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60萬大軍圍攻洪都,為何朱文正能憑藉數萬人堅守85天?

心兒


朱文正能夠鎮守洪都(今南昌),足見朱元璋對他是相當倚重的。

洪都坐落在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處,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派朱文正坐鎮,一是此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二是朱文正勇猛善戰屢立戰功。

在隨後洪都保衛戰一役,也證明了朱文正不負朱元璋所託。其實挺佩服朱文正的,在陳友諒攻打洪都前,朱文正完全就是一個公子哥,整天吊兒郎當花天酒地。實在很難想象這種人居然有這麼大的能耐。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60萬大軍,浩浩蕩蕩奔向洪都,朱元璋給朱文正下了死命令:“守衛洪都,等待大軍”。朱文正接到命令,一改常態,領洪都四萬人馬,守衛85天,等到朱元璋大軍來援,取得最終勝利。

那麼,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朱文正是憑藉什麼堅守下來的?

1.朱文正在戰前開了個誓師大會,號召將士們死守到底,堅定將士信念,在守城過程中朱文正也是站在前線,與將士一同作戰,抵禦攻城大軍,三軍見此自然各個拼命。

2.合理分配,根據守城將領特點,調配他們領兵守門,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朱文正自己領兩千士兵做機動部隊,支援各處。

3.守城將士都是身經百戰,其中更有擅長火器的鄧愈,猛人薛顯。在城牆被攻破時,鄧愈利用火器有效的阻擋了敵軍,給了明軍時間修好城牆。

4.陳友諒分兵攻佔吉安,對洪都攻勢放緩,給了洪都將士調整的機會,守軍得到休整,又適應了戰場環境,自然是又能堅持一段時間。

因此,朱文正靠這幾點死守了85挺,終於等到朱元璋的大軍來援,漂亮的完成了朱元璋給他的任務。

朱文正是一個戰場奇才,朱元璋對他也是寄予厚望,只可惜後來朱文正背叛了朱元璋,最後死在獄中。


摯潷畫畫紅塵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率領他的軍隊開始了他自己最後的征程。”當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兒》中,如此描寫。

此時的朱元璋,不顧徐達的反對,毅然決然出征廬州,如果攻克廬州,那麼就打開了通往張士誠老巢浙江一帶的道路,朱元璋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陳友諒早就準備好了自己的復仇計劃,他要從朱元璋手裡奪回原本是屬於他的洪都,他要讓朱元璋看看,讓所有背叛他的人看看,屬於陳友諒的東西,誰也拿不走!他帶著手裡的六十萬大軍,乘著無敵的戰艦,發起了對朱元璋的最後進攻!

朱元璋遠征去了,洪都留下的守將,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而守城士兵也只不過數萬人。朱文正整日飲酒作樂,往返於煙花場所,整個一個花花公子,浪蕩子弟無疑。如果用傳統評判人的好壞標準來審視朱文正,那他絕對不是一個好人。

每每看到那紈絝子弟朱文正喝得不省人事,士兵們只得無奈。只能祈禱上天讓朱元璋早日凱旋,或讓陳友諒別發動進攻。但事與願違,那一邊的朱元璋久久不能歸來,這一邊的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已向洪都逼近。

當朱文正知道陳友諒來兵時,他並未驚慌失措,反而沉著冷靜。洪都之大,共城門就有八個,除此以外還有一道水門。雖城防堅固,但敵軍眾多,若如同時攻打各門,恐怕會顧此失彼,最終導致城池失守。

那麼朱文正究竟是如何守住這被六十萬大軍攻打的洪都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戰前動員

同樣是在經典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中有所描寫“朱文正一反以往那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莊嚴肅穆地站立著:“‘我知道你們不喜歡我,在背後議論我,沒有關係,我也並不喜歡你們,但此時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已在城下,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並不阻攔,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戰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諸位珍重,望來日以富貴相見。”

戰前的動員在戰爭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將領說:“如果誰不上去,誰敢後退,殺無赦!”那結局可能會不容樂觀。將領這樣說,那有的士兵就會想著,橫豎都是死,還不如投降敵軍呢。我們再看看朱文正,很聰明,想走的他不留,留下來的他也是十分願意接受,他並不在乎手下的士兵是否之前不喜歡他的任何行為,甚至還給予士兵美好藍圖:我們日後富貴相見。這無疑於給了士兵強大的動力。雖然朱文正是個花花公子,但是他在戰爭上面的情商卻並不低。

二:頑強的意志

陳友諒無疑是一個善於戰爭的人,他選擇重點進攻四面開闊的撫州門,但他沒想到的是連續三天的攻打,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並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一方面,陳友諒在撫州門邊打出了一個小的缺口,雖有這個缺口,但是衝進成的幾率卻不是很大。另一方面,朱文正得知城被打出缺口,並沒有束手無策。知道撫州門重要性的陳友諒和朱文正都親自督戰了,陳友諒和朱文正都能在不遠的地方看見對方,陳友諒心裡的疑惑寫在了臉上,為何這幾萬人所守之處如此難攻,我是否錯估了朱文正的能力。相反,朱文正的擔憂只放在了心裡,他看著這六十萬大軍的不斷進攻,不知自己還能守多久,但他堅定的意志告訴他,不能膽怯。因此他臉上表現出的是空前的鎮定。雙方觀察到了對方的神色,都直覺的判斷了對手的心理。而在這意志的較量中無疑是朱文正獲得勝利。

三:準確的部署與精確的判斷

在我看來,這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前文提到洪都城雖堅固,但卻有八個門再加上一道水門就是九個門。朱文正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陳友諒同時攻擊各門,他會難以堅守。想要守住,就只能用最合理,最合適的部署去迎接陳友諒的進攻,朱文正這個在傳統標準裡的壞人,他做到了,而且做的相當地好。雖然城裡可調用的兵實在是捉襟見肘,但朱文正他卻能調配的井井有條。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安排好每個門的防守部署之後,還能剩下兩千人,用來隨時支援各門。在陳友諒發動攻城之後,雖沒有取得勝利,但也在最重要的撫州門給朱文正傷創。這時朱文正的精確判斷給他的防守爭取了更多的時間,陳友諒會如何進攻,自己要如和加強防守,又如何用這多出的兩千士兵支援。這種種判斷, 甚至可以說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這種情況下,朱文正能依靠的就是他自己的判斷,他很明白,他掌握的是士兵的生命,而這些士兵都在等著他做出部署,做出判斷。

就這樣,朱文正打出了歷史上最著名戰爭之一,並給朱元璋的強勁對手陳友諒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心裡創傷。為朱元璋後面的勝利打造了更牢固的基礎。

由此可見,一個名將要打出漂亮的一仗,他不僅需要紮實的軍事理論和高出常人的戰爭情商,還要具備強大的內心和實戰經驗,更重要的是他要學會部署和判斷。


ps:本文少量文字參考《明朝那些事兒》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悅奇)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青梅煮史


洪都保衛戰這個問題,其實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已經有很多筆墨渲染,個人也認為關於朱文正的這一段描寫是書中十分出彩的章節。

尤其是朱元璋事後要找朱文正算賬的那一段兒,真是活靈活現,有點東北黑社會老大的既視感。

“你瞅啥?找削啊?”

霸道分公司經理遇到霸道總裁,立馬癱軟委頓,老老實實地被關進號子。還不如後來的寧王造反,好歹人家還真刀真槍的跟王守仁較量過。

當年陳友諒出動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勢在必得,為什麼朱文正能憑藉幾萬人堅守85天?

原因有如下五個:

一、調度有方。

朱文正一反萎靡的常態,從終日尋歡作樂的太子黨官二代(朱元璋的侄子)化身龍精虎猛的大明第五名將,從各個城門的分兵到自己來回串“門”救援,安排處置地井井有條,無論是從戰前動員,再到身先士卒的鼓舞士氣,表現得幾乎完美無缺。

二、將士用命。

有了主帥的身先士卒,下面的將士自然三軍用命,雖然守衛洪都的兵力不多(但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兵力其實也沒有什麼用處,反倒耗費軍糧),但都是朱元璋手下經過戰爭洗禮的老班底,在名將鄧愈、猛將薛顯的搏命襄助下,煥發了爆表戰力。

三、武器優勢。

在陳友諒的進攻下,洪都城牆的一段都被漢軍轟塌,漢軍蜂擁而入,局面一度看上去很失控,但鄧愈手下的火銃兵在近戰中卻排上了用場。在當時的熱兵器使用普及方面,朱元璋的西吳軍的確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發揮了巨大的效力。

四、漢軍力疲。

陳友諒的軍隊雖然號稱六十萬,真正投入進攻的不可能有這麼多,否則根本騰挪不開,再加上勞師遠征,又缺乏攻堅能力。在那個歷史時期,攻城的傷亡率要遠大於守城,防守一方只要拼盡全力,而進攻一方又很配合的不盡全力,結果是可以想象的。

五、回援及時。

即使把所有有利因素全部考慮上,兵力的優勢依然能最終啃下城池,無非是個時間問題。在洪都保衛戰後期,朱元璋開始發兵回援,這也挽救了已瀕臨承受極限的洪都守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說起來,朱文正雖然是個不世出的戰爭奇才,但很明顯,他並不具備更高的全局視野,先是客氣的“拒絕”了朱元璋的封賞,在老朱設置的考驗下成功的掉鏈子,然後他的所作所為更是讓老朱氣炸了肺,居然跟東吳的張士誠眉來眼去暗通款曲,這才有了本文最初描述的那一幕,要不是溫柔的總裁夫人勸告,霸道總裁差點就當場要了他的小命。

反觀老朱對朱文正的處理,則是體現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過硬的佈局能力,既把朱文正關禁閉熬死,大棒子落下後,又把朱文正的幼子破例封王給個甜棗兒吃吃,殺雞駭猴、恩威並施,這才是開國帝王級別的手筆,小朱遇到老朱,下場一點也不冤。


歷來現實


我是歷史微旅者,讓我們開始今日的歷史旅程!

洪都守衛戰是元末明初的一個巨大的轉折,它改變了當時的局勢,破滅了陳友諒欲吞西吳朱元璋的想法,成就了朱元璋的一統天下的霸業。那這朱文正到底是何許人,既然憑藉幾萬人抵擋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其中鉅艦就有數百艘,來勢洶洶!下面讓我為你分析分析:


朱文正

身為洪都守衛戰的負責人朱文正是明初的開國大將,明月給他排名為“天下第五名將”。當初朱元璋獨自一人在紅巾軍闖出一番名堂時,曾回鄉徵兵,這時候徐達等朱元璋兒時同伴應徵入伍,一同征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後來朱元璋差不多打下一塊地盤時,因為缺少人才,朱文正也就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將領。

在洪都守衛戰之前,大部分士兵都對朱文正不滿,沒有絲毫的才華,不懂軍事,還整天混跡青樓花天酒地,就是個紈絝子弟,要不是朱元璋是他叔叔,或許朱文正早就被打了。

可真是這樣一個人在洪都守衛戰起了決定作用,逆轉天下局勢,一躍成為軍事奇才,真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洪都守衛戰

洪都就是江西南昌(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陳友諒對這個地方眼紅的很,一旦打下洪都並可以東吞西吳東吳,可惜屢次攻打,都失敗告終。

陳友諒不著急,就靜候佳機,終於等到了,朱元璋向東與東吳張士誠作戰,這是洪都空虛,是最佳時機,陳友諒就立刻率領60萬大軍,數百艘鉅艦向洪都進軍。朱元璋聽到也無法分兵去救援洪都,只好讓朱文正死守。

在眾將領感覺讓這個花花公子指揮全局估計廢了的時候,朱文正一改以往玩世不恭的樣子,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提出了許多有用方案,還堅定地說:城亡與亡,我等誓死保衛洪都。


在主將如此氣勢之下,整支軍隊嚴陣以待,與陳友諒的軍隊展開殊死搏鬥。一批倒下還有一批頂上,朱文正自己也拿著大刀在城樓上殺退一波又一波的敵軍,就這樣守了三個月,朱元璋得到了充分的時間,率領20萬大軍直奔洪都,陳友諒就此戰敗,自己也死了。

這場戰充分體現了朱文正的軍事能力,讓其一戰成名,人生巔峰莫過於此。

尊重歷史,方能以史為鑑,我是歷史微旅者,歡迎關注點贊留言,一起討論學習進步!


歷史微旅者


紈絝子弟在傳統觀念裡是個敗家的角。但眾人眼中的紈絝子弟朱文正卻憑著區區幾萬人,抵擋了60多萬大軍的圍攻,堅守洪都85天,這個成績讓人瞪目結舌。不但沒敗家,還出奇制勝。他的法寶是什麼呢?有書君認為有3個方面,來給大家說叨說叨:

1、朱文正是眾人眼中的紈絝子弟,但卻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洪都(今南昌)是朱元璋對手陳友諒的軍事要塞。朱元璋委派他侄子朱文正去鎮守,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因為朱文正在眾人眼中是個不拆不扣的紈絝子弟,他的行事風格也確實不負眾望。

他到洪都後,重要的工作都交給手下辦。他自已夜夜笙歌,日日流連於風月場所。但當他得知陳友諒大軍準備對洪都發起進攻時,他收起了平時的放縱,展現出的軍事才能讓人折服。

繁華都市洪都,據統計有8個大門。朱文正把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鄧愈安排在最重要的撫州門;薛顯(黑社會性質的人物,是洪都沒人敢惹的地霸)安排防守章江、新城兩門;牛海龍、趙國旺守琉璃、澹臺兩門......

每個門依據防守重點,朱文正安排得井井有條,到最後還剩下2千餘人,作為靈活機動的調度。有書君不由得不佩服朱文正,不僅是軍事天才,還具有財會天賦。(加粗)

接下來陳友諒攻打策略也完全依朱文正安排進行,充分說明朱文正深諳排兵佈陣之道,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

2、朱文正具有頑強的意志

陳友諒座標江州(今九江),江州(九江)距洪都(南昌)現今車程也就一個多小時。洪都對於陳友諒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要拿下的決心日月可籤,這場戰鬥註定是場無以復加的搏命戰。

陳友諒第一局選擇進攻撫州門,撫州門是標準的“豆腐渣工程”。陳友諒的漢軍部隊用兵器砍城牆,居然能砍出個十餘丈的大口子。有書君實在是無法想象當時情景,刀砍城牆的場面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雖然鎮守的鄧愈用火銃暫時抵擋漢軍的進攻,但漢軍畢竟人多勢眾。朱文正適時分析形勢,果斷帶領主力軍趕來增援。同時命令:一邊作戰,一邊修城牆。前面一群人在砍殺,後面一群人在補牆,這場景有書君無法想象。

最終這場戰鬥朱文正以1:0勝出,同時他受傷,手下三名大將李繼先,牛海龍、趙國旺戰死。

接下來朱文正帶著手下少得可憐的兵力,隨時隨地來回於8個門之間進行增援,救急。睡個好覺對於朱文正來說是件奢侈的事。

即便如此,他憑著頑強的意志抵擋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讓他們無法前進一步,堅持抗爭85天,直到朱元璋調兵救援。

3、對手陳友諒的性格與行為模式給朱文正助力

很多人對於當時陳友諒不進攻應天,先進攻洪都的決策大惑不解。若進攻應天,可以讓去救援廬州的朱元璋腹背受敵,以他60萬大軍對抗朱元璋20萬大軍,打贏了再來攻陷洪都也不遲。但他卻不撿現成的便宜,而是選擇一個難啃的骨頭,實在令人費解。

有書君認為了解陳友諒的行為模式,對此或許就不會覺得奇怪:

1)“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是陳友諒的處事準則。為他鎮守洪都的將領卻投降朱元璋,無情的出賣了他。

一個人,最厭惡的往往是自己所擅長的。這是陳友諒下決心要拿回本屬於自已的東西的原因:攻下洪都,教訓那些背叛他的人,懂得對他要絕對忠誠!

2)朱文正花天酒地的行為讓陳友諒錯誤判斷,低估朱文正實力,以為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有書君認為:或許朱文正在眾多人眼裡不是好人,但洪都奇蹟見證了朱文正絕對是個具有頑強意志、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不知大家對此有何見解呢?


24幀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洪都之戰的背景。

1362年,陳友諒部下獻重鎮洪都(今南昌)於朱元璋,朱元璋派侄子朱文正為洪都城大都督(即總指揮),大將鄧愈協同駐守。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關於洪都的地理位置提到“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在元末明初時期,洪都府可以說兵家必爭之地,陳友諒對此十分生氣。1363年,小明王韓林兒與大將劉福通在安豐被圍,朱元璋不聽部下勸阻堅持救援安豐,在回軍途中轉而進攻張士誠,江南兵力空虛,於是陳友諒採用“圍魏救趙”之計,發兵60萬進攻洪都,奪回軍事重地,為進攻南京打下基礎,當時的洪都駐兵只有兩萬。


面對如此懸殊的軍事力量,洪都為什麼能堅守85天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陳友諒輕敵

60萬大軍進攻只有2萬守軍的洪都,讓陳友諒有輕敵的資本,事實上洪都守軍戰鬥力極強。而洪都總指揮朱文正本人呢,史書上說這個人花天酒地、不務正業,讓陳友諒覺得此人是憑藉朱元璋侄子的身份而得此重任,並沒有什麼真本事,孰知朱文正是個軍事天才。陳友諒只看表面,不究底層,自以為必勝而為失敗埋下了禍根。


第二, 陳友諒進攻手段單一

陳友諒先是洪都四面八方大規模進攻,但是都被守軍抵擋下來,而後陳友諒大規模主攻撫州門,奈何箭矢如雨、滾石如山,陳友諒只是下命死攻,不能撤退,陳友諒軍死傷慘重,卻仍然沒有攻下來。隨後進行了幾次小規模進攻後,又開始了大規模進攻,攻城策略依然是前赴後繼。而洪都守軍破城後補城,補城後繼續守城,越戰越勇。《曹劌論戰》中有說“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經過連續攻城失敗後,士氣已大大受損,繼續攻城實不明智。


第三, 洪都守軍有必勝的信念

洪都之戰前,朱文正對將士講話“城亡我亡,我等誓死保衛洪都城”,將士為其激昂之氣所感染,各個視死如歸。洪都之戰開始後一段時間,洪都快要到達極限,朱文正派下屬張子明去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由於與張士誠交戰的緣故,說一個月後能夠到達洪都,張子明在返回的路上被陳友諒抓獲,假意投降後,在交戰前對洪都守軍大喊“大家堅持住,我大軍馬上就到”,雖然張子明因此犧牲了,卻極大了鼓舞了洪都守軍的士氣。


第四, 朱文正的防守策略得當

洪都城城門很多,有9個,朱文正能夠根據陳友諒軍的進攻,合理佈置各個城門的守衛,還能空出兩千餘人,作四處增援用,可見其傑出的指揮能力。對於被攻破的城門與城牆,朱文正能夠利用防守間隙快速進行修補。朱文正本人為鼓舞士氣,親自持刀作戰,也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第五, 洪都守軍使用了火銃

當時洪都守軍在作戰中拿出了火銃,也就是最原始的火槍,在冷兵器時代,火銃的威力不同凡響,就像拿著手槍和拿著匕首一樣懸殊。在火銃的幫助下,洪都守軍多次重創陳友諒軍,不但守住了洪都,還能進行有效的反擊。

在死守85天之後,朱元璋救援大軍抵到,陳友諒見勢不妙,選擇了撤退。洪都之戰屬於戰略性勝利,不但為朱元璋與張士誠作戰爭取了時間,也極大了消耗了陳友諒軍,為日後的鄱陽湖大戰勝利的基礎。


大耳朵金絲猴




根本沒有六十萬大軍。 60萬是朱元璋吹牛。我看《明太祖實錄》,沒有任何地方記載了陳友諒有60萬大軍,也沒有記載朱文正守南昌的軍隊只有1萬多。 我分析史料,認為陳友諒攻打南昌的部隊在20萬左右,朱文正的守軍接近4萬。 自古以來,攻城與守城的正常比例應該是5:1,陳友諒和朱文正雙方正好符合這個比例,所以勢均力敵。

但是打了一個多月後,朱文正預感守不住了,於是派人去朱元璋那裡搬救兵。朱元璋讓來人告訴朱文正,再堅守1個月。

如果真是60萬攻打1萬,朱文正不可能堅守85天,能堅守8天都是神話。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後來,朱元璋率20萬大軍從長江水路救援南昌。這個20萬,是《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的。陳友諒聽說朱元璋率援軍要來,於是撤出南昌,列艦在鄱陽湖迎戰。



看看戰役過程:

第一個回合:雙方弓箭、鳥槍、登船砍殺為主,但是戰役的沒有拉開局面,明實錄記載: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進兵薄戰,徐達身先士卒,擊敗陳友諒的前軍,殺敵1500人,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朱元璋軍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殺敵1500,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為此還聲威大震。(夜燈唯許月華侵)

第二個回合:朱元璋用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安排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成功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火光沖天,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被燒死,陳友諒的部隊燒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沒有記載。但記載朱元璋藉機“又斬首二千餘級”,記住是2000餘人。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提到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到了這個階段,戰役接近尾聲了,陳友諒也只是損失了數萬兵馬,這個數字是朱元璋說的,可信度較高。

第三個回合:陳友諒撤退。陳友諒大軍出門已經4個多月,部隊死傷不少,還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損兵折將、糧草殆盡,於是決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機會,乘勝追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陳友諒的部下擁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坐船回到武昌,陳理在武昌繼位。朱元璋的部隊尾隨追到武昌城下,從十月打到第二年的二月,五個月打不下武昌,後來朱元璋再次親自率軍來攻打武昌,陳理知道打不下去了,於是出城投降。



陳理堅守武昌5個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不下,說明什麼?說明當時陳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這些士兵基本是從鄱陽湖帶回的,因為當初陳友諒是傾巢出動,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綜合分析我有幾個結論:

1.陳友諒的作戰部隊不會超過30萬。雙方在鄱陽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燒掉陳友諒幾百艘船隻的時候,陳友諒的部隊才損失數萬。到戰役結束,陳友諒的軍隊損失不會超過10萬。朱元璋的部隊在37天的大戰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傷的也才1萬多人。

2.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差。陳友諒和朱元璋打了好幾年戰,幾乎沒有贏過,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陳友諒的部隊不說一觸即潰,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戰。

3.陳友諒的謀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個檔次。朱元璋對領導郭子興、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夠義氣的,多次捨生救主、救領導,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朱元璋樹立的是有情有義的形象,為此深得人心。最後要殺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張膽地殺,而是派廖永忠將小明王的船弄翻,小明王落水而死,雖然人皆懷疑是朱元璋乾的,但是沒有證據。 而陳友諒呢,光天化日之下殺領導(倪文俊)、殺主子(徐壽輝)殺兄弟(趙普勝),給人於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以至於陳友諒不得人心,建立不起牢固的基本盤。這正是陳友諒外強中乾、部隊戰鬥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一個普通人用了9年時間能擁兵數十萬,總的來說,是由其獨到之處的,不然做不到這一點。 原創作者:朱穩貴


坐看東南了


洪都保衛戰,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1363年4月,陳友諒親自帶領了六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圍攻戰略要地洪都城,志在必得。而朱元璋則派侄子朱文正領兵數萬堅守洪都城。朱文正的兵力,有人說是兩萬,有人說是四萬,總之跟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比起來不值一提。

此戰的結果是,朱文正堅守八十五天,等來了朱元璋的援軍,陳友諒不得不撤退。這一戰,徹底改變了陳友諒的命運,拉開了他敗亡的序幕。

那麼,朱文正為何能以數萬人對抗陳友諒六十萬人長達八十五天呢?

有幾個原因:

第一,戰前朱文正對洪都城牆進行了大規模加固,並調整了城門格局,把江畔的城牆撤至距長江約三十步遠的地方。

要知道,陳友諒有當時中國最大的戰艦,如果洪都城的城牆像原先一樣臨著長江,那陳友諒戰艦的船頭,可以直接靠上城頭,那洪都城估計堅持不了一天。

第二,守城本就比攻城有極大的優勢。

試想,如果守城沒有優勢,古人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力氣修建和維護城牆呢?歷史上的守城戰,很多都非常慘烈。往往攻城方把守城方圍到不得不吃老鼠,甚至吃人的地步,可就是攻不下來。由此可見攻城之難。

要知道,古代的戰鬥,烈度並不高,一方戰損達到10%,必然會崩潰,而崩潰之後又會產生更大的傷亡。但是守城不一樣,守方退無可退,只能堅守。

正是因為城牆的特殊地形,導致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無法展開,大多數只能在後面看熱鬧。

第三,洪都城城門多。

這不僅僅是一個缺點,也是個優點。

城門不僅是城市的弱點,也是守軍進出的通道。洪都城門多,所以陳友諒就不得不把六十萬大軍攤開,每個城門都得盯住,否則守軍就可能從城門出擊。而守軍在城牆上居高臨下,可以觀察敵軍的弱點。

第四,朱文正的工程隊很牛。

洪都之戰,陳友諒親自督戰,不分晝夜猛攻洪都城。陳友諒的攻擊也起到了一定效果,洪都城的多處城牆遭到破壞,如果是一般的攻城戰,那就可以順利攻入城去了。

偏偏朱文正的軍隊非常給力,居然邊戰邊把城牆補上了,據說共補了幾十丈,簡直是個奇蹟。

第五,朱文正使用了火器。

陳友諒軍曾經突入了洪都城,但在巷戰中被鄧愈帶兵持火槍打退,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朱文正的個人能力很強,是一位天才的指揮家。

不管上面列舉了多少優勢,朱文正能帶領幾萬人對抗六十萬大軍,堅守一座孤城,這都是一個奇蹟。

因此,絕不能忽視朱文正的個人能力,而朱元璋放心地派朱文正去守戰略要地,想必也是深知他的能力。



夢露居士讀文史


朱文正堅守洪都的事蹟告訴我們:千萬別惹熊孩子。

1363年,朱元璋派侄子朱文正鎮守洪都。

在此之前,人們對他的評價都是“紈絝子弟”,不明白鎮守洪都這麼重要的任務,為什麼要讓朱文正擔任。

朱文正進入洪都之後的所作所為,也讓所有人露出理應如此的表情。

他每天都留戀於煙花柳巷,醉的不省人事。洪都的工作人員看了直搖頭,真是個大爺,看來是指望不上他了。

可西邊的陳友諒決定結束他的好日子:拿下洪都,北上應天,一統江山。

如果以個人行為來評定將軍的話,那朱文正一定是不合格的。他不是那麼愛兵如子,不是那麼與民同樂,不是那麼勤勞樸素。

但是,優秀的將軍在於優秀的大腦和軍事素質。

面對陳友諒洶湧而來的60萬大軍,朱文正將僅有的幾萬人馬全部動員起來,進行殊死防衛。

鄧愈負責撫州門;趙德勝負責宮步、土步、橋步三門;薛顯負責守章江、新城兩門;牛海龍、趙國旺守琉璃、澹臺兩門。

直到最後朱文正還剩下2000人馬,在城裡作為遊擊部隊,隨時準備支援各處。

在最後的軍事動員會上,朱文正含著眼淚對將士們說:“望來日,以富貴相見。”

1363年4月24日,洪都戰役正式開始。

陳友諒的目標是鄧愈鎮守的撫州門。因為這裡地形開闊,方便大軍集結攻擊,投石車等攻城器械用起來也方便。

可陳友諒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攻城戰整整進行了三天,都沒有任何進展。他憤怒了,命令部隊:“拿不下撫州門,全部處死。”

衝鋒是死、後退也是死,不如拼了。

在付出巨大代價後,陳友諒大軍終於在撫州門的下,打開了一個口子。這時候,怪異的一幕出現了:鄧愈的軍隊快速後撤,然後槍聲大作。

放你進來,就是為了甕中捉鱉。

在700年前,鄧愈的軍隊就配備了簡易的槍支。

陳友諒也不是白給的,這是最好的一次機會。朱文正也在這裡督戰,雙方展開殊死肉搏,從天亮到天黑,殺得屍山血海。

朱文正畢竟佔有城池優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陳友諒見佔不到便宜,就去攻打薛顯的新城門。可沒想到,陳友諒剛剛到新城門時,大門竟然開了。

薛顯趁陳友諒立足未聞,帶著騎兵衝出來,左右衝突大殺一氣。

陳友諒憤怒的攻城,可是洪都的防守太嚴密了。朱文正不僅率領部隊四處支援,還全力調配洪都城的所有資源——布匹、糧食、木料,保證了洪都守衛戰的後勤工作。

打仗,打得就是後勤。

洪都戰役進行了一個月,朱文正覺得自己已經撐到極限了。

他派張子明去應天,向朱元璋求援。可朱元璋的軍隊大部分被徐達帶走打廬州了,也抽不出兵力去支援洪都。

朱元璋告訴張子明:“再堅持一個月,我就到。”

把張子明打發回去以後,他意識到跟陳友諒決戰的時候到了。雖然說再堅持一個月,但朱元璋還是儘快從廬州抽出兵力,日夜兼程的往洪都趕。

1363年7月,朱元璋帶著文臣武將和20萬大軍,趕往洪都。

他先佔領經江口和南湖口,然後封鎖了武陽渡口,堵塞了陳友諒的退路。這樣一來,陳友諒只能到鄱陽湖中與自己決戰。

這也叫“圍魏救趙”戰術。

朱元璋把陳友諒吸引到鄱陽湖決戰,洪都的包圍圈自然解除。

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陳友諒輸掉了全部的資本,而朱元璋贏得了華中地區的統治權。

幾年後更進一步,滅了張士誠、北伐蒙古,統一全中國,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報信的張子明在回去的路上被陳友諒抓住。為了能夠把朱元璋的消息傳達回去,他先是假裝同意陳友諒的勸降。

值到陳友諒讓他到洪都城下勸降時,他才大喊:“主公援兵馬上就到,你們一定要堅持啊。”

陳友諒惱羞成怒,一刀把他砍死。

張子明不怕死的傳遞消息,讓城裡的將士更加堅定了守城的信念。這樣的人,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溫乎




朱文正算是一個比較有境界的人,其平日表現不拘泥於世俗形象,在洪都無事之時,就是典型的紈絝子弟,因為是朱元璋的親侄子,地方官員看他成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除了搖頭苦笑,卻也莫之奈何。

其實人生原本就該如此,隨心自性,順其自然,何必非要裝腔作勢,把自己搞成一個刻板的道具?這類對人生有深刻認識的人,一旦做起事來,就會爆發出恐怖的爆發力,因為他們對世間事物具有冷靜的洞察力。


這位朱公子就是這類人,當狂人陳友諒大軍圍攻洪都時,他猛然從醉生夢死中清醒過來,立即與平日的放蕩不羈判若兩人,猶如一頭嗜血的孤狼面對獵人,動用了所有的腦細胞和戰鬥力,像打了雞血一樣,變得異常嚴肅認真和瘋狂,生生的讓一向順風順水、目空一切的陳友諒卻兵洪都,望城興嘆。

陳友諒原本沒有把小小的洪都城和洪都城的兩萬多守軍放在眼裡,在他看來,那不過像玩個遊戲一樣一掠而過,根本就不用費什麼力氣。讓他大跌眼鏡的是,洪都守將名不見經傳的花花公子朱文正卻成了自己的絞索。朱文正在面對陳友諒的60萬大軍時,身先士卒,全過程親自在城樓上督戰,在整個洪都防守戰過程中,從來不下火線。



當時陳友諒的人數是朱文正的30倍,朱文正發揮出自己的軍事天賦,他逐一調兵遣將,調度精確、指揮得當。而且其一改從前的放蕩不羈,嚴肅莊重地給洪都軍民開動員會,他用充滿殺氣的面色和嚴厲的聲調給將士們訓話:“我深知諸君平時看不慣我,但現在陳友諒60萬大軍來襲,洪都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你們可以出門投降我絕不阻攔,但如果願意留下,就要同仇敵愾,陪我戰至最後一人!”最後又說到:“諸位珍重,望來日以富貴相見。”


眾將士聽了他這振奮人心、堅毅不屈的話,士氣高漲、群情激奮,決心誓死守城,與洪都城共存亡。狂人陳友諒指揮著他的60萬大軍對洪都城發起一波又一波的猛攻,雙方展開殊死搏殺,守城將士眼見統帥朱文正身先士卒,親自登上城樓指揮,與將士們一起用大刀砍殺敵人,更加意志堅定、悍不畏死,打退了陳友諒一輪又一輪的進攻。洪都守軍在朱文正的帶領下,雖然作戰條件極其惡劣,缺少兵器,缺少糧草,而且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眾人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殊死抵抗,使敵方60萬大軍圍攻85天仍未能拿下洪都城。



在朱文正的有效抵抗中,陳友諒的大軍不斷被消耗,在精疲力盡之時,朱元璋的大軍趕到,以生力軍對戰疲憊之師,鄱陽湖一戰,全殲陳友諒大軍,並斬首陳友諒,奠定了最強起義軍的格局。所以朱文正的洪都保衛戰對於朱元璋來說,其歷史地位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