是玄武門之變的全過程,大家都能看出,關鍵的細節就發生在玄武門上。

玄武門位於唐長安城的正北,是進入皇宮的必經之路,也是拱衛皇宮的要地。這個戰略要地,本來由常和擔任最高守衛。常和本是李建成集團的一員,深得李建成和李淵的信任,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被委以重任,鎮守玄武門。這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為什麼敢於進宮的最大原因。當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帶了十幾名護衛,這也是他們敗亡的重要原因。

常和在事前早已被李世民收買,正因為如此,李世民才可以完成他的部署:尉遲恭帶了七十名騎兵埋伏於玄武門內,等到二李一進玄武門,常和就關閉城門,可謂是甕中捉鱉,手到擒來!

說了常和,那麼敬君弘、呂世衡二人是怎麼回事呢?當玄武門內變亂之時,東宮和齊王府的人也第一時間察覺到了危險,於是車騎將軍馮立與薛萬徹、謝叔方三人率領數千軍隊趕來救援,而此時的玄武門早已閉上,裡面的李世民和他的屬下尉遲恭,長孫無忌等人正忙著奪權,門外的東宮軍隊想著解救主子。玄武門就如同銅牆鐵壁,將內外隔成了兩個世界。此時,常和作為最高守衛,且得到了李世民的指令,只需要把門看好,等裡面的事解決了,坐享榮華富貴就行了。而他的手下並不知情啊!監門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就屬於這類人,他們看見宮中基本上大勢已定,就有意表現一下自己,立個小功什麼的,以便事後討賞,沒想到的是敵軍太兇猛,二人很快就被殺了。裡面很快就掛出了二李的人頭,敵軍紛紛潰散,可以說這兩個人死的毫無意義。

李世民登基後,也沒有忘記他們,敬君弘被追封為左屯衛大將軍、呂世衡被追封為右驍衛將軍。而常和自然高官厚祿,安然終老!


無筆史官


在武德九年的一天,天氣很好,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樣,帶著自己的一些隨從,來到玄武門,大門緩緩打開,然後在他們的背後緩緩關上,聲音顯得有些沉悶。

李建成心中沒來由的感覺到有些不安,卻又不知道這種不安從何而來,還沒等李建成想明白,這些不安到底源自何處,四面八方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殺了出來,領頭人正是自己的親弟弟,李世民。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一場典型的一方經過嚴格準備,周密計劃,而另一方則毫無防備,措手不及,和李建成在一起的李元吉,甚至慌得連射三箭,都發空了。而李世民依舊沉穩冷靜的一劍結果李建成的性命,玄武門政變,在一個充滿血腥的一天落下帷幕。

在唐朝歷史上,發生過三次玄武門之變,但對於很多人而言,值得作為談資的玄武門之變,只有這一個,玄武門之變後,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勵精圖治,君臣一心,開創了前無古人的治世,貞觀之治。



玄武門事件關鍵人物:三個守門將領

對於玄武門之變的核心人物,比如長孫無忌,打手人物,比如尉遲敬德,無論歷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有足夠多的記錄,當人們對這些大人物的故事感到有些厭倦的時候,就開始關注玄武門之變的一些小人物,比如玄武門的三個守門將領。

為什麼人們會開始關注這些守門的將領呢,因為,長久以來,人們只是關注於玄武門裡面的血惺,卻忽視了玄武門以外的慘烈。

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卻拼盡全力想要進去,而這之中的關鍵,就是那個玄武門,確切的說,是玄武門的守將。

如果不是參加了這場驚天政變,可能史書上連名字也不會有,可令人尷尬的是,李世民買通了這三個人,對玄武門政變的順利進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史書上,也只是三個名字罷了,其他資料,少的可憐。


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城門郎常何,中郎將呂世衡,監門將軍敬君弘,其中,呂世衡和敬君弘兩個人,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力戰而死,他們的名字,寫進了《忠義傳》。

城門郎常何的下場

至於常何,作為三個人中唯一一個倖存者,卻沒有太多記錄。

直到一千多年之後,歷史學家陳寅恪在敦煌考古史料中,發現了常何的墓誌銘,才知道,常何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並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這個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四個字“開門和關門”。 其實在玄武門之變開始時,李建成的城外親信已經發現事態不妙,兩千多親信軍隊拼命衝向玄武門,而已城門郎常何為首的玄武門守軍,拼命的防禦,不讓外面的人前進一步。


這場戰鬥的慘烈程度不亞於玄武門裡面,從呂世衡何敬君弘的戰死就可以看出來。可見,在玄武門之外,更加危險,甚至關係到全局的成敗。

如果說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冒險行動,每一個細微的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功敗垂成,李世民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但完全掌控像長孫無忌、尉遲恭一類的核心成員,還下了一盤很大的棋,而常何就是其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棋子。

這個常何,並不是誰的嫡系,他在秦王和太子日趨激烈的明爭暗鬥中,保持中立,暗中觀察,卻不站隊,最早向常何伸出橄欖枝的是李建成,常何並沒有表示反對,卻依舊沒有戰隊,知道李世民也拋出橄欖枝,常何才決定自己站隊。

可見,常何雖然是武將,卻也是一個極富有政治嗅覺的人,同樣也是一個極為小心謹慎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次站隊,讓他今後的仕途一片光明。

當玄武門政變發生時,他作為城門郎,是把守城門最關鍵的一環,他的同事呂世衡和敬君弘已經完全站在李世民這裡,常何無論如何,也要表態。所以,他打開了城門。



同樣,常何的運氣也十分好,他不像呂世衡、何敬君弘,一不小心死在了政變成功的前夕,他活了下來,而且活得異常滋潤。

從此之後,常何真的算是官運亨通,據史料記載,常何的最高官職是右武衛大將軍,正三品。已然是位極人臣。

而且,他的為人十分低調,並不居功自傲,對於君王來說,這樣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而歷史上的一些細節,比如說他推薦馬周,也證明,這個人不但低調,而且很厚道,這樣的人,只要站好隊,沒有理由不飛黃騰達。

居功至偉的常何為什麼沒有單獨立傳?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個正三品的朝廷大員,又掌管禁軍,位高而權重,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沒有單獨立傳,有人說,這是因為李世民害怕自己在玄武門之變的陰謀詭計暴露,而故意不寫,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對於這個常何,為什麼沒有單獨立傳問題,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他的作用很關鍵,但功勞並不大,而且在當時情況下,他的同事呂世衡和敬君弘是鐵桿秦王黨,而他只是一個站好了隊卻並不願意太出力的人物,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其他兩個人戰死而他活了下來。常何只是在特定時間做出抉擇,就好像秦叔寶一樣,雖然出力,但有所保留。

第二,他長時間擔任禁衛軍,雖然當過地方刺史,也參加過進攻高麗的戰爭,但並沒有太多的功績可言,史書上只能零散的在其他人的傳記中涉及,如果從他的禁軍統領身份看,他有可能並不直接參戰,而是作為後勤保障和監軍的職能,所以,未必能有足夠的軍功。

所以,常何在歷史上,雖然有名號,也有一些事蹟,但沒有單獨列傳,不過,比起他的兩個同事,這人也算是幸運的,他於永徽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也算是壽終正寢,生前建功立業,享受榮華富貴,死後還能青史有名,讓一千多年以後的人們,也能記起一個叫做常何的武將,對於常何來說,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小小嬴政


626年7月2日,秦王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使將要分崩瓦解的秦王勢力一舉成為最大贏家。細節決定成敗,正是守衛玄武門的三名武官(不是大將)支持,李世民才成為太子乃至天子的!這三名武官分別是:雲麾將軍左監門將軍敬君弘、右監門校尉常何、中郎將呂世衡。

這三人不是太子的人,不是齊王的人,也不是秦王的人而是皇帝的人。太子勢力正盛而且還有齊王支持,他們三人不為皇帝效力,不幫助太子怎麼幫助李世民呢?尤其是常何他被太子的心腹魏徵拉了過去,他可是李建成的“心腹”啊!常何,瓦崗軍出身,後投靠王世充,然後跟著李建成劉黑闥。看他履歷,他明明就是李建成的人嘛!為什麼心腹還加了引號呢?您知其一不知其二。跟李建成不久後,常何就跟了秦王李世民,因為太子處理政務,而他是武將自然要跟著軍功高的李世民發展了。而且他是在李世民的推薦下,才當上了禁軍十六衛中的玄武門右監門校尉的。李世民拉攏他,豈不是輕易而舉嘛!

但李世民要進入玄武門,尤其是攜帶武器,佈置精兵良將於玄武門內,常何卻幫不上忙了。因為前面福垊說了常何是右監門校尉,右監門校尉是幹什麼的呢?右監門校尉歸右監門將軍所轄,主要負責關門(出宮)!而云麾將軍左監門將軍敬君弘,在事變準備前夕就非常重要了。敬君弘是怎麼被李世民拉攏的,我們不得而知。福垊猜想大概李世民善於打仗,厚待部屬加上對他們威逼利誘才搞定的吧。當然,福垊猜想可能還有李世民的老部下常何對兩位上司的“策反”的因素吧。

太子齊王以打突厥為名企圖將秦王府的部屬派向前線,讓秦王當光桿司令,然後就可以輕易揉捏李世民了。在危機關頭,李世民猶豫過,以至於“房謀杜斷”要脫離秦王。秦王下定決心後,就準備將他倆殺死,還好他倆回來了。然後秦王一方面進宮向李淵告發(誣告)太子、齊王跟後宮有染;一方面拉攏玄武門三名守將,並佈下埋伏。太子、齊王在626年7月2日上午,向準備向李淵解釋淫亂後宮的事兒。為什麼昨天李世民告發,今天太子、齊王就解釋呢?那是因為他們的確有後宮張婕妤等人的支持,張婕妤的報信正是李世民計謀(張婕妤被利用了),這個信正是他們兩人的催命符。

太子、齊王進入玄武門時,放下武器,護衛擋在外面。等太子、齊王進入玄武門後,常何就關門,然後李世民的伏兵就殺向他們二人。太子、齊王的護衛感覺不對,就聚合了東宮和齊王府兩千精兵。負責“歡迎光臨”的敬君弘非常藐視他們,就和中郎將呂世衡帶著親衛殺向那兩千精兵。他們一出去,常何就把門給關了。這常何不是坑他們嗎?還真不算是。因為一旦兩千精兵攻入玄武門,李世民必敗!而且開門將軍敬君弘在出門前,其部下就告誡他要集結兵力,然後建功立業,可他們非是不聽呢(宋小寶)!關門校尉一關門,這倆哥及其親衛就被兩千精兵給砍了。

兩千精兵見攻擊玄武門不成,就準備攻打秦王府。秦王府家眷危急,李世民遂令人將太子、齊王首級扔出玄武門。他們見後大哭,降得降,逃的逃。然後李世民令人“保護”李淵,並在李淵面前哭成淚人,李世民真是一名演員,奧斯卡非你莫屬。就這樣李世民得到了天下。三名守衛將軍死了兩個,那關門校尉常何有什麼下場呢?

常何也不算辦了壞事,用下場總是不好的,還是說說他的結局吧。常何在玄武門之變時,只做了兩件事——關門、關門。事變後,隨即升為中郎將,歷任右屯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進爵武水縣開國伯,到唐高宗四年才去世。當常何升任中郎將後,接納了一個門客。這個門客就是唐朝後來的中書令(丞相)馬周。


福垊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武功的皇帝,除了平定隋末戰亂建立大唐江山,他在殺兄屠弟上的果決也讓人十分膽寒。

但凡王朝初立,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內部矛盾,有功臣與皇帝的矛盾,有皇子之間爭位的矛盾,還有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矛盾。唐朝初年,這些矛盾集中體現在了李世民三兄弟直接的矛盾中。

毋庸置疑,李淵放手讓宗室和皇子發展勢力,在唐朝勢力擴張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到唐朝統一天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甚至是女婿柴邵侄兒李神通李道宗等人都各有自己一派勢力,反而是皇帝李淵的嫡系不是十分強大。這個微弱的平衡,在玄武門之變中,終於被打破。

前文提到的三對矛盾,最終演變成了李世民集團和太子齊王集團的鬥爭。相對而言,李世民集團集中了更多的武將和功臣,而太子李建成更受世家和文官的支持,一場火拼即將發生。

在政變的前夜,雙方都敏銳認識到玄武門守將的重要性,此時玄武門守將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城門郎常何、中郎將呂世衡、監門將軍敬君弘。這三人同時成為太子黨和秦王黨的爭取對象。三人中常何官職最低,僅是六品官,但縣官不如現管,城門的鑰匙就在他的手裡。

太子李建成派出手下第一謀士魏徵遊說三位守將,順利把三人拉到了太子黨一方。但是魏徵前腳剛走,李世民就拜訪了三位。李世民是以秦王之尊親自拜訪,王霸之氣側漏,三位將軍推金山倒玉柱願效犬馬之勞!

其實常何三人的選擇十分理智,聽我給你分析一下。

首先,常何三人是武將出身,在文進武退的大環境中,如果不幹點大事,恐怕分分鐘就要卸甲歸田回家賣白薯。秦王李世民在眾將領之中一向是身先士卒與武將同甘共苦,真正代表著山東武將集團的利益。

其次,如果投靠秦王,成為李世民政變的勝負手,那是勤王保駕之功,是從龍之臣。如果為李建成服務,那頂多算是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投靠李世民雖然危險,但是利益更大。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是親自拜訪的,這讓三位將軍感受到了秦王的誠意。一下子就歸心秦王了。其實,常何等人還曾隨李建成打仗,但是長期以來地位差距太大,恐怕來往也不多。關鍵時刻,只有魏徵出現,難怪他們心裡不踏實。

策反三位玄武門守將後,秦王黨要對付的就只是太子黨的幾個親兵扈從了。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被關在城門裡面,援軍進不來,李建成兄弟跑不出去,被秦王軍隊各個擊破。

在戰鬥中,呂世衡和敬君弘決定幹一票大的,主動對城外的太子黨2000援軍發起攻擊,雙手戰死。只有常何,按照李世民的部署,把玄武門上了鎖,讓太子黨援軍無法攻入,眼睜睜看著一門之隔的主子被打死。

常何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功績,很快成為李世民的親信將領,走上了人生巔峰。而另外兩人的雖然戰死也得到了追封。

常何出身瓦崗,是典型的草莽英雄,李世民徵集治國良策時,他居然寫的十分有條理有見地。仔細一問,常何說,這是我的門客馬周寫的。於是常何的門客馬周,一步登天成了宰相。

玄武門之變,說白了是李世民集團針對太子黨的斬首行動,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太子黨的舊將的命運成了很有戲劇性的一件事。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帶人在玄武門關門打狗的時候,帶領太子黨援軍的將領,有馮立、薛萬徹、謝淑芳。其中馮立和薛萬徹是東宮將領,而謝淑芳則是齊王部下。這三人帶領2000援軍猛攻玄武門,形勢岌岌可危。這時敬君弘和呂世衡帶領玄武門的守軍宿衛軍下城與他們決戰,雙雙戰死。

馮立始終沒能攻破玄武門,得知太子和齊王已死,解散部隊,第二天隻身向李世民投誠。李世民接納了他。後來,馮立官至廣州都督,受到了重用。

薛萬徹在玄武門兵敗後,轉而攻打秦王府,要抄李世民老家,無奈兵力太少,只好逃亡。薛萬徹後來還娶了李世民的妹妹,成了駙馬爺,在滅突厥、徵高句麗過程中立功很大。

常何的故事告訴我們,老實人也有老實人的好處,恪守本分,就能善終!


歷史知事


無論李世民手上有多少牛逼的謀士武將,在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之中,守門的常何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棋。常何關了一扇門,將太子和李元吉的生機關在了門外,卻給李世民和自己賭贏了輝煌的下半生。而另外兩個敬君弘、呂世衡並未被提前收買,而是在看到李世民殺死太子和李元吉之後立刻站隊李世民,急於搶功而死在混亂之中。

唐朝時期的皇城城門安全,向來是以三個官員一同管理的,常何是城門郎,敬君弘是監門將軍,呂世衡是中郎將。李世民為什麼只找了常何一個人呢?因為常何本來就是李世民手下舊部,也是李世民將他安排到玄武門這個守門的官位之上,最重要的,他才是真正管理開關城門的人。另外,因為魏徵的提醒,太子李建成也曾經拉攏常何,名義上他是太子的人,所以由他守門,太子定會掉以輕心。

當日,太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二人緩緩進入玄武門,常何就將玄武門關閉,將東宮和齊府的2000精兵全部關在了門外,讓李世民策反沒有了後顧之憂。李建成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當做心腹大將的常何竟然已經被李世民拉攏成他的人。

太子和李元吉被殺之後,玄武門的另外兩名大將坐不住了。李世民成為太子已是板上釘釘,不出意外就是將來的皇帝了。常何這位朝夕相處的下屬,竟然私底下接了個這樣的活兒還不通知老上司,一聲不吭把好處都佔了。將來升官發財,呂、敬二人當然不服氣。為了抓緊時間在李世民面前表一表忠心,這兩人在馮立、謝叔方前來對抗時趕緊衝上去,只是很快成了刀下鬼。

玄武門之變後僅僅三天,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很快登基稱帝,常何也因為立下的大功勞被封為中郎將。對於呂世衡和敬君弘的死,李世民大概也是舒了一口氣,如果他們在世,他反倒不知如何封賞。

五年後,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員們每人教一份作業,討論當朝政治得失。常何是和武將,正愁不會寫,正巧他的門客馬周文採不錯,主動要求幫常何寫一篇。也就是這篇文章,讓李世民挖掘出了馬周這般人才,將他派到門下省任職,後來一直做到中書令。常何也因此又被封賞了一般。後來常何還作為張亮的副手一同討伐高句麗。常何一直活到了六十六歲病逝,從小小六品城門郎到左武衛大將軍,結局也算圓滿。


木劍溫不勝


如果李世民真的收買了這三人,那李世民倒是真厲害,這三人按官職大小分別是敬君弘、呂世衡、常何,但實際上李世民只收買了常何,這又是為何?

為何會有3個人守城門?

唐朝承襲了隋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城門的守將,像玄武門這種級別的至少是三個人把守,《新唐書》記載,唐朝守衛長安城的部隊分為南衙兵和北門兵,南衙兵主要就是駐紮在宮中的南部,北門兵自然是北邊,他們都是負責皇宮的安全,玄武門是重中之重,是由南衙兵和北門兵共同駐防。

雖說如此,但是李淵還是不放心,他還安排了常駐玄武門的監門將軍常何,從官職名稱便可以看出,常何在玄武門中的重要性。這三個人是完全不搭邊的官職,領導人也不同,但是可以互相牽制,說這些主要意思是為了表達,李世民策反他們的難度,說策反一個簡單,要是兩個、三個呢?

雖說敬君弘和呂世衡沒有被策反,但是和被策反無異,接下來我們細看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以及敬君弘和呂世衡的表現。

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剛好走到臨湖殿,發現不對勁,立馬掉頭回府,李世民很快下令擊殺,李元吉看見之後用弓箭射李世民,但是連續三次都沒有成功,而後李世民一件射殺了李建成。而李元吉很快追上了李世民,用弓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好在尉遲敬德一箭將其射殺。

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聽聞李建成被殺,立刻率精兵兩千前往玄武門,他認為自己受了李建成的恩惠,此時又怎麼能逃跑,精兵殺來,這是敬君弘看清形勢,想要率兵迎戰,但是被人阻止,意思是靜觀其變,看看形式如何再決定幫助哪邊?然而敬君弘並未聽從,而是與呂世衡二人率兵進行抵抗,他們認為李世民勝券在握,然而他們二人都在這場戰鬥中身亡。

接下來再看看常何在玄武門之變中起到的作用?

常何很早就跟隨李密擊殺過隋朝大將張須陀,後來投靠了王世充,藉著有跟隨李建成前往河北討伐劉黑闥,看這種情況很明顯是太子李建成的人。

並且李建成經常探望常何,李建成自然是沒這些遠見,是魏徵極力勸諫李建成與常何結交,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常何還是被李世民給策反了。李世民在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前,曾暗訪常何,期間說了什麼並未記載,只是說常何聽了李世民的言語,自己分析利弊,最終決定幫助李世民。

常何的幫助非常關鍵,那就是等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後,常何立刻將玄武門關閉,使得太子黨和齊王黨的手下一個都進不來,給李世民省下不少麻煩事,直接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那麼這三人在玄武門之變成功之後,他們的下場如何?

前面提到,敬君弘和呂世衡在戰鬥過程中去世,據說李世民當時非常痛心,即使是後期也經常唉聲嘆氣,要大賞他們二人並照顧他們的家屬。李世民追封敬君弘為左屯衛大將軍(與宰相平級);呂世衡為右驍衛將軍(比宰相官職低一點);

而常何就瀟灑了,在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大為讚賞,這也算是成功的關鍵,常何先是被封為太中大夫,之後又擔任了涇州刺史、右屯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資州刺史、黔州刺史等諸多官職,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封賞常何的父親為官,可惜他父親還沒上任就去世了,李世民親自派人前去弔唁,常何可以說是三朝元老,李治在位時期他還在世,直到公元653年,常何因病去世,享年66歲。


羽評郡主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發起的一次政變,之前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是事變的受害者,只是被迫反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但是從現在的一些最新研究資料來看,這次事變是李世民處心積慮發起的,在發起事變之前李世民甚至已經收買了玄武門的三個守將。李世民收買守將肯定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後的,需要長期的感情交流,也就是說李世民對於這次事變已經準備很久了。這三個被李世民收買的武將分別是敬君弘和呂世衡以及常何。常何當時是玄武門的守將,而敬君弘是宿衛軍的將軍,呂世衡是宿衛軍中郎將。雖然沒有資料顯示後兩者被收買,但是從後兩者在事變中的表現來看,這兩個人肯定也是收了李世民的好處。

玄武門之變爆發的時候李世民先帶領著十幾個親信進入了玄武門,這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進入了玄武門。李建成之所以敢於進入玄武門主要就是依靠著常何,常何最初是李世民的手下將領,但後來成為了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收買了常何,而李建成不知道他已經被收買了。

只能說李世民的無間道玩的確實高,李世民的親信都是一幫一流武將,李建成在驚慌失措中被李世民一箭射殺,而李元吉看到這場場景趕緊去找李淵救命。李元吉大聲叫喊著去後宮跑,皇帝李淵這時候竟然一大早就去划船了(後人推測應該是被李世民軟禁)。李元吉沒有辦法只能和李世民拼命,這時候尉遲恭快馬加鞭過來殺死了李元吉。這個過程中不管是玄武門守將常何,還是宿衛軍的將領呂世衡和敬君弘都沒有絲毫的反應。

這時候太子的手下聽到了消息,太子府裡面的將領們集合了兩千多人來攻打玄武門給太子報仇。玄武門守將常何見到這個場景知道不是對手趕緊關上了城門,而呂世衡和敬君弘急於建功,竟然帶領著皇帝的宿衛軍和太子的軍隊打成一團。太子的軍隊數量眾多,而且義憤填膺,很快就打敗了皇帝的宿衛軍,並且將呂世衡和敬君弘兩個叛徒殺死了。

常何倒是非常乖巧,關閉城門不肯開門,太子的軍隊只能轉頭攻擊親王府。一直到尉遲恭用太子的人頭嚇走了太子的舊部,然後提著人頭去找李淵,這次政變才宣佈了結束。這時候被李世民收買的三個大將中兩個已經陣亡,只有常何活了下來。

李世民是一個寬容的皇帝,對於常何背棄自己大哥的行為倒是沒有翻舊賬。常何在玄武門之變後就升遷做了中郎將,後來也一直平平穩穩,晚年的時候做到了刺史和大將軍。到了李治時期才去世,享年66歲。而呂世衡和敬君弘雖然在玄武門之變時期官職更高,但是因為急於建功反而丟了性命,最終沒有分享到勝利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