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潘欣冉


老八允禩和老十四允禵都是雍正奪嫡的主要對手八爺黨的成員,而允禩與允禵又是八爺黨的核心人物和首領,對於這兩個人,在雍正繼位後,卻待遇迥異,其原因為何?請聽西堤君慢慢道來。

八爺黨的衰落和允禵的崛起,註定了雍正對八爺黨兩個首領不同對待。

說到八爺黨,自然首推八阿哥允禩,畢竟八爺黨是以他命名的。然而,從八爺黨的形成和發展,直至衰落看,後期的允禩,奪嫡的可能性和威望,已經遠超允禩。

八爺黨是以康熙的第八子允禩為核心的一個奪嫡黨派,其成員除了允禩,還有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十四阿哥允禵,大阿哥允禔,以及朝中重臣馬齊,佟國維,佟國綱家族等。

八爺黨在奪嫡的前期,主要對手並不是四阿哥胤禛,而是太子允礽。就是他們在背後操縱,利用太子的弱點和太子不甘於多年做太子的心理,攻擊和毀謗太子,致使太子在索額圖死後,心智失常,對康熙帝做出悖逆之事,導致康熙第一次廢除太子。

然而,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不單單是廢除太子那麼簡單。他早已經警覺了八爺黨的勢力,不但尾大不掉,甚至咄咄逼人,於是康熙趁重議新太子的機會,打壓了八爺黨。

具體的表現就是,在八爺黨內部,打壓一部分,分化一部分。

所謂打壓一部分,就是在八爺黨的皇子裡面,首領人物八阿哥被削去爵位,廢為閒散旗人,大阿哥允禔被圈進。在朝中大臣中,佟國維家族被打壓,佟國維退休養老,馬齊降職。

所謂分化一部分,就是把八爺黨裡的另一個首領人物十四阿哥允禵提拔起來,不但給他增加爵位,而且讓他兼管朝廷事務,甚至讓他帶兵打仗,製造未來皇儲的光環。

所以,在太子第二次被廢以後的奪嫡階段,主要的兩個人是十四阿哥允禵和四阿哥胤禛。此一階段,直到雍正奪嫡成功,十四阿哥無論是在八爺黨內部,還是在整個朝廷,其地位和威望,都遠遠高於已經被廢為閒散旗人的八爺黨另一個首領八阿哥允禩。

雍正剛一繼位,重用允禩,監禁允禵,是分化八爺黨的繼續。

雍正剛一繼位,就明白八爺黨的勢力還在,自己不能掉以輕心,更沒法突然大開殺戒。因此,他還是繼續使用上一代皇帝康熙採取慢慢分化的策略,起用已經廢為閒散旗人的八阿哥胤禩,以穩住八爺黨,同時打壓兵權在握,威望又高的允禵,因為雍正知道,此時的八爺黨,實際上的首領是在西北帶兵的允禵。

對於剛繼位的雍正來說,為了穩住八爺黨,必須要重用八爺黨的人,可是又不能重用允禵,因為允禵做了大將軍王,又是八爺黨現在的實際首領,又在朝廷裡有威望,重用他,勢必造成尾大不掉之勢,甚至給自己還未穩固的皇位造成傾覆的危險。所以,必須要打壓允禵。

因此,雍正最好的分化八爺黨的方法,就是重用已經失勢多年的八爺黨前首領允禩,而打壓現首領允禵。同時,打壓其他的八爺黨核心人員,給允禩造成孤立受重用的形勢。

雍正繼位以後,監禁了十四阿哥允禵,把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九阿哥允禟發配到西北年羹堯的大營看管了起來,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圈禁,同時把八爺黨的另一個核心成員十阿哥允䄉永遠拘禁了起來。

八爺黨在雍正的一番操作之下,只有八阿哥允禩參與了新朝的運作,其他的幾個人都被隔絕了起來,互相之間也沒了直接聯繫。八爺黨的團結被破壞了,也就沒有可能再掀起大的風浪了。

雍正把允禩捧得最高,所以最後允禩也摔得最慘。

雍正分化八爺黨的計謀,前面我們已經講了,特別是雍正剛一繼位,就把八阿哥允禩封為總理事務大臣,跟前朝元老馬齊,雍正奪嫡的功臣隆科多,以及雍正最大的幫手十三阿哥允祥一起,成了新朝四大核心重臣。

接著,雍正把允禩封為親王,把允禩的母親去除辛者庫賤籍,把允禩的親孃舅封為內務府總管大臣,然後還讓允禩兼管朝廷六部裡的工部。看起來,允禩在新朝已經榮耀加身,位極人臣,而此時的允禵呢,卻在康熙皇帝的景陵守陵,實際上是被圈禁了。

但是,八爺黨的人卻並不覺得雍正安了好心。

允禩曾經對朝中大臣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

允禩的福晉烏雅氏也曾經對向她道喜的人說:“有什麼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掉腦袋哩!”

果然,後來允禩被雍正整得最慘。

因為允禩有朝中的重權,所以給了雍正打擊結黨的藉口。

皆因雍正這一招叫做引蛇出洞,他給允禩這個八爺黨首領的榮耀和職權越多,允禩犯錯誤的機會也就越多,雍正搞他的藉口也就越充分。

至於允禵,則因為雍正對他的防範最為嚴密,所以允禵在雍正登極以後,根本就沒有什麼犯大錯的機會,有些給雍正以打擊機會的小錯誤,也無非是散播一些關於雍正的流言罷了。

允禵在康熙的景陵只能搞點小動作。允禩身居高位,在朝中,在雍正眼皮子底下,卻搞起了大動作。他一方面籠絡朝中支持自己的文武百官,另一方面不忘聯結八爺黨的其他核心人物允禵允禟允䄉等。

而允禩的這番動作,正是雍正盼望已久的。

等到雍正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這兩個權臣,他就開始清理八爺黨了。

只不過,在清理八爺黨的過程中,雍正對八爺黨的幾個核心人員是區別對待的。

允禩作為八爺黨在雍正朝的實際首領,當然是最重點的打擊對象,其他的允䄉允禟等人,也必須重點打擊,因為此二人對允禩最為忠心,幫助允禩散播了不少關於雍正的謠言。

允禵在雍正繼位後,跟八爺黨的其他人聯結不那麼緊密,而且被雍正看管得最為嚴格,所以打擊的藉口,罪狀也就最輕。


西堤君


雍正皇帝登基後,對於之前參與過“九子奪嫡”的皇子們開始進行打擊,特別是“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直接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名字都被改為“阿其那”和“塞思黑”。而同為“八爺黨”人的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雖然也遭到了雍正的迫害,但是相對於八阿哥和九阿哥,這兩位阿哥的結局至少要好的多,畢竟他們都熬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因而可以重獲自由,也重新得到了皇室的爵位待遇,也算是個善終吧。

十四阿哥與雍正終究是一母所生,所以雍正對於十四阿哥手下留了情。

雍正沒有像處理八阿哥、九阿哥那樣,直接圈禁致死,是因為一方面十阿哥能力有限,不能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是因為十阿哥出身高貴,母家勢力龐大,所以十阿哥只是失去了自由,但是依然活到乾隆朝。

而不同於十阿哥的碌碌無為,十四阿哥是統領西北十萬兵馬的大將軍王,並且是“八爺黨”後期所推舉的主要繼位人選,也是雍正的最為主要的競爭對手。但是對於十四阿哥,雍正也沒有像對待八阿哥、九阿哥那樣,也僅僅是將其控制起來,沒有處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雍正與十四阿哥胤禵都為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所生,是真正的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在生雍正的時候,因為還沒有得到康熙的正式冊封,沒沒有資格撫養皇子,所以雍正從小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的;而烏雅氏在生十四阿哥胤禵的時候,已經被冊封為德妃,因而,十四阿哥就是烏雅氏親自撫養長大的。由於兩人是一母所生,但是並不是一母所養,從小也是分開成長,關係不融洽也是非常的正常,所以在“九子奪嫡”中,十四阿哥始終就沒有站在自己的親哥哥雍正這面,相反,卻站在了雍正的對立面,也是競爭對手的八爺黨這邊。

即便如此,雍正用非常殘忍的手段處理了八阿哥、九阿哥,但是對於這個一母所生的弟弟,還是手下留了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以守衛康熙皇陵為名,將十四阿哥軟禁在景陵,至雍正四年(1727年),又將十四阿哥革去爵位,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至雍正去世,乾隆登基。

乾隆登基後,十四阿哥重獲自由與爵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了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乾隆二年(1737年),十四阿哥被封為奉恩輔國公,乾隆十二年(1748年)又被冊封為多羅貝勒,乾隆十三年(1749年)受封為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四阿哥去世,時年67歲,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諡“勤”。

而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中,除了十三爺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福萌後代外,結局最好的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的,雖然在雍正朝失去了十三年的自由,但是比起那些被迫害致死、削宗奪爵的兄長,至少十四爺的還是安度了一個萬年,並且在死後還能夠以皇家禮儀厚葬,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雍親王府


雍正其實是一個性情中人,有快意恩仇的一面。

他的硃批,有的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有的如“朕亦甚想你”、“朕安。卿好嗎?”,有的如“莫想生還北京也”……。他既可以含情脈脈,也可以簡單粗暴。性格挺複雜的。但總的,還是很重情義的。比如他對於始終跟隨他的老十三就非常非常之好。超越了君臣,迴歸到兄弟的友情。

而對於擋過他道的,老八、老九等人有手段毒辣。帝王之心吧,是普通人不能懂的。但對於老十和老十四,雖然也屬於擋道的一夥,也受到了處罰,但最終都還保住了性命。原因有可能是

1、這倆人自身,身體好,精神強大,就是打不死的小強。不論你怎麼打擊,我就頑強的活著。

2、更重要的一點,很可能是雍正就根本沒想弄死他們。老十四就是他一奶同胞的嫡嫡親的弟弟。雍正雖然是烏雅氏的兒子,但從小是長在孝昭仁皇后膝下。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繼後,是清初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遏必隆還有一個女兒也是康熙的嬪妃,就是溫僖貴妃。她兒子就是老十。孝昭仁皇后無子,對於這個寄養的兒子非常好,母子感情頗深。而雍正與親媽的感情就差了很多。“生恩不如養恩”啊!愛屋及烏,對於養母妹妹這個孩子自然要照顧一點。

由此可見,雍正真是一個性情中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雍正皇帝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切?

關於這個問題,在後來雍正皇帝和大將軍年羹堯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

年羹堯:陛下,老八集團已經收拾了。

雍正皇帝:很好,我會提升你的。

年羹堯:老十四的集團已經收拾了,老十四個人,我想請示陛下怎麼處置?

雍正皇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羹堯:陛下。斬草除根、不可放虎歸山呀。

壅正皇帝:我和老十四,本是一奶同胞所生,如果殺了他。恐怕母親會非常傷心。

年羹堯:陛下!不可以有婦人之仁吶!

雍正皇帝:你給我把他的爪牙和黨羽全部去除,加派人手,監視和他聯繫的人。我要讓他時刻在我的掌握之中。我要讓他孤掌難鳴。

年羹堯:陛下聖明!我這就去辦!

雍正皇帝:辦好了,我要娶你的妹子,當老婆。

年羹堯:謝主隆恩!

雍正皇帝:回來!

年羹堯:爺!還有什麼吩咐?

雍正皇帝:明天,在朝堂上要配合我演一齣戲!

年羹堯:小的明白!

……

看到了吧,皇家的婚姻不是婚姻,而是權力的結盟!皇家的感情不是感情,而是利益的權衡。按照大哲學家李澤厚的情本體理論,雍正皇帝還是顧及了兄弟情和母子親情的。


一封家書名店


清世宗雍正帝即位之後,之所以“暴斃”了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卻放過了一母同胞、但同為皇位競爭對手的的十四弟允禵,只幽禁了事。個人覺得,原因大致有這麼幾個:



一、\t允禵和雍正帝是一母同胞,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單就血緣而論,允禵是所有二十三個有齒序的兄弟中和雍正帝關係最親近的。個人覺得,雍正帝沒有殺允禵多多少少還是有這方面原因的。當然,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畢竟,歷朝歷代許多人為了皇位連親爹都能殺,更何況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二、\t雍正元年,允禵和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去世之後不久,便傳出了雍正帝逼死生母的謠言。由於從小不是由生母撫養長大,加之烏雅氏可能多少有那麼點兒一碗水不端平、厚此薄彼,雍正帝和烏雅氏關係冷淡是事實。但是,個人覺得,從雍正帝即位後便正式冊封烏雅氏為皇太后來看,逼死生母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實雍正帝應該還是不會去幹的。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如果雍正帝殺掉了允禵就等於是自己坐實了這個謠言。連一母同胞的親弟弟都狠心殺了,逼死生母便顯得沒有那麼不可能了。以雍正帝的才智,不會想不到這一層。



三、\t允禵雖然是康熙末年最有實力和雍正帝爭位的兄弟,但是早期的允禵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在被乃父賦予兵權之前,允禵基本只是允禩集團的一個邊緣人物。由於和雍正帝的這一層關係,允禩對允禵和對允禟等人不同,多少還是有所保留的,且拉且防。所以,允禵一直沒能形成自己的勢力,而允禩的勢力又不能為其所用。正因為此,允禵並沒有與乃兄雍正帝發生過什麼直接的正面衝突,加之一母同胞的緣故,二人的關係始終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這可能也是雍正帝后來並沒有過於憎惡允禵、欲殺之而後快的原因之一。



四、允禵作為允禩集團邊緣人物的尷尬地位直到其被乃父康熙帝賦予兵權、領軍出征之後才有所改觀。但是,允禵從領軍出征到清聖祖康熙帝去世時間並不長,且清朝的軍隊多為臨時調動,之前互不統屬。他想要在短期內發展、培植鐵桿勢力很難。再者,允禵領軍出征後即遠離朝堂,即便發展、培植自身勢力,也多限於一些丘八將領,他的手始終無法伸進權力核心。也就是說,允禵後期發展和培植的勢力對朝局的影響甚微。雍正帝即位之後,允禵隨即被削奪了兵權,其軍中勢力必然也同時受到了削弱,而他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又近乎為零,這可能也是雍正帝不急於誅殺他的原因之一。



五、\t允禵被削奪兵權以後雍正帝甚至一度並沒有處理和為難他。或許是準備像對允禩等人那樣溫水煮青蛙,又或許在給予自己這個唯一的胞弟服軟認輸的機會。但是,允禵雖然迫於形勢不得已低頭認可了雍正帝的地位,但明顯是心中不服的。而缺乏自身勢力的他,彼時能做的只有跟著允禩集團起鬨架秧子而已。雍正四年,允禩集團正式倒臺之後,他也就徹底成了孤家寡人,彼時的雍正帝已經沒有必要、也不屑再殺了他而多揹負一個誅殺同胞兄弟的罪名了。



六、\t允禵被幽禁之後,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能自己也看開了這一切。幾乎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允禵被幽禁之後還有什麼不法言論、舉動。甚至被侄子清高宗乾隆帝解除幽禁之後,允禵依然是低調行事、本分做人。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善終,還得以以恂郡王之尊壽終正寢的原因之一。權力這東西,一旦自己看淡了,不去爭了,一切也就都隨之結束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胤禎),公元1688-公元1755,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保住了西藏和平。

雍正帝登基後,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康熙帝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公元1735,清朝第五位皇帝,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雖然說皇十四子胤禎也和雍正爭過帝位,但畢竟他們倆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又說皇家無親兄弟,但也不好做的太過,康熙的德妃(兩人的母親)也在鬧騰,拒絕受封為太后,且德妃是頗為疼愛皇十四子的。

且康熙駕崩之時,皇十四子在西北打戰,首先便是缺了地利,天時、人和更是不在他身上,之後,皇十四子並沒有利用手中的軍權叛變,一聽到康熙駕崩,便交出了手中的軍權,快馬加鞭返回京城,這樣雍正也沒什麼名頭懲罰他,或者像是皇八子那樣對他。

雖然進京之後,皇十四子多有桀驁不馴,但是這也翻不出天了,之後便是被雍正圈禁了起來,熬死了雍正,被乾隆放了出來。


吧唧人生


無論是父親康熙,還是後來繼位的弟弟雍正,都對老八胤禩這個人高度一致地痛恨,康熙之所以痛恨這個兒子,是因為胤禩沽名釣譽,收買人心,又結黨營私,爭儲害兄,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弟不親,故極討厭這個表面仁慈、內心狠毒的兒子;雍正之所以痛恨這個兄長,一方面因為父親康熙的痛恨而痛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是之前的競爭者,胤禩不除,帝心不安。

引起康熙惱怒的,是胤礽第一次廢除太子名位後,胤禩上躥下跳,想繼之為太子,想當太子還好說一點,最關鍵的是,他在謀求代立的過程中,上有胤禟、胤䄉、胤禵等皇子兄弟為他撐腰,下有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朝廷大臣為他助威,這難道不是結黨嗎?皇帝最怕的就是這個,倘若不及時制止,胤禩就會是李世民,作為父皇的李淵當時畢竟還保住了性命,而胤禩一旦羽翼豐滿,自己恐怕會連李淵都不如,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因此,康熙在廢掉胤礽太子後,曾對胤禩大加撻伐,狠狠咒罵。當時,內務府總管凌普因為依附胤礽,被康熙治罪,抄家,胤禩手下留情,沒有趕盡殺絕,康熙得知後,立即借題發揮,頒發上諭說:“凌普貪婪鉅富,所籍未盡,胤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譽胤禩,必殺無赦。”這說明康熙對胤禩撈取名聲的做法極為厭惡,有功歸己,有惡歸人,甚至將惡歸於皇帝,這無形中讓康熙做了惡人、昏君,讓他如何受得了,所以嚴厲告誡下面的人,凡去吹捧胤禩的,殺無赦!可見對胤禩痛恨到了什麼程度。

而且,第二天康熙就把所有的兒子叫到跟前,當面宣佈胤禩的罪狀說:“當廢胤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今其事皆敗露,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胤禩是不是害過太子胤礽,姑且不論,但胤禩收買人心、結黨謀立則是證據確鑿,這是康熙最不能容的,所以將他鎖系審理。

當然,所謂“鎖系審理”,也不過是做做樣子,康熙要的是胤禩真心悔改,並沒有深究。但胤禩謀立的心思和動作始終沒有停止過,加上康熙後來要大臣們公開推舉太子人選時,阿靈阿等人又開始串聯,要朝臣們推薦允禩為太子人選,在康熙三令五申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人推舉胤禩,可見胤禩在朝中的實力實在太強,康熙擔心有蕭牆之禍,不得不復立胤礽為太子。可以說,在晚年,胤禩是康熙善終與否最大的擔心。

而雍正作為當時爭儲的一方,對這個八哥胤禩的痛恨,與父親相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雍正當了皇帝以後,雖然封胤禩親王,任總理事務大臣,但這不過表面現象,他收拾胤禩是“溫水煮青蛙”,讓他慢慢死,到雍正四年,正式削胤禩王爵,圈禁於宗人府,當年胤禩即死於禁所。

老十四胤禵之所以能保住性命,一是因為胤禵大部分時間只是胤禩的黨羽,並不是牽頭鬧事的;二是胤禵畢竟是雍正一母所生的親弟弟,殺了親弟弟,給母親上香時如何交待?


帝國的臉譜


看到題目說老八下場很慘,很多人說雍正打擊八爺黨狠毒刻薄,這樣的觀點,我不敢苟同。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而且歷史也對雍正有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哪有什麼康乾盛世。



公允的說,雍正算是一個性情中人,雖然刻薄,但並不寡恩。九子奪嫡,大位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刀光斧影。相比於李世民,雍正算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勝利者了。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連他們的孩子都放過,悉數斬盡殺絕。

雍正其實很念及兄弟情分的。康熙作為一代英主,這點識人的眼光還是有的,否則不會把大位傳給雍正。從兩點可以看出:



一,善待廢太子胤礽。雍正繼位後,對廢太子胤礽十分善待,在其死後予以大葬。胤礽諸子也都被封爵,雍正繼位僅僅一個月,便加封胤礽之子弘晳為多羅理郡王,後來又加恩封其為和碩理親王。而其他諸子也封為輔國公之類的爵位,可謂恩遇有加。

二,雍正登基後,第一時間任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本意來說,雍正還是希望老八能夠以社稷為重,幫自己好好打理大清江山的,所以才委以重任。並不是有些人(包括電視劇中老八本人)所說的暗藏殺機的。

那麼,後來,雍正為什麼要嚴厲打擊八爺黨,奪爵的奪爵,圈禁的圈禁,以至把老八置於死地呢?為什麼要對同是八爺黨的老十四網開一面呢(還有老十胤娥也得以善終)?我認為,老八有“三必除”,老十四有“三必留”。

一,老八的“三必除”

1,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此一必除。老八奪嫡失敗後,始終賊心不死,一直想謀取大位。特別是借雍正整頓旗務之機,左右串聯,矯旨調兵,突然提出八王議政對雍正進行逼宮,如果不是張廷玉力挺危局,如果不是十三爺前來救駕,雍正很可能被八爺黨逼迫退位。



2,黨羽太多,興風作浪,此二必除。老八素有八賢王之稱,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其黨羽遍佈朝野。康熙駕崩之前,雖然替後主剪除了一部分,如佟國維等,但沒有清理乾淨。這點從八王議政逼宮時可見一斑,除了張廷玉挺身而出,力斥八爺黨險惡用心之外,滿朝文武竟然都默不作聲,更有甚者,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竟然倒戈反叛。如果不除掉老八,則大清永無寧日。

3,鞏固江山,免除後患,此三必除。老八如此險惡,讓雍正不寒而慄。自己如此剛毅堅硬,老八都想分庭抗禮。如果自己百年之後,弘曆繼位,老八如果想篡位的話,以弘曆的性格,是很難與之抗衡的。所以,為了保住後代的江山社稷,老八非除不可。

二,老十四的“三必留”。

其實,雍正並不狠毒,對待兄弟還是很講情分的,如果不是八爺黨步步緊逼,雍正絕不會痛下殺手。即便如此,八爺黨只有老八和老九圈禁而死,老十和老十四都得以善終。



1,一母同胞,此一必留。老十四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雖然在爭奪儲君上,雙方陣營不同,但畢竟是骨肉連筋。且雍正繼位時(1622年),其母尚且健在(死於1623年),雍正連同父異母的老十胤娥都網開一面,何況自己的親弟弟呢!如果連親弟弟都不放過,如何面對母親,如何面對天下百姓。

3,虎落平陽,此二必留。老十四被解除兵權後,就被雍正打發去看守皇陵了,變相軟禁起來。大寶無望,老十四心灰意冷,再也無心爭奪。且老十四並不是八爺的死黨,始終與老八貌合神離,如今虎落平陽,已經對皇位夠不成威脅,雍正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一個戧殺親弟的罪名。

4,聖祖遺訓,此三必留。康熙駕崩之前,曾有遺訓,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不要骨肉相殘。這就是雍正為什麼只圈禁老八和老九,對老十和老十四法外開恩的原因之一,同時,雍正對老八和老九的子孫,也沒有斬盡殺絕,而是採取了相對寬大的流放。乾隆繼位以後,又將老八的後人恢復宗籍。

閱後如果喜歡,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管理知識啦

分享是一種快樂,關注是一種美德。歡迎大家關注、交流、評論、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懷璧其罪,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素來以才能卓著、待人和善見稱,在康熙朝堂上下有著眾多的支持者,被眾臣譽為“八賢王”,是個能拉隊伍自立山頭的綜合型帝王之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有此人才相伴在側,作為皇帝雍正心裡的不安全感可想而知。更兼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皇八子胤禩是皇四子胤禛(雍正)的主要競爭對手,雙方積怨太深,如果胤禩登基,胤禛的結局同樣也會很淒涼。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禛皇位根基穩固後,尋找網羅各種藉口削奪胤禩王爵,改其名為帶有侮辱性的“阿其那”,並且交由宗人府圈禁。當年九月,皇八子胤禩薨,結束了他滿懷不甘心緒的45年人生。



相比於皇八子的悲慘結局,另一皇位熱門人選皇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卻得以善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十四起初歸於八爺黨,支持皇八子爭奪太子之位,但卻不是決策者。很多事情都是老八出主意,老十四在外圍搖旗吶喊。政治鬥爭很多時候都講究一個首犯必懲、脅從不問,收拾了老八,老十四可以放一放。 二、老十四的才能天賦主要集中在領兵打仗方面,對行政統籌、帝王心術等方面則大大遜色於老四和老八,所以也不會糾集起一個“十四爺黨”來威脅雍正皇權。就連老十四出來競爭皇位,也是因為八爺黨在看到老八失去康熙信任後,退而求其次推舉老十四出來對抗老四。 三、老四和老十四是一母同胞血緣的親兄弟,雍正繼位後為了樹立自己孝順太后的形象,自然不好在處理十四弟的問題上不顧及太后的感受,給老十四一個善終也是為了寬慰母親。


竹山清溪澗


雍正登基,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者,自然是雍正本人,雍正的兒子、媳婦、親孃,再者就是雍正的擁護者,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可是也有不高興的,首當其衝要數“八爺黨”這一派的人物包括八爺、九爺、十爺這三兄弟,還有十四爺,其餘還尚不足入雍正的法眼。

但是“八爺黨”中,除了八爺是主謀、九爺、十爺是“搖旗”外,十四爺並不是完全和“八爺黨”一條心。因為老十四也想當皇帝,也想有所作為,只是苦於自己輩分太小,心機和能力又較諸位哥哥弱,才委身於“八爺黨”,一方面是尋求“庇護”,另一方面也是在近水樓臺地學“老八”。再加上和雍正又是一母同胞,自然在懲罰上要比八爺輕很多。其實只要明白為什麼懲罰老八,就明白老十四憑什麼避禍,能置身事外。

第一,沒當皇帝,卻操著皇帝的心,想著皇帝的事,用著皇帝的計。八爺,號稱“八賢王”,是因為得人心,相當有人緣。有人說“得人心”不好麼?這問題要看從哪個角度說,要是皇帝得人心,一切ok,君明臣賢,上下和睦;但要是大臣或王爺得人心,可能皇帝就坐不住了,勾心鬥角、血雨腥風就會立刻席捲宮廷。

《韓非》說,賞罰是皇帝的特權,大臣的任務是幹好本職工作,兩者相輔相成,皇帝根據大臣的工作給予獎賞、懲罰,一方面保持大臣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維護大臣對自己的忠誠。相反,如果皇帝失去了賞罰的權利,大臣就會迷失,甚至取代皇帝給自己“開工資”。八爺就是因為犯了大忌,才被康熙、雍正兩朝瞧不上眼反而死死釘在王爺的位置上,他這種欲蓋彌彰的“篡位”,明眼人都看在眼裡,只是不戳破而已,畢竟《韓非》也不是什麼百年難尋的奇書。十四爺是聰明人,早看透了這一套,安穩地做自己“分內”的事,所以才沒有惹來殺生之禍。

第二,勢力盤根錯節,不忘死灰復燃。八爺,人緣好,在父朝(康熙在位)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雍正即位後任命他為“總理王大臣”,就是想在推行新政問題上,借用一下他的人脈,順利完成政權過度。不論乾的好與壞,十數年後,滿朝都是雍正的“私人”,包括潛底的奴才李衛、年羹堯,新攀附的文人大臣張廷玉、李紱,新科舉子劉墨林等等,自然也用不著那位“病貓”八爺了。.可惜,八爺沒有察覺到這些微妙的變化,還在力圖掌控朝局,企圖死灰復燃。老十四,則很簡單,獨來獨往,你讓守太廟就守太廟,管他東南西北風,所以也能活的更久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