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貨幣市場利率與存貸款利率“並軌”工作

降準存在空間和可能,但對降準無需過度期待和解讀,應該更加關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這比降準本身更重要。要激發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動力和能力,充分應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改善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近日,關於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討論較多,市場對降準的必要性、時間點以及降準幅度等意見不一。

作為常規貨幣政策工具,降準有助於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但是,把降準當成良藥甚至是唯一的解藥,就有點偏激了。下一步還應繼續採取措施,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並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2018年央行連續四次定向降準,今年1月2日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口徑,1月4日更實施了全面降準。上述操作總計降準3.5個百分點,貨幣政策已經穩健略偏寬鬆。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降準有一定的合理性。

從宏觀層面看,當前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重回榮枯線之上,經濟有企穩回暖跡象,但仍處於下行趨勢,下半年經濟增長壓力較大,降準有助於穩定市場信心。

從基礎貨幣投放來看,近期外匯佔款增長乏力,基礎貨幣缺口較大,用降準的方式對沖基礎貨幣缺口可能仍是央行的較好選擇。

此外,近期貨幣市場利率有所上升,短期資金面趨緊。因此,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佈之後,央行在4月中下旬可能會決定是否降準。全年也可能會再次降準,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至於近期A股市場持續走高,主要是源於多種政策利好下市場預期變化和信心回升,與降準本身並無直接關係。近期,大規模減稅降費進入實施階段,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實質性刺激。同時,近期市場利好信號頻現:一是包括PMI在內的宏觀經濟數據好於預期;二是中美貿易磋商持續推進,前景謹慎樂觀;三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外資證券公司獲批,海外資金持續流入。

關於存款準備金率是否會再次下調,央行行長易綱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表示,一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還是必要的,在目前情況下,降準還有一定的空間,但空間相比前幾年較小。易綱的講話表明,央行將繼續實施降準,但重點在引導和降低市場對降準的預期。

綜上所述,降準存在空間和可能,但對降準無需過度期待和解讀。展望二季度乃至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更應該關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這比降準本身更重要。當下最重要的是,要激發金融機構和員工服務實體經濟的動力和能力,切實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打消貨幣政策傳導的“最後一公里”即基層機構和員工服務實體經濟的顧慮和壓力,變“拒貸”“懼貸”為“願貸”“敢貸”;充分應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改善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從根本上看,應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要加快推進貨幣市場利率與存貸款利率“並軌”工作,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進而加快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作者董希淼 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