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多少個民族武裝?

秋天不落葉10


緬甸有多少個民族武裝?其實這個問題是比較複雜的,因為緬甸民族眾多,得到官方承認的民族就有135個,而且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所以其境內不同民族的反政府武裝非常多,而且規模大小也差別比較大。不過整體上可以把這些不同的民族武裝粗略地分成三大類,即緬北民族武裝,緬南民族武裝和緬西民族武裝。具體如何請看下文分解吧!


緬北民族武裝

其實對於緬甸的民族武裝,咱們國內的朋友最熟悉的還是緬北的各個武裝了。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緬北的各個民族基本都生活在中緬邊境地區,有好幾個民族還通行漢語,所以大家當然也更熟悉一些。

果敢(綠色)是緬甸撣邦(黃色)的自治區

那麼在緬北的民族武裝裡,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了。當然說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還不是特別熟悉,但如果提起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恐怕不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支武裝就是在緬北生活的漢人果敢族的民族武裝,不過雖然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支武裝的名字,但真正瞭解它是怎麼回事的其實並不多。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是1989年從原來緬甸共產黨的武裝裡反水出來,和緬甸政府達成和解的一支軍隊,他們控制果敢地區曾經長達20多年,不過這支軍隊其實爭議也挺大,別的先不多說,只說一點,在1990年代,果敢地區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地區的組成部分,這個地區就是金三角。2009年以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在與政府軍戰爭失敗之後失去了對果敢地區的控制,成為了一支遊擊勢力,目前其兵力可能有2000到4000人。

佤邦

而除了果敢的軍隊之外,在1989年從緬共軍隊反水分離出來的軍隊其實至少還有三支,分別是佤邦聯合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以及北撣邦軍。其中佤邦聯合軍是緬甸佤族的民族武裝,目前是緬北力量最強的民族武裝,總人數在2萬到2.5萬人左右。他們在1989年脫離緬共之後,就基本和政府處於相對和平狀態。在1990年代佤邦也曾是金三角的重要區域,不過在2005年以後逐漸禁絕了鴉片。漢語也是佤邦的主要語言。

克欽邦

而除了這些勢力,緬北還存在一些其它民族軍隊,包括克欽獨立軍,紅撣民族軍、德昂民族解放軍、南撣邦軍和佤民族軍等。這些軍隊其實沒什麼共同點,其訴求和來源各不相同,有些還有西方宗教和政治背景,比如克欽獨立軍,這支軍隊有8000人左右。還有一些是90年代一些毒梟武裝的殘餘,比如南撣邦軍有相當一部分就是1990年代名氣很大的毒梟昆沙的手下。

緬南民族武裝

地處緬甸南部的民族武裝又至少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和大家熟悉的羅興亞人相關衝突有關的軍隊,比如羅興亞人的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和與其敵對的若開軍等。不過這些軍隊的人數都不算多,大概都在100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2000人。而且雖然地處緬甸西南部,但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所以近年若開軍還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等緬北民族武裝結成緬北聯合陣線,協同與緬甸政府軍作戰。

若開邦

另外一個比較主要的衝突點是克倫族和緬甸政府的衝突,克倫族是克倫邦的世居民族,長期因為有人主張獨立而和緬甸政府之間存在衝突。克倫族武裝中最大的一支叫克倫民族解放軍,總兵力有5000-7000人左右。另外克倫邦還長期存在著佛教徒與基督教徒之間的衝突,因此還存在一支比較主要的克倫族佛教武裝,叫克倫民主佛教軍,其總兵力也有1500人左右。不過這兩支軍隊目前和緬甸政府基本都實現了停火。

克倫邦

緬西民族武裝

緬西的民族武裝主要活動在緬甸和印度接壤的欽邦等地區,包括庫基民族軍、佐米革命軍和欽民族軍等,這些民族武裝的主要訴求基本都是民族自治和民族獨立,因為其位於緬印邊界,所以他們和印度境內的一些民族武裝,比如曼尼普爾和那加蘭的民族武裝之間也有錯綜複雜的關聯,有些是盟友,有些則是極度敵對的對手。這些軍隊裡最大的是佐米革命軍,總兵力大約有3000人左右,但其主要活動區域卻是位於印度境內。

緬甸欽邦,上方就是印度曼尼普爾


所以總體來說,緬甸境內因為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在很多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的差異,最早完全是英國在殖民時代憑藉其超強國力和武力捏合在一起的,各民族之間很多矛盾長期存在,緬甸的中央政府又長時間不具有太強的實力,所以緬甸境內的民族武裝數量眾多,而且構成極其複雜。雖然在2015年,緬甸政府和多數民族武裝達成了停火協議,但導致不同民族矛盾的很多問題目前仍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緬甸國內各民族真正實現和解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桃花石雜談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少個民族呢?超過130個!

不過,由於緬甸統治精英的“大緬族主義”比較嚴重,而且表現得很直接,比如說連身份都分為三六九等:紅色的是完全公民權益的國民身份證;黃色的是具備一定公民權利的身份證;綠色與白色的只是極少數權益的身份證。這些執不同身份證的公民權益非常不同,包括受教育,工作,參軍,乃至國內行走的權益都不一樣。比如說持白色身份證的本國國民甚至不能自由行走到下緬甸,更不要說持有護照與出國了。再者,緬族人對少數民族文化與人都不認同,最愛說的是“留地不留人”。再加上其它的歷史原因,比如說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都沒有歸附過緬甸中央政府,因此,相互之間的認同度不高,而緬孟邊境上的羅興亞人因為宗教信仰與歷史原因更加排斥。

這種情況下,緬甸國內就存在眾多的民族地方武裝,因為他們只能相信:槍桿子裡出權益!

緬甸全境的民族地方武裝有30多支,其中不少民族地方武裝已經跟緬甸政府簽署了和平協議,比如說克倫民族軍,克欽民主軍,果敢的白家民兵等等,他們基本上成為緬甸政府治下的邊境民兵(名為民團),不具備獨立的管理與指揮權力,經常配合政府軍攻打民族地方武裝,同時維護自己的家族利益(主要是賭毒黃所謂的“產業”,比如說果敢白所成家族的民團)。如果效果更好一點的話,那麼就成為緬軍旗下的“邊防營”,比如說克倫武裝。

不過,更多的民族地方武裝則是完全獨立在緬甸政府控制之外,與緬甸政府軍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的武裝,比如說號稱擁兵10萬的佤聯軍,與緬軍交戰不斷讓緬軍損失慘重的果敢同盟軍,崩龍解放軍,北禪邦軍,克欽獨立軍,以及若開解放軍。目前,包括果敢同盟軍在內也在跟緬甸政府進行和談之中,但若開解放軍則與緬軍的戰爭在迅速升級中。

相比於民族地方武裝,羅興亞的武裝就帶有鮮明的宗教,國際色彩,戰鬥的手段也近於恐怖襲擊。因此,羅興亞武裝是面孔迄今為止非常不明確的武裝,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緬甸民族地方武裝。


邱永崢


緬甸的武裝力量比較複雜有緬甸正規軍,克欽獨立軍,克欽新民主軍,佤邦聯合軍,果敢同盟軍,民兵團,撣邦民族軍等。這麼多種類的軍事力量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下!


緬甸正規軍

這個自然不用多說,屬於緬甸中央所領導的政府正規軍。目前有49萬在編人員,軍費約4億美金!下屬陸軍,空軍,海軍。

陸軍分為10個軍區,仰光軍區(駐仰光)、北部軍區(駐密支那)、東北軍區(駐臘戌)、東部軍區(駐東枝)、東南軍區(駐毛淡棉)、西北軍區(駐望瀨)、西部軍區(駐實兌)、西南軍區(駐勃生)、中部軍區(駐曼德勒)、南部軍區(駐東籲)。大多數部隊都集中部署在南部地區,在那裡政府的控制能力很強,約32.5萬人。坦克和裝甲車615餘輛(其中坦克230餘輛,裝甲車385輛),各種火炮約970門;



海軍,緬甸海軍分為三個軍區:即伊洛瓦底海軍區(駐仰光)、若開海軍區(駐實兌)、德森達依海軍區(駐毛淡棉)。目前現服役人員15000人,艦艇總數95餘隻;


空軍一共5個基地分別是,501基地(駐毛比)、502基地(駐敏加拉洞)、503基地(駐密支那)、地勤訓練基地(駐密鐵那)、維修基地(駐敏加拉洞)。各類飛機220架! 民兵團

民兵團是1989緬甸克欽族反軍政府演變過來的一個行政單位,而不是武裝組織。與那些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得關係只是利益上的合作關係,不是夥伴也不是同盟關係。

佤邦

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1989年11月改名為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佤聯軍控制區分南、北2部份。北部與中國接壤,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老撾相鄰,面積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



果敢同盟軍

果敢同盟軍是1989年3月由緬甸共產黨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出了彭家聲,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


撣邦民族軍

成立於1964年5月。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

克欽新民主軍

1989年10月由緬甸共產黨101軍脫離緬共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6000平方公里,分為片馬、昔董、拖角和落空4個區,人口7萬餘人。武裝力量有軍隊500餘人,民兵1000餘人。

以上是比較大的反政府武裝,緬甸各種反政府武裝加起來大約10萬餘人,更有意思的是果敢,佤邦,克欽,撣邦。都用的是中國移動的信號,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全是中國文化。 謝謝閱讀!


樹先生776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主體民族緬族佔總人口的68%,撣族佔9%,克倫族佔7%,孟族佔2%,克欽族、克倫尼族佔1%、欽族佔2%、若開族以及華人佔3%,此外還有一部分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緬甸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族有自己的文字。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都曾分別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甚至曾一度統治過緬族。撣邦、克倫尼邦甚至在古代歷史上根本就不屬於緬甸,而是在英國殖民時期以獨立邦國加入緬甸的。英國殖民時期為實現對緬甸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緬族居住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但在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體制、土司制度,利用當地民族上層實行間接統治。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有意識對少數民族採取扶植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克欽等少數民族逐漸皈依了基督教。1947年2月12日撣、克欽以及欽族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簽訂了旨在解決緬甸獨立後的民族問題的《彬龍協議》,然而這並沒能真正解決緬甸的民族問題。緬甸獨立後不久政府軍就與少數民族武裝爆發了衝突,本來按緬甸政府初期的預估只需要幾年時間就能壓制少數民族武裝,然而直到70多年過去的今天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衝突仍時不時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強調了《彬龍協議》所規定的各民族聯合建國的原則,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緬甸政府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所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力,同時委派忠於政府的民族人士擔任地方官員,同時在邊區人民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緬服與其他文化形態。1949年1月克倫人率先打出反政府旗號,建立起緬甸第一支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1962年緬甸軍政府政變上臺後宣佈廢除聯邦憲法,試圖廢除維繫緬甸民族統一的聯邦制,推行大緬族主義,這就進一步引發了少數民族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對立,發展至今緬甸已湧現出數十個少數民族武裝組織。近年來緬甸政府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硬碰硬的武力打壓政策,開始在採取軍事行動的同時輔之以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懷柔政策,試圖以此解決國內的少數民族武裝問題,但這一轉型進行得並不順利,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多少實際效果。這其中尤以緬北地區的局勢最為複雜:當地民族堅信“沒有軍隊,就沒有一切”,因此他們用各種方式補充兵員。緬北武裝為籌措資金而大量出售錫、翡翠、玉石、硬木,甚至還有毒品。如今緬北已從單純鴉片上升到:鴉片、海洛因、搖頭丸、冰毒、大麻、嗎啡、搖頭丸等多種產品產銷一體化的多元化毒品帝國。在邊境線上緬北武裝出動團級甚至軍區級部隊武裝押送毒品,以確保順利通關。

位於緬甸東部內陸的撣邦面積15.58萬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人口已達609萬,其中撣族佔60%。撣邦是緬甸聯邦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邦,從300年前起就不時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衝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只武裝,這些武裝組織經過不斷的整合而形成了勢力較大的3股武裝力量:總兵力3200餘人的撣邦民族軍(SSA)控制區面積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約5000餘人的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主要活動於景棟以南、邦弄以東地區以及孟乃、蘭科、孟班、賽芒滾、萬達果、刀辛和孟裴等地;撣邦聯軍(SUA)在規模最大時一度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並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後仍有部分成員活躍於緬北。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自治區,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和我國境內的佤族系出同源,他們有自己本民族的佤語。由於佤族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因此佤邦通用漢字兼習漢語。事實上佤邦在歷史上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其實是中國領土:唐代時這裡隸屬於雲南境內的割據政權南詔國,宋代時隸屬於南詔國的繼承者大理國。1253年蒙古忽必烈革囊渡江征服大理,隸屬於大理的佤邦也在這一時期歸入蒙古汗國的版圖。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後將此化為鎮康路管轄、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時分屬傣族土司世封的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英國殖民緬甸時佤邦仍由中國政府治下的土司管理,並未納入英屬緬甸的範圍之內,直到1941年英緬當局趁日軍全面封鎖了中國東部出海口,中國迫切需要打通以滇緬公路為核心的西南交通線以獲得國際援華物資支持抗戰的需要,以關閉公路為威脅迫使國民政府於1941年6月18日以政府換文的形式將佤邦劃入英屬緬甸管轄。1947年獨立後的緬甸在憲法中規定:今撣邦同盟和佤邦所在的區域將形成為緬甸聯邦的一部分,從此以後命名為 “撣邦”。1948年中國國民黨第8軍 、第26軍的殘部敗退緬北,佤邦被中國國民黨殘軍控制。國民黨殘軍退出後當地的地方部族武裝勢力日漸抬頭,在經過長期的混戰後如今的佤邦由佤邦聯合軍控制,由鮑有祥出任總司令,同時兼任佤邦政府主席、佤邦聯合黨總書記、聯邦財政部長。佤邦聯合軍的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邦聯合軍是目前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目前佤邦政府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的戰略構想。

果敢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截止2018年果敢在籍人口約30萬,常住人口約80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緬甸謂之果敢人、果敢族),事實上緬甸所謂的果敢族就是我國的漢族。關於他們的起源是這樣的: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從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迫使緬甸方面將永曆帝朱由榔交出,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而追隨永曆帝的官員和百姓則以位於中緬邊境的果敢地區為基地繼續堅持反清鬥爭。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果敢其實是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方一側,追隨永曆帝逃難的明軍將領楊高學在反清鬥爭中逐漸成為了果敢地區的統治者。然而時運不再眷顧明朝,最終果敢人也不得不和內地的反清武裝一樣最終以降清結束了自己的鬥爭。雍正八年(1730年)楊高學的後人楊猷才正式接受清朝冊封的“誥封奉正大夫”並以此名義統治果敢,果敢進入楊氏土司統治時期。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此後就不斷侵入中緬邊境各土司的領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在迫使楊氏土司投降後又同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然而實際上果語就是漢語,果文就是漢文。1989年-2009年間果敢曾一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通行果敢語(漢語),流通人民幣,通訊採用中國移動號碼,電力由南方電網通過雲南電網向老街變電站輸送。1989年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脫離緬共,另行組建果敢同盟軍。2009年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後果敢同盟軍一部被改編成1006邊防營,另有一部分果敢同盟軍成員進入其他民族武裝控制地區。2014年底彭家聲突然宣稱重組同盟軍並在克欽等地與緬國防軍激戰,同時他還宣稱不放棄武力“光復果敢”。

約有125萬人口的克欽族是緬甸第六大民族。“克欽政府”規定:男子從13歲起就必須當兵,且終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後不在軍隊裡也只能算“休假”,有戰事發生就必須馬上回來;每戶人家如果有5名子女必須3名參軍,有3或4名子女必須兩名參軍,有兩名子女必須一名參軍;如果沒有男子就招女兵。按照克欽獨立組織的統計:克欽獨立軍軍力號稱佔到了克欽總人口7%並宣稱都是基督教徒。不過據知情人士介紹:實際上克欽軍總兵力不超過1.5萬人,分為5個旅,加上各種政府工作人員也只有3.2萬多人;也有說法稱只有8000人。目前克欽獨立軍的控制區域約1萬平方公里,控制區人口10萬。除克欽獨立軍以外克欽族還有一支武裝力量——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的克欽新民主軍,這是一支由軍隊500餘人、民兵1000餘人組成的武裝力量,裝備有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目前控制區6000平方公里,分為片馬、昔董、拖角和落空4個區,人口7萬餘人。

克倫族是遠古古羌人較早南下的一支,目前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佈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從古代起克倫族就不斷與緬甸中央政府爆發衝突,英國殖民時期克倫族曾協助英軍鎮壓緬族。二戰期間受英軍支持的克倫族武裝曾襲擊過親日的緬甸獨立軍。二戰結束後克倫族武裝分成了“克倫國家聯盟”、“克倫中央組織”、“佛教克倫”和“克倫青年”,直到1947年2月5日四支武裝組織才又合在一起成立克倫民族聯盟。1984年緬甸政府軍對克倫族聯盟及其武裝克倫族解放軍發動了大規模軍事行動,造成約1萬多名克倫人湧入泰國境內躲避戰禍。1995年緬甸政府軍攻佔了克倫族聯盟總部。早在1963年頭人冉為帶著一部分克倫武裝投降了緬甸政府,1994年佛教克倫又分裂出去並與緬甸政府進行和談,目前克倫民族聯盟正式編制只有5個軍,總兵力已不到1萬人。

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24萬的克耶邦東臨泰國,境內多為高原氣候,居住的多為克耶族。克耶族武裝力量——克耶解放軍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但仍然在其控制區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1963年生活在撣邦北部高原一帶的德昂族(緬方稱布朗族)為維護民族自決權而成立了成立第一支武裝部隊布朗族武裝,1976年更名為布朗邦解放軍。現已更為德昂民族解放軍,現有兵力約1300人左右,分為七個團,因地緣關係而與克欽獨立軍、北撣邦軍及果敢同盟軍組成盟軍。

緬北武裝勢力分佈發展,加之地近中緬邊境,因此較為國人熟悉。其實除了上述緬北武裝力量之外,在緬南、緬西均存在相當的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緬南武裝力量的重要一支是羅興亞人的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與其敵對的若開軍同樣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族武裝。不過這些軍隊的人數都不算多,大概都在100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2000人。而且雖然地處緬甸西南部,但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所以近年若開軍還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等緬北民族武裝結成緬北聯合陣線,協同與緬甸政府軍作戰。緬西武裝力量主要活動在緬甸和印度接壤的欽邦等地區,包括庫基民族軍、佐米革命軍和欽民族軍等,這些民族武裝的主要訴求基本都是民族自治和民族獨立,因為其位於緬印邊界,所以他們和印度境內的一些民族武裝,比如曼尼普爾和那加蘭的民族武裝之間也有錯綜複雜的關聯,有些是盟友,有些則是極度敵對的對手。這些軍隊裡最大的是佐米革命軍,總兵力大約有3000人左右,但其主要活動區域基本位於印度境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甸政府自稱135個民族,少數民族佔三分之一以上,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裝,多達幾十支,其中有:

1,克倫民族聯盟。

2,撣邦民族軍。

3,撣邦聯合革命軍。

4,羅興伽穆斯林團結戰線。

5,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

6,克欽獨立組織與克欽獨立軍。

7,克欽新民主軍。

8,新孟邦黨。

9,撣東同盟軍。

10,果敢同盟軍。

11,撣邦軍。

12,勃歐民族組織。

13,可欽保衛軍。

14,崩龍幫解放軍。

15,克洋民族保衛軍。

16,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

17,新克洋幫黨。

18,善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

19,克倫尼民族進步黨。

20,若開共產黨。

21,坤沙餘部:張維綱的自衛隊,馬哈三的佤民族解放軍,趙蘇來部,戴康部和明少本部,總兵力約1萬人。

22,若開民族解放軍。

23,若開解放黨。

24,欽族解放軍。


津城沐雨


緬甸是一個民族組成相當複雜的國家,緬甸政府自稱有135個民族。緬甸的少數民族佔全國人口的1/3多, 其居住區域超過了緬甸國土面積的一半,而且緬甸獨立以後,10多個較大的少數民族都組建了本民族的武 裝與以緬族為主的中央政府對抗。緬甸少數民族武裝數量之多,與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在東 南亞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罕見。這說明緬甸的民族問題不僅帶有普遍性,而且帶有尖銳性和複雜性, 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影響緬甸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 緬甸現政府自1988年9月18日執政以來,對民族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採取了一系列靈活務實的措 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緊張的民族關係。截止目前,共有17支民族武裝(見下表)與政府達成了和平協 議,緬甸軍政府也已從20世紀70、80年代“四面楚歌”的困境中擺脫出來。 除了原有的武裝集團之外,緬甸少數民族還組建政黨,通過合法渠道發揮政治作用。1990年5月舉行大選 時,經緬甸政府審定可以參加大選的93個政黨中,有36個是少數民族政黨,其中“撣邦各民族民主聯盟” (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還在大選中獲得了23個議席,僅次於民盟。目前緬甸合法 的少數民族政黨有撣邦各民族民主同盟、聯邦克倫族同盟(Union Kayin League)、聯邦勃歐族聯合會 (Union Paoh National Organization)、佤族發展黨(Wa National Development Party)、拉祜族進步 黨(La-Hu National Development Party)、果敢民主團結黨(Kokang Democracy and Unity Party)、 謬族或克蜜族團結協會(Mro or Khami National Solidarity Organization)、撣邦果敢民主黨(Shan State Kokang Democratic Party)等8個。鑑於少數民族在緬甸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昂山素季2002年5 月再次被釋放之後也明確表示,應儘快舉行有軍人、民盟和少數民族參加的三方會談。自從2004年5月緬 甸制定新憲法的國民大會重新召開以來,由於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拒不參加會議,少數民族武裝和政黨為 了保護本民族的利益,與軍政府進行了一定限度的鬥爭。如撣邦各民族民主聯盟、北撣邦軍(SSA-N)和 撣邦果敢民主黨缺席了2005年2月開始的國民大會。2005年12月5日,新孟邦黨以軍政府不重視他們所提 出的問題為由,只派觀察員參加了本階段國民大會。 緬甸目前的民族關係是獨立以來最好的時期,但是那些已經與緬政府達成政治和解的少數民族武裝,仍然 擁兵自立,佔地自管,他們與緬政府在少數民族武裝的數量、實際控制區的大小以及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權 利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和鬥爭。尤其是2004年10月緬甸政府總理欽紐下臺之後,緬甸軍政府不斷脅迫 這些已接受招安的少數民族武裝徹底交槍。雖然在重壓之下有崩龍邦解放軍與北撣邦軍向軍政府繳械,但 這樣的強硬政策也引起了部分少數民族團體和武裝的強烈反彈。如2005年4月17日,流亡加拿大的撣族王 子蘇坎帕(Sao Khan Pha)宣佈撣邦獨立,自任總統,並要求其它國家政府承認撣邦獨立,還請求聯合國 派維和部隊到撣邦,讓撣邦舉行民主選舉;軍政府與克倫民族聯盟的和談在2005年5月5日徹底破裂;同年 5月21日,撣邦民族軍(SSNA)與南撣邦軍(SSA—S)合併,決定為恢復撣邦主權與自決權而繼續開展 武裝鬥爭。 緬甸的武裝組織 克倫民族聯盟 該聯盟是緬甸獨立初最有實力的組織之一,他們領導的克倫民族解放軍兵力僅次於緬共人民軍。克倫民族聯 盟還聯合了一些地方民族武裝組織並組成了“民族民主統一戰線”。1994年該聯盟中,信仰佛教和信仰基督 教的人員發生矛盾和衝突,導至聯盟一分為二。一派是以波妙為首的***派繼續沿用“克倫民族聯盟”名 稱。另一派改稱“克倫進步佛教協會”。1995年初,緬政府軍趁其內訌之機,向克倫民族聯盟發起了大規模 進剿,一舉攻克其總部馬納普洛並佔領了其控制區。迫使該部轉移至緬泰邊境西線一帶開展游擊戰爭。2000年初,一直擔任克倫民族聯盟主席和克倫民族解放軍司令的波妙宣佈退位,由蘇巴丁接任。現克倫民族聯盟 主要活動於緬甸東部的緬泰邊境地區,控制區1.3萬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13萬人。總兵力5 000餘人(有的資料稱已發到1萬多人),總部設在緬泰邊境的馬沙若達。該部與緬政府和緬族之間矛盾根深 蒂固,一直堅持與政府武裝對抗,和解的可能性不大。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 成立於1964年5月。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 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 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 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了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撣邦聯合革命軍 成立於1960年,莫亨任首領。1985年該部與坤沙的蒙泰軍合併。1996年初,原莫亨歸部團長約色率2000餘 人,脫離坤沙自立門戶,重新組成“撣邦聯合革命軍”。堅持**武裝鬥爭。該部現主要活動於景棟以南,邦 弄以東地區,以及孟乃、蘭科、孟班、賽芒滾、萬達果、刀辛和孟裴等地。總兵力約5000餘人,編成756、 757、758和759四個旅,總部設在景康(景統):該部現仍繼續堅持**武裝鬥爭。 羅興伽穆斯林團結陣線 該陣線是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武裝組織,成立於1978年,同時建立了“羅興伽穆斯林游擊隊”,並在該邦 的貌奪和布帝洞等地區建立了根據地。1991年緬政府對其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清剿,該部武裝和穆斯林難民 大批逃往孟加拉國。外逃的穆斯林團結陣線仍繼續在孟加拉國堅持反緬政府的鬥爭,並向***國家請求援 助,現該陣線由昭鮑任主席,努爾·伊沙林任副主席,肖丁任總書記,武裝力量約3000餘人,總部設在孟加 拉國境內。 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MNSA) 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1989年11月改名為佤邦聯合黨。



馮娜娜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甸政府自稱135個民族,少數民族佔三分之一以上,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裝,多達幾十支,其中有: 1,克倫民族聯盟。 2,撣邦民族軍。 3,撣邦聯合革命軍。 4,羅興伽穆斯林團結戰線。 5,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 6,克欽獨立組織與克欽獨立軍。 7,克欽新民主軍。 8,新孟邦黨。 9,撣東同盟軍。 10,果敢同盟軍。 11,撣邦軍。 12,勃歐民族組織。 13,可欽保衛軍。 14,崩龍幫解放軍。 15,克洋民族保衛軍。 16,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 17,新克洋幫黨。 18,善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 19,克倫尼民族進步黨。 20,若開共產黨。 21,坤沙餘部:張維綱的自衛隊,馬哈三的佤民族解放軍,趙蘇來部,戴康部和明少本部,總兵力約1萬人。 22,若開民族解放軍。 23,若開解放黨。 24,欽族解放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