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賢君之一,因此他有太多的事蹟流傳至今。知人善任是他的一大特點,因此大唐王朝在他的統治之下很快到達了巔峰。當然是人就有弱點,李世民並沒有表裡如一的對待所有的臣子,這其中的代表就是魏徵和馬周。魏徵死後被拆了墓碑,馬周死後被陪葬在李世民墓地旁邊。為何同樣是朝中名相,死後的待遇差別會如此的大?那麼魏徵去世之後,李世民還會失常對身邊的人說:“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一、死後待遇

魏徵死後,李世民不顧當年的君臣情誼,立即派人拆了魏徵的墓碑,不僅如此,還把答應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給要了回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羞辱,可見李世民對於魏徵心裡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不痛快。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馬周死後,李世民下旨舉行了國葬,另外還讓其陪葬在自己的昭陵,這在封建時代來看,絕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殊榮。同樣是李世民時期齊名的重臣,死後的待遇居然有著天壤之別。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二、徵文得奇才

據民間傳言,當年李世民舉行了一次徵文大賽,讓朝中的文武大臣每人寫一篇文章。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武將出身的常何卻得了頭名。這也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懷疑,因為在其看來武將出身的常何有幾斤幾兩,他心中自然清楚,所以他將常何招來一問,就得知這篇文章是常何的門客馬周所寫。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至此,常何的門客馬周進入了李世民的視線。李世民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便很快派人去請,結果連派三人都沒有請出來馬周,直到第4個人去了碼頭才洗了把臉跟著這個人來到皇宮,參見李世民。在筆者看來,馬周此舉就如同歷史上所有的能人義士一樣,並不是那麼好請。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李世民見到馬周之後,兩人很快進行了一番交談,在交談之中,李世民印證了自己的想法,發現馬周是一名難得的人才,很快對其進行升職,不到一年時間馬周便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實權職位,因為這個職位是可以監察百官,巡視郡縣,幾乎朝中大小所有事務他都可以參與管理。因此對於和馬周的情誼,李世民曾經有一句評價,暫不見便則思之,足可見李世民對其的重視程度。馬周也不負李世民對其的期望,對於大唐王朝的建設,馬周都提出了不少的意見和建議。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三、李世民為何厚此薄彼

對於兩人死後的待遇,李世民為什麼會如此的厚此薄彼?這就不得不提到兩人在此前共同做的一件事情。魏徵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給李世民的建議全部整理出來,並交給史官褚遂良,以備日後進行參考。褚遂良在收到魏徵整理的材料以後,都非常的感嘆。因為魏徵在這套資料裡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把李世民的缺點無一例外的全部表露了出來。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反觀馬周則十分明智,他在臨死之前,讓家人把他所有的奏摺全部找了出來,然後一把火燒了。大家都感覺到很不理解,問他為什麼這麼做。馬周對此解釋道,春秋時期的管仲經常數落國君的錯誤,以此來襯托自己的偉大,不僅如此,還讓當時的史官把這些事情全部記錄下來,好讓自己千古留名,我不想做這樣的事情。

魏徵死後被砸墓碑,馬周死後陪葬昭陵,這件事讓李世民痛恨魏徵


最後在筆者看來,李世民為何喜愛門客出身的馬周而痛恨魏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人在臨死之前做的這件事。兩個對於自己曾經做出貢獻選擇截然不同的態度,魏徵將自己所做交給史官,這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不顧李世民的顏面,馬周則不同,他為了顧全大局,選擇了一把火結束了一切。這也從中能夠看出馬周的聰明之處,不管身後的是是非非,讓後人去評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李世民顏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