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小何雜談


曹爽最大的問題,就是腦子太笨,以至於他根本沒人緣,也自然不會有人幫他。

實際上,當曹叡死後,曹爽輔政開始,“任人唯親”這四個字一直是大家對曹爽的評價。

比如曹爽任用的當時的名士:

畢軌、鄧颺、李勝、何晏、丁謐

這幾個人,能力不好說,但是名聲都不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浮華之士”,名不副實。所以他們採取的手段,基本上就是排擠各種人。

比如曹叡留下一起輔政的大將軍孫禮,分分鐘被曹叡趕了出去。

與此同時,司馬懿也沒動篡位的念頭,畢竟對司馬懿來說,曹叡死前託孤是對自己的信任,而且平心而論,司馬懿在軍事上面做的也相當不錯。

結果,就在司馬懿與吳國反覆撕B扯皮,反覆從前線到洛陽這麼來回跑的過程中,曹爽順利的把司馬懿排擠走了。

要知道,不論是司馬懿還是孫禮,都是曹叡留下來的重臣,曹爽排擠走他們,任用自己的小夥伴,本身就不得人心。

何況更搞笑的是,曹爽居然想出兵伐蜀了。

我們回顧司馬家兩代人的故事,會發現每當他們的勢力出點毛病,然後就拿下軍功,穩固地位。

然而,好死不死,曹爽力排眾議攻打蜀國,結果損失慘重。然後組織伐蜀的徵西將軍,回來之後升官了。

所以說,曹爽這個人,對局勢判斷不清楚,任人唯親,好大喜功。在這個狀態下,想弄死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別鬧了,這事本身就是個段子。

所以到了高平陵事件裡,曹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有能力能幹活的都被排擠走了,幹壞事的都是些有名聲但是能力很差的人……

這叫有心算無心,曹爽一點機會都沒有。


酒騎風


應該說勝算還是很大的。

桓範逃出洛陽之後,對曹爽說的一席話很有代表性:現在皇帝在我們手裡,軍隊、糧草也觸手可得。大司農印信在我手裡,可以調集天下糧草。只要我們護送皇帝到許昌,以聖旨召集軍隊勤王,司馬懿豈有不死之理?


桓範的計劃,的確有很強的可行性。因為當時的司馬懿,說實話真沒有什麼力量。之所以能夠發動兵變,靠的就是自己養的幾千死士。洛陽的駐軍在太尉蔣濟的勸說下沒有反抗,但是他們對司馬懿顯然是沒什麼忠誠度的。

司馬懿靠的,也就是一個時間差,在曹爽猶豫的那一段時間中擊垮他的心理防線。如果曹爽猶豫個十天半個月,司馬懿形勢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範的計劃,真的就一點瑕疵都沒有嗎?

顯然不是。

桓範的計劃,是當年何進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記,東漢是怎麼垮的?

黃巾大起義,沒有動搖東漢的根本。東漢亂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進跟十常侍火併,何進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來了就不想走,開啟了東漢大亂的時代。

而高平陵之變的形勢,與當年的形勢如出一轍——皇帝年幼,曹爽與司馬懿火併,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諸侯入京勤王,結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確可以召開諸侯乾死司馬懿,但是乾死司馬懿之後,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後,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沒有能夠統治大軍的將領了。高平陵之變時,曹魏的三大軍事集團:雍涼、荊州、淮南集團,都掌握在外姓人手裡。

雍涼是司馬懿的根據地,不支持司馬懿就不錯了。淮南素來不爽司馬家族,後來司馬家掌權之後還反了三次。荊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荊州集團的態度很難說。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這些人夾槍帶棍的來勤王,滅了司馬懿之後,曹爽怎麼獎賞他們?這些大將本來就已經位極人臣,帶著幾萬大軍跑這麼一趟,總不能加個官賞點錢就打發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無能,本來就沒啥功勞,全國的門閥都看你不順眼,現在鬧出這麼大的亂子,你又不是皇帝,你這個位子是不是要讓出來?

私以為,這才是曹爽最終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馬懿答應的,他還可以長享富貴。但是如果各路諸侯進京,他能不能繼續活命就很難說了。

如果桓範的計劃執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亂。

桓範的計劃很有可能導致曹魏內戰。

司馬懿之所以贏得這麼順利,跟洛陽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司馬懿在當時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個門閥集團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鐵了心的跟洛陽火拼,那麼他就是在跟所有門閥決戰。

前面說司馬懿的實力只有幾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猶豫的時間。如果把時間延長的幾個月,那麼洛陽門閥們能調動的力量顯然不止幾千人。

或者再暢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馬懿的雍涼集團與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團爆發一場內戰,那將是怎樣的圖景?

別忘了,那是三國時代而不是西晉,東吳和蜀漢都有一口氣呢,連孫權都還沒死。大敵當前搞內鬥,搞不好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

所以說,曹爽如果真的去許昌調動天下諸侯勤王,的確有勝算,有可能滅掉司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帶上曹魏的整個江山社稷,順便還終結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進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慫了,他選擇了放棄。不過這種選擇也並不能算是明智,如果當時的情況換做他爹曹真,司馬懿早就被滅的連影子都沒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是一個像曹真一樣的人掌權,司馬懿又怎麼敢反呢?


小約翰


公元249年,註定是三國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真正執掌曹魏大權。而之前掌握10年大權的曹爽,卻選擇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後功敗身死,讓後來的人十分遺憾。

公元249年,三國已經進入後三國時代,曹魏經過長達近30年的休養生息,其綜合國力遠超吳蜀兩國。這一年,蜀漢的諸葛亮已經去世了15年,後繼乏人,自守有餘而無進取之心,後主劉禪只願安享偏安之福。東吳的孫權也行將就木,雖然君明臣強,但早已沒了席捲天下之心。曹魏面臨的外部環境是非常不錯的,曹魏碾壓吳蜀的時代才真正來臨,人才輩出,鍾會、鄧艾、夏侯玄以及司馬兄弟,皆是人中龍鳳。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戰神級的人物早已去世,經過曹丕、曹叡兩代清洗,曹魏宗室闇弱,給司馬懿剪除了最大威脅。

高平陵政變後,擺在曹爽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投降,一條勤王。後來人反對曹爽投降,因為我們知道曹爽投降後的結果就是司馬懿背信棄義、抄家滅族。當時的曹爽基本沒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僥倖心理,司馬懿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不斷派人去勸說投降。如果曹爽遷都許昌,公佈司馬懿造反,號召天下兵馬起兵勤王;司馬懿立即會公佈曹爽造反,挾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沒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沒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沒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諸侯會擁兵自立,坐鎮長安的夏侯玄會出兵,坐鎮壽春的王凌會出兵,李豐、張緝、毋丘儉、諸葛瞻等可能都會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煙四起,魏武帝曹操創下的基業會重回群雄割據時代,五胡亂華只會提前到來,行將就木的司馬懿佔不到便宜,至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就看他們在群雄割據中能不能佔據一席之地,如此,吳國會乘勢北伐收復淮南或荊州北部,而蜀國姜維會出兵關中,後三國時代就變成了東漢末年。

為什麼會天下大亂,因為司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勢均力敵,甚至曹爽更佔優勢。司馬懿手裡只有個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為魏帝曹芳已經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繼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響。這種格局跟司馬家族執掌曹魏大權後,挾天子令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如果曹爽短時間在軍事上打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在短時間內沒有足夠兵權導致不敢離開洛陽老巢,結局只會群雄並起、天下重新大亂。

所以,曹爽若選擇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馬懿都佔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當年賈詡“文和亂武”一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和司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千古流芳為萬人敬仰,而司馬懿的曾孫晉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導致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司馬家族成了歷史罪人,至今無法翻案。



笑傲江湖149553812


很多人都僅從曹爽和司馬懿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卻忽略了最有決定權的曹芳,這個存在感不強的大魏天子。在洛陽的時候,曹爽大權在握,可以不考慮天子。出洛陽的時候,京師一片祥和,仍舊可以不考慮天子。但是當司馬懿擺明車馬,將彈劾曹爽的奏疏送到曹芳面前時,還能無視這個天子嗎?

僅從邏輯上推理分析,第一,當司馬懿奏請懿旨,上疏天子的那一刻起,曹芳的地位就變得史無前例的重要起來。第二,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可以得到保障,曹爽不能也不敢廢立或者弒君。

既然自己皇位無虞,而司馬懿又把彈劾曹爽的奏章交給了自己(陳志《三少帝紀》:太傅司馬宣王奏免大將軍曹爽、爽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散騎常侍彥官,以侯就第。 ),是不是就表明,自己有了做決策的權力,可以不再當傀儡了。

那麼曹芳是如何看待曹爽和司馬懿二人的呢?先說司馬懿,四朝老臣,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先帝託孤,哪怕被曹爽排擠,也沒有露出反心。

再看曹爽,同樣是託孤的輔政大臣。先是兄弟並掌禁軍,曹芳心裡會不會想昭伯叔不是我不信你,但是這樣子朕很沒有安全感啊。然後飲食,車馬和衣服都是違禁品,這也是小事情。軟禁太后,雖說不是親生母親,但是太后乃一國之母,朕這個一國之君如何自處?納先帝才人做妾,已經17歲的曹芳心裡會怎麼想,誰也不知道。但誰也不可能會認為曹爽把先帝的六、七個才人帶回宅府是當菩薩供起來。昭伯叔你這是要當王莽,當我的先祖曹操啊!

最後再從曹爽的角度看這個小皇帝如何?只有一個詞形容,燙手山芋。現在在洛水邊,由自己的親兵控制住,可保無事。但是一旦到了長安,到了許昌,小皇帝總歸要跟大臣接觸。而彼時還有個擺明車馬,得百官信賴的司馬懿在洛陽搖旗,自己的權力已然受到了動搖。夏侯玄會幫自己嗎?打個問號先,他是幫大魏的,不是自己的門下走狗。曹芳就有藉此機會親政的危險。那麼是投降司馬懿好,還是讓曹芳(只是有這個可能,但是幾率不低)親政好。如果他是王莽,那就好了,可惜他做不到謙恭。如果他是曹操,那就更好了,可惜他沒有曹操那樣控制住大魏的一整套班子。他的權力來源就是這個小皇帝。他就只能是竇憲,是董卓。小皇帝親政之後,第一個殺的肯定是自己。偏偏此時司馬懿的彈劾到了,他要的只是權力,而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蔣濟指著洛水為誓,司馬懿身居太傅,信譽還是可靠的。如果投降司馬懿,不失為一個富家翁。

所以司馬懿贏了。

以上絕不是以後來結果推理前因,絕不因後來司馬懿殺了曹爽一家,而忽略當時他在朝中的威望。絕不因司馬師廢了曹芳,而忽略當時經過司馬八達的經營,苦苦維持起來的司馬氏族的信譽。


聞人見月


如果曹爽真能這樣,那麼司馬懿就完了。這並不是說司馬懿打仗不行,也不是說曹爽如何厲害。而是由時勢決定的。

話說曹爽帶著魏帝出去打獵,在家裝病的司馬懿覺得這是個機會,就召集自己的部下趁機起事,佔據了洛陽。因為兵力有限(大概是三五千左右),司馬懿也只是名義上佔據了洛陽,其實也就是控制了洛陽的武庫,控制了洛水浮橋等關鍵部位。



在洛陽城中,有很多是曹爽的部下,還有很多人選擇了觀望。

就在司馬懿排兵佈陣,經過曹爽府邸門前時,曹爽的部將嚴世在塔樓上正好看見,想要彎弓射司馬懿,卻被旁邊的孫謙制止。孫謙告訴嚴世,現在形勢還不明朗,不能輕舉妄動。嚴世又幾次想要射殺司馬懿,都被孫謙按住。

更有大司農桓範騙開城門,直奔曹爽營地而去。

從外部局勢來看,有夏侯玄坐鎮長安,毌丘儉擁兵遼東,王凌鎮守壽春,還有文欽、諸葛誕等,這些封疆大吏都是更頻向於曹爽的。司馬懿在地方上的實力也不佔優勢。



當時,曹爽手上還有魏帝作為人質,要想再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輕而易舉。用桓範的話來說,就是“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況且,當時桓範還隨身攜帶了大司農印,可以調集天下糧草供軍用。假如這時候,曹爽真的以皇帝名義發佈詔書號召勤王,肯定是從者雲集,就司馬懿那點兵馬,很難招架。

但司馬懿最終贏在了心理,贏在了對人性的把握。

整個過程中,司馬懿反應都很迅速,兵變後,他就立即以魏太后(在洛陽城內)名義發佈詔旨,要收回曹爽兵權。要注意,此時司馬懿只是說要收回曹爽兵權,而沒有提要懲治曹爽的事,這不僅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也讓曹爽抱有很大幻想。

桓範出逃後,有人擔憂他會給曹爽獻計。司馬懿卻淡定地說,“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意思就是說,曹爽就像劣馬一樣貪戀馬廄裡的草料,目光短淺,貪戀富貴,所以斷不會聽從桓範計策。



果然,桓範逃到曹爽處後,建議他帶天子立即趕到故都許昌,傳令天下勤王。應該說,這是條妙計。但曹爽終究是個紈絝子弟出身,一心惦記著洛陽城裡的豪宅美女,放不下眼前優渥的生活。畢竟打仗就意味著要行軍、要風餐露宿、要廝殺、要吃苦,更甚者,自己的家眷也還在城裡,實在割捨不下啊。

曹爽很猶豫,桓範苦勸。正僵持間,司馬懿又讓尹大目、蔣濟等人出面,許下承諾,只是收兵權,保留曹爽的爵位待遇,來了個“神補刀”。

“不失為富家翁”,曹爽這才如釋重負,決意投降。對曹爽的這種愚蠢決定,桓範氣的沒吐出血來,大罵曹爽“犢耳(蠢犢子)!”



而曹爽投降後,只能束手就擒,不久就被司馬懿處死了。如此貪戀富貴,最後卻還是失去了富貴,甚至連性命也丟了,悲哀!還不如當時放手一搏。

我是司馬公昭,原創問答不易,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司馬公昭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他的兒子曹芳此時只有8歲。

曹叡原本計劃建立一個由皇族成員構成的輔政班子,成員是曹宇、曹爽、曹肇、夏侯獻和秦朗。曹宇是曹操的兒子,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夏侯獻應該是夏侯淵或夏侯惇的子孫,秦朗是曹操的養子。

這個輔政名單一公佈,就受到豪門士族各種形式的反對。五個輔政大臣全是皇族成員,如果這個方案得以順利實施,帝國權力中樞就沒有豪門士族的位置了。曹叡最後也妥協了,因為從力量對比看,曹魏的皇族力量不足以在權力中樞搶佔這麼多重要席位;從理論上講,魏文帝時代明令禁止諸王輔政。

於是曹叡擬定了第二套輔政方案,就是皇族和豪門士族各派一個代表輔政,相互制約共同捍衛皇權。曹叡的本意是由燕王曹宇出面,代表皇族出任輔政大臣的職務。但曹宇認為皇族衰弱,自己沒有能力率領衰弱的皇族與豪門士族抗衡。而曹宇的理由是:我是燕王,既然陛下說過禁止諸王輔政的話,那就不要破例。於是孫資和劉放建議曹叡讓曹爽出任輔政大臣。皇族方面的人選確定了,豪門士族那邊根本不用選,必須是司馬懿。因為司馬懿地位太高,如果不用司馬懿,別人也不敢出任輔政大臣。

確定司馬懿輔政之後,曹叡對司馬懿做了一套虛偽的表演。他指著司馬懿,對自己8歲的兒子說:我把你託付給這個爺爺了,我死以後,你要把他當作自己的親爺爺來看待。而司馬懿則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大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架勢。

不得不說,曹叡和司馬懿都是實力派影帝。曹叡一開始本不打算讓司馬懿輔政,即使安排司馬懿輔政,也要在司馬懿的頭上安排一個曹爽。司馬懿明知道曹叡不信任自己,卻依然表現得赤膽忠心,好一副君臣和諧的模樣。

從理論上,這個輔政方案並沒有太明顯的錯誤。但在實際操作中,它是難以實現平衡的。這個方案想要成功執行,就要求首席執政官有著過人的勇氣和智慧,而曹爽顯然欠缺相關的素質。

首席執政官如果沒有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就難以克服恐懼和貪婪的困擾。只要看一下劉禪與曹爽的差別,就可以知道曹爽所欠缺的是什麼了。

處於劉禪的位置上,無為而治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太難了。因為成年皇帝與輔政權臣之間的矛盾幾乎是無可避免的。劉禪如果無法克服恐懼,肯定會想辦法削弱諸葛亮的權力,因為諸葛亮的權力太大。面對劉禪的步步緊逼,如果諸葛亮被動接受,那諸葛亮一定早已從實權派變成了一個榮譽高官;如果諸葛亮主動抗爭,那諸葛亮和劉禪之間一定會有一場龍爭虎鬥。但不管諸葛亮如何選擇,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肯定都不會像現在這樣高了。

幾乎所有的政變,都是因為君臣陷入了囚徒困境。說得具體點就是:誰也不敢相信對方是否決定對自己動手,所以乾脆先下手為強。雖然大家都明白,互相合作是最好的選擇,但依然會選擇搶先動手。這並不是單純的利益驅動,而是當事人雙方無法克服恐懼。

如果提著全家人的腦袋賭博,就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和財富更上一層樓,很多事業有成的大人物並不會做這種事情,因為代價太大。可如果不提著全家人的腦袋賭博,就有可能讓全家人都提前掉腦袋,很多事業有成的大人物也會選擇行險一搏。不是因為利慾薰心,而是為了保命。

曹爽和司馬懿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一直明爭暗鬥,表面上看,曹爽一直處於上風;而實際上,曹爽逐步把自己的權力基礎掏空了。

高平陵之變的整個過程,就好像兩黨在競選拉票。最初,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控制了洛陽城;曹爽以皇帝的名義,隨時可以到許昌另立中央。兩人勝負的關鍵在於,誰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已經拉開了貴族政治的序幕,但並沒有建立起議會和元老院那種權力機構,所以整個投票的過程非常微妙。

對於豪門士族而言,無論誰獲勝,都必須尊重自己的利益。否則,無論候選人有什麼身份背景,都休想獲得一張選票。曹爽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獲得的選票太少了。

曹爽獲得了幾票?真正有效的只有一票,還有三張人情票。

真正有效的一票是九卿之一,大司農桓範投的,可是當恆範投出這一票之後就傻眼了。因為桓範發現除了自己以外,竟然沒有人跟投,於是桓範當時就急紅眼了,攛掇曹爽一定要抗爭到底。

桓範為什麼如此強硬?因為這一票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的,桓範怎麼可能不強硬呢?但是曹爽並不敢強硬,很多人說是因為曹爽愚蠢窩囊,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是曹爽當時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混了這麼多年,在緊要關頭竟然只獲得了一票,憑藉這種人緣,曹爽怎麼敢和司馬懿對賭呢?如果投降司馬懿就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投降司馬懿就是十死無生,你讓曹爽怎麼選擇?

如果當時有許多人像桓範一樣支持曹爽抗爭到底,曹爽肯定也敢跟司馬懿對賭的。但現在這種狀況,如果曹爽敢壯著膽子高呼一聲:我要和司馬懿玩命到底,底下肯定也是一片“衝動是魔鬼”的勸說。如果曹爽再不聽勸,底下肯定是通過各種渠道向司馬懿賣好,甚至直接逃回洛陽城,曹爽更是看不到一點希望。

人心的向背,決定了事件的成敗。

除了恆範的一張有效票,曹爽還獲得了三張人情票,分別是辛敞、魯芝和楊綜投給他的。

可這三票並沒有什麼用,因為辛敞是曹爽的參軍,魯芝是曹爽的司馬,楊綜是曹爽的主簿。他們作為曹爽的屬員,如果當時什麼表示也沒有,恐怕以後就沒法在江湖上混了。所以他們只能把票投給曹爽,但是他們心裡怎麼想的,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聽說司馬懿和曹爽開始拉票時,辛敞不知道該把票投給誰,他的姐姐告訴他,你是曹爽的屬員,曹爽有難的時候,你一定要支持曹爽,否則你以後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呢?所以,你應該把票投給曹爽。但你千萬記住,絕不可以出風頭,只要隨大流就可以了。

魯芝與楊綜的心態如何,史書上沒有詳細記錄。但是從情理上分析,他們投票給曹爽的的動機應該和辛敞差不多。因為在高平陵之變結束後,司馬懿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還認為他們忠於職屬,並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表彰。如果他們也像恆範一樣,把全家人頭壓在曹爽身上,估計不會這麼輕巧地過關。

而在辛敞把票投給曹爽時,辛氏家族的大姐大(辛憲英)顯然是心向司馬懿的。魯芝與楊綜把票投給曹爽時,他們家族的重要成員恐怕也和辛憲英一樣。從這層意義上講,曹爽得到的這三票就只是人情票。這三個人站在他身後,只是為了證明他們是講義氣的人。卻並不代表他們會拿著全家人頭來支持曹爽。

分析完曹爽,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得了多少票。

司馬孚是度支尚書、司馬師是中護軍,這兩位省軍級的高官都把票投給了司馬懿。因為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兒子。在司馬懿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站了出來。而曹爽的弟弟曹羲和曹訓,卻在曹爽最需要他們的時候裝聾作啞。

除了司馬氏的自己人以外,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也把票投給了司馬懿。高柔接受太后的懿旨(其實也就是司馬懿的命令),以代理大將軍之職進入曹爽軍營,接管了曹爽的直屬軍隊;蔣濟緊跟司馬懿,共同指揮軍隊駐紮在洛陽城外。

大家要明白,所謂的高平陵之變,就是司馬懿把皇帝堵在了洛陽城外,並拿著太后的懿旨罷免大將軍。這種事情如果失敗了,那肯定是抄家滅族的下場。而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敢在這個時候聽從司馬懿的安排,就等於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投票給司馬懿。

除此之外,身為九卿之一的太僕王觀以代理中領軍之職進入曹羲的軍營,接管了曹羲的直屬軍隊。也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投票給司馬懿。

曹爽一方擁有一位九卿級官員的一張選票;司馬懿一方擁有兩位三公級官員和三位九卿級官員的五張選票,實力懸殊一望可知。

高平陵之變持續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在此過程中,司馬懿並沒有率軍進攻曹爽,只是拉開架式,強迫大家開始站隊。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率眾投降,因為曹爽等了一天,卻沒有等到期盼中的選票,所以曹爽越等壓力越大,越等越絕望。而尚書陳泰以中立的態度對曹爽說,我回洛陽城替你打探消息。等陳泰回來以後就勸解曹爽,現在投降還能當個富家翁;頑抗到底一定凶多吉少。

陳泰是陳群的兒子,也是九卿級官員。陳泰說出這樣的話,就意味著陳氏家族不會支持曹爽抗爭到底。而陳泰從洛陽城裡兜了一圈出來,就證明洛陽城裡的豪門士族並不支持曹爽。否則,陳泰絕不會這麼痛快地來做說客。

曹爽也許在反思,為什麼我獲得的選票這麼少?

使用權力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而積累權力的過程則是一種苦修。如果肆意濫用手中的權力,就如同肆意濫用錢財一樣,早晚會透支一切。一個人的人緣有多好,不在於有多少酒肉朋友,而在於有多少生死之交。一個人的權力有多大,不在於平時能夠如何耀武揚威,而在於關鍵時刻是否有人願意繼續聽從你的號令。

如果你把自己的權力,編織成一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大網,那在你遇到危險的時候,自然會有許多利益相關人員為你出頭,甚至為你拼命。如果你的權力僅僅侷限於一個極小的範圍,那在你遇到危險的時候,沒人落井下石你就該感恩了。因為大多數時候,落井下石才是常態,至於雪中送炭?想也別想。

從某種意義上講,選舉和站隊是一樣的。

整個高平陵一片沉默,大家都在等著曹爽做出決定。司馬懿守候在洛水邊,他在等曹爽,他相信曹爽一定會回來。


顧道驚城


許多人認為,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深得人心,只要大旗一揮,曹爽立刻就會束手就擒。因此,即使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也難有勝算的可能。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曹爽輸就輸在沒有看清楚形勢上,如果曹爽聽從謀士勸說,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果斷與司馬懿對抗,司馬懿必死無疑,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高平陵政變時真正的形勢是怎麼樣的?當時曹爽帶領弟弟曹羲、曹訓、曹彥陪同皇帝曹芳去拜祭魏明帝之墓,三人中曹曦和曹訓是最重要的,曹曦為中領軍,直接統管中壘、中堅兩營校尉,而曹訓是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兩人幾乎掌控了所有禁軍。

曹爽帶走這兩個人,直接導致了禁軍首領暫時空缺的局面,所以當司馬懿和司馬師以三千死士攻擊洛陽時,遇到的抵抗是很微弱的,為什麼呢?

司馬師曾經擔當過中護軍,對禁軍部隊相當瞭解,因此,當他領兵出現時,洛陽京師大門很快淪陷。這時雙方形勢開始涇渭分明,本來不佔優勢的司馬懿開始擁有一定的實力,什麼實力呢?

司馬懿聯絡了當時朝廷德高望重的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這使他在穩定群臣上有了一定的優勢。為了取得道義上的支持,司馬懿搬出被曹爽拋棄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名義發佈詔書,說曹爽禍亂朝綱,免去曹爽、曹羲、曹訓的官職和兵權,特令他們立刻離開皇帝,不得滯留。

從表面看,司馬懿頗佔優勢,一來籠絡住了群臣,二來有皇太后撐腰,還掌握了禁軍,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事實上,司馬懿膽戰心驚,生怕曹爽帶著皇帝逃跑,為什麼呢?

我們看看曹爽有什麼實力?曹爽當時擁有一部分屯田士兵用來警衛,還挾持了皇帝,而皇帝是最重要的。那麼曹爽缺什麼呢?缺謀士。曹爽的心腹丁謐、何晏、鄧颺此刻都被司馬懿圍困在洛陽城,無法外出。那麼有其他人幫曹爽嗎?還真的有。

當時時任大司農的恆範跑了出來,他見到曹爽後立刻說道:司馬太傅要謀反,趕緊帶領皇帝前往許都,然後號令各地部隊勤王。那麼當時朝廷各地的部隊會來勤王嗎?我們逐一看一看就知道了。

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首先說北方,當時的鎮北大將軍是呂昭,此人是先帝曹叡的舊部,跟司馬懿不親,跟曹爽也不親,但是呂昭聽皇帝的,這就是曹爽的優勢,聽皇帝就是聽自己,因為他在皇帝身邊。

再看南方,當時督管荊州、揚州軍事的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之侄,在王允被殺後逃出,被曹操所救,因此他對皇室極度忠誠。在曹叡時期,王凌是兗州刺史。等到曹爽當了大將軍,為了籠絡王凌,他升王凌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換句話說,王凌是曹爽的人。你說曹爽出事了,他會站到那一邊呢?

再看離洛陽最近的青州和徐州二地,很巧,恆範曾經擔任過徵虜將軍,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即使被免官了,但是朝廷並沒有派新的將領。所以,如果曹爽當機立斷,讓恆範再次持節去青、徐二州領兵,也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

最後就是西部關中地區,當時夏侯玄任徵西將軍,鎮守長安,統管關中幾萬軍隊。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如果曹爽讓他勤王,他肯定跑的最快。

綜合起來就是,以許都為中心,東方的青、徐二州,南方的荊、揚二州,西方的關中地區都是曹爽的勢力,而北方的幽州、冀州持中立態度,肯定聽皇帝的。而皇帝此刻在曹爽身邊,因此,如果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一聲令下,四周的部隊就會立刻前來勤王。而且曹爽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什麼呢?

恆範不但帶來了計謀,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大司農印,而大司農掌管天下錢糧漕運。因此,四方勤王之師來到,有了兵。擁有大司農印,又有了糧,有軍又有糧,還怕他司馬懿做什麼?

司馬懿有什麼?太尉、司徒、太傅雖然都站在司馬懿這一邊,但是他們都是閒職,並不掌兵權。而被司馬懿臨時拉來的郭太后也早被曹爽軟禁在後宮,沒什麼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在曹丕時期就曾經有過明確規定:太后不得干政。所以,司馬懿看起來挺佔優勢,其實他心裡最清楚自己的實力。

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才焦急的派尚書陳泰(陳群的兒子)前去勸說曹爽趕緊投降,見曹爽沒有反應,又讓太尉蔣濟給曹爽寫信,擔保曹爽不會失去性命,只是解除軍職罷了。

兩人都沒有奏效的情況下,司馬懿找到曹爽的心腹中校尉尹大目,當著尹大目的面指著洛水發誓,如果傷害曹爽性命,人神共憤,天誅地滅。

於是,在眾人接二連三的勸說下,本就惶惶無主的曹爽終於下定決心投降。投降的理由很天真:即使回去,我也仍然可以做一個富家翁,繼續快活的生活。可惜,曹爽還是太嫩,被奸猾的司馬懿所騙。政變結束後,司馬懿就將曹爽交給廷尉,判了處斬,並夷三族。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然後號令天下勤王,那麼西邊的夏侯玄、南邊的王凌、北邊的呂昭和東邊的青、徐二州肯定會立刻響應,因為他們都是曹爽的人。所以,司馬懿害怕夜長夢多,派了三波人輪番勸說曹爽。而曹爽太嫩,無應變能力。沒有聽恆範的勸告,投降了司馬懿。最後落了一個被處斬、夷三族的下場,怨誰呢?明明一副好牌讓他自己打爛了。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冒了極大的風險,但如果曹爽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依照桓範的計謀,挾天子去許昌,以天子之令號召天下勤王,也同樣具有極大的風險。所以二人的勝算根本不可預料,或者說二人勝算五五開。



政治權力的分配

長久以來,人們以為高平陵政變是司馬懿一人推翻了曹魏政權,但實際上司馬懿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同時司馬懿並不是要推翻曹魏政權,而是要為曹魏政權推翻專權擅政的曹爽一黨。

先說一下漢晉時期的朝廷權力分配。漢朝時期,整個天下實際上是皇帝和士族門閥共同治理,所以代表士族門閥的相權甚至能夠抗衡皇權。而皇帝為了制衡相權,所以提拔外戚和宦官,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漢朝名臣衛青、霍去病、霍光、王莽、竇憲等人都是外戚。



曹魏建立之初,曹丕基本上延續了東漢時期的政治格局,並且頒佈了九品中正制,進一步確立了世家門閥的政治地位。不過曹丕當時為了防止宦官和外戚專政,改用了遠房宗親制衡世家門閥,比如曹真、曹休等人。這些遠房宗親既能夠忠心於皇帝,同時也不像近支宗親一樣忌憚於皇位。但遠房宗親本質上和外戚、宦官的權力來源一致,都屬於皇權的延伸,所以只能夠依附於皇帝才能生存。

魏明帝曹睿託孤時,本來打算收回世家門閥的權力,準備任命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為輔政大臣。很明顯,這些人都是遠支宗親。但這時遭到了世家門閥的強烈反對,最終曹睿無法抗衡世家門閥的力量,選擇退讓,由遠支宗親代表曹爽和世家門閥代表司馬懿共同輔政。由此可以看出世家門閥的權勢和地位。



曹爽掌權後,為了自己的權威,開始排斥異己,打壓朝中老臣,領軍將軍蔣濟、廷尉高柔等人全部受到了打擊,最終導致了朝中大部分重臣倒向司馬懿。

當司馬懿準備政變時,這些世家門閥毫不猶豫的站隊司馬懿,這實際上相當於世家門閥共同起義,要求推翻曹爽。如果以此而論,皇帝的聖旨根本無法號令這些走向對立的世家。所以留給曹爽的政治資源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只有一個無法號令世家的皇帝。



軍事權力

曹爽如果挾天子去許昌,雙方由政治鬥爭轉向軍事鬥爭。曹爽會拿著桓範給他的大司農印信向天下徵集糧草,因此許昌定會聚集數萬兵馬抗衡司馬懿。但在這期間,司馬懿同樣會和蔣濟、高柔等人整合洛陽的兵力。所以此時就只能看外部勢力的歸屬問題。

當時曹魏當時最重要的三個軍事集團為雍涼地區、荊州地區、淮南地區的軍隊。

雍涼地區最高指揮官為夏侯玄,但有司馬懿派系的郭淮掣肘。如果夏侯玄發兵攻打司馬懿,不知能否拿下郭淮。

當時的荊州刺史為胡質,胡質與司馬懿私交頗深。而且就在政變之前,曹爽派遣了李勝取代胡質的荊州刺史之職。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胡質不會幫助曹爽。



最後來看看淮南地區,這一地區是曹爽積極拉攏的對象,而且在政變前的一年,王凌還代替高柔成為了司空。所以淮南地區和曹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如果曹爽號召天下勤王,淮南地區必然會相應曹爽。

此時可以看出,三地兵馬中,淮南一定支持曹爽,荊州定然不可能,雍涼地區存在變數。所以雙方實力也在伯仲之間。

所以綜合來說,存在的變數太多,即便曹爽去了許昌,也不是一定能夠拿下司馬懿,雙方實際上都有機會。不過,僵持之下曹爽最先認慫,導致了最後翻盤的希望徹底消失。


我是越關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還是可以暢所欲言一番,僅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也不必太過當真。


我個人認為,如果曹爽不投降的話,勝算是很大的,畢竟他手裡有兩大翻盤點—天子曹芳和大司農桓範。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曹爽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下一道天子詔書,再加上他“大將軍”的身份,號召天下起兵勤王,那麼司馬懿極其黨羽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叛逆”了。而桓範作為大司農,掌握徵調天下糧草之權,連他自己都說:“大司農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簽發徵調糧草,沒有問題”。

那麼我們看看此時曹爽這邊的實力情況:大司農桓範不僅是當世名士,還掌管天下糧草;邊關大將夏侯玄,王凌等均是擁護曹氏的;而洛陽禁軍在此之前也一直被曹爽,何晏所掌控;還有曹爽陪同曹芳隨身護駕的幾千士兵。

所以如果曹爽決定反抗,論兵馬糧草之豐,僅憑司馬懿的三千暗中訓練的三千死士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為何司馬懿還是敢發動這次事變呢?原因只有一個—他賭曹爽不敢反抗!

是的,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相比,富家子弟曹爽實在不是對手,曹爽性格軟弱,貪圖錢財美色,司馬懿抓住了曹爽的性格缺陷,果斷出擊,他趁曹爽離開洛陽,便立即率領死士佔領洛陽城,並拿到了太后的旨意,名義上給天子實則是給曹爽送去一道奏摺,歷數曹爽專權擅政,飛揚跋扈等罪,請求天子罷免曹爽、曹羲、曹訓等職,以侯爵的身分退職歸家。

所以說司馬懿確實厲害,他給天子的奏疏只說了要罷免曹爽的官職,但保留他的爵位,其實也就是告訴曹爽,只要不投降就能保證你後半生衣食無憂,富貴一生。而且司馬懿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而曹爽呢,他竟然相信了司馬懿的話,他之所以相信司馬懿,竟然是不捨洛陽城中的家眷和財產!曹爽把你死我活的政變看的如此簡單,關鍵時刻也如此的兒女情長,優柔寡斷,怪不得桓範苦勸曹爽:“帶著曹芳去許昌,召集天下精兵對抗司馬懿”無果後,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曹真)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

所以桓範的話就是對曹爽最好的總結,能力不足,性格優柔寡斷根本成不了大事!


鹹魚閒聊


我個人認為勝算並不是很大,據記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僅僅用三千死士。說明司馬懿已有了必死之心,拼命一搏。勝則司馬家掌控魏國,敗則司馬家覆滅。

司馬懿借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假借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佔據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發動了高平陵政變。

魏國當時並無內戰,大將軍曹爽排斥司馬懿,明升暗降奪取了司馬懿權利,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完全掌握宮中禁軍,權傾朝野。又恰逢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所以隨行大多皆是儀仗隊,禁軍較少。對於司馬懿突然發動政變,措不及防。根據當時情況曹爽無處可逃,局勢已經很明顯了,事後司馬懿又將曹爽又控制了起來,曹爽根本沒有機會反抗。

我們退一步來講,就算曹爽在高平陵政變反抗,僥倖逃脫。在古代那種皇權思想時代,司馬懿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少帝名義頒佈一紙詔令,各地諸侯皆不敢妄動。所以就算曹爽事後反抗,但是事已成定局,勝算也不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