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紅果甜397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在以前農民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生產,所以對於比較特別節氣就會格外的重視,比如立春,立春後天氣開始回暖,萬物復甦,農民也要開始一年的耕種。立春一般會出現在五九的最後一天或者是六九的第一天,雖然僅僅相隔一天,但是差別卻很大,農村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能藕歡喜”的說法,那麼真的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之所以立春會出現在五九尾和六九頭兩種情況,其實和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之間相差的時間有關係。大家常說每個節氣之間相差十五天,確切來說每個節氣之間相差15.2天,所以便有幾點打春幾點冬至的說法。因為數九是從冬至後開始的,所以如果冬至的時間在上午十點之前,那麼立春則會出現在五九尾上,如果冬至的時間在上午十點以後,那麼立春的時間則會在六九的第一天,所以大多數年份立春都會在六九的第一天。

農村中流傳的關於節氣的俗語區域性特別的強,往往只在某個地區很施行,比如“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這句俗語,只在北方某些地方施行。因為北方的冬天比較長,早一點立春天氣便會早一點暖和,人們也能早一點安排農事,如果立春的時間比較晚,那麼安排農事便會推遲,大家都知道,在春天北方很容易出現倒春寒,如果立春時間比較晚,農作物剛剛開始發芽開花就遇到極冷的天氣很容易凍傷,相反如果農作物的枝葉已經長的很結實,對抗極寒天氣的能力便會強一些,受損也會減少。

今年立春的時間正好在五九的最後一天,對於農民來說是個豐收年,但是該做好的預防倒春寒的準備不能馬虎,雖然現在人們不靠天吃飯,也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澆水施肥,才能是個豐收年。


小馬話三農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對於立春在民間講究是頗多的,而且立春在五九還是六九也是有天差地別,五九尾和六九頭其實只相差一天,但寓意卻是不一樣的,五九尾就是數九之中五九最後的一天,而六九頭則是在數九六九的第一天,我們很多時候對於春打六九頭很熟悉,不但很多戲曲、歌曲、小說裡面都有春打六九頭的描述,六九一到也是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那個永遠不會老的春姑娘也會在暖暖的南風吹拂下走到我們身邊。



其實對於春打五九尾和六九頭很好分辨,其中有一個小竅門掌握即可不用翻看黃曆,主要的是記住冬至這一天就可以知曉是五九尾還是六九頭,在冬至這一天如果是陽曆的12月21號那就是春打六九頭,如果是在12月22號冬至,那指定就是春打五九尾了,百分百準確,其實不論五九尾,還是六九頭,都是對於春天美好的期盼,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指的是春打五九尾是一個相當好的年景,而春打六九頭則是一個年景相對不好的年份,這些都是地方性的諺語老話,對於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說法。


像還有一句老話則是跟這個真好相反,叫做:“春打五九尾,家家邁不開腿,這是為啥呢?說的是五九尾打春反而不好,年景很差,來年糧食減產人人餓的邁不開腿了,雖然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這句老話剛剛和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正好相反,我們馬上過去的一年是春打五九尾,今年的年景怎麼樣呢?很多朋友都知道在春季的一場倒春寒的來襲,面積之大,氣溫之低,是近些年來比較罕見的,所以說要按照老話來講,真的是邁不開腿了,而決計不會是人人都歡喜,這種說法的局域性相當強,並不適用於大範圍的範疇,很多時候也只是作為參考使用。
立春的腳步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今年是春打六九頭,按照這句老話來講,是人人都犯愁的年景,事實其實不是這樣的,今年冬季氣候屬於正常,很多地區都是在寒冷之中度過,而且還有很多地區都普降大雪,這些都是對於來年的年景具有很好的兆頭,在民間還有老話叫做:春打六九頭,窮人不用愁的說法,其實很多俗語老話,是翻過了調過去都能講,都是對於來年豐收的一種期盼,對於這句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問題描述: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strong>

“春打六九頭”與“春打五九尾”僅僅差了一天,但是卻產生了很多民間說法,如題目中提到的“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但是,由於地域的差異,有些說法和題目中的這個說法截然相反,如在有些地區,人們認為“春打六九頭,吃喝不犯愁;春打五九尾,路上行人見惡鬼(或者是要飯跑斷腿)”。兩種說法的差異之處無非在於:究竟“春打六九頭”是豐收年還是“春打五九尾”是豐收年。

所謂的“春打六九頭”和“春打五九尾”是指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和立春在五九的最後一天。村郎家鄉這邊的說法類似於第二種,也就是“打六九頭,吃喝不犯愁;春打五九尾,路上行人見惡鬼”。“五九”、“六九”是民間“數九”中的第五個九和第六個九,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說法。在古代,人們把“立春”看作是一年的開始,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而立春這個節氣也多是在“五九末”—“六九頭”。

先看一下今年的“數九”。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二九(12月31日—1月8日)、三九(1月9日-1月17日)、四九(1月18日-1月26日)、五九(1月27日—2月4日)、六九(2月5日-2月13日)。五九尾是2月4日,而2月4日是今年除夕;六九頭是2月5日,而2月5日是六九頭。立春日是在“五九尾”,也就是2月4日。值得一提的是,假如今年立春是在“六九頭”,那就是就是“歲交春”了。


村郎俊秀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打春又叫立春,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樣,都是反映了一年四季更替,其表示即將進入下一個季節了。而“立春”的“立”有著開始的意思,因此立春也就是說春天馬上就要來了。在民間立春有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在古代還曾把立春當作是新年的開始,古人還對這一天十分重視,並且還發現了立春當天的天氣情況,對後期也是有影響的,還能預測當年糧食收成的好壞。那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這是一句古人所總結出來的農諺,其意思是說立春是在六九的頭一天,那當年的糧食就會歉收。而如果是在五九的最後一天立春,那就會是個豐收年,家家戶戶都會糧食大豐收。為什麼立春的時間會有一天的差別呢?

自從冬至節氣開始,就進入數九寒天了。古人把冬至節氣當天定為數九的第一天,以後每個九天為一個單位,這樣經歷過九個九天以後,寒冷的冬季就徹底結束了。在古代的時候把一年365天分為24個節氣,其中節氣之間相差是15.2天。冬至和立春之間正好像個了小寒、大寒兩個節氣,所以正常情況下,一般是冬至節氣後45天就開始立春了,這個時候也就是在六九頭立春。

但是,每一個節氣的時間點並不是固定的,比如冬至節氣的時間如果是在當天的十點鐘之前,那麼立春的時間就是在五九尾了。這是因為節氣和節氣之間的時間是相差15.2天,所以會往前推一天。而如果冬至是在當天的十點鐘以後了,那就是在六九頭立春了。在多數的情況下,都是春打六九頭,只有少數的年份是春打五九尾。而有些地方流傳著“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農夫認為可能是在當地比較準確吧。畢竟中國的地域遼闊,在各地的氣候環境也不同。農村裡所流傳的農諺也是古人經驗的總結,應該是有道理的吧。但需要記住一點,農諺是有地域性的,並不是全國都適用!


農夫也瘋狂


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這是從心理情感上,用誇張對比手法來說明二者之不同,以強調兩有大區別,事實上是沒那麼大不同的。是頭是尾,依一分為二說,都有犯愁與歡喜的。

依太陽運行規律,與24節氣的制定法則,春不是打五九尾,就是打六九頭,只有這兩種可能,沒有第三種了。冬後數九,五九尾,即五九四十五,冬至到立春是四十五天,就是五九尾,是四十六天,就是六九頭。為何會出現六九頭五九尾之區別呢?這要看冬至日交冬至是早或遲而定。交冬至後到立春用時是不足四十五天的,這個時間年年如此,冬至日在未時交,立春就肯定落在五九尾上,冬至日在申後,特別是酉後交冬至,立春就會落在六九頭上,春打五九尾肯定多於六九頭,2O19立春落在除夕上是四十五天是五九尾。從陽曆看,冬至在12月22號的,立春在來年2月4日,就是五九尾,5號就是六九頭,冬至前後有會差一天,也可依此推定。明白這理,是五九尾,六九頭並不奇怪,也沒太大區別,但古人卻以一天之差這一點來誇大說詞,其實經不起驗證的,但不能說一點理沒有,我國東西南北遼闊,旱澇年年有,豐收人歡喜的也年年有,無法達全好是必然,就算是有失收或豐收,人愁人喜之原因也是多樣性,不會純以春交前一天,後一天就有這麼大的能量,但以此警醒一下也好。引以人注意,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應該的。





樹德漢碩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喜歡”的說法?只差一天,這其中的區別真的很大嗎?


春節是我們農村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因為春節意味著在外工作一年的農民工可以完整的拿到自己一年的工錢,學生意味著自己放假,養殖戶和種植戶意味著春節時間可以把自己的農產品賣個好價錢。與農村的家庭來說,春節還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開始著手為來年的生產做準備了。

“春打五九尾,人人都喜歡,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的淺顯易懂,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這天是在五九的尾巴上的話,那麼今年會是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年份,大家都喜歡的年份是什麼年呢?那肯定是豐收年。如果立春這天在六九的頭上,那麼就說明明年的收成不太好。其實我們經常喜歡翻老黃曆的人都應該知道,每年的立春基本上都是五九末和六九頭這幾天,但是這幾天真的有這麼大的變化嗎?或者說他對明年一年的收成影響真的會非常的明顯嗎?

其實一般立春在五九末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比如說2018年就是在五九的最後一天立春的,2018年已經過去了,你不妨回頭看一下2018年的整體的農業收成,2018年北方的農業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與此相反的是南方的農業產品卻獲得了極大的豐收。而古代的時候問我國的文化主要是在北方地區,並不適合於南方地區,所以這句話老張覺得是針對北方地區而言,可能相對性要準確一些。

也有人說是因為以前的人太貧窮了,到了冬天,往往就沒有了糧食,一個冬天都捱餓。大家都盼望著春天早點到來,這樣可以採摘一些樹芽吃。那麼這麼說就很好理解了,因為立春象徵著春天的到來,有萬物生長的意思。立春在五九末的話,說明春天來得早,春天來的早,樹葉發芽就早,那麼大家就都有吃的。於此相反的是立春在六九頭上,意味著立春立得晚,那麼春天來的遲一些,樹葉發芽晚,那大家就得勒緊褲腰帶再多餓幾天。


以上就是老張對於這句民俗的一點個人理解,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同時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理解,也可以相互交流。


老張談三農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俗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了,大多數俗語對我們行為做事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記得小時候就有很多人給我們講過很多俗語,至今我依然記得這些俗語。俗語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和農業生產有關的,節氣是農業生產中很重要的東西,二十四節氣就是曆法、農業生產共同鑄就的,很多俗語我們雖然不懂得其中蘊含什麼科學道理,但卻非常的實用。



“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這裡的春指的是立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如果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二天,那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就不好,可能有很多人都會餓肚子;立春是在五九的尾的話,莊稼的收成就會比較好,人們都不會餓肚子,一年都會開開心心的,心裡很歡喜。

2019年的立春就是在五九的第九天,也就是在五九尾,按照這句俗語來說,今年的年成可能就會比較好一些,莊稼大多都會豐收。但是我曾經也聽過一句俗語“若是寡婦年,餓的肚打轉”,寡婦年就是說新的一年的立春在上一年的過年的時候,今年的立春和過年恰好就是在一天,按照這句俗語說的,今年的收成可能不好,肚子可能餓的都會打轉。從這兩句俗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華民族的博大精神,不同的層面來看就會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所以也不要太過擔心。

對於我們農民來說,收成的好壞關乎到我們這一年能否過一個安心的年,很多老農民對自己家的地都特別的重視,地永遠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根本。“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這句俗語是我們老人總結出來的,這是我們老祖宗對於未來事情發展探究,雖然現在看來可能不太科學,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而且俗語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尤其是南方和北方有很大的差距。


老農民說事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喜歡”的說法?只差一天,這其中的區別真的很大嗎?

這是一句關於農村節氣變化的諺語,我們都知道,農作物的生長跟收成跟天氣是有很大關係的,在以前貧窮落後的年代,老百姓最期盼的就是豐收,因為它關乎大家一年的口糧,如果因天氣影響,減產或者沒有收成,很多人有會捱餓,所以智慧的勞動人民根據節氣的變化,總結出“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喜歡”的農諺,用節氣的變化來預測天氣來年的豐收!

所謂的春,就是立春,這是個重要的節氣,跟立夏,立秋,立冬一樣,表示春天的開始,春天的來臨,所以這句農諺的意思是:立春在六九的頭一天,人人都要犯愁了,農民為什麼會犯愁,肯定很糧食的收成有關,表示天氣會影響到糧食的生長,如果莊稼歉收,人人都要犯愁了;如果立春在九五的尾巴上,那麼這一年是人人都歡喜的一年,大家都高興,為什麼高興,因為豐收唄,農民的期盼都是很小的,只要糧食能夠豐收,人們不再忍飢挨餓,那就是歡天喜地的大事!



為什麼立春會出現“六九頭”和“五九尾”呢?其實數九是從冬至的第一天算起,過完冬至還有小寒跟大寒兩個氣節,然後在到立春,我們都知道,每個節氣相差15天,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15.18天,按15天這氣節算,過完冬至46天,就是立春,所以立春就是在六九的頭一天,也就是“春打六九頭”的由來,如果冬至的時間是在10點20分之前,立春的期間就在五九尾,如果冬至的時間是在10點20之後,立春就在六九頭,所以立春在六九頭還是五九尾主要是根據冬至的時間來確定的!



由此大家也可以看出,因為冬至一天的變化,而影響著立春的到來,時間相差一天其實並不能夠改變什麼,只是以前的弄民確實太苦,太貧窮了,很多人辛苦勞作一年連填飽自己肚子都是困難的,只能夠把美好的期望寄託在一年的大豐收,所以更期盼嚴寒早一點過去,立春早一點到來,“春打五九尾”,這樣大家可以早一點耕種,豐收,有飯吃!在寒冷的冬天,人們飢寒交迫,每多熬一天,那都是種煎熬,所以“春打六九尾,人人都犯愁”!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只差一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

這裡所說的春是指立春的節氣,以前人們在漢代就發明了著名的二十四節氣,而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正因為是開年第一個節氣,所以關於立春的說法很多。而五九或六九是屬於古代的數九的習慣。


一般人們在寒冷的冬季,為了度過漫長的寒冬,所以進行數九,每九天作為一個時間節點,從一九開始,直到九九結束,標誌這寒冬過去,天氣逐漸轉暖。

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是說如果每年的立春在第六個九的頭一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46天,這樣的立春時間就被稱為春打六九頭。

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是說立春的時間是在五九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45天。所以稱為春打五九尾。

在這句俗語當中,表達的是人們喜歡春打五九尾,而不是春打六九頭。但是我們也知道農諺俗語的產生有很大的地域性,估計是不同地域的人和不同的人對兩種立春的喜好方式不同。

一般比較流傳的關於立春的說法是春打六九頭,窮人不用愁;春打五九尾,叫花子撅了嘴”而還有的地區卻有這樣的說法“春打六九頭,家家賣耕牛;春打五九尾,家家吃豬腿。”

所以,這裡我們可以發現,這個俗語有很多版本,有人喜歡春打五九頭,有人喜歡春打五九尾。而兩者前後只差了一天,所以出現這種偏差,我認為是農諺的產生是各地人們以自己的直觀想法來總結的,並且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更改和偏差。

其實年頭的好壞和糧食的是否豐收,不能單純看立春在哪一天,莊稼的種植豐收與否與多方面有密切的聯繫。莊稼的生長和年頭的好壞還要看自己是怎麼種植和科學管理。

為什麼有“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你聽到過的是這樣的說法麼?歡迎大家留言。

響水大米


立春,就意味著春天已經開始;立春,為何會出現六九頭、五九呢,其區別又在哪裡?

在農村,人們對何時立春非常關注,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的到來,就意味著春天已經開始。關於民間對立春的說法,林林種種,有意思相近的也有剛好相反的,比如我們這位提問者提到的民間諺語:“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還有一句意思正好相反的諺語“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春打五九尾家家邁不開腿”。其實民間這兩種諺語說法都是巧合性的經驗之說。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真的有道理嗎?

為什麼會立春有可能出現在五九尾,還有可能出現在六九頭呢?數九是從冬至的第一天算起,冬至後還有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接下去就是立春了。雖然我們都說每個節氣是15天,其實確切的來說應該是15.18天。一般情況下,如果按15天一個節氣,那麼“立春”就是冬至後的第46天(包括冬至當天),所以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即“春打六九頭”。故,有時候立春的時間有可能是在五九尾,也有可能在六九頭。如果冬至的時間是在十點20分之前,那麼立春的時間就是在五九尾,如果冬至的時間在十點20分之後,那麼立春便會在六九頭。這就是區別。

關於“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是否有科學性

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人們之所以會這樣說,其實就是為了圖個好彩頭。老人們常說寧做蛇頭不做龍尾,其實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的。”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人們覺得立春在六九的頭一天(即五九尾),就是圖個六六大順的好運氣,也是在立春的前一天,新春伊始,萬象更新嘛,折射的是一個好的開始。所以人們便覺得立春在五九尾,象徵著當年肯定是個好年頭,是個豐收年。

”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六九的當天就是立春,而立春又有一個說法叫”四離四絕“,意思是都湊不到一塊,什麼都沒有。因為”萬象“正在”更新“過程中,結果還沒出來。這讓喜歡討吉利的人們覺得特別不吉利,所以人們就覺得立春在六九頭上,是暗示著當年農耕收成的一個不好的寓意,所以在坊間,尤其是農村便有了“春打六九頭人人都犯愁,春打五九尾人人都歡喜”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