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親,約定來年秋後問斬,結果如何?

亞亞X


很多人以為這個事情可能只是電視劇裡面的情節,歷史上應該沒有這回事吧,因為這個事情顯得有點匪夷所思,有些人被判了死刑,有這樣的好機會,還不如直接不回來嘛,反正回來也要秋後問斬。

但是,這個確實是歷史,根據新唐書李世民本紀中記載,貞觀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查看了罪犯的卷宗,將裡面的死刑犯放回去,讓他們回家探親,貞觀七年九月,這些死刑犯都回來了,李世民將他們全部給赦免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舊唐書是怎麼記載,唐太宗將死刑犯二百二十九個人都放回家去探親,讓他們明年秋末的時候再回來問斬,而到了第二年秋後的時候,這些人都準時回來了,李世民下詔將他們全部給釋放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資治通鑑是怎麼記載的,唐太宗將三百九十個死囚犯放回家去,跟他們約好第二年的秋末來京城問斬,第二年約定的時候,這些人在沒有任何人監督的情況下,都來到了長安城,沒有一個逃亡的,李世民就將他們全部給釋放了。

我們結合三個記載來看,這個事情確實是真的,都是貞觀六年十二月放的,然後貞觀七年九月回來的,李世民也都全部赦免了,但是有一點區別的是,新唐書沒記載多少人,舊唐書說是二百九十人,而資治通鑑說是三百九十人。

不過,數目不一致,這個對這個事情不影響,李世民確實是一個寬容大量的人,他之所以能讓這些死刑犯回去探親,是因為他有憐憫之心,想讓這些死刑犯在問斬之前能夠再與家人過個年,過一段時間。

而這些人既然受了李世民的恩,就會遵守與李世民的約定,全部如期回來,而李世民看到他們如此信守誠諾,也就將他們全部給釋放了。

李世民此舉一方面有憐憫之心,有寬容之心,也因為被這些死刑犯所觸動,他最主要的是想向天下的民眾傳達一個信息,李世民是以仁治國,也希望天下的老百姓有一顆仁心。

當然,如果我們細細分析這些死刑犯為什麼能夠信守誠諾,首先,他們守信用,這個是顯然的,其次,他們也知道,可能他們已被人監視了,要逃走,肯定很不容易,再者,如果他們真的逃走了,那麼他們的家人必然被連累的。


歷史簡單說


唐太宗貞觀六年中秋節,太宗正在宮中與後宮皇后等人賞月,忽有下人來報,說是京城重刑監獄一批死囚有人帶頭鬧事,似有越獄謀反之意,請聖上定奪。李世民稍做思索遂下旨到,速派禁衛軍將帶頭鬧事之人帶到刑部大堂,朕要親自審問。第二天,李世民在刑部大堂審問之後才知,此帶頭鬧事之人在臨死之前只有一個心願,死前回家見八十歲的老母親一面。於是,太宗李世民把參與鬧事的400人集中到一起,當著眾大臣面說,朕與爾等打一賭,你等本當節後問斬之人,已是死人,現朕欲你們約定一年為期,現在你們可以回家探親,明年的今日,你等自覺回到此處,秋後問斬,可否同意?後來此400人盡皆出獄回家探親,一年後此400人全部自覺回到了京城獄中報到,僅無一人逃脫,世人驚為奇事。太宗李世民見第二年全部悉數按約回到了獄中,接受死刑刑罰。亦感驚奇,遂下旨,以此400人忠信之意天地可鑑,可免去一死,有願從軍者從軍,有願回家者回家,一切皆自願。


張京榮史觀


李世民釋放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徒,讓他們回家探親,並約定來年秋天再回來受刑,而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無一人爽約,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回來受刑。而李世民見這些囚徒果然如約而至,便把他們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並不是史官們為了替李世民粉飾而故意捏造的子虛烏有事件。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對於《資治通鑑》的記載有懷疑的話,那麼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詩中有過這麼兩句話: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因此,太宗縱囚一事,應屬千真萬確。

但是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是否真的如史書上所載,囚徒們都是心甘情願的主動回來,恐怕也未必,背後怕是另有隱情。

實際上,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在其《縱囚論》中就對此事提出過質疑,認為這是李世民沽名釣譽而做出的行為(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歐陽修認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視死如歸,也絕非易事,更何況是那些死刑犯。歷朝歷代,能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況下是那些罪大惡極之人,是小人裡面的小人,想要這些人做到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難。(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只能說,縱囚一事,有貓膩。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朝歷代的帝王中,確實還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寬容的君主,對於臣子很少有大開殺戒的事情發生。但是別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戰沙場,又踏著自己兄弟的鮮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寶座,李世民可沒有想象中那麼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說房就放,那是因為李世民有絕對的把握知道這些死刑犯會乖乖的回來。也許,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經和這些囚徒已經約定好:如果他們能按時回來,那麼回來之後就赦免他們;如果他們不能按時回來,那麼等待他們必然是滅頂之災。

說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養的,也有家人,他們能跑,但是他們的家人又能跑到哪裡去?恐怕從那些死刑犯離開牢籠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包括其家人就已經處於帝國最嚴密的監視下了。

與其做毫無意義的掙扎,還不如賭一波,賭他們回去之後沽名釣譽的李世民會真的赦免他們,這樣以後還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陰影之下。事實的結果也確實如他們所料想的一樣,李世民為了博取名聲,真的赦免了他們。

毫無疑問,這是囚犯與李世民之間相互配合演的一場好戲,結果也是皆大歡喜:死囚重獲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聲。

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做?恐怕還是脫離不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僅殺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也沒有放過,這件事情也成為了李世民人生中揮之不去的一個汙點。而偏偏,李世民是一個容不得自己有汙點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記錄的起居注,為什麼要去幹涉史官。

而這次縱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為了宣揚自己形象而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


小鎮月明


千年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大秀一場,跟當時的大唐子民開了一個玩笑,把天下百姓當“愚人”給耍了一把。

事情大概是這樣子的。

貞觀六年十二月,春節將至,此時的大唐物豐民安,一片盛世景象。李世民心情也非常好,處理朝政也分外勤快。到了辛丑日,李世民親自勾錄囚犯,斷了其中四百名囚徒為死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李世民勾決死囚時,親自接見了這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太宗憐憫他們,跟這些死囚約定,來年秋天自己前來就死。然後,把這些囚犯放走了。

到了第二年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厲害呀,春節前放回家的囚徒們竟然都回來了,沒有一人逃跑。太宗也被這些守信的囚徒感動了,統統赦免,發放路費,你們回去吧。

這件事,在《新唐書》、《舊唐書》太宗本紀中也均有記載,只是人數上有所出入。《舊唐書》記載的是“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新唐書》編寫更嚴謹,沒有寫人數,只是說“慮囚,縱死罪者歸其家”。

《資治通鑑考異》對比了實錄、舊本紀、統紀、年代記等等史料,發現人數各異,驚奇道:“事已可疑!”看來太宗在整體把控和文書工作上沒做好呀,下面的人幫他吹牛,結果越吹越大,一不小心給吹露了,開始被人懷疑作秀。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也寫了首新樂府誇太宗:“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不過這老白的馬屁沒拍好呀,給越拍越破了。

李世民放三千宮女倒是有可能,畢竟放出去之後就不用管了麼。而放了四百名死囚出去,還要讓死囚自動歸來,只靠仁德信義,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編纂《新唐書》時,不由得對李世民從內心深處產生了深深的鄙夷之感,忿而寫出了《縱囚論》一文。歐陽修上來就說:“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君子才講信義,小人就應該施以刑法。

然後解釋道:“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死囚是小人中的小人,怎麼會跟你講信義。如果說死囚中有個別人本質不壞,有可能遵守信諾。但對於四百人,全部自覺遵守了承諾,歐陽修覺得這是李世民對他智商的侮辱。

因此,歐陽修老夫子又說:“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重信義之人,為了信義,視死如歸,在君子中已經是很少見的了。潛臺詞就是說,君子都很難做到的事,小人竟然百分百能做到,你在跟我開玩笑麼?估計歐陽修老爺子在心中已經開始問候李世民的父親、爺爺、曾爺爺……一遍又一遍……

那為什麼一場大戲演成了呢?主要是李世民這個導演厲害呀。李世民應該在放人前就已經有所表示,只要你們回來,就赦免你們,還給你們發獎金。而死囚們也知道,回來之後根本就不會被處死,所以,能回來的就回來了,順便拿點獎金。

古代交通不便呀,400人呀,路途有近的,也有遠的,就沒個半途生病的?或者路上錢花完了,回不來了(哦,要不再搶點?嘿嘿)。又或者出意外掉河裡淹死了,出車禍被馬車撞了,抑或被人拐騙,又上山做強盜去了……

為什麼李世民對此一點都不擔心?當然不用擔心了,反正放了多少人,到時候找多少群演就行了,至於還是不是之前那批人,估計連管監獄的都不一定認得,更不要說看熱鬧的百姓了。然後每個群演發點勞務費,大家幫忙回去多宣傳宣傳呀。甚至連群演都不用找,就說都回來了,百姓從哪裡知道實情呀。

什麼連坐家屬呀,什麼派人監視呀,太宗根本就不會費那個氣力。走吧,走吧,趕快回家吧。到期了,願意回來就回來,不願意回來就匿了吧。

李世民這番作為,把歐陽老先生氣的不輕,罵道“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痛罵包括李世民在內的這幫人,都是不知信義廉恥為何物的賊子,上下串通一氣作秀。而且還提出了反駁理由,說李世民施政六年,都沒能感化這幫囚徒,他們還是犯了死罪。結果呢,突然間,就用了一天就感化了他們所有人,讓這幫死囚知道了禮義廉恥和信義為何物。從人性出發,這根本就不可能呀。真有這麼強的洗腦術,那太宗絕對是世間絕無僅有,獨一份的企業文化建設大師了。

太宗這不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麼,歐陽老夫子不生氣才怪呢。

況且,歐陽老夫子說得的確很有道理。如果殺人者不死,甚至不被處罰,都變為了無罪,逐漸演變成了常規,可能迎來真正的盛世和安定麼?結果必然是盜賊成風,殺人越貨之徒橫行於世,世道大亂,到時候仁義道德將徹底淪喪。

這就像自由永遠都是相對的一樣,如果沒有了規矩和約束,還哪來的自由。

李世民,本來是想借釋放囚徒歸家這件事,展示一下他的仁德無邊。結果,弄巧成拙,演砸了,還被後世數位大儒一頓痛斥,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借用歐陽修老夫子的話,凡聖人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即聖人治世,必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新立異為高明,不以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否則,只能留下一個笑話。


奕天讀歷史


李世民靠著不光彩的手段登上皇位,因此登基之初飽受爭議。為了給世人留下一個明君形象,李世民想盡了一切辦法,而釋放死囚便是其中之一,不過這件事純屬一件罔顧法律道德之舉。



唐貞觀六年[公元633年],天下大定,李世民也產生了些許怠惰。有一次在九成宮和大臣議論國家安危的根本因素。中書令溫彥博上書建議李世民說:“希望陛下可以如貞觀初年一樣勤政、從善如流。”

李世民聽了之後問魏徵:“朕和當年相比真的變了嗎?”

魏徵回到:“曾經陛下從諫如流,渴求得到臣子的意見。現在臣子們經常因為上諫陛下而忤逆旨意被罰,我也不知道陛下是不是變了。”

李世民聽後哈哈大笑,過了幾天便策劃了釋放死囚的事件來博取一下名聲。



當時年關將至,李世民感念監獄中的死囚無法與親人相聚,所以心生憐憫,便將他們全部當放回了家,並且和他們約定好了來年秋天必須回來受刑。

關於這件事,《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中都有記載,不過《舊唐書》中記載的死囚數量為290人;

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

《資治通鑑》中的記載人數為390人;

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第二年九月,讓人震驚事情發生了,所有被釋放的死囚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悉數返回,竟然沒有一個人逃匿,全部回來領受死刑。

李世民看到這些死刑犯全部返回,被他們的契約精神感動,所以激動之下便赦免了他們的死罪,並且將他們全部釋放。




李世民釋放死囚後,立刻得到了很多讚譽的聲音,但這件事細想下來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唐朝的死刑非常慎重,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一般是不會判處死刑。而且就在李世民釋放死囚前一年,李世民曾經親自下令被定死罪的人需要相關部門三次復奏,京師被定死罪的人更是需要反覆請示五次之後才能判刑。

這也就是說,所有確定死刑的犯人都是不講原則亡命之徒,李世民怎麼可能指望著他們履行赴死的約定?



另外,這些亡命之徒明知難逃一死,如果沒有人約束,又有誰有能夠保證他們不再觸犯法律?或者是逃入深山密林中躲避?

所以綜合分析,釋放死囚這件事基本上可以判定是一場實實在在的作秀行動,所有的死刑犯已經和李世民私下約定好了,只要第二年如約前來,必然會赦免罪過。




當然這件事有利有弊,對於李世民而言賺足了聲望,仁德聖君的形象可能會深入很多百姓的心中,曾經玄武門的事情也可能會被人遺忘。但卻傷害了那些被死囚侵犯的普通人,他們又該如何找回屬於自己的公道?所以李世民此舉完全是為了個人的私慾,罔顧法律和道德的舉動。


我是越關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得道明君,他的皇位雖說來得有點慘烈,但他登基即位後奮發圖強、革新除弊,施行仁政,他自己更是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越發的強大,當時更是出現萬邦來賀的盛況,他上馬打下了天下,下馬創造了盛世,為唐朝中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賢良能幹,凡事親力親為,虛心納諫,善待百姓,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就連後宮的宮女生活也都關心,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和長孫皇后在後宮共享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看到有的宮女年齡偏大,就問她們想不想出宮回家,得到的答覆是肯定的,於是李世民就大手一揮,同意她們回家嫁人生子,還送給她們銀兩,當時一共有三千宮女榮幸的出宮了,這樣做不僅減少了宮裡的開銷,而且還讓當時許多的光棍有了娶宮女的豔福,那些宮女也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四處傳播李世民的美名,李世民大量裁員,人們失業了,不但不恨他,還要感激他,李世民真是賺翻了。


白居易有兩句名詩“怨女三千出後宮,四百囚徒來歸獄”,將李世民善待老百姓的行為描寫的淋漓盡致。李世民不僅讓三千宮女重回民間,還讓400死囚回家與家人團聚,夠匪夷所思的吧,對,李世民就是這樣敢作敢為。

公元632年的十二月,李世民聽說一些死囚犯搞暴動,他們想回家看一眼家人,於是李世民便來到關押死囚犯的監獄調研,他看到這些死囚犯們目光呆滯,對於獄卒的指令唯命是從,彷彿行屍走肉,看著他們絕望的神情,李世民不免動了惻隱之心,想成全他們,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年。


可監獄長卻連連搖頭,不主張放入,他說這些死囚犯們平時作惡多端,殺人放火,無所不為,一旦放了他們必將危害鄉鄰,而且把他們放了,他們要是不回來,到時候再抓他們也是個麻煩。

李世民覺得監獄長說的話也不無道理,但他還是想給這些囚犯們一次機會,於是他跟這些死囚犯們來了個“死亡之約”,可以放他們回家探親,但次年秋季之前必須回來接受處罰,同意的簽字畫押。

那些死囚早就想回家見家人一面,聽到李世民如此的仁慈,不無感激涕零,如今能與家人再待一年,自然是求之不得,紛紛簽字畫押,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在死囚被放走後,李世民也沒有讓人對他們進行監視,一年之期到來之際,這400死囚如期而至,集體歸來赴死,沒有一個藉機逃走的,李世民好生欣慰,大為感動,又來一個大手筆的舉動,赦免了他們的死罪,願意回家的回家,願意參軍的參軍,悉聽尊便。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李世民真的不怕這些人跑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的人說這是李世民在跟死囚犯們玩套路,在那時候,他們能往哪裡跑,那時的戶籍管理相當的嚴格,而且當時還有株連制度,你一人跑了,全家人遭殃,這些死囚也不想連累家人,更何況李世民這些善待他們,他們更不想辜負李世民的信任。

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有風險的,然而死囚犯們死到臨頭了,還這麼守信用集體歸來赴死讓李世民感慨無限,他深知用殘忍的法度讓人學會做好事是極其困難的,法律是懲戒手段以外的目的,希望人能變好,對於法外開恩,死囚犯們知道感恩,回來領罪又懂得信義,那麼一個懂得信義的人,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重新開始生活,讓他們都有善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很多人認為李世民釋放死囚犯回家過年是出於憐憫之心,或許有這個原因吧,但更多的是這些死囚犯們通過了李世民的考核,他們信守約定,知道感恩。


這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例吧,李世民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吧,在那時候是王權高於法制,李世民尊重了生命,但強姦了法治,被害人的生命誰尊重,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在法治社會里,李世民的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遺產君


李世民放400名死囚回家,確實有這件事,這件事還被司馬光給記錄在了《資治通鑑》當中了。大家都知道,司馬光這個人,是個老頑固派,守舊派,他在治學方面,還是十分的嚴謹的,所以經過他確定的東西,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要說李世民,也是一代明主,他腦子有沒有秀逗,為何他會放400死囚回家呢?要知道被判死囚的人,一般都是殺人越貨的亡命之徒。

李世民難道就不怕他們回去造反呢?

其實放400名囚徒回家探親,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明之處。

要知道唐太宗的皇位來的不正,他是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當上的皇帝。

他很在乎他在民間,在群臣之間的看法。他怕別人議論他殺兄逼父,篡位奪權,不是個正經的皇帝......。

所以,他在得了皇位之後,儘量的選擇把國家治理的更加的好,他努力工作,五加二白加黑,全年無休息。還有他任用賢臣,唯才是舉,即使遇到頂撞他的魏徵魏大炮,他也是笑臉相迎......。

這都是他想證明自己是一代明君的具體做法。

還好,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確實實現了國泰民安,實現了貞觀之治。可以說歷史最終選擇李世民是對的。

但是,要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偉大呢?

要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治理的天下,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繁榮昌盛門,都要有過之無不及呢?

在大家的印象了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是最典型的太平盛世。

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裡,他卻不這樣看。

他覺得他治理的這個過家,要比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加的好才對,那才是他想要的清明世界?

所以,想到了這裡,唐太宗就想到了死囚,就想到利用死囚,做一個大爆款,吸引全天下人的眼球。

你想呀若是這個天下連亡命之徒,都是講信用的。品德都十分高尚,行文舉止都帶有君子之風,儒雅之士。

這是不是就說明,唐太宗李世民比任何人都要偉大了呢?

所以,在一年快要過年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突然有感而發,讓400名囚徒回家和家人團聚。

但是,所有的人,必須要在明年秋天趕回來。

因為秋天是萬物凋零的時節,也是一個殺人的好時代。

結果到了期限快滿的時候,被放回家的囚徒,慢慢的回來了。

唐太宗數了數,所有放走的囚犯都趕了回來,不多也不少。

你看唐太宗治理的,這樣一個清明的社會,是不是就可以證明唐太宗是最偉大的君主,最合適當皇帝的人了呢?

說實話唐太宗放囚徒回家的用意,就是在這裡,就是這個意思。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皇帝。


史學達人


貞觀六年(公元633年)的小年頭一天(臘月二十二)是個星期六,禮拜天還“上班”的唐太宗下令釋放390個死囚回家過年,等來年中秋節後再秋後問斬。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秋,390名死刑犯從大唐各地齊聚天牢準備伏法。皇帝下令——你們自由了,回家慶賀吧。

對於這事兒,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唐朝白居易做《七德舞》表示:吾皇聖明——“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宋朝《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寫《縱囚論》表示:請繼續你的表演,靜靜的看著你裝——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卷二十》書中表示:歐陽修說得對,看似大招,實則套路——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誇者,必其詐也。

那唐太宗為什麼會來這出呢?

起初福垊認為是十八天前(臘月初四)意見王魏徵批評唐太宗納諫之心沒初繼位時好了。唐太宗通過殺兄誅弟滅侄子奪弟妹逼父親而取得帝位,為了做個好皇帝——洗刷自己的惡名。他讓人提意見,他甚至因為痛恨蝗災當著臣民的面生吃過螞蚱。你可以說他是秀,也可以說是他的追求,還可以說是他的補救。為此,在後宮與嬪妃銷魂而被太監高呼保重龍體,吃喝玩樂稍不注意,就被大臣尤其是魏徵都說保持形象。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打個獵吧,隨便一個大臣都會說,請注意形象,您可是華夷之父啊。玩個bird吧,魏徵說清注意形象。

莫非唐太宗又是為了塑造明君形象嗎?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在這個時間點作出這樣的事,固然跟魏徵在臘八前四天的批評有關。但更跟他對一件事的補救有關。唐太宗怒殺兩位官員有關。

盧祖尚之死

628年,唐太宗令瀛州刺史盧祖尚調任為交州(越南北部)都督。在朝堂上,盧祖尚給足唐太宗面子,答應的很乾脆。一回家,他堅決不去越南上班。唐太宗讓杜如晦勸他,不聽。親自勸他,好說呆說,就是不聽。死也不去的結果就是你去死吧!

張蘊古之死

河北有個李好德的人,大概喝多耍起酒瘋了。公然在大街上說了很多大逆不道的畫,這還了得,立馬被抓,準備處死。大理丞張蘊古向李世民上奏說:他有蛇精病。唐朝規定:未滿十歲,超過八十,以及蛇精病者減輕或免除處罰。小孩是童年無忌,老年是老年痴呆,有病的瘋言瘋語。

李好德還沒被釋放,御史權萬紀就向李世民告狀了。他說:李好德腦子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張蘊古。張蘊古跟李好德是老鄉,李好德的哥是他們家鄉的父母官。臣調查到張蘊古還去監牢裡向李好德道喜(報信),兩人還下了會象棋呢!唐太宗勃然大怒,張蘊古等身首異處。

兩人被殺後出現的兩種結果

第一、唐太宗後悔了,立即補救。補救前還對大臣發了一通牢騷:袞袞諸公,人命關天,為何見死不救。我意氣用事,你們怎麼不拉(勸)我啊!福垊倒認為大臣們之所以沒有勸諫是看到唐太宗很生氣,不想引火燒身。而平時大家勸諫都是唐太宗沒生氣的時候,這事魏徵也沒勸諫,可見魏徵這個意見王也是很會把握火候的。唐太宗的補救就是先後實行死刑復奏制度,是今天死刑複核的前身。唐太宗甚至規定到執行死刑,要復奏五次。五次後執行死刑時,朝廷不賞歌舞,不吃肉食,以示對生命的敬畏。

第二、死刑犯增多了。根據史料記載627年死刑犯是29個人,到630年還是29個人。而張蘊古被殺後,一年的時間死囚數量竟然達到了390人。因為大家都不想落了個張蘊古的下場嘛!於是唐太宗跟死囚們玩了這個雙簧。

成功的雙簧,失敗的結果,最終的改變

福垊認為釋放死刑犯的君子協定實際上就是一個讓官員減少死刑犯的信號。死刑犯之所以不跑,原因有二:

唐朝嚴密的制度,死刑犯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再說這種恩德,人總得講良心講信譽吧。

唐太宗赦免的保證。在釋放死囚回家前夕,唐太宗應該告訴了他們回來才能全部赦免的條件。

然而這個雙簧很成功,讓人感到大唐的死囚有契約精神,解決也非常完美。然而唐太宗做此事不只是為了要一個好名聲,而是要改變官員量刑過重的現狀。非常遺憾的事,這個現狀並沒有改變。

最終的改變。唐太宗見死刑復奏還有雙簧一直沒能改變官員量刑過重的現狀。他的信號沒人理會,看來只能親自面對了。不就是認個錯嘛!有什麼比民眾的幸福更重要呢?他就在貞觀十一年(637年)問當時的大理寺卿劉德威:這些年來,量刑過重案犯增多,到底怨誰?劉德威毫不客氣地說:”都怪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還記得當年張蘊古嗎?只有遵照刑法不遵照您的看法,才能改變現狀。“唐太宗一臉通紅,大呼:“高見,高見。”於是唐太宗下令,依法斷案,量刑過重、案犯過多的情況才得以改變。


福垊


我看到這個問題,並沒有感到奇怪。

不要說400人能全部回來,就是4000人也有可能全部回來,除非有人沒有腦子,只顧自己一時之安,沒有人性的人會逃跑不歸!

一、那時的人深受道德倫理的影響,是比較守信用,講誠義的。

二、也是法律嚴酷之過吧!

根據這兩個方面可推想而知,守誠信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重要的原因是:如果這些人逃跑不歸,將禍及父母妻小,誅連九族!








聞聲36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在其統治期間內,曾經主導過一次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將一批“死刑犯”放了探親假,整個人數高達390名。

這是對人性的考驗,如果囚犯不回來呢?李世民的權威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囚犯回來了,說明李世民的仁義,也說明了信任的力量。

結果是,囚犯一人未少,全都回來報道了。這到底是怎麼一會事呢?

為何給死囚放了探親假

(劇照)

這事記錄於《資治通鑑》,內容是這樣的: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說在貞觀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李世民百無聊賴,突然心血來潮,去了監獄。去這裡幹什麼?自然是看囚犯了。

去了監獄,李世民看到裡面的犯人環境非常糟糕,陰暗潮溼不說,裡面還發出難聞的氣味,這個氣味比較刺鼻,既有動物屍體腐爛的味道(老鼠等小動物死去),也有馬桶發出的難聞氣味。

而犯人們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是非常可怕,特別是那些死刑犯,雙眼無神,那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的狀態。而且因為大限將至,犯人大多時候充滿了無所謂,皇帝的到來讓他們驚訝,內心有大的波動,即使如此,表面上看來,他們仍然冷漠,仍然無動於衷,麻木非常。

李世民覺得這些罪犯非常可憐,因此有了惻隱之心。於是,決定做一個特別的決定,那就是將當時獄中的390名死刑犯放了,讓他們回家探親,並約定一年後見。

對於李世民的舉動,身邊有大臣馬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理由只有一個,這些罪大惡極之人,如果放了,那麼可能就回不來了。

李世民作為有名的帝王,自然是魄力十足,願意“賭一把”,看看自己的信任能不換回信任。

結果很讓人稱奇,390名死刑犯竟然全部歸來,真是一個奇蹟。

為何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會按約定返回呢?

死囚返回的原因

死囚也是人,他們需要人們的尊重和認可,但是自他們出事的一剎那起,他們就背上了標籤“殺人犯”,不受人們待見。有的人,可能很快被砍了頭,有的人可能要等到秋後再問斬,還有的人因為表現還不錯,被減刑。

無論如何,死刑犯是受不到尊重的,而且他們對於自己的生命會有“自我放棄”,只是等待某一天“刀起頭落”的一刻。

當,李世民來到監獄裡看望他們時,這些死囚感覺到了尊重,這可是一國之君啊!李世民看了不說,而且下旨放了他們,讓他們回去探親。這絕對是法外開恩,死刑犯的內心一定是劇烈地震動,有了重獲生命的欣喜。

但,李世民希望他們能夠按時返回,繼續領那刑罰。這一舉動讓死刑犯們的內心處於極度矛盾之中,面對一國之君的信任,到底該何去何從?

有一句話說得好,視為知己者死。李世民給了他們二次生命,讓他們獲得了一年的新生,這份情無比貴重。既然如此,“不辜負李世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信念,已經死過一次了,還怕死嗎?萬千大眾之中,那個身份尊貴無比的皇帝,信任了他們,那就不辜負,按時赴約,縱然身死,也是認了。

《資治通鑑》記錄的這個故事,真實性有多少,實難判定。有些時候何須判定?這是通過故事讓我們感受“信任”的力量。

故事的最後,是李世民對於所有返回人員進行了特赦,這批死刑犯真地重獲了生命,這是對他們“誠信”的最好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