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後宮是怎麼晉升的?

瀚海說史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專制帝制政權,為少數民族政權,其後宮制度既繼承了歷代後宮的一些成規,也有深厚的本民族特色,到乾隆年間,清朝宮廷制度已趨成熟完備。

清朝皇帝和歷代帝王一樣,擁有數目龐大的后妃,而這些后妃之間又被嚴密的等級分成三六九等。根據清宮的制度規定,清朝後宮共分為這麼八個等級: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答應和常在無定數。而最低等級的常在下面,還有很多沒有名分的官女子等。

這些后妃各自依據不同的級別享受著不同的待遇,而這個待遇差別可以說嚴格到了頭髮絲。每個後宮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都滲透著等級思想,甚至連喝茶的杯子顏色都有不同的講究。比如清朝後宮的薪水待遇,皇后每年年薪為一千兩,而最低等級的答應才三十兩,相差達到了數十倍。在這種逼仄的環境下,妃子們想升職獲得更好的待遇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清朝後宮有什麼升職途徑呢?

孃家有後臺背景的,天然起點高

清朝後宮比較注重后妃出身,后妃們如果家世比較好的話,一般起點都會相對比較高。比如乾隆的舒妃葉赫那拉氏,她不僅是重臣明珠之後,她的姐姐就是乾隆小舅子傅恆之妻,因此舒妃入宮不久就迅速被封為嬪。

另外一種有後臺的后妃,就是所謂的帶有政治聯姻色彩的特殊后妃,比如清朝初年的滿蒙聯姻,蒙古來的女人在清朝後宮地位最為強勢。乾隆年間雖然蒙古后妃已經沒有了影響力,不過他為了安撫回部,也納過一個回部妃子容妃和卓氏,容妃在乾隆那裡也頗受禮待。

至於那些出身卑微又沒來歷的後宮,比如沒有家世的小宮女們或者被皇帝偷偷弄進宮的漢女們,就得從最底層的答應之類做起,不受寵的甚至連名分都沒有。

為皇室生兒育女的,母以子貴,會得到晉升獎勵

皇帝廣納後宮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綿延子嗣江山萬年,所以後宮妃嬪們一旦生育,尤其是生育了皇子,自然會得到升職等獎勵,這種晉升途徑是最無可質疑的。比如乾隆的長子定親王永璜的生母是乾隆早年的侍妾富察氏。富察氏早亡後被追封為妃,後來乾隆又因為她是長子生母,追封其為皇貴妃。而乾隆最喜歡的兒子之一五阿哥永琪,他的生母愉妃其實並不受乾隆寵愛,但因為五阿哥的緣故,愉妃穩居後宮妃位,並得到乾隆和其他后妃們的尊重和禮待。而最有趣的則是乾隆十公主的生母惇妃,她因為生育了乾隆最小的孩子,母以女貴被封為妃。

蒙受皇帝寵愛的後宮,會被超拔提拔

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本質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偏愛,皇帝對待後宮們自然也有偏心的時候。一旦他有特別中意的後宮人選,那麼這個妃子自然是中彩了。像道光帝特別偏愛孝全皇后鈕祜祿氏,她入宮就封為嬪,三個月後封妃,一年後十七歲的全妃就超越後宮中所有的老人,被超拔封為貴妃,後來又晉封為皇貴妃,直到成為皇后。孝全皇后在後宮升職的速度可謂坐火箭,這一切當然源自道光皇帝對她的喜愛。

活得長久的後宮們,可以通過熬資歷晉升

清宮中並非完全的弱肉強食,有時也會有點人情味。跟隨皇帝長久的妃子們,即使不受寵愛,但到了一定資歷年限之後,皇帝或者嗣皇帝也會為她們升職,給與她們體面和光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的婉貴妃陳氏。陳氏是乾隆潛邸時期的侍妾,乾隆登基後封為常在。乾隆並不喜歡她,因為和她同期的潛邸侍妾,比如高氏、蘇氏和金氏等,最後都成了皇貴妃,而陳氏則每次都是乾隆看在舊人的面子上勉強晉封,十幾年後她封到婉嬪,從此長居嬪位達四十六年。

但陳氏擁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她一直熬到乾隆禪讓皇位,乾隆這時終於把已經七十多歲的婉嬪封為婉妃。嘉慶年間,嘉慶帝又將她晉封為婉貴太妃,這時她已經八十多歲了。婉貴妃最終活了九十二歲,比乾隆還長壽。

清朝後妃們的升職途徑大體如上,雖然後宮中有不少的幸運兒並創造了各種傳奇故事,比如令妃、慈禧太后等等,但這些上升的空間都非常狹窄而且門檻高,後宮的后妃們始終是受到嚴厲壓迫而且生活苦悶的,真正能舒心過完一生的後宮少之又少。


美映椒房


進宮看背景

和大國企一樣,要想拿到清代後宮的編制,首先要看背景,看娘娘您路子夠不夠硬。

觀清一代,絕大多數后妃都來自顯赫之家,並且是選自上三旗八旗女子。清朝的后妃大部分來自滿族和蒙古族, 以及一些漢軍八旗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女子。而一般民間女子尤其是漢族女子是不可能進皇宮,亦不可能封為妃嬪的。



看過各種“孝莊xx”“xx順治”的同學想必也知道了,清初統治者所制定的“滿蒙聯姻”政策, 主要是由於清初的政治形勢和滿清習俗決定。想要征服和控制一個地區,最簡便又不流血的方法就是和親。於是清初大力和蒙古聯姻,既保住清的大後方又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

故清初,大部分的后妃都來自蒙古,如大清冊封的第一位皇后———太宗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懿靖大貴妃、康淑惠妃、世祖廢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等都是來自蒙古,並且都是來自一個氏族—博爾濟吉特氏。當時,一個家族出了三位皇后,可謂是顯赫一時。



後來,清已經在中原獲得了統治權。這時,通過選秀,特選取有功大臣之女、將軍之女或妹、各地封王的格格等,充實後宮,廣誕皇子皇孫,為清王朝的千秋萬世做貢獻;又可以通過選秀與大臣聯姻成為“親家”,使得大臣更加忠心為朝廷賣命。



此種制度不同於明代選秀。 明代恪守明太祖的規定:“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 必選良家女子而聘焉, 戒勿受大臣所進, 恐其食緣為奸,不利於國也”。故代除明成祖徐皇后出身顯赫之外,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其餘均來自下層之家的女子。在清朝,出身不好想進入後宮並得到很高的位份,可以說是痴人說夢。



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傳說在雍王府門口賣豆漿的甄嬛,能夠一路通關當上太后,實屬奇蹟;而她的兒媳婦兒令妃,內務府包衣出身,也能過五關斬六將,最後搖身成為嘉慶帝的生母,也是清代後宮自主創業,殺出一條血路的大魔頭。



升職熬資歷

清代後宮中等級森嚴,皇后身為國母,與妃嬪既是妻妾關係,又是君臣關係。在等級和禮儀上有著嚴格的區別,妃殯見皇后和見皇帝一樣必須行臣妾之禮。

所以在《延禧攻略》裡,富察氏第一次對高貴妃發飆,說的話就是:“高貴妃真心急,我還沒來就急著走。”正是在用這個規矩壓制她。



不同於新式互聯網公司都在追求扁平化管理,經理和員工也都是坐在一起辦公,國企更強調地位差異、等級制度。而在清朝後宮這種典型“國企”,自然也不會出現公司常有的薪資倒掛現象,資歷、地位與薪資待遇強掛鉤。


但這樣僵化的制度也有好處。就是即便你沒有真性情讓皇上好奇生真愛,也沒有豔冠群芳以色侍人,更沒有宮鬥手段800招。每天就是佛系打卡混吃等死,照樣能夠混到普調級別。每逢遇到大升職機會,按部就班就能升職加薪。拿固定工資,有過節福利,確實是一份不錯的鐵飯碗。





史說清宮


簡單來講,基本都第一步,通過選秀進宮,入宮後,封為,答應,常在,貴人,其中之一,地位低賤的宮女受寵可能會被封為官女子。

滿清後宮的等級是這樣分配的

皇后,皇貴妃(1位),貴妃(2位),妃(4位),嬪(6位),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最後這四個無定數,可多可少。而這些所有的妃子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儲秀宮。

這些後宮等級制度,是在看康熙時期確立的,順治和入關前的後宮制度不怎麼完善,還有福晉,格格這些稱呼。

在後宮等級制度裡,皇貴妃比較特殊,日常基本不設皇貴妃,一般都是在死後追封,活著封為皇貴妃的,一般也都是在某些皇上寵愛的貴妃或者妃子患了大病,即將薨逝的時候封為皇貴妃。而這些皇貴妃,基本上都是在受封幾日或半月內便薨逝了,比如雍正帝的敦肅皇貴妃年氏,便是在臨死前被封為皇貴妃,受封幾日後便薨逝了。

滿清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皇后在世便冊立皇貴妃的只有兩次,一次是順治帝的董鄂皇貴妃,一次是乾隆帝的令皇貴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魏瓔珞。因為皇貴妃權力極大,位分也極其尊貴,皇后在位,設立皇貴妃,等同架空了皇后。

而這兩位皇貴妃設立後,皇后的命運都特別慘,順治帝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後來倍廢為靜妃,這是滿清入關後的唯一一次廢后。乾隆帝的繼後輝發那拉氏,斷髮後,雖未被廢除皇后封號,但是皇帝收回了他的妃,貴妃,皇貴妃和皇后的四份冊寶,只給了她兩名侍女(這是最低的答應的待遇),這是不廢而廢。

滿清後宮,可以說都是關係戶,除了部落聯姻,其他所有的妃子幾乎都是各大臣家參與選秀進宮的,平民百姓想進後宮幾乎不可能。

所以在滿清後宮想晉升,關係很重要,而隨著滿清中央權力的集中,皇帝權力不斷加大,最終達到了封建時期皇帝權力的高峰,這時候,受寵便是最重要的了,如果你足夠受寵,整個孃家都會被皇帝抬旗,地位後來者居上也是經常的。

附圖為滿清賢后,乾隆帝的富察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