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目前銷聲匿跡?

新史往今來


主要還是現如今坦克的體重問題。

擊穿了敵人的履帶!我們完蛋了,這是網絡上面關於這些半履帶車輛的一個梗了,當然,配合上前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的克里斯蒂懸掛系統,那活脫脫的就是要拋棄履帶直接飆車的這個局面了。

其實說起這些半履帶車輛呢?事實上跟我們現在的主戰坦克,它的結構還是不同的,我們現在主戰坦克的是牽引輪,再加上負重輪的這樣的配置,就是說車子兩邊懸空的那兩個輪子才有動力,而底下的這五個輪子是負重輪就承載重量的,沒有任何動力。

這些半履帶車輛不同,但履帶車輛,它的牽引輪也就是有動力的輪子是著地的,保證了履帶斷掉以後車子還能夠飛快地奔跑。

一開始的時候,使用這些半履帶車輛也是為了能夠安全的形勢下去,開始的時候那個坦克的這種負重輪設計很不保險,那個時候,坦克都履帶並不像現在這麼可靠,一坦克履帶很容易開著開著就直接斷掉了,一旦坦克的履帶斷掉了,那這種負重輪的這種設計就坦克趴在路面上就動不了了。在那個時候還缺乏各種各樣的牽引車輛,一旦坦克趴窩了,就得靠羅馬去把它拉動。十幾噸的東西呀,你要靠騾子和馬匹去拉動,你得費多少草料?這玩意兒他還拉不動。

並且那個時候呢,坦克的設計並不注重越野能力,很多坦克都是依靠著公路進行推進的,一旦跑到野外去吶,別打仗了,坦克直接在野外那地方趴著不動了,以前坦克的越野能力著實差的很多,(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坦克在越野的情況之下作戰能力也會大大降低。那個時候還沒有穩定炮口的能力,坦克的前進會隨著地面的顛簸而坦克的火炮炮口不停的上下襬動。

你說在那個時代,半履帶車輛反倒更受歡迎一點,這一點在當時的前蘇聯體現的更加完全,前蘇聯的t34坦克剛剛設計出來的時候,前蘇聯所有將領都說不要,為什麼?我們得伴侶的車輛越野能力差極強,但是你這坦克越野能力就差了呀,所以我不相信你有什麼越野能力,是坦克的設計師親自駕駛坦克進行幾百公里的長途奔襲,然後在莫斯科紅場上面完成了一場史詩級別的飆車表演,以後斯大林才同意生產t34坦克。

但是到了近代以後我們發現這些半履帶車輛開始消失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坦克的體重,坦克從當初的十幾噸慢慢成長,現在的40幾噸50幾噸這種龐大的體重坦克體重已經開始失衡了,沒有辦法控制,這個時候半履帶車輛很顯然對於牽引輪的壓力就特別大,本身就要負責整輛車子的牽引工作,還要負責承擔一定的坦克車重。對於牽引輪來講,他負責的東西太多了,很容易出現機械故障和金屬疲勞。

相比較而言,負重輪的這種設計能夠讓牽引輪只是承擔坦克的牽引力,這樣的話減少牽引輪以及坦克動力系統出現故障的概率,並且這個時候鋁帶的材料得到了智的改善,所以履帶也不會像二戰那時候一樣,跑個幾十公里,得,要換履帶。

現如今在一些重型坦克,甚至在中型輕型坦克上,一般沿用的都是負重輪的設計。


漩渦鳴人yy


半履帶車輛的出現,實際上是當時各國為了能夠在操控性能和通過性上達到性能要求作出的妥協。在當時,輪式車輛雖然在公路上擁有較好的機動性,行駛速度也比較快,但是越野能力非常有限,難以適應地形複雜的環境。而履帶式車輛則與之相反,越野性能良好而公路行駛性能較差。

圖為重型半履帶運輸車


當時的純履帶式車輛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整體的操作比較笨拙,在轉向等方面的表現不好,而且在操縱上需要使用操縱桿,較為不便。而輪式車輛的前輪則能夠很好地改善轉向性能,同時也不會犧牲太多越野性能。另外,後部採用履帶結構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承載能力更強。由於每一對負重輪都有與之配套的懸掛,履帶部分擁有非常強大的裝載能力,能夠搭載較多的物資。

圖為sdkfz251裝甲運輸車


不過在實際的使用中版履帶式車輛還是暴露出了一些缺點,那就是兩方面的性能都兼顧後,任何一方面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介於在戰時尚無較好的解決辦法,這種車輛還是一直在被使用與生產。

圖為M3裝甲車


在戰後,技術方面的因素改變了。或許是受到了德國的八輪裝甲車的啟發,再加上大型輪胎方面技術的成熟,擁有較好越野性能的輪式車輛出現了。至於履帶式車輛,則通過改善操縱系統和增強發動機功率獲得了更好的機動性,半履帶車這種混血產品也不再被需要了。


歡迎大家關注本號,提供更多軍武知識科普。


軍情解析


這個現實的原因很簡單的,半履帶裝甲車無法適應戰爭的需求了,在半履帶車研發之初,人們希望它既有輪式車輛的公路高速性能,又有履帶式的越野機動能力,但是這種車輛在實際使用當中,卻發現它既不能像輪式車輛那樣跑的快,也不能像履帶式車輛那樣越野性能更高,成了不上不下,卡在了中間,難以伴隨坦克進行高速的機動,這種設計已經不適合未來戰爭對機動性的要求。

再伴隨著戰術的變化,人們發現半履帶車的設計更不能滿足未來戰爭要求,最早的半履帶車是作為一種輸送車來設計的,主要的目的是運送步兵到達戰場之上,二戰之後,人們發現裝甲車不應該僅僅用於運輸步兵,更多的時候應該作為步兵的支援力量來使用,如何支援步兵作戰的裝甲車的一個重要用途。 戰術技術條件的變讓半履帶裝甲車無法滿足要求,所以各國就沒有再發展。伴隨著新一代裝甲車輛的出現,自然就被淘汰掉了,所以才會銷聲匿跡。


浴火


主要是不實用,算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產品。既沒有越野能力又不如輪式車輕便,在越加專業化的時代基本上就沒用途了。

現代裝甲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作為重裝甲師的主力裝甲車,這類裝甲車經常要協同主戰坦克進行作戰,為主戰坦克提供作戰步兵。所以這類裝甲往往是採用全履帶的,目的是跟上坦克的行進步伐,採用半履帶的話在純野戰情況下會拖慢坦克的推進速度,現代主戰坦克在越野的情況下一般能有50~55公里的行進時速,而半履帶式裝甲車由於制動力弱往往只能達到20~30公里的行進時速。

第二個用途,輕型裝甲車是摩步師的主力部隊,在摩步師裡,裝甲車的搭配夥伴是輪式步兵戰車。需要快速反應的能力,現代摩步師的機動速度更快,往往需要60~70以上的行進速度。摩步師一般通過公路手段來推進,輪式裝甲車對公路的破壞更小,推進速度更快。

其次,維護方面的問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半履帶裝甲車的保養是全履帶裝甲車或者輪式裝甲車的兩倍,這會給後勤帶來很大的壓力,現代戰爭比的就是後勤,後勤強度要求越高對戰局更不利。


優己



半履帶裝甲車的銷聲匿跡,是因為其完成了歷史使命,它只屬於那個殘酷的二戰,也只屬於那個歲月,如今伴隨輪式裝甲車輛技術和履帶式裝甲技術的突飛猛進,半履帶式裝甲車輛也就就只剩餘它昔日的光輝和榮耀,當然也有冷酷和血腥。


其實,早在一戰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半履帶式車輛,只是,真正它的發展壯大是在二戰,當時由於坦克等履帶式裝甲車輛顯示出了其作戰優越性,良好的通過性和對各種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強大的防護能力都帶來了眾多的作戰效果。


而與此同時兵力的快去投送成為了一個參戰各方共同的難題,靠著輪式車輛的輸送對路面的要求較高,同時又難以應對各種火力威脅,此時,急需一種集適合多種路面環境,又能快速部署兵力,最主要的是還能立即投入生產並裝備的一種平臺來作為有效的補充,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說白了就是戰場形勢所逼,才有了半履帶式裝甲車輛的應運而生和大規模裝備。


半履帶裝甲車輛是為了應對當時複雜的作戰環境,用其快速便捷、又具備多用途、低廉成本的代價來適應各種作戰環境,用現有的車輛平臺進行改造成為了當時各國半履帶式裝甲車輛生產裝備的主要來源。


很快,半履帶式裝甲車輛所表現出的一些優勢就展現出來,當年不可能專門為某種地形設計生產作戰平臺,既不具備那個條件,也不具備那個技術,所以半履帶式的裝甲車輛的各種演變型號也就發展而來。山地攻堅戰需要它衝鋒陷陣,泥濘沼澤地需要它馳騁,城市進攻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但是到了今日,輪式車輛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全地形越野輪式突擊車、裝甲車等輪式車輛更加的完美,更適合現代作戰;履帶式裝甲車輛的新型橡膠履帶的投入,能讓重五六十噸的主戰坦克也能在水泥路面上飛快馳騁,凸顯履帶戰車的優勢。

綜合以上,半履帶式裝甲車輛退出了歷史舞臺。


冰雹藍天


德國SdKfz 251

半履帶車銷聲匿跡,首先是因為這種車在實際使用中,表現很差勁,和設想的完全不一樣。其次,這種車是當時傳動技術不成熟的產物,並沒有太大的優勢。被淘汰是肯定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使用半履帶車輛的高峰時期,德國與美國都曾經生產過數量眾多的半履帶車輛,用它們來執行運輸或者是作戰任務(例如德國的SdKfz 250、SdKfz 251系列,美國的M2、M3半履帶車系列)。這些車輛的共同點是,前方採用車輪,後方則採用履帶。

M2半履帶車

半履帶車輛,主要是針對早期履帶式與輪式兩種傳動系統的缺點進行設計的。履帶式車輛,越野能力較好,但是乘載的重量受到限制,同時履帶的壽命,尤其是在越野的環境下也比較短。生產成本上,履帶式也要比輪式車輛要高。而輪式車輛的車輪,壽命普遍高於履帶,同時輪式車輛能夠搭載的更重的貨物。

但是輪式車輛,在搭載較重貨物時,所能夠通過的地形非常有限,並且在惡劣天候下的行走能力,遠不如履帶車輛。所以設計者就想出了將輪式和履帶式車輛拼湊到一起,從而抵消了各自缺點。

但是實際上,半履帶車輛在實際使用中,表現並沒有設計者預期的那樣完美。

M2半履帶車

相比於全履帶車輛,半履帶車輛並沒有大幅度降低造價。其機動能力,也沒有大幅度優於履帶式車輛。另外,由於結構比較複雜,因此這類型車輛維護起來比較麻煩。總體而言,半履帶車輛,與其說綜合履帶與輪式車輛的優點,不如說是綜合了雙方的缺點。所以銷聲匿跡是肯定的事。


鼎盛軍事


因為半履帶車輛曾經大行其道是因為其要比當時的輪式車輛和全履帶車輛優秀,因此在軍用裝甲車上大量使用了半履帶設計,甚至一些坦克使用的也是輪履兩用設計,能夠應對大多數的環境。

當時的車輛發展水平不高,首先說履帶式,早期的全履帶式車輛性能其實不佳,在轉向系統、載重能力等方面並不好,操作起來也十分遲緩,不如輪式車輛靈活,而且其結構過於複雜,製造成本高昂,但是通過能力強,尤其是在一些惡劣地形上,要比輪式車輛好的多。而且履帶式的載重能力強,因此被用於坦克的設計。

而輪式車輛,雖然技術上成熟可靠,但是其越野性能太差,遠不如履帶式的越野能力強,而軍隊主要是在野戰條件下作戰的,此外,當時的輪式車輛行走系統抗損性也不是很好,很難有保障。

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二戰中出現了很多叱吒風雲的半履帶車輛,他們的做法就是以輪式車輛為基礎,前部依然是輪式設計,但是把後輪改為履帶式設計,這樣一來通過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操作性能也有改善。而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相對於全履帶成本大幅降低,十分有利於大批量生產。而在二戰中,像美軍M3,德軍sdkfz251/250等,都是半履帶車的代表,是一道二戰特有的風景線。

但是戰後,隨著技術進步,半履帶車的缺陷暴露出來,雖然其設計有兩種車輛的優點,但也同時繼承了兩種設計的缺陷,在公路上的行駛速度不如輪式車輛,而越野能力雖然優秀,但是遠不如坦克等,此外,結構也比較複雜,僅僅是維修就需要兩套不同的工具。

最終,輪式車輛和全履帶車輛成為了主角,半履帶車最終成為了歷史的過往。


戰爭之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的半履帶車。

維護難度比履帶式的還要麻煩點,油耗也是朝著履帶式看齊,速度還行越野能力還行但是瑜不掩瑕,終究被扔進了垃圾堆。

半履帶車輛為什麼在二戰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履帶車輛的茶几可靠性(摩托時間很短,而且履帶的壽命很糟糕)。但是履帶式的優點又很突出,載重越野能力槓槓的。不過速度不咋滴,而且造價什麼的,履帶車輛實在是貴啊。

而輪式車輛呢,用的是車輪,沒有那麼一大群懸掛,拖帶輪什麼的,簡單了很多,所以使用壽命比履帶車輛要好很多。

其次輪式車輛的載重能力很好,但是相對的,越野能力很糟糕,(半掛車動輒百噸,但是,要是怕個坡,呵呵)

另外在複雜路面和惡劣天氣的機動力遠不如履帶車輛。要是不信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轎車過農田,一趟下來估計就該報廢了。

然後設計師想到了一個很棒的注意,把輪式車輛的後半截換成履帶就好了,跑的比履帶的快,越野能力比輪式車輛好。

這方面倒是滿足要求了。但是實際上麼。

就和看起來很美好的滑躍彈射一樣,缺點異常明顯,首先是跑的比輪子的慢,越野能力比純履帶的差。而且兩套傳動系統和轉向系統(畢竟用輪子帶動履帶專向不太現實,所以履帶還得是差動轉向的。)而且各方面其實表現也就那樣。稍微好了點但是貴了不少,還維護特麻煩。結構越複雜越難維護啊。

想想天國的虎式坦克,這就是因為維護太複雜被罵的抬不起頭,而德國的半履帶車麼emmmmm,交錯負重輪。



戰後各國看了一下。得。還是掃進垃圾堆吧,這種發展初期的東西還是不可取啊,所以嘛現在的車輛要嘛是輪式輕裝甲,就是靠速度浪,裝甲不一定擋的住子彈。


要麼履帶,速度還行,但是裝甲也就那樣。

再或者是機動什麼的能看過去就行了,還是大炮和裝甲重要啊


嘯鷹評


原因很簡單,隨著科技水平和製造工藝的提高,半履帶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了。輪式車輛的越野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履帶式裝甲車輛的速度也變的更快。剩下半履帶車輛高不成低不就,油耗比輪式高。速度也跟全履帶式的差不多。那麼淘汰半履帶車輛也就是必然的!


穆子維


半履帶裝甲車二戰時使用主要是摩托化師和裝甲師運送人員、物質。雖然有一定的裝甲防護,但效果並不盡人意,且都為敞篷的,面對空中攻擊時,裡面的人就成了肉餡,而當敵方步兵時,容易遭到手雷手榴彈的攻擊。遇到敵方坦克時,又因為移動速度的原因,成為活靶子。戰後出現的輪式和履帶式裝甲車都為全封閉,前者移動速度快,後者防護能力強,以色列甚至出現了比梅卡瓦這樣的重型坦克更重的重型裝甲車。半履帶式裝甲車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