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沒有盟友?

印度為什麼沒有盟友?

在現實生活中,印度有朋友,卻沒有盟友!難道是印度做人太差,結交不到盟友?那倒不是。其實,無論是在西方世界,還是在不結盟運動組織裡,印度的人員都蠻不錯的,從印度萬國造的武器來源就可以看出主要的西方國家對印度不僅不設防,還極力拉攏,還是很受歡迎的。既然如此,印度為什麼沒有盟友呢?無論美國、俄羅斯,還是英國、法國、德國都有或多或少的盟友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在冷戰時就確立了不結盟的理念,以及印度自認為是世界大國,不需要通過結盟,拉幫結派也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印度獨立後,基本承襲了英國的政體,是一個議會制的共和國,加上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被西方熱捧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同時,印度與北方強鄰爆發國戰爭,相當於給西方繳納了投名狀——永遠不會與對方結盟,即使做好朋友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使西方對印度十分放心,同時,西方也普遍把印度視作牽制、遏制其北方強鄰的戰略棋子。因此,印度得到了西方朝野的普遍好感,基本上都把印度視為潛在的自己人。

印度為什麼沒有盟友?

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印度是極有機會與西方國家結盟的,但沒有這麼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奉行不結盟的理念與政策。不結盟這個名詞是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率先提出來的:1954年,尼赫魯在斯里蘭卡在演講中提出了不結盟的政治理念。而他的這個政治理念的靈感與理論基礎則來源於北方強鄰首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美蘇爭霸,世界籠罩在冷戰的鐵幕下,小國、弱國舉步維艱,世界呼喚美蘇之外的第三勢力的出現。尼赫魯恰逢其時地將他的不結盟的政治力量推廣開來,1956年7月,他與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舉行會晤,達成了創立不結盟運動的共識,發表了“反對吧世界分為強有力的國家集團”的宣言。四年後,在紐約參加第1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加納總統恩克魯瑪加入其中,與這三位不結盟運動的大佬磋商不結盟事宜。

1961年9月,印度、南斯拉夫、埃及、印尼、阿富汗作為發起國,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了不結盟運動的第一次首腦會議,共有25個國家參加,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成立,使之成為冷戰時代美蘇兩霸之外的第三個勢力。

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霸權主義的原則,受到了亞非拉三大洲的許多國家的歡迎,隨著時間的流逝,規模越來越大,現有120個成員,是一個鬆散的有著較大影響力的國際組織。

印度為什麼沒有盟友?

不結盟運動的宗旨與原則基本體現了尼赫魯的政治理念與主張,而尼赫魯的不結盟理念與主張而脫胎於北方強鄰首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埃及的衰落,不結盟運動的“三駕馬車”中只有印度的國力蒸蒸日上,影響力也在不斷上升,印度早已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

不結盟的政治理念與主張,也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這就是印度在西方世界廣受歡迎,卻沒有與任何西方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締結同盟的根本原因。從西方的同盟理念、主張與體系來分析,處在同盟體系的國家都會犧牲或多或少的國家主權,以及獨立自主的原則,當然,同盟體系的領袖除外,比如美國、俄羅斯,都是各自的同盟體系的老大。

印度不與其他國家締結同盟的一個次要的原因便是印度人一向自視甚高,在冷戰時代,印度認為自己是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強國。現在,印度人覺得自己在看得見的未來是僅次於美中的世界第三強國,是多級世界的重要的一極,用不著去跟誰結盟,即使俄羅斯他也看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