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終回來了94人?

陳澤琴


清帝國自誕生起,他們就一直屹立在世界的巔峰,在許多西方人的心中,一直保持著神秘東方古國的高高在上地位,但是隨著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侵略的爆發,自恃著強大的清帝國在西方強大的堅船利炮下,開始嚐到了被打到泥土中的感覺。

清朝雖然一直被我們詬病有加,但他們卻不是完全不通變化的。

在當時以曾國藩為首的各大重臣勸說下,主政的慈禧和慈安太后還是同意作出了一定的改變。


雖然這個改變對龐大的清朝來說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意義卻是非凡的。

1872年,清朝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公費留學的留學生。

清朝第一批公費留學生的誕生

清朝朝廷當時送這批留學生出國的目的就是想送他們去美國學習先進的知識,通過他們構建和西方先進世界接觸的橋樑,好通過西方的先進科技以強大落後的自己。

最終在各種方案敲定下來後,他們決定要從全國各地挑選120名天才少年去美國留學。


作為清朝的首批公費留學生,這些留學生擔負著改變國家命運的重大責任,自然是不可能挑選一些普通平庸甚至愚蠢的人去留學的。

因此他們挑選這些出國留學生的時候,一般會挑選那些學習能力非常強大以及在當地有著天才少年名號的年輕孩童們。

這些孩童的年齡平均在12歲左右,最小的有十歲,最大的只有16歲。

之所以把年齡限定在這個範圍,是因為青少年相比於青年人,擁有著更強大的學習能力以及接受能力。

這些留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不過這個時候也存在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當時清朝雖然遭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教訓,但是很多百姓們一直都沒有意識到西方真正的強大。

他們仍舊保持著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覺得去美國這種蠻夷國家學習是一件有辱祖宗、會被人瞧不起的事情,因此一般的書香門第家庭以及富裕的家族,是不會同意把自己孩子送去美國留學的。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朝廷只能把挑選留學生出國留學的目標放在了那些家庭貧苦的天才少年中。



在他們承諾會給予這些孩子的家庭做出一定補償後,這些孩子的父母才同意了把這些孩子們送到美國去留學。

我大概看了一份這批留學生的名單,發現這些留學生孩子大部分是南方人。

其中佔據比例最多的是廣東人,他們幾乎佔據了這120人的絕大部分比例,而除了廣東人之外,其餘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也有著一部分的比例。

這些留學生強大的學習能力

在這些年幼的留學生被送到美國後,他們被美國當地分別安排進入了54戶人家中寄宿,在這些美國家庭中邊生活邊學習著知識。

他們在去美國之前,他們根本沒有任何的英語基礎。

不過在相關的教導以及他們本身強大的學習天賦下,他們用非常短的時間就掌握了英語。

然後在學習美國知識的時候,他們同樣表現出了強大的學習能力。

他們很快在各種文化知識遠遠不如美國當地孩子的情況下,迅速超越了美國當地的孩子,成為了各個學校班級中的佼佼者。

他們的表現,在當時很是讓美國的教師們驚歎了一把。

那個年代的美國,一般學生想要考上大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但這些留學生因為是清朝千挑萬選出來的精英學生,所以考上大學對他們來說幾乎不是什麼難事,他們絕大多數人後來都考上了大學。

留學生被清朝朝廷強行召回

只不過正當他們沉浸在美國先進的文化以及知識中時,隨著曾國潘的去世,清政府做出了一個打亂他們原本生活的決定。

這些留學生是從1872年到1875年這三年中,被分成四個批次送到美國留學的。

原本在計劃中,他們每一批留學生都要在美國學習滿15年的時間才能回國,最早的一批是在1887年回國,最晚的一批也得等到1890年回國。

不過他們在美國種種讓清政府覺得出格的行為,卻使得清政府改變了對他們的態度,不想繼續讓他們在美國待那麼久的時間,於是就在1881年把他們召回了國內。

留學生被召回的原因是西化過於嚴重

接下來我來們簡單瞭解一下這些留學生讓清政府覺得出格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西方化太過於嚴重了。

清朝在把他們送到美國的時候,並沒有想讓他們產生太多對西方的認同。

而是想讓他們在學習西方知識的同時,保持清朝原本詩書禮義的傳統。

在那個封建王朝的時代,儒家的封建禮義是朝廷最為看重的。

因此在專門管理這些留學生的官員把這些留學生脫下清朝傳統長袍換上美國西裝、剪下清朝長辮理上美國短髮的情況報告給清朝朝廷之後,清朝很快重視起了這些問題。

在最終調查之後,他們發現這些學生竟然有不少人違背了儒家的禮義精神,信仰了西方的基督教,這就更加讓清朝朝廷官員感到怒火中燒了。

在清朝一些守舊派官員看來,忠君思想的的主要核心就是儒家學說,如果連儒家學說都完全拋棄了,那還能指望他們會對皇帝效忠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於是在這些守舊派官員的左右下,清朝朝廷就決定了要終止這還沒有完成的留學生公派,把這些留學生強行召了回來。

正好那個時候曾國藩去世了,朝中再無人能壓制得了他們。

留學生們抗拒回來的原因

在那1881年開始的三次召回中,清朝一共召回了85人,再加上1881年之前因為各種原因被提前召回的9個留學生,清朝一共召回了94名留學生。

除了這些人之外,有26人並沒有回來,在這26人中,有的人是因為已經習慣了美國的生活習慣,捨不得離開美國。

不過在這26人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是不想回,而是沒有辦法回來。

在這些留學生中,有不少人在清朝召回他們的時候,就已經因為各種疾病丟掉了性命,因此自然是不可能回來的。

這就是某些留學生抗拒不回的原因,不要說是當時生活條件那麼惡劣的清朝了,即便在現如今,這種情況也是大量存在的。

現在不少的留學生在去了國外留學之後,如果有能力留下來的話,他們中很少有人會選擇回國,他們一般都會選擇留在國外工作,然後努力著加入外國國籍。

就這樣把自己的後半生以及自己的一身才學都燃燒在了國外。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清朝時為什麼會有人堅持留在美國不想回來了。

題外話:清末時期的留學生狂潮

在說到這裡的時候,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回答完了,如果大家覺得已經瞭解得差不多的話,可以自行退出這篇問答。

而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其他更多清朝末年時期的留學狀況,可以花上一點時間往下看一下。

我們以上所說的就是清朝第一批留學狀況,除了這第一批留學之外,在1900年爆發了八國聯軍侵略之後,清朝也曾經在不同時間段內掀起過出國留學的狂潮。

在清朝末期,我國出國留學主要分為兩個地方,一個是去比較遙遠的歐美國家,一個是去我們大海對面的日本。

如果要說到去歐美國家留學的熱潮,我們還得從美國向我們退還庚子賠款的事情說起。

在經歷了八國聯軍之後,原本清朝是要向美國賠償3000多萬兩白銀的,但是在賠到一半之後,清朝的外交官發現了一個漏洞。

這個漏洞讓清朝的外交官很是意外,於是他就和美國方面進行了交涉,出乎他意料的是,在經過簡單的交涉之後,美國竟然同意了向清朝退還賠款。


不過這筆錢並不是隨隨便便還給清朝的,他們退還這筆錢是有條件的。

在他們的要求下,清朝需要把這些錢投入到各種學校、教堂、醫院的建設中,還要拿這筆錢資助清朝國內的一些優秀學生到美國留學學習。

正是因為這次的賠款退還,初步引發了清朝出國留學的熱潮。

在美國之後,歐洲的一些國家也陸陸續續向清朝退還了賠款。

不過在他們的眾多要求中,拿他們退還的賠款公費派留學生到他們國家留學都是絕對無法被遺忘的條件。

在當時雖然日本沒有對清朝進行賠款退還,但是清朝在遭遇到了八國聯軍的屈辱歷史後,為了改變這種尷尬的處境,他們也公費掏錢送了一批留學生去日本留學。


在歐美國家退還賠款之前,清朝公費送出去最多的留學生就是去日本的留學生,因為去日本相比去其他地方成本要廉價許多。

而在當時,去美國和歐洲留學是最高等級的留學,只有成績最為優秀的學生才能獲取到公費去美國和歐洲留學的機會。

如果拿去歐美國家留學的留學生和去日本留學的留學生相比,去日本留學的留學生在綜合方面是無法和去歐美留學的留學生相比的。

因為去歐洲留學的成本要比日本高得多,所以清朝在挑選去歐美國家學習的留學生時,挑選的自然是最為優秀的留學生。

而除了公費留學之外,清朝也出現了大量自費送孩子去國外留學的家庭。

同樣因為成本的高低,通過自費去歐美留學和去日本留學,我們也可以判斷出這些留學生的家庭狀況。

一般選擇去歐美國家留學的,家庭條件均比較富裕,而選擇去日本留學的,家庭條件和歐美留學生相比有著一定差距。

總的來說,當時去歐美國家留學的無不是最優秀或者家裡最有錢的。

而去日本留學的,和去歐美留學的學生相比,終究還是要差上一些等次。

不過在最終的成就方面,歐美的留學生最後卻是有些不如日本留學生的。

在清朝滅亡後,我國進入了一個混亂萬分的征戰亂世,在混亂的民國時期,日本留學生的成就要比歐美留學生的成就要大上許多。

去日本留學的學生大多數學習的是軍事,因此他們在民國的亂世之中,能獲取到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

他們中有不少人成長為了亂世中的軍閥,也有一部分人成為了那個年代名聲響噹噹的將領、軍官。

而去歐美留學的學生大多數學習的是文化以及各種技術,因此他們在回國融入社會後,雖然都能成為精英,但是相比於那些在亂世中稱霸一方的軍閥將領們相比,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留學生最終只回了94人的原因,在清朝朝廷召回這些留學生的時候,有的留學生是捨不得回來、有的留學生是早已經丟掉了性命,根本就沒有辦法回來。


孤客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回來了94人,但還有26人沒回來。

這沒回來的26人,基本分為三種:

第一,病故

這批是3人,都是年僅十二三歲的孩子。

民國時期,兒童沒有什麼預防針之內,醫療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個年代,即便美國也沒有抗生素,得了疾病還是很容易死的。

這些孩子背井離鄉,到了謀生環境,水土不服是難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十五歲就考上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然而進入大學不到一年,他就因為身體勞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紀律被遣返回國

這批有9人,但具體幹了什麼不守紀律的事情不可考證。

一種說法,他們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辮子。

這兩種在清政府看來,都是絕對不允許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滿清就是死罪。

也許就是這樣被提前趕回國。

第三,自行輟學或者堅持不回國的

這批有14人。

為什麼輟學退學,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歲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環境,住在美國白人家庭,完全不適應也是正常。

單單想要過語言關,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史料記載:他們的女主人出於愛憐,常常見面就抱起來親他們的臉頰,這些幼童個個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禮拜天房主人帶他們去教堂,他們想拒絕又不好張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為清廷明確規定他們不許信仰基督教。這自然破壞了他們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於西餐,他們更吃不慣,餓肚子在所難免。帶隊的清廷官僚自帶了一些醃黃瓜,沒幾天就被幼童給偷吃光了。剛到美國的幼童一身中國打扮,瓜皮帽,藍緞褂,嶄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辮,特別引起美國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會有一群美國小孩子跟在後面圍觀,有的還高喊:“中國女孩子”!讓這些中國幼童非常難堪,有的急得直哭。學習上的問題也很多。他們要補習英文,還要集中起來學漢語,每週寫一篇作文,如果寫不出來,漢語先生會打屁股。現存的幼童們寫的一些作文,可以發現他們那時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學漢語,首先必須臉朝中國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後再給孔老夫子的畫像叩頭,給師長請安。稍不聽話,就會挨罰。

至於堅持不回國的區區幾個人,也更容易理解。費勁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就要學成,卻莫名其妙的被要求歸國,這誰會同意。雖然每年幾百兩銀子的花銷,都是請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學,其實學生還是很有機會自行打工籌集學費和生活費的。

在被迫提前返國的94名幼童中,日後誕生了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九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其中如開國人自建鐵路之先河的工程師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促成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的外交官梁誠,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說,這是鼠目寸光的滿清,做的最正確的一次投資。


薩沙


赴美的目的--軍事的西方化

當時選拔留美幼童的背景是李鴻章們看到西方工業革命的優勢,尤其是武器、輪船等工業化設備,相比清朝的自給自足的土槍土炮,提升軍事裝備的工業化是中體西用的重要標誌。

為什麼會選擇軍事?

因為不影響中體西用,正如抨擊留美事業的人講: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再技藝。

當時學習西方,只能在器物上,而不能是文化,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費用巨大

在美留學事務局每年預算是6萬亮白銀,20年就是120萬兩。

南轅北轍的現實

留美幼童在美期間,進入美國大學,但很少進入軍事院校。反而學習音樂、美術等課程,對朝廷來講是浪費。

而且剪辮子,和洋人談戀愛,背叛文化。

召回與逃跑

當時有幾個在召回之際逃跑,留在美國,如容揆等。

有的在美國病逝,譚耀勳等。

沒有回來的基本是這2種情況。


大學專業深一度


說到赴美幼童,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容閎。他出身廣東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父親為了謀生帶著他到了澳門,在這裡容閎進入了英國人創辦的馬禮遜紀念學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英交惡,容閎又跟隨美國牧師勃朗一起學習。



1847年,勃朗返回美國,同時帶走了容閎在內的三人赴美留學。容閎到達美國後,學習非常努力,成為了首位考取耶魯大學的中國人。學成回國後,容閎深感中國落後,並且試圖改變中國人的命運。

在不斷的尋求和探索中,容閎做成了兩件大事,第一個是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江南製造總局】。另一個就是促成了官派留學生赴美,後來這些留學人也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1872年8月11日,一艘載著30名中國幼童的船從上海出發,他們的目的地是美國舊金山,然後乘坐火車前往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從此之後開始15年的留學生涯。此後三年內,清政府每年會派遣30名中國幼童赴美留學,直到1875年,清政府共計派出了120名幼童。

120名幼童無一例外都是漢族貧苦農家出身。因為當時的大環境下,滿族或者是富裕的漢族地主都視出洋有辱家風,所以只有窮人迫於無奈才會選擇出洋。

這些幼童跋山涉水到達美國時,不僅不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產生了水土不服的現象。而且還由於腦後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經常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很多人都稱呼他們為中國女孩子,為此他們非常難堪,甚至一些幼童急得直哭。



除了身體和心理的不適應之外,清政府還派遣了一名相對保守的翰林學士陳蘭彬為留學事務局正委員,位置在容閎之上。在陳蘭彬的要求下,幼童除了學習美國的技術之外,每天還要學習漢文,學習漢文時需要給清朝皇帝和孔夫子畫像三跪九叩,給師長請安等等。

種種的不適應導致了一批兒童有了回國之心。經過陳蘭彬的同意,清政府准許了一部分提前回國終止學業。另外還有一部分幼童不幸去世,其中就包括與詹天佑關係最好的天才兒童潘銘鍾,因為過度的刻苦學習而病逝於美國。



在美國,留下來的幼童展現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個個成績優異。在1880年時,據不完全統計,有50多名幼童考入了大學,其中22名考取耶魯大學,8名考取麻省理工學院,3名考取哥倫比亞大學,1名考取哈佛大學。

雖然他們成績優異並且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但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他們之中很多人剪掉了煩人又礙事的辮子,並且深受美國文化薰陶,拋棄了長袍馬褂,開始穿起了西裝,有的甚至信奉了基督教。

看到了留學兒童的狀態,陳蘭彬選擇上奏清政府,說這批兒童內心缺乏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而且沾染了大量的惡習,即便將來回國也是利少弊多。



收到了陳蘭彬奏摺後,清政府於1881年下令召回了所有兒童,這時有一部分選擇了繼續留在美國自費完成學業,這其中就有容閎的族弟容揆,以及後來畢業於耶魯的譚耀勳。不過他們在清政府的眼裡都屬於抗旨不尊的人。

幼童回國後,立刻遭到了當時社會的譴責,《申報》曾經撰文批評說;

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鉅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1919年留美兒童在上海重逢合照↑↑↑

總體來說,清政府派留學生的目的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讓這些留美兒童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來服務於即將崩塌的清王朝。但這些兒童卻看到了外國的自由民主,並且開始慢慢改變人生觀,因此被當時的人批評忘記了祖宗和皇帝。最終被下令召回,但卻有一部分選擇了留在美國享受自由。


我是越關


“留美幼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對外交流事件,這裡面所有的留學歸來人員對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留美幼童”是清末洋務運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這個項目最初的發起者是中國首批留學生之一的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閎。

容閎,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革命家,1828年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容閎自由在香港教會回校上學,因學習成績優異,18歲那年他跟隨來華教學的傳教士勃朗先生返回美國,成為中國歷史上首批赴美留學生。

赴美之後,容閎考取美國耶魯大學,也成為首位入學耶魯的華人學生。(容閎雕像)

容閎在美期間曾加入過美國國籍,但是在耶魯畢業之後,他還是選擇返回中國,希望能夠幫助中國實現近代化。

1854年容閎返回國內,此時第一次鴉片戰爭才過去剛剛14年,清政府繼續以天朝上邦自居,中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西方文明仍舊持保守態度,容閎回國之後一直鬱郁不得志,只能在一些外國駐華機構中工作。

不過就在這段時期,天平天國正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迅速崛起。出於對新生政權的期待,容閎在1860年時冒死前往天京,會見太平天國幹王<strong>才洪仁軒。

洪仁軒是太平天國中一位頗有遠見的資產階級改革派,他是洪秀全的族弟,由於其曾常年居住於香港,對於西方事物多有接觸,因此思想非常開明。在執掌太平天國政務後,他提出了著名的《資政新篇》,極力推動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太平天國內部堅定的“洋務派”。

容閎在拜見洪仁軒之後,向他提出了自己對國家改革的七點主張,其中包括建立近代學制、籌備海軍等等建議。對於容閎的主張,洪仁軒表示支持和讚賞,但太平天國當時已是風雨飄搖,面對清軍巨大的軍事壓力,根本無力分心於國內的革新,而容閎也感到太平天國前途迷茫,於是很快便離開了南京。

1863年容閎前往安徽,會見了正在圍困安慶的湘軍首領曾國藩,容閎向曾國藩提出了興辦軍械製造廠,建立近代軍工產業。容閎的提議迅速被曾國藩採納,曾國藩於是委派容閎前往國外購置機器。

1865年,江南機械製造總局成立,容閎也積極投身到機械局的籌辦當中。在此期間,容閎開始得到李鴻章等洋務派人士的賞識,其政見也開始被清政府所傾聽。

1870年容閎向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歷陳中國教育只落後,人才之缺失,提議拍出一批公費留學生赴美讀書。在容閎的多次勸說後,曾國藩和李鴻章同意了他的建議,並向總理衙門轉達了留學計劃。

此後清政府還是在廣東和江浙地區挑選10—14歲的男性幼童,作為留學計劃的候選人。當時清政府篩選這些留學生的標準是:兩家子弟、聰明、漢族,

不過由於那時候社會風氣未開,很少有人家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往海外,因此挑選工作還是比較艱難的。到1872年,清政府共計挑選120名幼童留學美國。並且這一計劃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

第一批留美幼童於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他們乘船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之後再乘坐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並54戶美國家庭中,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十多年的留學生涯。

根據美國學校的資料顯示,這些孩子學習十分刻苦,也非常努力,他們先是以極短的時間就掌握了英語,隨後便忘我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去了。
(首批留美幼童在輪船招商局合影)

這些幼童在美國期間,不僅要學習英語和科學知識,並且也要在清朝官員的監督下學習漢語和古典文化。在他們初到美國之時,他們每天依舊需要向大清皇帝和孔夫子的畫像行禮,以此來保證這些孩子不被美國文化所同化。

不過清廷的監督即便是再怎麼如何嚴密,也終究敵不過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中國留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接受美國文化,有些留學生甚至剪掉了辮子以及和當地女孩談起了戀愛,這些行為都讓清廷駐美官員強烈不滿。

在本次留美計劃中,原本是想讓這些幼童留學15年,屆時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快30歲了,正值年富力強之際,但是由於擔心這些留學生收到西方思想的“荼毒”,最終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決定停止留學計劃,下令所有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於是在這120名留美學生中,除26人因病故(15人)、提前遣返(9人)、拒絕回國(2人)等緣故以外,其餘94人均在當年被分成3批陸續回國。

此次“幼童留學計劃”雖然最終沒能圓滿結束,但是這些留學生在回國之時也都已經20多歲了,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也算是學友所成了,而這批人也確實對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包括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創始人唐國安等各界名宿。

(民國時期,尚在的幾位留美幼童合照,這時的他們早已是古稀之年)


千佛山車神


1872年至1875年,在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前後分四批共120人赴美留學,他們有一個永遠的名字:留美幼童。

本來這批留美學生計劃在美國留學15年,後來隨同的老師向朝廷介紹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後,清廷擔心這些人接受西方思想後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於1881年分三批召回這些學生,不過,原來赴美留學的有120人,回來為什麼只有94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病逝

據統計,這批留學生在美國病逝的有15人,如潘銘鍾、石錦堂、黃錫空等人。

美國的氣候環境、社會文化、生活等很多方面都和中國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之赴美留學的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抵抗力有所欠缺,壓力又大,當時的不少留學生因此病逝。

2、執意不歸

當時,有兩名留學生拒絕召回(容揆和譚耀勳),留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學業。清政府迫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外交部的壓力,不敢強制將這兩名學生從耶魯大學召回。

除此之外,還有九名留學生因為先期不遵守紀律被遣返。

這批留學生,可以說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他們當中,有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的校長唐國安,有天津大學最早的校長,有京張鐵路總設計師詹天佑,有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有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

這批留學生,他們是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這批留學西造之子,他們目睹了中國近代的榮辱興衰,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有著一個永遠的名字:留美幼童!

不知道讀者們對這批留美幼童有什麼看法?


金兔歷史


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實質上就是官派留學生,和今天去國外留學的人性質差不多,只不過派遣過去的都是小孩子。清政府一共分四批派遣120個孩子到美國,這些孩子平均年齡只有12歲。在洋務運動的大背景下,派出他們留美的目的,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回國之後為國內發展做貢獻。說白了就是適應官方的那一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略。

當時招募這些孩子的難度是很大的,先不用說肯定得挑選那些出類拔萃,聰明伶俐的。主要是在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背景下,這種派遣小孩去國外學習的舉措,好多人都不能理解,他們會想:“我天天讀點四書五經,背背書啥的,考個是我就能進入仕途做官當老爺去了,去國外學什麼么蛾子?”跋涉千山萬水,萬一半路上被鯊魚吃了咋整?所以,分四批派遣留美幼童是有這個原因的:根本招募不到人。

那既然派遣出去的都是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小孩子,身體還沒有發育好,免疫力肯定跟不上。我們現在在國內到一個地方旅遊,還會因為水土不服生病。就更不用說那些孩子,遠渡重洋,跋涉萬里到一個新的地方,肯定會染上各種疾病。那會的醫療條件也不發達,好多病症也沒有治癒的辦法,一些孩子就不幸的早夭了。

這些孩子留美之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衝突肯定也是一個大問題。他們不僅要適應美國式的生活,摒棄自己在清朝封建腐朽的那一套禮儀,更重要的是學習當地的語言,解決與人溝通的障礙。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盤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傳統的前提下,把美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

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幼童們在美國接受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在逐漸適應美式生活,接受美式教育之後,他們對自己的那一套封建的東西不感興趣了,他們不留辮子,不讀什麼四書五經儒家經典了,開始梳油頭、看《獨立宣言》了;他們信了基督教,不信孔聖人了;皇帝老爺也不叫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在他們心中生根了。

這在當時的清朝看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而且留美幼童的開銷是很高的,一年高到600萬兩白銀,清政府忙著搞洋務運動,建設資金緊張得很,割地賠款啥的開銷也不少,負擔這些孩子的教育也逐漸力不從心了。因為這兩個原因。好多人學到半中間就被召回了。<strong>

召回之後,這些“西化”的留美幼童,在社會上是很難混的,他們種種“大逆不道”的行為舉止為當時人們不齒,當時的《申報》寫到: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鉅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他們在自己故土上還受排擠,受西化了的幼童肯定有一部分人不想回來,直接就生活在美國了。美國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放在今天,也是吸引很多人去定居的,我們也是能想到的。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幼童真的是非常優秀的,雖然他們在社會上被人排擠,但他們好多人都靠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在近代化領域為晚清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熟悉的就是鐵路之父—詹天佑,還有在甲午海戰中英勇犧牲的鄧世昌。

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讓美國人驚歎不已,好多留美的幼童都進入了耶魯、哈佛等世界知名學府學習。這些優秀的人才,美國政府肯定是非常想把他們留住的,就和當年美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要把錢學森留在美國一樣。所以,好多幼童都被留在了美國。

即便這樣,這些留美幼童都是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的,他們有著使祖國復興繁榮的青雲之志。十年寒窗,是為有朝一日能夠為祖國做出貢獻;一腔熱血的報國之心,他們能在各個領域驕傲的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面對在外交領域上列強的羞蔑和侮辱,他們能代表整個民族唇槍舌劍的進行回擊;從青澀懵懂到耄耋之年,矢志不移。這群孩子,是真正的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歷史不應該忘記他們!


無筆史官


清朝統治末期,拉開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序幕。


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讓國家支離破碎,遭世人怨恨。派遣幼童赴美留學是清末政府最正確的一次投資了吧。

清末為何派遣120名幼童赴美?

自鴉片爭以來,中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噴湧而出。自由、民主等先進思想猶如洪水勢不可擋,具有先進思想的人士躍躍欲試。

國內改革思想蠢蠢欲動,清政府對西方思想恨之入骨,卻為何要派遣幼童赴美留學呢?

國內形式變化嚴峻,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屢戰屢敗,西方列強算是把清政府打到泥土裡,天朝上國不復存在。列強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失國權,民心渙散。

清政府面臨的是內憂外患的危險局面,農民起義,外國侵略,清朝國力日漸衰微。而朝廷大臣也有憂患意識,不再是一味排斥而是主張學習。


雖然開始只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提出也得到不少人的擁戴。

慈禧雖不願意改革,但大勢所趨,李鴻章等朝廷大臣提倡“中體西用”,“富國”、“強國”等主張對鞏固清朝、聚集民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況且洋務派支持派遣幼童赴美學習,以此培養高人才質量,加強與西方列強溝通,瞭解西方文化,為以後與西方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慈禧也深知當初和西方列強談判困難重重,許多條約都是洋文,翻譯受到極大干擾,受到了許多欺詐,吃了啞巴虧。

為了保大清王朝根基,這場救亡圖存運動慈禧想不支持都難。

面對外辱內憂的雙重壓力,1872 年清朝同意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公費留學生。

赴美留學幼童後來情況如何?

但在選學生時也是困難重重,那些世家子弟不願意漂洋過海出國留學。只好將目標鎖定在12~16歲的貧苦人家的孩子中。


而且這些學生要求資質要高,又具有先進思想與愛國意識,才能擔當著改變國家命運的歷史責任。

於是最終敲定第一批為120名天才少年,他們擁有著強大的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這些幼童在異國他鄉任重而道遠,不負國人希望,學有所成。沒有任何英語基礎的他們,利用很短的時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並且迅速成為班級中的佼佼者,美國教室對他們也是稱讚不絕。

在艱苦奮鬥多年後,他們也大都考上了大學,受著高等教育,暢遊知識的海洋。

其實 120名學生是分批送去美國的,計劃每批在美國學習15年,按時間算全部召回得等到1890年。但卻在1881年全部召回,而94名學生也相繼回國。

面對經濟差異,文化差異,條件對比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大部分卻為何仍然選擇回國呢?


隨著國內支持留學生的大臣相繼去世,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有些提前召回,而有些繼續留學。

時間越久,清政府越覺得有些學生在西方學習文化知識已經學到出格。

剪辮子、穿西裝這些穿著打扮已經“侵入”他們的生活,更何況他們有些信仰基督教、學習自由、民主、科學等西方思想已經侵入他們忠君的封建思想,極其危險,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視,所以清政府於1881年強行召回。

這些學生本來就是貧苦家庭的孩子,在國外都是清政府拿錢負責他們的學費以及生活費,而今清政府不再支持他們留學,也就斷了經濟來源,迫於無奈也不得不回國。

這些被召回的學生中自然有強烈愛國意識之人,國若有所求,他們必有所報。國家被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改變國運義不容辭。

而剩下的26人有些是不願回國,畢竟那時國內外經濟對比差距太大。有些則是因病死於他鄉,自然回不來。


赴美留學的代表性幼童

94名學生揹負著民族希望而去,又帶著報國之心回來,那麼回國後的他們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就來簡略說一下幾位:

①梁如浩

梁如浩回國後則被分配到海關,後來擔任京沈鐵路董事、營口、上海海關道臺等職。對我國鐵路的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後退居天津,1941年逝世。

②唐紹儀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唐紹儀回國後也被分配於海關,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曾擔任袁世凱秘書,又任天津海關道臺、奉天巡撫、北洋政府總理、國民政府高級顧問等職。

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內混亂,暗殺事件屢見不鮮,唐紹儀也逃不過被暗殺這一劫,於1938年在上海被暗殺身亡。

③梁敦彥

梁敦彥,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者,回國後先到天津電報學堂任教習,後又在廣東、湖北任張之洞幕僚。歷任漢口、漢陽海關道臺,天津海關道臺,外交部長、交通銀行董事長,駐歐美各國全權公使等職,為我國外交做出了傑出貢獻。

周傳諫、蔡紹基、黃開甲、吳應科、曹家祥、吳仲賢、錢文魁等人在對我國鐵路建設、外交建設、煤炭行業開發、船舶建設、經濟發展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清朝末期清政府雖腐敗無能,這筆投資雖也未進行到底,但為我國的發展打造了一批建設人才,打破了外國伸手控制我國經濟命脈的計劃。


史之策


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是留美幼童,也是最早的留學從娃娃抓起。起因是由容閎倡議,得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在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他們出洋時平均年齡12歲。


原來的計劃是留學15年,但在第10年,也就是1881年時,清廷將留美幼童“召回”,這就出現了題目中的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終回來了94人的問題。

要把問題回答清楚,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那26人哪去了。這26人分3種情況。

第一種病逝的13人。

可查到的早年病逝於美國的有:潘銘鍾、石錦堂、黃錫寶、張有恭、鄺景垣、曹嘉爵、康賡齡、譚耀芳、陳紹昌、陳福增、梁金鰲、王仁彬、沈德輝。

第二種“召回”前已被遣返回國的9人。

被遣返的原因是不守紀律,不服留學管理人員的管教等。可查到的有曾篤恭。

第三種是已被召回而後又重返美國的2人。

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1887年,李恩富在美國出版了《我的中國童年》,是華裔在美國出書第一人。

清末留美幼童舊照

第四種是拒絕被召回的2人。容揆和譚耀勳抗拒召回。

1880年6月,容揆在春田中學高中畢業,成績全班第二名,被哈佛大學錄取。因他加入了洋教,剪掉了辮子,出洋幼童肄業局專員吳嘉善大怒,把他開除出肄業局,命令他回國。已入耶魯大學二年級的譚耀勳,因與容揆犯同樣的錯誤也被開除。二人在被召回時抗旨不尊,留在耶魯大學完成學業。1883年,譚耀勳畢業後,同年秋天因肺病在美國病逝。容揆和譚耀勳若不是“刺頭”,他們應屬第二種情況的被遣返類。

曾經的留學幼童詹天佑塑像

可以說,清廷派幼童留學這件事還是成功的,並不是派出後招不回來,扣除早逝的13人和因違反清廷的清規戒律被遣返的9人,真正滯留在美的只有幾個人。“留學幼童”被召回後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有的成了鐵路、礦山等行業的開山祖,有的稱為大學校長,梁丕旭成為民國首任電報總局局長, 唐紹儀還成了首任內閣總理。


趣話歷史那些事


大清帝國也曾一度將領先於世界,不過由於統治者頑固不化的封建思想,白白葬送了發展的好機會。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清朝統治者不再做著天朝上國的夢,逐步開始醒來。在列強的洋槍洋炮下,清政府的八旗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1872至1875年,清政府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了120名神通公費去美國學習,目的就是去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這120名人年齡大多在12歲左右,最大的也才只有16歲,基本出身於貧窮家庭,因為當時美國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未知領域,有錢的家庭怎麼會捨得孩子去到一個什麼都不清楚的地方,說是一場冒險也不為過。

原本計劃在美國學習整整十五年再召回國,可是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還在於西方文化對留學生的影響太大。留學生去到美國剪了辮子,穿起美國人的日常服裝,甚至有的留學生還開始信奉基督教,在統治者看來這代表著他們拋棄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君主弘揚的思想,他主張臣子對皇帝忠心,現在留學生信奉上帝,不信奉皇帝了,自然為統治者所厭惡。

120名留學生最後只回來了94人,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因為有部分留學生在美國身染重病已經去世,沒法再回到大清,二是因為有部分人已經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他們希望就在美國,拒絕再回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