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技術的原因,定陵的發掘痛失了哪些珍貴文物?

愛沒完沒了914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一段話“遠看像條狗,近看郭xx”。

在《大話西遊》中這遠看像條狗,表達對愛情無助最後放棄一切的無奈心裡,而在挖掘明定陵這件事上,則是對一個沽名釣譽之人的無情鞭笞。

這個人是誰,我懶得說了。

先說下明定陵吧,定陵是明朝第13任皇帝朱翊鈞墓,他又稱萬曆皇帝,在位時間那是非常長,從1572年一直到1620年,統治明朝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皇帝,其次就是明嘉靖帝的45年。

這爺孫兩都加起來佔明朝276年壽命三分之一還多,也因此在以短命鬼著稱的明朝皇帝中鶴立雞群。

他們還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不愛上朝。

嘉靖皇帝:那是道家治國的推崇者號稱無為而治,最後讓下面人鬥來鬥去,自己穩坐釣魚臺,做做裁判,弄弄帝王術,國家在他手裡大問題不多小問題不斷。

萬曆皇帝:的特點就是懶,除一開始十來年被師傅張居正逼著弄點新政外,其他時間那就很是有點任性了。

最喜歡的也是無為而治,不過他的無為而治很奇葩,用萬曆口頭禪就是。

我不上朝,我不見大臣,看你們心裡煩,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這一對爺孫,在位接近100年,顯示兩個極端。

第一是道家治國的極端。第二嗎,是無為而治的極端。

萬曆皇帝才是真的無為而治,朝廷缺丁少員,他都不管,也許在他看來,官員都是吃白飯的。位置少一個自己就少開一份工資,這生意還很划算吧。

因此,他們在明朝皇帝中口碑,那是相當不好,僅高於清朝故事會中以荒唐任性著稱的明武宗朱厚照。

雖然1956年進行的挖掘定陵工作,那是一個日了狗的破壞性發掘,但是他唯一的作用,也許是為背一輩子從不上朝不做事鍋的萬曆皇帝證明,其實他沒那麼懶,只是真有病。


根據考古發現的萬曆遺骨,在醫學檢查後發現。這萬曆不是懶而是真有病。

遺骸一眼可以看出,萬曆右腿要比左腿短,這個不用說,就能判斷萬曆是一個瘸子。

可是歷史記錄上卻是一言未提,估計是為尊重諱,或者萬曆偽裝的好,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這關於萬曆皇帝身體的重大發現之外,其他的發現那就是悲劇的背景。

受限當時技術條件,其實這次挖掘行動是盲目,而不切實際的亂命,而這命令的起源就來自一群文人的私心而已。從面對奇珍異寶的目瞪口呆,到面對奇珍異寶變成一堆灰燼的扼腕痛心。這樣的損失真無人可以承擔。

下面我讓大家看看挖掘定陵的直接指揮者趙其昌子先生的回憶。

按照親歷者說法,定陵挖掘工作前期都很順利,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料到的,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挖掘行動出土文物近3000餘件,最多的是絲織品,定陵出土的整匹絲織品,每捲上都有“腰封”,寫著絲綢的尺寸、時間、產地、質地,對於科研工作而言極為難得。

因為經驗不足,當挖掘出絲綢後,原本色彩鮮豔的絲綢紡織品,在接觸空氣之後就氧化變黑了。

為了能保存絲綢紡織品色彩質地,考古人員開始想辦法。

他們用“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衣物上絲織品上。可是這半吊子辦法,引發更大悲劇,在用“塑料”處理後,是暫時緩解了氧化速度,卻沒有讓他們完全杜絕氧化,於是幾個月後,所有出土紡織品都變黑、變硬、變脆,幾乎成為灰燼。同樣如此的還包括大量的紙張製品,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

而文物發掘後的後續保護,更是錯漏百出,存儲文物的房間,連牛棚都不如,基本封閉性都沒有,簡直是四處漏風,更別說恆溫、恆溼、避光了。

出土時候的錯誤操作,加上存儲時候的不作為,都讓挖掘出的定陵文物損失嚴重。

更嚴重的事情還在後面,動亂時期,無數部門都受到了衝擊,定陵文物庫也是如此。

考古學家夏鼐還有他們的同僚都被弄去放牛了,然後所有文物就這樣被人遺棄,無人看管,無人維護。之後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在不斷的衝擊之下,萬曆皇帝遭殃了。他的屍體被強制火花。他的金絲楠木棺材也被弄去做了傢俱。

祖先的財富,文化遺產,還有屍骸就這樣被我們幾乎糟蹋一空。不知萬曆會如何想?

直到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佈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才重回“地下”,搬入地下文物庫,就是不知道還剩下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自那以後,中國考古挖掘界就達成共識,“堅決不動帝王陵。” 這是血的經驗帶來的教訓啊。

最後我要在鄙視一下,遠看像條狗!


阿斗不傻


定陵發掘出來,後面毀壞的基本是三種東西。

第一種是絲織品。這在定陵中是極為珍貴的文物,這裡麵包括了大量的龍袍鳳衣,還有綿被等東西,因為長期埋在地下,顏色極為鮮豔,但這類東西也是最難保存的。因為一接觸到空氣就會發生氧化。

而當時的技術條件確實不成熟,也不知道採用什麼方法去保存好,只是簡單的加了一些防腐劑。定陵還沒有發掘完,第一次起出的絲綿品已經出現了變硬、變脆、變色的現象,原本十分鮮豔的刺繡出現了黑斑,並且開始發黴。這些東西都是不可逆的損壞。

除了技術原因,也有一些是態度問題。

當時,沈從文想去看看這些織錦,去的時候,發現技術人員在裝裱的時候,露出來的是反面。沈從文覺得奇怪,說不應該露出正面嗎?

技術人員答:研究結構不也應該看反面嗎?

沈從文當場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點出反面,只需要露點出數公分不貼就好了。

這其實就是裝裱的錯誤,可見技術人員也是不懂裝懂。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織錦當然被破壞得很嚴重。

現在展出的都是複製品了。

第二種東西就是萬曆包括兩位皇后的大棺材。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絲楠木做的,一個人伸腰進去,根本摸不到底。

當時清理好棺槨後,定陵做了一個水泥複製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倉庫放不下,就直接給扔到山下了。

數天跑,專家到山下去找,結果也沒有找到,被山下的群眾給撿走了,撿走後也倒了大黴,一對老夫婦撿了些,給自己做出兩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慘,用這些金絲楠木做大棺子,結果家裡的四個孩子跑到裡面玩,被扣在櫃子裡活活悶死了。

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見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車成珠子也比扔了強啊。

現在擺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類就是屍體。當時起出了萬曆皇帝以及兩位皇后的屍體,初步研究了後就放到了倉庫裡,後面,小兵們衝進倉庫,把這些屍體拖出來,坐了一把飛機之後用石頭砸、大火燒,把這些屍體燒成了灰。

那這個屍體有什麼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價值,可以查出很多萬曆年間的事情,比如萬曆不上朝,是不是因為身體原因?比如有人說萬曆曾經抽過鴉片,但從史料中無法證實,如果屍體在,化驗一下就知道了。

這就是定陵三大被破壞的東西,還是蠻可惜的,所以定陵之後,中國就不再挖掘帝陵了。


腦洞歷史觀


定陵當年是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推動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熱衷於挖掘帝陵,曾說過自己這一輩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長陵,但由於之前沒有挖掘帝陵的經驗,所以他們調查研究後決定先挖萬曆皇帝的定陵積攢一下經驗(試試水)。

在1958年之前,郭沫若雖然想挖帝陵但苦於人微言輕,到了1958年郭沫若出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並陸續擔任國內一系列要職,這樣身兼數職的郭沫若說起話來就有底氣了,同年他就和吳晗等人向國務院正式提出挖掘定陵的意見並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雖然批覆下來了,但當時國內很多考古學專家都曾極力反對挖掘定陵,因為當時的挖掘技術和對文物的保護技術都太落後了,畢竟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姓的生活還很艱難,國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展民生經濟上而不是考古。

但是郭沫若等人執意挖掘定陵,就這樣他們打開了定陵的大門,也給定陵打開了一條萬劫不復的道路。

定陵裡的珍貴文物確實很豐富,各種珍珠5000餘顆,各類器物3000多件,包括金銀玉器,絲織品等,像著名的金絲翼善冠,孝端皇后鳳冠就是出自定陵。

文物雖多,但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甚至連存放文物的庫房都無法達到恆溫,恆溼,避光這些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很多文物被運出定陵後很快就氧化並造成永久性損傷了,主要就是絲織品和書法畫作,像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孝靖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等絲織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後來的複製品!

還有就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他們死前風光無限,死後的下場卻非常的悲慘,由於定陵已經被挖掘,所以到了1966年,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帝和兩位皇后的三口金絲楠木紅漆棺槨被人們拖出陵外隨意遺棄,最終也難逃被劈的命運,而三人的屍骨也被他們一把火燒掉,真是挫骨揚灰。

所以說挖掘定陵不僅是對先人的大不敬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損失,也因此周總理後來瞭解到挖掘定陵的具體情況後便下令停止對定陵的一切挖掘工作,盡最大努力恢復定陵原貌並決定今後不再挖掘其他帝陵,除非能完全保證陵墓及陵墓內文物的完好無損。


鹹魚閒聊


定陵在歷史上先後遭受三次大規模破壞。

第一次: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先是打到了昌平的十三陵地區,燒燬了定陵在內的三座明帝陵墓的部分地上建築。

第二次:同年,清軍入關,多爾袞率軍來到十三陵地區,把定陵已經焚燬的部分地上建築和陵前的神功聖德碑亭拆掉了,那是因為明朝晚期曾經拆毀房山地區的金朝皇帝陵寢,目的是為了挖斷女真族的“龍脈”。多爾袞此舉多少有些報復意味。但清朝統治者很快就意識到了這種報復會影響到他們坐穩中原的前景,於是反其道而行,厚葬崇禎帝,重修十三陵。

北洋政府時期和日本侵華時期,重修後的定陵祾恩殿、祾恩門都遭到破壞,但地下部分沒受影響。

第三次:如果說之前的數次破壞還屬於表面行為,這一次的考古挖掘行為則是對定陵地宮內文物的“痛徹肺腑”的深入破壞。原因在於當時的文物保護能力,受到了時代的侷限性影響,既有技術性因素,也不乏思想意識方面的因素。

這次定陵挖掘,堪稱一場文物劫難,那麼,到底損失了哪些珍貴文物?

一、首當其衝的就是絲織品。

在三千多件出土文物中,除了一帝二後身上所穿的服飾,還有成百匹的羅紗織錦,加起來有六百餘件,是這次出土文物中最多的種類。當時的考古人員也並非沒有保護絲織品的意識,事實上他們也採取了措施,比如裝裱。可惜,裝裱之後,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前來觀看的時候,發現很多服飾卻裝裱反了,反面朝外;裝裱的時候,考古人員使用了未經實際效果證實的摻有塑料的軟化劑,時間一長,水分蒸發後,織物變硬,無法展開,形同廢品;倉儲方面,很多織物被放入了臨時簡易房,根本不具備最起碼的文物保存條件,導致它們被加速氧化毀壞。

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上,其實也並不具備這種大規模文物的發掘和保存基礎,當然,也反映出來了當時技術人員的不專業,所以我們在後世能看到的萬曆皇帝下葬時身穿的龍袍,幾乎已經成為破破爛爛的乞丐裝,知道的說它曾經屬於皇帝,不知道的還以為它屬於丐幫長老。


二、帝后的金絲楠木棺槨。

金絲楠木的好處就是質地堅硬綿密,它們對保護條件要求最低,可惜在棺槨複製品製作完成後,當時的定陵博物館辦公室主任不知道是接到誰的指示,還是自作主張,認為原來的金絲楠木棺槨“沒有用了”,讓工作人員予以破拆,只留下了棺槨的銅環,然後把棺槨木板全部扔下了山崖。

扔到山底的棺槨木板被一些當地人撿起,有的老人把它們改制成了自己的棺材,有的山民把它們改制成木箱木櫃,據說他們家裡的小孩子調皮,鑽進木箱子裡,因為蓋子太沉頂不動,後來被憋死在了箱子裡。

事發一週後,帝后棺槨被扔的消息傳到了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耳中,夏鼐趕緊找人去搜尋,早就蹤跡全無。

三、帝后遺骨。

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屍體雖然早已腐爛,但全身骨架完好,後來被考古人員用鐵絲聯結固定後,放置在了定陵博物館內。定陵挖掘後沒過幾年,就趕上了動亂時節,內部的小將們在一次衝擊中,號召聚起的眾人先是用大石塊把它們砸爛,後來乾脆付之一炬。

定陵發掘後,三千多件文物在小平房裡呆了近六十年,一直到2015年,才被移入專門的新建地下文物庫中,在這段期間,由於保存條件較差,很多的紙質典籍也遭到了不可逆裝的損壞。

在中科院考古所所長鄭振鐸和副所長夏鼐等人的建議下,領導人全面停止了對帝王陵墓的發掘熱潮。


歷來現實


首先回答問題,由於當時的技術不能達到開發定陵的要求,強行開啟定陵,導致當時有大量文物遭到破壞和損毀。其罪魁禍首就是這個人。


建國16週年,也就是1955年。郭沫若以為了更好的瞭解明朝歷史為由,提出了發掘明朝皇陵的計劃。此計劃一出,當時中國很多學者都認為文物保護技術還不成熟,難以對皇陵進行妥善完好的保護,但是郭沫若等人一意孤行。

時至1958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堅持下。考古工作人員終於打開了沉封300多年的明定陵,由於當時中國對文物保護的技術不成熟,導致明定陵打開後,裡面大量文物遭到氧化和損壞。

明定陵強行開採的後果也給了我國考古部門一個沉痛的教訓。從那以後,國家對陵墓開發便重視了起來。對於現有技術無法保存墓內文物受損壞的情況下堅決不予挖掘和開發。


醉美中國傳統文化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定陵是誰的?

定陵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就是我們習慣說的萬曆皇帝。

定陵是誰挖的?為什麼挖?

主要提議的人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

不論這些人做出過多大的貢獻,但是這次行為結果就是自私的致命的,完全不管當時技術條件是否足夠,導致盲目發掘,大量文物因此毀壞。

其實開始想挖的是地上建築保存更完整、名氣也更大的永樂大帝朱棣的長陵,但是調查工作進展不順,所以就拿相對容易的定陵練手了。

發掘定陵的過程中那些文物被破壞了?

遺體和棺槨:

三人的棺槨都是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但是十年浩劫期間遺體被燒燬,管過也被扔到山溝裡毀壞了。

其實在這之前剛發掘的時候,就氧化的差不多了。

絲織品:

發掘過程中就對其保護不夠,導致很多絲織品被隨意撕扯堆放,加上後來的保管也極其隨意,基本沒留下多少。

紙張書畫:

此類文物是最脆弱的,因為怕有毒,打開洞口後直接敞著流通空氣,足足敞了三天,放進去公雞沒事才開始下去,這麼長時間,足夠脆弱的紙張書畫氧化毀掉了。

其實,所有現在能看到的留下的,除了金玉製材外的基本都毀的差不多了,連萬曆的龍袍也碳化導致掉色破碎了。


文開石


有一種痛叫做“定陵之痛”,有一種失叫“定陵之失”。

1958年,迄今為止中國唯一由國家有計劃挖掘的帝王陵墓。但這次唯一的開發卻給考古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定陵挖掘損失珍貴國寶無數,實乃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正因為這次的定陵的教訓太過慘痛,痛定思痛後中央才發出紅頭文件,明令禁止挖掘帝王陵。

定陵是萬曆皇帝的安眠之所,但是在1958年有一批不速之客野蠻地闖去了皇陵之中,以考古之名行著強盜之事。雖在定陵中出土了3000多件的明代珍寶,其中金銀器有數百件,各種服飾品高達600件,乃定陵之得,但所失去的珍寶更讓我們所痛惜。細數那些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化作飛灰的一些國寶,永遠只能存在於考古工作者的腦海中了。

珍貴如萬曆皇帝的龍袍

定陵中萬曆皇帝身穿的緙絲十二章龍袍,龍袍上所繡的精美絕倫的圖案,複雜的緙絲工藝,珍貴的材料,都堪稱是一件藝術品。可見當時手工藝的發達,製作這件龍袍,需多個紡織好手連續不斷織造10年才有這龍袍之精美,是無數匠人的心血。

卻因在挖掘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也沒有足夠的保護絲織品防氧化的技術,萬曆皇帝的龍袍如曇花一現般氧化,顏色發黑,殘破不全。

精美如69匹珍貴絲綢

從古到今,由於絲織品的保存難度過大,所存現世的古代絲綢少之又少。而在萬曆皇帝的棺槨中竟發現多達69匹的獨立成卷的絲綢,而絲綢上的織物巧奪天工,技巧多樣。

更為難得的是其保存完好,色彩絢麗,歷百年尤新。但,如同萬曆龍袍一般,曇花一現,從精品無雙變得如今的殘破不全。

罕見如金絲楠木棺槨

金絲楠木是稀有的木料,連古代達官顯貴爭著搶著,打造成萬曆皇帝的棺槨竟全由金絲楠木打造,更何況還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可見其珍貴程度。

可是,如此珍貴的棺槨,卻被當時的考古人員棄之不顧,如垃圾般被扔到水溝中,再不能修復,怎能不生唏噓。

悲劇如萬曆屍身

對於萬曆皇帝來說,最悲哀的不是被打擾死後安眠,甚至連全屍都不能保全。由於當時處於WG時期,打著掃除封建殘餘的名號,把萬曆皇帝的屍身一把火焚得乾乾淨淨,連陪葬的兩位的皇后也未能倖免。掘人墳墓,辱人屍骨,這不僅是技術原因,更是思想原因。

所有的考古出發點都應是搶救性挖掘,而非主動性挖掘。沒有受到盜墓的人為損壞,就不應該主動去開挖,一如秦始皇陵仍保持完好。而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中,出於明面上的學術動機或是背地裡的窺私慾,好奇心沒有限制,技術沒有成熟,帶著輕率的態度去面對莊嚴的考古,才有了不可挽回的定陵之災。


小小嬴政


等於是全毀掉了。


中觀自在


最可惜的就是那些龍袍一類絲織品哪!


鄭叄


只要是文物都是珍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