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城保衛戰中,數百漢軍為何能頂住兩萬匈奴軍隊的進攻?

郭-小-妖


前哥回答。

疏勒保衛戰,是發生在東漢時期的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幾百名漢軍不但打敗了兩萬餘名匈奴人的瘋狂進攻,而且還誕生了三個著名的典故:十三將士歸玉門、耿恭拜井、“壯士飢餐胡虜肉,談笑渴飲匈奴血”。

在這場持續近一年的慘烈戰役中,漢軍之所以能夠打敗佔據據對優勢的敵人,關鍵在於總指揮耿恭過人的膽識和智謀,以及全體守城將士們鋼鐵般的戰鬥意志。


一, 戰役背景


公元前60年,西漢將匈奴勢力趕出西域,並首次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統一管理西域三十六國,西域從此納入漢朝版圖。王莽篡位末年(公元23年),西域大亂,都護李崇沒於龜茲,匈奴乘機再次統治西域。東漢光武帝建武21年(公元45年),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劉秀考慮到國家剛從戰亂中走出,百廢待興,因此沒有準許。漢明帝永平17年(公元74年),漢朝軍隊收復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恢復西域都護府設置,任命陳睦為都護,耿恭為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薩爾),任命關寵也為戊己校尉,駐守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每地各設戍卒數百人。北匈奴不甘心失去西域,兵分三路,向陳睦、關寵、耿恭發起了進攻。

一場名垂史冊的大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二 , 戰役經過

疏勒保衛戰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金蒲城之戰。


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北匈奴左鹿蠡王率領兩萬騎兵進攻車師。耿恭派司馬領兵三百救援車師,途中遭遇北匈奴主力,拼死力戰後全軍覆沒。北匈奴攻陷車師後,隨即攻打耿恭駐守的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薩爾)。

這時金蒲城中官兵僅有數百人,形勢危急,耿恭親自登城指揮作戰。耿恭把毒藥塗在箭上,傳話給北匈奴人說:“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於是用硬弩射擊匈奴人。匈奴人中箭後,看到傷口像沸水一樣翻湧,“虜中矢者,視創皆沸”,十分震驚。當時正好狂風大起,暴雨如注,耿恭乘機進攻,匈奴人死傷慘重。匈奴人十分驚恐,相互說道:“漢兵神,真可畏也!”於是解圍而去。

第二階段:疏勒之戰。

永平十八年(75年)五月,耿恭估計北匈奴還會捲土重來,疏勒城城牆堅固,而且城下有河可作水源,因此決定退守疏勒。七月,北匈奴大軍果然再次來攻。耿恭招募幾千人出擊北匈奴,匈奴騎兵逃散,跑到城下斷了耿恭的水源。

西域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居民多取河水飲用。水源被斷後,耿恭並沒有慌亂,他立即指揮士卒在城中挖井。結果挖了十五丈深,還是沒見到水。這時官兵們口渴難忍,只能擠榨馬糞汁來飲用,“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仰天長嘆:“聞昔貳師將軍(李廣利)拔佩刀剌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於是整理衣服向井拜了兩拜,替將士們祈禱。過了一會兒,水柱噴出,眾人齊呼萬歲。耿恭命人在城上潑水,故意讓匈奴人看到。匈奴人感到很奇怪,認為是神明在暗中幫助漢軍,於是領兵撤退。 後來,中國象棋有一個殘局就叫做“耿恭拜井”,即來源於此。

仗打到六月,在北匈奴的第二路進攻下,西域都護陳睦全軍覆沒,北匈奴的第三路進攻也將關寵的柳中城團團包圍。

仗打到八月,漢明帝去世,舉國哀悼,漢朝無暇西顧,因此沒能及時派出援兵。於是車師再度反叛,和北匈奴一道再次猛攻耿恭。耿恭激勵將士,繼續奮力抵抗。碰巧,車師后王夫人的祖先是漢人,就暗中向耿恭通報車師的軍情,又偷偷供給漢軍糧食。又堅守了幾個月後,漢軍糧食耗盡,就把皮革做的鎧甲弓弩放進水裡煮熟了,充當食物。

耿恭和士兵以誠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士卒全無二心,但死者日漸增多,這時只剩下了數十人。北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絕境,想招降他,就派使者去遊說耿恭:“你如果投降,單于就封你為王,賞你美女為妻。”耿恭假裝同意,引誘匈奴使者登城,親手把他殺死後,又在城頭架上火堆,把匈奴使者的屍體放在火上烤,“(耿)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北匈奴單于大怒,增兵圍城,但依舊無法攻破城池。到了宋朝,岳飛根據這段典故在《滿江紅》中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壯士飢餐胡虜肉,談笑渴飲匈奴血”。

這時,關寵上書朝廷請求援兵,剛即位的漢章帝採納了司徒鮑昱的建議,派徵西將軍耿秉屯守酒泉,派酒泉太守秦彭帶兵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建初元年(76年)正月,秦彭進攻車師首都交河城,斬首三千八百人,俘虜三千餘人。北匈奴驚慌逃竄,車師再度降漢。不久,關寵去世,將領王蒙打算引兵東歸。

耿恭的部下範羌正好在王蒙軍中,他堅決要求援救耿恭。王蒙和眾將膽怯,就分兵兩千交給範羌。範羌帶領這兩千人馬,踏著一丈多深的積雪晝夜兼程,趕到疏勒時已經精疲力盡。在漆黑的夜裡,耿恭等幾十個人突然聽到城中有人馬喧譁之聲,以為北匈奴援軍又到了,十分震驚。範羌從遠處向戰友們大喊:“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將士又驚又喜,齊聲高呼萬歲。打開城門後,眾人相擁而泣。次日,耿恭他們便同援軍一道返回洛陽。北匈奴派兵沿路追擊,漢軍且戰且走。從疏勒城出發時,耿恭和及部下還有二十六個人,沿途不斷死亡,到三月抵達玉門關時,只剩下了十三人。由於長期的艱苦戰鬥和食物缺乏,這十三人衣衫襤褸,形容枯槁。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十三將士歸玉門”。

三,戰後榮譽

中郎將鄭眾派人為耿恭等十三人沐浴更衣,安排食宿,並上書朝廷:“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耿)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耿恭等十三人到了首都洛陽後,司徒鮑昱奏稱耿恭氣節超過蘇武,應予封賞。於是拜“耿恭為騎都尉,以(耿)恭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

結語

疏勒保衛戰的忠勇、慘烈和艱苦卓絕,都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這場戰役,打出了大漢帝國的赫赫國威,打出了漢朝軍人的錚錚鐵骨,他們的英名足以永留青史,光耀千古!而此時的北匈奴已是強弩之末,僅僅十五年後(91年)就被漢朝大破於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從此滅亡。


前哥說歷史


你好,如果你說數百軍隊打敗兩萬敵軍,我是不會相信的。但如果是數百軍隊在守城戰中頂住兩萬敵軍的進攻,我覺得是可能的。關於在疏勒城中,數百漢軍能夠頂住兩萬匈奴軍隊的進攻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守軍依靠城市,戰備優良。我們都知道,在一場戰爭中進攻者起碼要以守城軍隊數倍的兵力方能拿下。在疏勒城戰爭中,漢軍還依靠一種神秘武器——弩機,取得了戰術優勢。這種弩機射程遠,殺傷力強(據說箭頭浸有毒藥),使“匈奴震怖”,有效地滯緩了匈奴的突擊力,而箭頭中的毒藥使匈奴士兵中箭後傷口潰爛,全軍恐懼。



2:依靠自然的力量,巧擊匈奴。在戰爭中,匈奴斷絕水源,圍攻疏勒。耿恭親率士卒掘井,得泉水湧出,匈奴人以為神助,再次引軍退去。

3:堅持不懈的內心信念。在保衛戰中,漢軍統帥耿恭身先士卒,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更是鼓舞了士氣,以致在戰爭中,將士們都拼命死守,直到最後一刻。



4:匈奴軍隊不精於攻城戰,在戰爭中有所保留。匈奴是遊牧民族,士兵多是騎馬作戰,並不熟悉攻城戰,在戰爭中也沒有一開始壓上全軍,反而被漢軍利用,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到來。

5:援軍救援及時。在保衛戰後期,酒泉太守段彭率兵攻破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交河故城),北匈奴掠走,車師前國降。原耿恭軍吏範羌自請率2000人至疏勒城迎救耿恭等。耿部尚餘26人,至玉門關者僅13人。所以可以說援軍的到來十分及時,不然疏勒城危險。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交流。


蘑菇雅說


“疏勒城200勇士”---中國版的斯巴達三百勇士

軍人戍疆守土的職責使命

對漢王朝的絕對信任

支撐著他們以兩百人兵力對抗匈奴兩萬精銳長達 半年之久,最後僅13人生還,這相對斯巴達三百勇士有過之而不及



此次疏勒城保衛戰,在長達半年多的圍城中,由耿恭率領的這支部隊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支撐到了最後,創造出了“十三將士歸玉門”的英雄壯舉。


疏勒城保衛戰是發生在東漢
安西都護府的一場戰鬥,堪稱中國版的“斯巴達三百勇士”和“拯救大兵瑞恩”,可惜不為國人所知,具體戰鬥情節篇幅較長,有感興趣者可一起討論,現截取部分:

這場歷時9個月的疏勒城保衛戰可謂慘烈無比,因為匈奴人在圍城時便截斷了水源,耿恭部在缺水之下,甚至“笮馬糞汁而飲之”,沒有糧食後就煮皮甲和弓弦獸筋充飢。數月之後,士兵“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但沒有一個人對此有什麼怨言。 匈奴人曾以高官美女誘耿恭投降,耿恭卻只是殺死匈奴使者作為回應,其實在這個時候耿恭部只剩下了幾十個人,沒人知道他們是怎樣的堅持到漢軍援兵的到來。在最後被救援的漢軍接出疏勒城時,耿恭部只剩下26人,後來在撤退途中還不斷有人死去,到達玉門關後,只剩下了13人。

木子夏錦論史


漢朝是華夏民族形成民族認同的關鍵時期,兩漢長達400年的鐵血鷹揚,開疆拓土,打下了中華版圖的基礎。“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句漢宣帝時擊破匈奴,收降西域後立下的《定胡碑》上的銘文,生動地詮釋了漢朝的“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凌厲氣勢。

漢王朝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周邊四夷五胡,對建立在秦末農民起義造成的廢墟上的漢王朝沒有多少畏懼之心。在白登之圍中一雪以往數百年來被中原勢力壓制的匈奴人,成為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建國初期國力最為貧乏的漢王朝長達60多年揮之不去的夢魘。為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安全,防備外來侵犯,漢王朝的知識精英階層對邊防問題高度重視,不少政治家、軍事家針對不同的政治經濟形勢,審時度勢,在豐富多彩的軍事實踐中,曾提出或運用過許多具有時代特徵的邊防戰略思想。

(北伐匈奴後的西漢疆域)

晁錯曾經寫過《言兵事疏》,對漢匈之戰見解獨到,深刻地分析了漢匈之間的優劣,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對漢朝的邊防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匈奴騎兵)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他羅列了匈奴騎兵的三個優勢:戰馬、騎射、耐苦戰。那麼,漢朝士兵的優勢呢?他繼續寫道。

“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晁錯論述了漢朝軍隊的五個優勢:戰車、勁弩、紀律、堅甲、近戰。

其實,在漢武帝做出全面反擊匈奴的決策之前,漢王朝的軍隊已經具備擊敗匈奴人的力量了,打了大勝仗,卻草原民族太窮,所以打仗都成了虧本買賣。漢武帝時,朝廷反對與匈奴全面開戰的官員的理由,即是與匈奴作戰,就好比跟自己的影子作戰一樣。漢武帝力排眾議,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的對匈戰爭,徹底粉碎了草原遊牧帝國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夢想,還打出了“一漢抵五胡”的戰鬥力自信。陣斬匈奴郅支單于的陳湯,將其傳首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他說:“以前胡人士兵五人才能抵上一個漢帝國士兵。因為胡人兵刃樸鈍,弓箭質量不好。現在聽說他們學得了很多漢帝國的軍備技巧,但仍要3個人才能抵得上一個漢兵。”

(漢朝時,一漢敵五胡)

西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社會矛盾增加,造成了政局的動盪,王莽建立的新朝,對於邊疆的控制大不如前。公元9年之後,西域在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央的控制,北匈奴的勢力,再次在西域氾濫起來。由於新朝末年的赤眉、綠林農民起義,東漢初年國策保守,光武帝對恢復河西走廊以西的西域故地採取了守成的策略。

人都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是大學生劉秀造反,卻好像是天遂人願。劉秀有可能是所有的開國皇帝中學歷最高的(官方太學生),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兒子漢明帝也是學者型皇帝,他甚至到當時的國立最高學府“辟雍”兼職做了講師,其學問如斯。東漢在光武帝父子二人的帶領下,積極地從文化建設入手,意圖打造一個文化強國。然而,東漢朝廷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後,始終孜孜不倦地籌謀著收復西域。

公元74年,緩過勁來的東漢終於完成了征伐伊吾、車師的大規模作戰,重設西域都護府,任命陳睦為都護,並任命參與作戰的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分別駐紮在車師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和車師前王部柳中(今新疆艾丁湖東北)城,“各置兵卒數百人”。直到此時,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耿恭才出現,而他註定要在這個地方創下偉業。

(名將耿恭)

耿恭所屬的耿姓家族是漢朝的開國勳貴,他的伯父是雲臺二十八將排行第四的耿弇。這位建威大將軍一生收取46郡,300餘城。耿恭雖然少失雙親,但是依靠著伯父的軍功,依然是一個官二代。不過,耿恭卻不是紈絝子弟,而是少有謀略,有將帥才。耿恭名聲在外,很快漢朝經略西域,就有將軍點名要耿恭隨軍,擔任司馬。這才有了耿恭與漢朝徵西大軍攻伐車師的事。

漢朝經略西域,首先拿車師開刀,並非沒有緣由。敦煌以西,西域凡五十餘國(史書稱36國),除西北烏孫國勢力稍強一些,其餘各國兵微將寡,成為匈奴和漢朝施加政治、軍事影響力的博弈場。由於祁連山一線的特殊地勢,東北方(匈奴)、東方(漢朝)進入西域的戰略通道,在天上以北,就只有一條峽谷,可以通行大部隊,就是車師國所在的地方。漢朝勢力在退出60多年,捲土重來,而且一上來就佔領了兵家必爭之地,佔得了先手。

(車師國位置圖)

車師國雖然在西域好歹也算個大國,但跟漢朝相比,還是太弱了一些,尤其這個弱國還分成了前車師、後車師、山後六部等八個城池,力量分散,所以很快就被漢朝軍隊擊敗,選擇了投降。

耿恭此時正在漢朝的徵西大軍中,不過此時他的職位只是司馬,相當於參謀的角色,還沒有機會能獨當一面。慧眼識人的伯樂正是東漢外戚竇固,他還發現了另一個名傳千古的大英雄——大丈夫萬里覓封侯的班超。班超的職位是假司馬,是代理參謀長,而且班超被派往了南疆,與耿恭雖然同屬徵西大軍,但是作戰方向不同。

公元75年2月,東漢朝廷下詔命竇固罷兵,返回洛陽。耿恭此時已經晉升為校尉,相當於軍分區司令員。漢代的兵制最基礎的單位是伍,即每五個人有一個伍長;兩個伍為什,每十個人有一個什長;五什為隊,每五十個人有一個隊率;兩個隊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個屯長;兩個屯為一個曲,每兩百人有一個軍侯;兩個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個軍司馬。通常每五個部為一個營,即為一獨立的作戰單位,通常統軍者乃將軍或是校尉。耿恭是戊校尉,關寵是己校尉,雙方合兵當不足2000人。西漢時,鄭吉曾在車師屯兵,最多時兵力僅為1500人。因此,耿恭雖然是校尉身份,能夠統領的軍隊人數大約在750-1000人之間。

(班定遠: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東漢大軍前腳剛撤走,匈奴人就得知了消息。他們聚集了數萬騎兵,進攻西域都護府所在地的車師國。耿恭派司馬領兵300救援車師,途中遭遇北匈奴主力,拼死力戰後全軍覆沒。北匈奴攻陷車師後,隨即攻打耿恭駐守的金蒲城。耿恭此時軍隊人數大約可得500人,在擊退了匈奴人的一次進攻,並趁著夜黑髮動過一次夜襲之後,耿恭認為金蒲城太大,漢軍人少,不利於防守,就把軍隊轉到了旁邊有一條河流的疏勒堅城,固守待援。匈奴人果然尾隨而至,繼續包圍疏勒城。

耿恭以數百人力抗匈奴人,滿心期望洛陽救援,卻剛好遇上漢明帝去世,東漢國喪。雖然早有消息報到洛陽,但是群臣卻有爭論。他們認為路遙萬里,眾寡懸殊。如果發兵救援,可能軍隊還沒有開到,城池就早已被攻破了。同時,國喪期間,動刀兵不利。爭論持續進行了好幾天,最終新即位,時年18歲的漢章帝一錘定音,不能因為父皇去世,而不救援在萬里之外為國作戰的軍隊。公元76年,漢章帝發佈詔令,讓敦煌、酒泉、張掖三個靠近西域的郡中,徵發7000名士兵,西出陽關,往援疏勒。此時,距離耿恭獨自抵抗匈奴人的進攻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了。當援軍到達柳中城時,作為掎角之勢的關寵部已經全軍覆沒。

“會柳中擊車師,攻交河城,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漢朝援軍攻下了柳中和交河城,砍了三千八百個匈奴腦袋,俘虜活口三千餘人,還有牲口三萬七千頭。匈奴跑了,牆頭草車師國又稱臣了。援軍將領看到關寵已經全軍覆沒,估摸著耿恭也差不多已經陣亡了,疏勒城還隔著一座天山實在太遠,覺得現在孤軍深入應該見好就收,出現了畏難情緒。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滿場最佳的關鍵人物:範羌。

(大軍馳援西域)

範羌是耿恭的部下,去年耿恭被圍困前,奉命到玉門關領取冬季補給。結果還沒有返程,就等來了匈奴人大舉進攻車師的消息。範羌好歹等到了援軍,自然堅持要去救他的袍澤兄弟。此時領軍救援的將領們估計也怕皇上到時候追究,於是撥給範羌2000人,請範羌自便。

於是,在公元76年的大冬天,範羌帶領著這2000人翻越天山,“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漢朝援救大軍冒雪穿越封鎖線勉強到達疏勒城下,連耿恭都沒想到是範羌帶援兵來了,還以為是與匈奴的最後一戰。因為這時候加上耿恭自己,漢軍將士就只剩26人了。範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已經堅持戰鬥將近2年的士兵,頓時淚如泉湧,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

漢朝援救大軍為了翻越天山,幾乎丟失了所有的補給,因此接應到耿恭等人後,立刻決定第二天就啟程歸國。匈奴人2年間被打的沒脾氣,正憋著一肚子火,如果數萬匈奴大軍尚且不能圍殲這數百漢軍,匈奴人在西域將威信全無。惱羞成怒的匈奴人四集出擊,攻擊歸程中的漢朝軍隊。漢軍且戰且走,等走到玉門關時,原來守衛疏勒城的士兵,只剩下13人了。玉門關守將列隊迎接英雄們入關,親自為他們更衣、沐浴。英雄歸來,漢章帝授官耿恭為騎都尉,秩比2000石,相當於省部級幹部;其他十二人也各有封賞授官。

歷代以來,記史者行文至此,莫不感嘆耿恭數百孤軍“義重於生”的鐵血氣質。在絕境中堅守2年,如果心中沒有強大的信念,何以能如此?這又是怎麼的一種信念呢?不為大漢恥,有死而已。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漢人在這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凝聚下,形成了民族認同。

當初,匈奴人百般無奈,在耿恭部陷入斷糧斷水的絕境時,曾派遣使者誘降耿恭,許以高官厚祿,還願意妻以美女,結果耿恭將匈奴使者引在城牆上殺死,以火炙烤,以示誓死不降的決心。匈奴人肝膽盡裂,摧動戰鼓,發起進攻,然而只是又一次的無功而返。千年之後,岳飛讀到此處,不禁拍案而起,寫下了一闕《滿江紅》,裡面化用了這個故事: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那麼,匈奴人兩萬騎兵為什麼攻不破耿恭區區數百漢軍呢?耿恭所部,以1000人核算,在減去派出去救援車師國而遭覆滅的300漢軍後,還餘700人。如以“一漢抵三胡”的換算方式,那麼,這700人的戰鬥力,相當於胡人的2100人。以“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來計算,匈奴人既然團團圍住,則必得2萬人方可。如此,漢軍才能以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攜器械優良、又是守城的有利地位與並不擅長攻堅作戰的匈奴騎兵相持2年,殺傷了數千匈奴騎兵而不至於落敗。考古發現,疏勒城不大,依山形而建,南北寬138米,東西長194米,在缺少攻城設備的情況下,精銳的少量漢軍守衛如此小的城池,在人均效能上也能得到充分發揮。

可能受耿恭數百漢軍血戰匈奴騎兵的故事的影響,姜文在《天地英雄》中也借鑑了這一戰例,在西域的一座小城裡,區區不足十人的一個小分隊,藉助地利和城池優勢,也能與數千圍攻的突厥騎兵一較高下。


而知而行


這是《資治通鑑》中記載的一個感人、悲壯的故事。講的是東漢將領耿恭等數百人獨守孤城死戰不降、後被東漢援軍成功拯救的故事,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遺憾的是這麼好的題材,沒有人拍一部大片出來。

公元75年,東漢將領耿恭率三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此地經考證在今天新疆吉木薩爾縣北護堡子,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與駐紮在車師前國之柳中城的同僚關寵互為奧援,防備匈奴侵入西域北道。

果不其然,這年春夏之交,匈奴大舉進攻金蒲城,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洩不通。耿恭臨危不懼,他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這是一種心理戰,告訴對方,咱們大漢的箭可不一般,射中你了,讓你生不如死。匈奴悍勇,哪聽這一套,加緊攻城,到了射程內,城牆上黑壓壓一片箭射下來,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藥,一被射中,劇痛無比,繼而傷口潰爛,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那傷口血流不止,血水像沸騰一般往外噴,這景象確實嚇人。到了夜晚,傷口愈發地疼,整個軍營都是哀嚎聲,可見那年頭化學武器的恐怖。

匈奴人鬱悶壞了,沒想到,更大的鬱悶接踵而來,僅僅數百人的東漢守軍,居然膽敢趁著暴風雨來劫營。毫無防備之下,被耿恭組織的敢死隊一個衝鋒,砍瓜切菜般蹂躪了一番,死傷者甚眾。這時候匈奴頭領有點撐不住了,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隨即潰敗而去。

雖然此役大勝,但耿恭知道,匈奴人遲早要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他旋即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位於今天新疆奇臺縣,當年是漢軍修建的一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

不久後,匈奴人果然又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匈奴人咽不下這口惡氣,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殘酷的攻城戰開始後,匈奴人數雖然佔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這一招很毒辣,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奇蹟出現,“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匈奴人肯定氣壞了,用今天的話說:真是他媽的活久見。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寧死不降,漢軍大旗仍高高飄揚。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一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


巍嶽欽禹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可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中的典故就是指東漢名將耿恭率部下守衛疏勒城時發生的故事。數百漢軍能夠擊敗兩萬匈好騎兵守住疏勒城,最後有二十六人得人隨救援漢軍突圍,有十三人回到玉門關受到隆重接待。耿恭將軍守疏勒城的故事是漢民族開拓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一件大事,永遠值得後人敬仰。

耿恭和數百將士守住疏勒城是由幾種原因造成的:一,耿恭是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耿昇之後,耿氏家族世代出名將,耿恭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能夠同士兵同甘共苦得到廣泛支持。二,漢代人有很高的開創精神,班超一個洛陽小吏投筆從戎可建功異域,封侯定遠。耿恭和數百漢軍同樣擁有建功立業精神,匈奴數攻不下,斷絕城內水道。漢軍榨馬糞汁止渴,後來成功打出泉水,漢軍從城上向下潑水在氣勢上戰勝匈奴人。斷糧後吃皮革為食。匈奴人久攻不下,欲誘降漢軍,耿恭把匈奴人殺死,烤肉為食拒不投降,因不為大漢恥,國家榮譽至上。三,漢寫裝備精良,李陵五千步兵用弓弩可抗住匈奴八萬大軍。耿恭數百漢軍弓弩上皆塗毒藥,“虜中者,視創皆沸。”匈奴人傷兵日夜哭嚎在在氣勢上打敗匈奴人。匈奴人以騎兵為主,缺泛攻城經驗,久攻不下己經士氣低落。四,漢政府的成功救援。公元76年,東漢政府經過討論後派七千人和鄯善人去救援。當漢軍到達柳城時,耿恭部下范姜率兩千漢軍翻越天山雪山到達疏勒城下。"開門共相持涕泣。”有有26人被成功救援,漢軍邊打邊撤,有十三名被救援的漢軍到達玉門關。耿恭和數百漢軍守住疏勒城揚威西域,這種為國家赴湯蹈火慷慨赴死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懷念敬仰。







關東俠客


數百漢軍頂住兩萬匈奴,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漢軍士兵都是信念堅定的精兵良將。古時的人思想性格都被束縛著,從小灌輸的理念是忠君愛國,一心一意想著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2.異族之恨大於天。匈奴給漢朝人留下的是國仇,漢軍的鬥志是高昂的。因為他們也都知道與其投降受盡屈辱的或者不如血灑邊疆以求留名青史。

3.漢代尚武。漢朝實行普遍兵役制,人人都要服兵役。年輕男性一生中大都有習武的階段。習武習俗遍佈社會的各個階層。而尤其是秦地以及邊疆地區,尚武精神更為熾烈。

綜上所述漢軍擁有精銳的兵士,堅固的城牆,銳利的兵器,尚武的精神,合理的戰術。而此刻的匈奴是野蠻之人,對比之下雖然人馬眾多但是沒有優勢。


change8184


因為匈奴是馬上民族,以騎兵為主,不善長攻城,漢軍在耿恭的帶領下,誓死作戰,以一敵百,也震攝了敵人,使他們佩服,想困住他們糧盡,迫其投降。但英勇的漢軍堅持到最後,等到了援軍。


歸家的綿羊


按理說不可能,即使守城也不可能。所以我覺得:第一,誇大了匈奴人數,畢竟歷史是我們大漢寫的。第二,即使兩萬,也可能指前後參戰人數總和。三百勇士也不是死守一地,也不是隻打了一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