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唐陌刀是騎兵剋星?

執筆憶流年3


《唐·六典》卷十六記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有,蓋古之斬刀,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轉擋者皆為齏粉。”



上述一段是史書中關於大唐陌刀的描述,它是唐代時期出現的一種專門用來剋制騎兵的武器,其原型可能來自於西漢時候的斬馬劍,可刺可砍,十分有效。不過由於唐代皇帝禁止此類物品陪葬,也不允許民間持有,唐代以後,大唐陌刀遂成為絕唱。

陌刀如何成為騎兵的剋星?

陌刀的優勢就是在於其“長七尺”,換算如今的計量單位大約在三米左右,它的雙刃也極為鋒利,所以往往在敵方騎兵衝擊到陌刀手的跟前時,如果不能及時止住馬步,就會連人帶馬死於刀下,陌刀手的近距離迎頭痛擊讓騎兵的攻勢瞬間瓦解,不復存在。

也正是因為陌刀對待騎兵有此奇效,所以在唐朝的對外戰爭中經常能夠看到陌刀的身影。唐高宗時代,突厥,吐蕃,契丹,阿拉伯國家屢屢犯邊,陌刀隊經常出現在這樣的戰場上。威力如何?史書上如此描述陌刀手的威力:“可將敵騎一分為二,白刃霜飛,紅血星流”。


不過,陌刀雖然威力巨大,但是造價昂貴,這也限制了陌刀大規模,成批制的列裝唐朝軍隊。陌刀由鑌鐵打造,價值高昂,一位陌刀手還需要裝備盔甲明光鎧,全身打造完成能夠抵得上唐朝十個州官一年俸祿之和。正是由於價格的限制,使陌刀隊無法成為制式武器,只能小規模,幾千人使用。

如此有效的陌刀為何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只在有唐一代使用?其原因就是因為價格的限制,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戰事頻繁,沒有哪個勢力有這個實力維持奢侈的陌刀軍。到了宋代以後,一方面由於陌刀技術的斷代,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出現,陌刀徹底出局。


圍知歷史


雄霸世界500年的唐直刀

建立在先進技術上的漢刀,輝煌了至少700年之久,直到隋唐時期出現更為先進的唐直刀為止。

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中國的刀的製造再上了第二個頂峰。

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時代,中國人終於發明了馬鐙,這個小小的馬鐙讓騎兵由此稱霸世界軍事舞臺長達1000多年。

有了馬鐙以後,馬上的近距離格鬥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一個臂力平平的騎兵戰士,使用馬鐙,藉助馬的力量,可以輕鬆將一個步兵砍成兩斷。一個這樣的騎兵在馬上,前劈後砍,左突右撞,完全可以對付好幾個精銳的步兵。

就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時代,西路軍遠征新疆的時候,非常擅長拼刺的紅軍戰士,往往要好幾個人聯手,才能對付一個軍閥馬步芳的穆斯林騎兵。

騎兵技術再次迅速發展,成為一股可以決定國家興亡的重要作戰力量,刀也就更重要了。

到了強大的唐代,受北方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突厥人的威脅,唐代以騎兵成為作戰重要力量。

突厥的力量極為強大,他們騎兵總數高達40萬,甚至比後來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還要多的多。蒙古騎兵鼎盛時期,不過25萬左右。

突厥騎兵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他們可以縱橫世界,甚至找不到對手。

隋朝歷史中,有明確記載的突厥大規模入侵和搶掠,就有67次之多。當時是隋朝末年,漢人幾乎無力抵抗,連隋煬帝也險些完蛋。

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趁中原內亂之機脫離隋朝,並於615年率10萬騎兵攻隋,圍困隋煬帝於雁門(今山西忻州代縣)一月餘,後撤圍退兵。

鑑於突厥如此強大的威脅,依靠傳統的漢族步兵很難有效對抗。

在隋唐期間,漢族統治者都採用大量騎兵對付突厥人。

其中以唐朝時期騎兵,發展到達頂峰!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明,就是一個極為重視騎兵的皇帝。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的時候,他們麾下就有5000騎兵,其中2000匹馬是購買的突厥馬。

李世民學習能力很強,他學習突厥騎兵的特點,編組了機動性強,攻擊力驚人,又非常靈活的輕騎兵。他最喜歡的戰術就是分析敵人佈陣的薄弱處,然後親自率領騎兵,以泰山壓頂之勢將其沖垮。

如李世民率騎兵進圍薛仁杲,李靖以3000騎夜襲定襄等。此種出奇制勝的戰法,一直沿用至後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蕭銑之戰。

---------------威風八面的大唐鐵騎和他們的唐直刀。唐直刀是後代無法突破的一個頂峰了!

這支輕騎兵也是唐統一戰爭中的主力!在唐軍中,騎兵和步兵比率高達1:3,這可謂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次了。

唐朝建立以後,更是極為重視騎兵發展,養殖的官馬就高達70多萬匹。

唐朝統治者認為:突厥騎兵從小長於馬上,騎術和使用武器的能力應該強於唐軍,這是唐軍天生的劣勢。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劣勢,必須從戰術和武器上取得領先,完全壓倒敵人。

這個結論同漢朝統治者完全一致!

唐軍騎兵近戰武器已經是清一色的刀,只有少量指揮官使用儀仗劍,刀也成為主要的騎兵武器之一,自然是發展的重點。

而刀的工藝已經登峰造極,成為一種兼實戰兵器和藝術品為一體的東西,它的代表作就是唐直刀。

唐朝直刀的製作工藝基本和日本倭刀相同。當年日本人,就是從中國學走了這些技術,簡單的加以仿製和日本化的改良而已。

唐直刀是自漢代環首刀一脈相承而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對環首刀的改良。

唐直刀維持了環首刀的單面開鋒、厚脊薄刃與直脊直刃的特色,取消了過去環首刀柄首的圓環(對雙手握刀有一定影響),延長刀柄更適合雙手持用,作工、裝飾亦更精良華麗,並出現各種長短尺寸的刀身以對應各種戰況

唐直刀使用的技術讓人極為驚歎,包括:複合鋼鐵,切刃造和鎬造的刀形狀,用燒土來淬刃,造刃文,反覆鍛打鋼鐵 -- 名為百鍊鋼技術。這些都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兵器製造技術,甚至在其後保持了幾百年之久的領先優勢。

唐直刀的製造工序為:以純鐵滲碳後對摺,多層迭打。刀鋒淬火而刀脊不淬火。並將其工藝分為“三十煉”、“五十煉”、“百鍊”等鑄冶技法,不斷冶煉、鍛打、淬火,分步脫碳淨化,頗似揉麵,使鐵百鍊成鋼,更為堅硬鋒利。

唐直刀相比環首刀最大的特點是包鋼刀、灌鋼技術、摺疊打造技術。

這些技術讓唐直刀相比環首刀,性能上又有大幅度的躍進。

包鋼技術也就是後來倭刀使用的技術,刀的內部是硬度較軟的鋼鐵,而表面則是硬度較高的鋼鐵。

外層鋼鐵採用百鍊法反覆打製,非常費時費力,但由於全刀外硬內軟,製造出來的鋼鐵硬度好,更為鋒利,殺傷力更大。

一般認為,包鋼的武器和夾鋼武器相比,除了性價比,保養和堅固程度以外,其他的所有屬性,都比夾鋼刀和全鋼刀要好。

而灌鋼技術也為宿鐵,是比炒鋼技術更先進的冶煉技術。歷史記載最早的宿鐵造刀者,是侍奉過北齊神武皇帝高歡的道士綦母懷文。

根據古書記載: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也就是說把生熟鐵交替夾雜,以泥封閉放入爐中加熱,利用生鐵熔點較低的特性,將生鐵液熔滲到熟鐵中,然後再加以鍛打,即可得到品質精純的鋼材。

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鋼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製作刀刃的高碳鋼材。

一般認為,炒鋼技術是古代中國冶金最高峰,之後就很難有大的突破了。

註解:炒鋼技術,即將煉出的優質生鐵在空氣中加熱,使之熔化或半熔化,並不斷進行攪拌,增加氧氣和鐵的接觸面積,使鐵液中的碳氧化,從而可以獲得較為純淨的鋼或熟鐵。

摺疊打造技術在環首刀上也很常見,主要是增加刀身的強度和韌度,讓其不易折斷,但唐直刀更為厲害。

工匠需要將鋼鐵反覆捶打折疊,使得鋼層層疊疊,多則可以達到數千層。這樣的鋼材更為堅固,極難折斷。自然,代價是較為費時!

唐直刀威力極大,無論砍殺還是直刺,都可以輕鬆刺穿重裝的鎧甲,是款極為可怕的武器。

在當時,唐直刀是整個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刀,直到火器時代開始,也沒有一種其他的刀可以超越它,連衍生出來的倭刀也不行。

唐和突厥進行了30多年的戰爭,最終的結果是突厥大敗。

唐朝分別於64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

西突厥的一部被迫西遷到中亞,他們和當地民族融合,後來又繼續進攻歐洲,消滅了東羅馬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人。

如果唐朝是一個僅此於漢朝的第二個頂峰,那面下面的中國刀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上圖唐直刀和下圖的唐陌刀,都是堪稱藝術品的佳作。

宋朝的朴刀

之後的宋朝,刀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唐朝滅亡以後,中國分裂長達70多年之久,唐朝傳統的戰馬產地,都被北方的遼國,金國,蒙古控制。

沒有馬,何談騎兵呢?

宋朝騎兵由此一落千丈,被迫成為以大量步兵為主,少量騎兵為輔助的一支軍隊。

很多人認為:宋之所以在幾百年間,都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壓制,還曾經被攻破首都,被迫南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騎兵,無力在北方平原和敵人鐵騎抗衡。

宋朝的步兵,很難抵抗強悍異族騎兵的大規模衝擊。

宋時刻處於優勢敵人的壓迫下,王朝也就成為一箇中國曆史上比較弱的朝代。

騎兵既然成為配角,那麼刀也就自然黯然失色了。

這一時代,刀開始從騎兵轉為大量裝備步兵。

唐朝時期就出現了步兵使用的陌刀,陌刀主要是對付騎兵的。它長擊短接皆可適用,刀形似劍,雙開刃,前鋒略寬,連柄可長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戰刀和槍的功能,為古代特有的斬馬劍。

陌刀的製造工藝不亞於唐直刀,相當珍貴,是作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

唐代陌刀兵號稱唐朝最富攻擊性的獨特兵種,因要求的苛刻和挑剔,訓練和配備一個陌刀兵的成本和週期,不會比一名騎兵少。

以唐朝舉國之力,也只在天下四大都護府之一安西大都護府,才有軍級的編制。唐軍中的步兵的陌刀如牆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特別是在對抗安息、大食等國的那些輕甲甚至無甲的沙漠輕騎兵的戰鬥中,特別有特效。一刀斬去,基本是人斷馬斷。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 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作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力量,在唐軍的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宋代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大量裝備陌刀和斬馬刀。

輕便的朴刀和紅纓槍成為宋朝步兵的制式裝備,小說《水滸》裡面梁山泊好漢幾乎人人都會使朴刀。

魯智深曾經和史進聯手對付,偽裝成僧道的兩個歹徒。除了魯智深以外,九紋龍史進、生鐵佛崔道成、飛天蜈蚣邱小乙他們三個,都是用朴刀。李逵回家接母親去梁山,意外遇到老虎。李逵殺死幾隻老虎,用的也是朴刀。

至於梁山上武功最強的林沖和楊志第一次見面,也鬥過一場朴刀,雙方不分勝負。

這並非小說誇大,而是宋軍的特點。

唐直刀和陌刀都極好的武器,也有著造價過高,製造週期太長,容易損壞,不易於保養的缺點。

唐直刀由於使用多種製造技術,又要花費鐵匠極長時間打造,售價是很貴的。傳入日本的一些唐直刀都被當做藝術品收藏,不作為實際戰鬥的武器,因為捨不得用。

而唐直刀和倭刀都的表面一層都是低碳鋼,刀在複雜條件下很容易生鏽,必須經常的維護。

我們在很多電影中看到日本武士擦刀,這並非他們在耍酷,而是不這樣不行。養護這些刀還要用專門的植物油、刀鞘等等,費時且要花費很多心血。

造價很高的唐直刀,全部是整體制造,又是包鋼技術,還有個致命缺陷,就是一旦損壞無法修補。

日本武士自己也說過,真正大規模作戰還是要用長槍;用倭刀的話,可能一次格鬥就會損壞刀刃,下面就沒法用了。

唐直刀也是這樣,如果經過一次猛烈的磕碰,刀刃損壞,刀的鋒利程度也就大打折扣,這把刀也就廢了,因為無法修補。

這種昂貴的武器適合作為決鬥武器,並不適合大量作為軍隊制式武器。除非這支軍隊規模很小,或者國家極為強盛,非常財大氣粗。

日本戰國時代初期,兩個普通大名作戰規模通常很小,很多大名麾下的職業武士不過幾十人,最多百來人。這點兵力,讓他們可以從容裝備唐直刀這類昂貴武器。對於高達幾十萬規模的中國軍隊,這就是不可能的。

唐朝時期軍隊數量很多,消滅了宿敵突厥以後,周圍再沒有一個國家敢於和唐對抗,軍隊也就大幅度削減,所以安祿山出動10萬大軍就可以一路殺到長安。

唐軍百分之三十的騎兵,佩戴唐直刀。

唐朝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其富裕程度可謂第一,有大量資金用來裝備部隊。

所以唐直刀有以上的缺點,裝備財大氣粗的唐軍騎兵還是完全可以。

可是,這對於宋軍就不太合適。


薩沙


陌刀是一種超豪華的作戰武器,直接影響後來的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的形成。



陌刀的興起是在隋朝,盛行則是唐朝,是唐朝專門用來對付遊牧民族,尤其是對付擅長騎兵的突厥而裝備的。

我們知道,中原王朝歷來的主要威脅都來自北方(其實今天也是),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有好馬,遊牧民族又是天生的騎兵,騎兵自然強大,而騎兵對於步兵有著天生的優勢,因為騎兵相對於步兵,機動性和衝擊力的優勢實在太大。如果非要具體比喻,騎兵和步兵的比較就相當於今天快速坦克部隊和步兵部隊的比較,你想想騎兵的優勢有多大。



為了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唐朝開始大量裝備這種對付騎兵的武器——陌刀。

陌刀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刀重

一般來說唐陌刀重15斤,唐朝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660克,所以放在今天應該是20斤左右,重刀的劈砍拼刺效果會明顯增強。



二、刀長

陌刀基本是1米3到2米3之間,其中刀柄的長度大概在40釐米左右,這樣,整個刀身的長度就長。長刀對於的防護範圍和攻擊範圍以及劈砍的力度會明顯增強。

三、質量過硬

這也是陌刀的靈魂所在。陌刀製作工藝極為繁瑣,為了對付衝擊力比較強的騎兵,陌刀的質量肯定是要特別過硬,否則即使在騎兵衝擊的時候擊中了對方,陌刀本身也會斷裂彎曲從而失去持續作戰能力。所以陌刀工藝繁雜,保證了其鋒利和剛硬。



騎兵使用陌刀時,藉助馬的速度揮刀,會如砍瓜切菜一般所向披靡。步兵使用陌刀對付騎兵,往往是步兵手持陌刀,拍成整齊的人牆,刀尖衝前,形成了密集而恐怖的刀牆。敵方騎兵衝鋒時,步兵雙手持刀,腰部發力,人刀合一,上砍人首,下砍馬腿,敵兵的衝擊力反而轉化成了步兵的砍殺力,對付騎兵的效果很明顯。

唐朝和日本交流活躍,陌刀的工藝逐漸傳到了日本,發展成了後來的武士刀。宋朝以後,由於工藝簡單,成本廉價,要求比較低的大刀,長矛,長斧更好地裝備了步兵,陌刀逐漸退出並且最終失傳。


真歷史


因為陌刀的用途就是步兵對付騎兵的武器 所以長且重 輕鬆砍馬

《唐六典》記載了唐朝武庫令所掌管的兵杖器械種類:

軍鼓有三種:銅鼓、戰鼓、鐃鼓(後期才出現,替代戰鼓);

金有四種:錞(配合擊鼓)、鐲(傳遞擊鼓力度信號)、鐃(傳遞停止擊鼓信號)、鐸(傳遞開始擊鼓信號);

弓有四種:長弓(步兵所用,桑木製作)、角弓(騎兵所用,用牛筋牛角等筋角製作)、稍弓(即短弓,用於近距離射擊)、格弓(羽毛裝飾的弓,儀仗隊專用);

弩有七種:擘張弩(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伏遠弩;後五種都是射程遠的巨弩;

箭有四種:竹箭(通用型)、木箭(射獵最佳)、兵箭(鐵簇長,用於射穿護身器甲)、弩箭(有羽毛但箭短,用於攻城、決戰的衝鋒式作戰);

刀有四種:儀刀(古班劍,用金銀、羽毛裝飾,用於儀仗隊)、鄣刀(應該是短刀,用於護身)、橫刀(步兵所用之刀)、陌刀(步兵用於對付騎兵的長刀,即古之砍馬劍);

槍有四種:漆槍(短,騎兵所用)、木槍(長,步兵所用)、白乾槍(儀仗隊所用)、樸頭槍(金吾隊所用);

甲有十三種: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均為鐵甲;皮甲,犀牛皮製作;鳥錘甲、白布甲、阜絹甲、布背甲、步兵甲、木甲、鎖子甲、馬甲,由名稱所用物製作;

彭排抵禦陣勢有六種:膝排、團排、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


旗幟有三十二種:

金吾隊所用旗幟:白澤、朱雀、辟邪、玄武四旗;

左右衛隊所用旗幟:青龍、白獸、麒麟、角端、赤熊五旗;

驍衛隊所用旗幟:鳳凰、飛黃、吉利、咒旗、太平五旗;

武衛隊所用旗幟:五牛、飛麟、駃騠、鸞旗、犀牛、鵕鸃、騼七旗;

領軍隊所用旗幟:應龍、三角獸、玉馬、白狼、龍馬、金牛六旗;

威衛隊所用旗幟:黃龍負圖、黃鹿、騶牙、蒼烏四旗;

苣文旗、刃旗;

袍有五種:青袍、緋袍、黃袍、白袍、阜袍;

器用有八種:大角(金吾隊所用)、纛(皇帝親政專用)、鉞斧(上公親征專用,鐵製)、鐵蒺莉、捧(杖)、鉤(用於鉤拉敵船)、鐵盂(軍中煮飯鐵鍋)、水斗(用於打水吃用的水桶)。


從上面可以看出,古代作戰,並非一哄而上,隨便擊鼓就一窩蜂的衝上去砍殺,而是以鼓聲、金聲、號角、旗幟進行傳遞信息信號進行整體配合作戰。

弓、箭、弩、刀、槍、甲都是職業化、專業化的配置。騎兵、步兵都有不同的配置,弓箭、武器,都有遠程、短程兩種不同距離用途的武器配置。


關於陌刀

橫刀的樣式,主要是以日本正藏院收成的金銀鈿莊唐大刀為參照物。見下圖:

陌刀沒有樣式流傳,更沒有出土文物,只能靠後人考據資料和自我想象,但用途非常明確:和砍馬劍一樣,砍馬腿,遏制騎兵的機動和速度。

因此陌刀必須長而且中,一刀下去,馬首、馬腿必斷。如果是力氣更大的,如同晚唐李嗣業一樣:

“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除了砍馬,陌刀還在城池防禦中作為抵禦敵方士兵攻城的障礙物:

“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作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即在敵人爬上城牆時,亂七八糟的長兵器同時插捅鉤拉,瞬間殺幾十人。

用陌刀來督戰,增加威嚴:

“副一人撰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

陌刀的樣式無人知,但陌刀的重量、長度有記錄:

《新唐書 張興傳》

“滄、趙已隱,史思明引眾傳城,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

唐朝一斤是680克,15斤即是10.2千克。

《舊唐書 闞稜傳》:

“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拍刃。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

很多人認為拍刃就是陌刀。唐朝一丈等於3米。

因此,陌刀是長3米、重10KG即20斤的雙刃武器。用這樣的重武器去砍馬腿,很輕鬆砍斷。


陌刀如何對付騎兵

首先要明確,唐宋時期的騎兵,不能像成吉思汗時期的騎兵一樣衝入步兵陣裡的,只能是快速衝殺到步兵殺傷距離衝殺,然後掉頭,讓下一隊進行下一輪衝殺,這是騎兵用槍的情況;如果騎兵用弓箭遠程射擊,陌刀根本就傷害不到騎兵,不能用弓弩進行互射;就算是金朝時有名的重甲騎兵鐵浮圖,也沒有騎馬衝殺入步兵陣型裡搏殺的記錄,而是騎馬到步兵陣前不遠處,下馬結隊逼近搏殺。

在遼朝遼軍作戰騎兵200到500人為一隊的騎兵從四面反覆衝殺,從來沒有衝進步兵陣中搏殺的記錄。

因此,陌刀是在騎兵用漆槍短距離衝殺步兵才能用到。陌刀的長度3米,騎兵的漆槍本身就比步兵用的木槍短,因此陌刀能夠在騎兵還沒有進入擊殺步兵的有效距離之內,即可砍馬,卸除騎兵的衝擊,進而擊殺騎兵。

在《唐會典》裡還記載了陌刀手還兼任弩手的情形:

“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遠程弩射,近程陌刀,在步兵陣前一字形排列,護衛步兵免受騎兵衝擊。這才是陌刀最主要的野戰用處。因為騎兵的波浪式的反覆衝擊,因此有足夠的時間收取陌刀,整理陣型。


網上給出的陌刀樣式

拿著陌刀的騎兵——拿這麼重的東西,衝殺兩次,人不累,馬也累了。武器用途都搞錯了:

同樣來自宋代畫家李公麟所畫《郭子儀免冑圖》的:這是騎兵武器,不是用來砍馬的刀,再說這個樣式武器,拿來做騎兵衝刺更方便,傷害更高——被衝擊上基本上沒有生還可能:

下圖是明代御林軍長刀,用來砍馬腿的話,就過於輕便不夠厚重,應該不是陌刀樣式:

人渣嘯西風網友自己製作了一把雙刃、2.6米長、7kg重的刀,是否陌刀,大家自行判斷:


綜述

從《唐六典》、《唐會要》等資料可以看出,在唐朝時,騎兵和步兵已經有兵種、武器、器甲的專業化和職業化。這應該是募兵制到來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3米長、10kg重的陌刀,在對付波浪式衝擊騎兵,可以有效在騎兵擊殺步兵前進行砍馬,然後由身後拿橫刀的步兵上去補刀擊殺倒地騎兵。

用長槍刺騎兵,一有長槍在馬匹衝擊力下折斷、二刺中後難以拔槍,相比之下用陌刀砍馬,一武器不會折斷,可反覆使用,二不存在刀陷入馬身體內拔不出來,因為砍馬腿非常輕鬆。

至於到南宋時韓世宗、岳飛時的背嵬軍,用的是重斧,原因很簡單——金兵的重甲騎兵,是沒有辦法用陌刀砍斷的,因為有護甲。必須要用更具有破甲能力的斧頭。砍不斷,也可以用衝擊力擊斷馬腿。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說到大唐,很多軍迷們自然就會想到陌刀。一說陌刀為騎兵的剋星,刀刃鋒利無比,唐軍在這種神器的加持下基本上掃蕩了周邊的各個勢力,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但是因為沒有實物的出土,對於陌刀的形制,只能是根據史料文獻的記載去推測。


根據指紋烽火工作室和中國知網的一批冷兵器學者的最新考證,陌刀不是想冷兵器大揭秘裡面的形制那樣。此前陌刀的形制參考的是宋代的掉刀,也就是三尖兩刃刀的前身,出處是《新唐書·闞稜傳》裡面的“拍刀”。而最新的研究認為,陌刀應該出現於713-714年的開元年間。而陌刀應該是一種長度超過1.6米的雙手長刀,因為過大,陌刀被士兵扛在肩上行軍。關於其使用的文獻記錄,多少弓弩手裝備,也就是說陌刀通常是給弓弩手使用的近戰武器,而弓弩手講究武器輕便,這預示著陌刀不會很沉,故而威懾性大於實用性。



根據這個推斷,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陌刀是騎兵剋星了。在漢唐時代的弓弩手,往往是訓練最為嚴苛的兵種,因為箭術訓練的成本很高,需要至少三四年才能出來一個百步穿楊的神射手。對於這樣的寶貝,如果不能近戰保護自己,那麼很容易就讓帝國吃了大虧,因此弓弩手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訓練近戰技巧,故而和其他兵種相比,手持陌刀的弓弩手在面對騎兵時,要比其他兵種有著更好的心理素質,因而也能更多的擊殺敵軍。


再有就是從初唐到中唐,騎兵多為中型騎兵,在當時全世界的具裝騎兵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唐軍的敵人:突厥、回鶻、吐蕃、大食多是輕騎兵和中型騎兵,因此陌刀可以有效的傷到人或馬匹。而晚唐開始,藩鎮割據嚴重,唐王朝皇權盡失,腹地軍閥之間相互混戰,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崛起,在中國消失了兩個世紀的具裝騎兵重新流行了起來。所謂具裝,就是人馬身披重甲,面對這樣裝備的敵人,陌刀顯得毫無招架之力。因此本來裝備就不多的陌刀直接退出了戰場,取而代之的是便於破甲的長柄刀、大斧和鞭、錘、鐧。



但是我認為陌刀並沒有就此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是進化成了另一種武器。從長度來看,宋代的扎馬刀和陌刀長度相近,而且用法也應該差不多,都是精銳重步兵上前砍馬腿,不同點在於扎馬刀略帶弧度,使得殺傷力比前代長直刀更為強悍。因而我以為,扎馬刀就是陌刀進化出來的武器,只是我也沒有什麼考古根據,只是線索聯想罷了,不知各位看客怎麼想?


火器工坊



陌刀刀刃三尺,刀柄四尺,二十多斤重,絕對不可能是細長的,刀柄底部有鐵錐,反過來可以刺後面的人,最重要的是防禦時可以插入地裡,組成刀陣阻攔騎兵。

唐代最負盛名的兵器,“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陌刀之名屢次出現於《唐六典》、《舊唐書》、《通典》、《太白陰經》、《武經總要》等古籍中。


名將李嗣業以擅使陌刀而彪炳史冊——“擋嗣業刀者,人馬俱碎”寥寥數字,生動地描繪出了李嗣業高超的武藝與陌刀巨大的威力。但頗為尷尬的是,現代人並不清楚陌刀的真容——由於缺乏有力的考古證據與出土實物。陌刀的真正形制,一直是古代軍事愛好者所爭論的熱門話題之一。

另外我們可以參考《新唐書•卷二十三》中的一段記載:“第一麟旗隊,第二角端旗隊,第三赤熊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戎服,被大袍,佩弓箭、橫刀。

闞稜,齊州臨濟人。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拍刃(就是陌刀),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舊唐書•卷六十》

行儉行至朔州,知蕭嗣業以運糧被掠,兵多餒死,遂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齎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人援車,兼伏精兵,令居險以待之。——《舊唐書•卷八十八》

賊徒多醉,光遠領百餘騎持滿扼其要,分命驍勇持陌刀呼而斬之,殺賊徒二千餘人,虜馬千疋,俘其渠酋一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五》

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

滄、趙已隱,史思明引眾傳城,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三》

從上述的文字可以看出陌刀是一種兩面開刃、全長一丈左右、因全鋼鐵製故比較沉重的長刀,供單兵使用。而且在戰陣中,陌刀還經常和長柯斧一起使用,可以推斷兩者的使用有著類似或互補的作用。而且所有記載中,都突出的描述了陌刀驚人的劈砍能力,這種武器對於騎兵是有很大殺傷力的。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為什麼說唐陌刀是騎兵的剋星呢?

一般說來步兵遇到騎兵!非常吃虧!步兵遇到騎兵打不過!打不過不說,還跑不過!但是唐代的陌刀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因為唐朝的加工工藝和材料發生了變化!陌刀的砍殺效果非比尋常的厲害!



當唐朝步兵遇到敵方騎兵以後!不管你是輕騎兵也好還是重騎兵也罷!來了就是砍!因為陌刀太過鋒利!一般都是連人帶馬一起砍!經常是一刀下去,騎兵的人和馬都被砍成兩半!就是馬沒被砍成兩半,也是砍的奄奄一息!馬這種動物有靈性!一看同類死這麼慘!要麼是受驚逃跑,要麼就是止步不前!被這種刀都嚇壞了!



陌刀的鋒利和砍殺效果太強!相傳後來流傳到日本!日本又根據陌刀的加工方式進行了改進,後來才有了名揚天下的武士刀!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富盛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前些天寫的一篇"大唐陌刀的前世今生\

河東三叔


陌刀的故事是唐史謠言中比較知名的一個,其實直到今天,陌刀的形制究竟是什麼樣子,仍舊是莫衷一是。

不過,如果我們回到史書的位面,而不是網文臆想的位面, 就能夠發現,陌刀絕不是什麼騎兵裝備,那些吹牛b說大唐騎兵在馬上使用陌刀的,都是二把刀。

《唐六典》卷十六: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舊唐書》:

“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唐六典》是唐朝官修的政書,其點明本朝的兵器的來龍去脈,肯定比後人胡扯更靠譜。

而看《舊唐書》,裡面說到天寶初年,李嗣業到安西,當時各軍才“初用陌刀”,說明這玩意兒使用並不普遍,屬於“奇門兵器”。

後面說李嗣業肉搏,人馬俱碎,確實挺嚇人,後面是前軍之士盡操長刀,如牆而進,也就是成排向前。

也就是說,平安史叛軍時,安西軍已經有一定的建制在使用長刀了,而如牆而進,結合是步兵,其實就是步兵方陣的突擊隊。這一點,和《通典》中記錄《李衛公兵法》很像:

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其實這裡就是弩手作為突擊隊,在射擊之後,利用弩箭火力的停止作用,在敵人陣列混亂時,用陌刀、棒等長兵進行短促突擊。

李嗣業的時代,已經不再是《李衛公兵法》的時代了,過了幾十年,唐軍的編制也因為廣泛募兵,而走向了專業化,比如步軍和馬軍的分衙,作戰時的純隊組合,都與李靖時代帶領臨時召集,再訓練三個月的行人更專業。

不過有一點共同的就是,陌刀在唐代兩個時代的軍事系統裡,都是作為突擊兵器使用,絕大部分的步兵,使用的仍然是步槊。

其實熟悉冷兵器時代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長刀的使用,要求很高的武藝和體力,屬於強力單兵,也稱選鋒的愛好;而組織化地穩固對抗,長矛的整齊擊刺,對於重甲目標,也一樣是噩夢。

因為弓箭射在身上,是否破甲還是個小概率問題,刀砍在甲上,殺傷力也是小概率問題,而長矛結結實實捅在身上,哪怕是鐵質重甲,傷亡就是個大概率問題了。


劉三解


陌刀可以威懾騎兵,但並不是騎兵剋星。

很遺憾,通過查找歷史資料,預想中全軍齊持陌刀斬敵馬破陣的場面只是想象。

先談結果——陌刀主要是用於近戰肉搏,對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據《唐六典》記載,陌刀就是長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說的斷馬劍。最著名的李嗣業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隨高仙芝出征中亞建功立業。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安西都護府戰亂頻繁。那時各軍剛開始用陌刀,大家都覺得李嗣業最為精熟。

安祿山造反之後,李嗣業接受肅宗的命令,反擊盤踞長安作亂的叛軍。叛軍大將李歸仁率騎兵隊衝擊唐軍,把唐軍打的陣形大亂。危機時刻,李嗣業挺身而出,之見他脫去鎧甲戰袍,袒露上身,手執陌刀站在陣前大喊。叛軍衝來,李嗣業正面迎敵,衝入敵陣。他把擋自己面前的敵人騎兵連人帶馬砍的粉碎,一直斬殺了十多個敵兵,總算穩住了軍陣。唐軍士兵見狀,士氣大振,都拿著陌刀衝鋒,像石牆一樣推進......

該戰勝利之後,竟然斬得6萬敵軍首級,長安也被收復。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舊唐書》:“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這段歷史片段看著很是熱血,然而,這裡更多表現的是李嗣業的個人勇武。排除文學性的描述,並不是正規對抗騎兵的專業戰法。除此之外,其他史書裡再也看不到陌刀“如牆而進”的記載。由於是孤證,很可能只是李嗣鄴部下當時一時之舉。


反觀其他資料,陌刀主要用於督戰隊,城防武器,弩手自衛武器。

可見陌刀主要是由“花裝”(攜帶多種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禦之用。

督戰隊自不必說,陌刀的強度斬個把人根本不是問題。守城時,陌刀因為長度和尖利的鋒刃可以發揮最大作用,讓敵兵難以接近城頭。攀上城牆個少量敵兵也很容易被長度佔優勢的陌刀壓制。至於五十人隊的步兵一齊並排手持陌刀的場面很是威武,但考慮到大約20斤的重量,揮舞不易,會降低士兵們的行動能力。所以用於弩箭齊射,敵人靠近以後近距離突擊。這樣保存了士兵體力,才便於發揮近戰的威力,便於破壞敵人的進攻隊形。

《通典》隊副一人,於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
《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通典》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沒有最強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適的使用場所,因地制宜,因敵制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