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離開大慶?

圈內外


從記事時就在大慶,05年大學畢業後沒能進專業對口的單位,在外漂著,天天做夢都想能回大慶工作,特別的特別的特別的不願意離開,想家人想家鄉天天想的直哭。可惜就是回不去(大兜底我沒報名,覺得要是去兜底了大學就白唸了)。漂了一段時間後在一省會城市找到一份還算體面編制內的工作,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但依然對大慶魂索夢牽。後來買房了,結婚了,依然天天想家鄉,明知道不可能回去了也想。大概有十年吧心裡天天想的都是大慶,就最近三四年好點。雖然早就在外安家工作,結婚生子,但從2000上大學開始,直到現在,每年我仍然在大慶呆三個月左右(長輩親戚都在大慶),十八年從沒例外過。最後總結一句,真的不是我想離開,是回來不了,大慶的經濟體制過於單一,不對口的話很難找到穩定工作,雖然沒能留在大慶,但我心裡永遠熱愛我的家鄉——大慶。


你在說謊6


收藏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想說的話也很多很多,但真正面對這個題目的時候,竟然無比的詞窮。我思念在大慶四中硯池度過的每一個黃昏,我思念新瑪特一樓永遠排隊的章魚小丸子,我思念香港街每晚的燈火通明,我思念薩爾圖公交總站塗著厚厚芝麻醬的張記肉夾饃,我思念在乙烯體育館每一次籃球場上的大汗淋漓,我思念選擇留在大慶繼續生活的親朋好友們。去年,爸媽賣了大慶的房子,去了南方養老,我再也沒有回去的理由了。

忘不掉的是家鄉,回不去的也是家鄉。

讓我離開大慶的不是地域的偏遠和冬天的寒冷,而是落後的思想和固化的思維。92年我出生在龍鳳區的一個雙職工家庭,父母都是中石化的員工。童年,小學,初中,高中都在大慶度過,除了偶爾過馬觀花式的旅遊,從來也沒有機會真正出去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直到大學我才有機會離開這座生活了18年的城市。大慶的家長都有一個希望就是等孩子畢業以後能回大慶上班,做一個本本分分的國企員工,所以大慶的理科生報考最多的就是化工,石油和機械自動化類的專業,我也被家長報考了一個化工類的專業,而在上大學前我對化工一無所知更別談興趣了,畢業後我的同學們有很多回到了大慶繼續父一輩的工作,每天倒班流蕩在工廠的各個角落,但也有很多同學真的走出去了,而這部分同學一般都在南方或者例如北京,天津這類較為發達的城市上學,還有一部分家裡條件優越的真正的走了出去。本科這四年讓我的思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認識了全國各地的朋友,在這期間去了國內很多城市,加上網絡媒體和網絡社交的平臺的建立,極大程度的開闊了我的眼界和思維,我也在畢業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和父母攤牌說不想回家發展,而每次總廠和石油有招聘工人的信息,我母親總是在第一時間發送給我,然後說我給你找人,你回來吧。我知道父母想讓我陪在他們身邊,但是我真的不想一輩子呆在那個環境,我聽話了這麼多年,真的想為自己活一次,我知道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有能力不再回去,這也是本科期間一直激勵我努力學習的一句話。

在大慶,很多事情不是說你有能力,你有成績就能做到了,你還需要有人和錢。即使你滿足招聘的所有要求了,進了單位想進一個好的崗位,你有錢也不行,你還得有認識人,而在很多大慶人眼中什麼叫做好的崗位那?就是閒還能掙錢,地方還不能偏。現在我有很多同學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上班,每天上班除了打撲克,下班打麻將和喝酒以外沒有其他的生活,這種生活讓我慶幸堅持了自己的選擇,慶幸我沒有自我消耗,自我貶值。我有個在北京985讀書的同學,畢業後在北京某私企找到了工作,他的父母為了強迫他回大慶工作,以死相逼,那個同學的生活可想而知,雖然現在也已結婚生子,但他為了父母的想法做出妥協的需要多大痛苦我不得而知。14年本科畢業,我被學校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雖然父母還是想讓我回家,但是我很感謝他們沒有強迫我回去繼續走他們的路,他們也漸漸的理解了我。

大慶國企的效益不好,導致大慶的薪資水平不高,而且漲幅也很小,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不加班,不倒夜班的話,到手的工資也只有4000元。我母親說從她從10年開始到現在工資一分沒漲過,而7年時間通貨膨脹導致已經讓人民幣貶值了近一倍,母親從82年工作,直到退休月工資加獎金還不到3000元。雖然房價不高,生活壓力不大,但是薪資和未來發展卻一眼看到了頭,這讓人喪失了拼搏的希望。

大慶這座城市並不開放且思維守舊,由於油田產量下降,大慶整體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慶幾屆領導班子精心策劃的引入大型製造企業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卻在一些連環境汙染和鋁業製造一點都不瞭解的民眾口中變為了禍國殃民的汙染企業,最後這個460億的世界級項目在民眾的遊行和慶祝中被擱置了。恰恰每年因為孩子沒有工作,去市政府鬧事的也是這群人。 忠旺能夠促進就業,能夠提高GDP,能夠讓大慶可持續發展,這點毋庸置疑。因為存在汙染可能性就有那麼多無知群眾被煽動遊行導致項目擱置讓我覺得惋惜,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汙染不是更嚴重嗎?為什麼大家不去抵制他們那?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國企員工,不想失去工作,所以他們選擇忍受,但是不允許私有企業對他們造成一點點的威脅,哪怕是以犧牲城市未來發展為代價。

我選擇離開,不是因為我不愛這座城市,不想念我的親朋好友。我只是想活成自己的樣子,不敢說一生有所成就,但求不會成為那個讓自己討厭的人。望自己豐滿羽翼,有機會到更好的地方遇見更好的人。也祝福我的家鄉,大慶,未來可以再創輝煌!


磁性兔子


雖然還沒離開,不過卻也能說出一些原因。

1.大慶不是一個宜居養老型城市。大慶水質偏鹼性,數值基本到8甚至以上(別問我為何知道,官方給的數值是被有意更改過的,我就是知道),長期飲用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其次,大慶氣候條件比較差,由於城市地廣人稀,城市建築群落比較分散,不能很好的行成溫度城市效應,因此大慶的冬季較一般城市來說更冷且風更大一些。尤其是剛入冬的時節,溫度驟降,是老年人心梗、腦梗的高發季節,好多老人因此會在南方置業,如候鳥一般,十月飛走,次年四月再飛回來。

2.油田量價雙降,整體經濟下行,導致大慶經濟“外強中乾”。自2012年以後,大慶經濟受油田量價雙降影響,整體經濟下行,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三年驟降,2016年實現正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增長是在連續降了三年的基礎上才堪堪上升5%,這個產值相較於2012年仍然具有很大差距。而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天性,大慶人口在這四年中人口從高峰時330萬降到了280萬上下,人口損失可見一斑。

3.投資環境差,發展環境亟待解決。投資屆有句名言叫“投資不過山海關”。當然這也不是大慶這裡的個例,之前網上曾有篇文章叫《我**再也不回東北了》具體是不是這個名字我也忘了,講的是一個瀋陽人想要回家發展,卻發現在北京很容易的事情,在瀋陽辦廠卻難如登天,最後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到北京。可見有多少東北人對這裡的JQK模式(勾過來,圈起來,剋一頓)深惡痛絕。不過近期大慶提倡努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彈好“四重奏”,全面優化發現環境等積極向好的方針政策,具體能落實到什麼程度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4.人才流失嚴重。其實這一點和第三點略有重複,之所以單列出來是想著重強調下大慶乃至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嚴重!這裡對人才的競爭更加苛刻,除非是雙商極高的人才才能脫穎而出,才能享受相對公平的待遇。這裡大多數是任人唯親,不是任人唯賢,當然這種現象全國都有,只是這裡更加嚴重一些罷了。說到底,這裡的環境束縛了很多想要回饋家鄉人的拳腳,很多人才的流失也真的是迫於無奈。

說了這麼多,最後也就一句話,我還是留在了這裡啊。


若唧若囄


大慶油田採油一廠從16年起每年產量降100多萬噸,現在是600多萬,算算到啥時候沒油。大慶靠油沒戲!那些拼老命把子女安排回油田上班的不知道咋想的?大慶想大力發展非油經濟和石化產業,國家不給政策,很難實現。振興東北只落實在文件上。大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石化產業不好振興,冬季嚴寒,用於加熱的成本太高。另外,大慶國企的概念根深蒂固,收入差距較大,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雖然還在,但實際上已經真的變成了一種精神,永遠也學不完的政治詞彙,大慶這樣的國企變革很難!也許國家考慮穩定第一吧!自生自滅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歲數大了就糊塗


我是58年由西地調來松遼搞勘探的,在那艱苦的環境裡。為早油,由吉林到黑龍江徑過近兩年的勘探終於在松三井,打出保貴的石油。在松遼局黨委主持下,還召開慶功今,場面非常壯觀,松遼出油了,做為石油人,真是太高興了。60年元旦,我們都未休息全體出動到火車站搬運會戰物資,大家幹得滿頭大汗,可心裡高興,為了迎椄會戰,我們盡了一點力。我是70年,參加五七油田會戰,集體調出大慶油,人走了,心還想著,曾經戰鬥12年的大慶油田,我已是80歲的人了,還不時掛念曾經戰鬥老油田,祝大慶油田更加狀大,為祖國生產更多石油,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多出油,出好油,這是我一亇老大慶人的心願。


王老aaaa


這個問題確實是問到了心坎裡,已經離開大慶9年多了,對於大慶這個城市有很多的回憶和留戀,大學是在這個城市度過的,並且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大慶,記得2007年4月5日開始工作的,為什麼當初離開大慶呢,第一,最主要的是當時想考事業單位,但由於是外地考入大慶的應屆畢業生,沒有本地戶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根本進入不了體制內,第二,不管承不承認,大慶這個城市有些排外,可能是人均收入比較高,外地人很難融入其中,第三,大慶油田逐漸枯竭,支柱產業日漸凋零,大慶市政府也在尋求別的機遇,創建大學城,引入沃爾沃汽車生產線,建造飛機場,這些都是市政府在求變,但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並且一去不復返,很難再騰飛,總之,當初離開大慶主要是沒有一個好的發展機遇,09年來到了哈爾濱,最起碼這個城市是包容外地人的,也給了我們很多的機遇,同時祝福這兩個城市越來越好吧!


阿爾斯楞之迷


我沒有離開,現在也沒有想過要離開。

據我瞭解,所謂離開的,多數是在三亞或海南其他地方買了房子的。但他們過的多半是候鳥生活,夏天都回來啦,這不算離開吧?大慶人口負增長,主要是流動人口減少的比較多貢獻的,他們不來了。真正大慶人離開不回來還是很少的,不要危言聳聽。

夫子雲,50歲之前,要“盡人事”,50歲之後,應“聽天命”。

50歲之前的拼搏,城市,職業,崗位,最好進行自由選擇,以期獲得最佳生活,但前提是自己的選擇要和自己的能力水平相一致,才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好高騖遠那不是盡人事,那是不自量力。相信以大慶的城市水平,會吸引相應的人才的。不信你看看公考,大慶的競爭激烈程度也就僅次於哈爾濱罷了,雖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麼。

50歲之後,如果你還需要工作,你給我辭職離開個試試。如果你退休了,無所謂離不離開。有錢有閒,也該到處走走看看。候鳥一族多是這一類人。候鳥一族絕對是有錢一族。不然,南方那麼熱,怎麼沒見幾人夏天來東北買房避暑呢?他們可能過不起候鳥的生活也未可知。

之所以有離開大慶這個說法,我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端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吵吵的聲挺大,大慶這也不行,那也不是,就是不見他辭職,真的很矯情。一種是大慶油田確實走了下坡路,就業很困難,很多孩子畢業後不回大慶了。但客觀的講,一方面,大慶還是優於東北很多城市的。另方面,就業問題也跟教育有關。城市的孩子基本上都能上大學,可社會提供不了這麼多大學生的崗位呀,外面的世界也是一個熊樣。而且,外面一定就比大慶好,比黑龍江好,比東北好?也不盡然吧。倒是很多孩子在外面幹粗鄙的工作心安理得,在家裡幹就覺得丟人現眼不體面,想想這真是何必。


洪生wang


大慶是一個因油而生的城市,這裡有全國獨特的地企關係,這裡的教育、醫療、公交、供電、供水、物業、熱力、燃氣等等民生事業都不用政府投入,只需要收稅就可以了,這樣無本萬利的生意真讓人羨慕,當然市政建設初期企業有能力也有義務支援無可厚非,當全世界油價低迷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這座大山就成了壓倒駱駝的稻草。不考慮如何服務企業,而是變本加厲薅羊毛,這個曾經的巨人無法呼吸啊。 石油企業並非效益不好,企業在這裡替政府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包袱太大,而且越來越大,企業為了維持經營只能減員增效,況且這裡只有這一家企業,油田企業不招聘新員工,大慶的孩子在這裡沒有就業,年輕人只能出去打拼。

大慶人多數是石油會戰,開發大慶油田時來到這裡,這一大批人的家鄉不是這裡,如今已經老去。第二代大慶工人子女在外面打拼,父母也不在了,他們當然選擇離子女近一些的地方。大慶人,越來越少!這座城市的發展不容樂觀。

但是別忘了!如果企業只是原油生產和石油產品銷售的話大慶油田是個鑽石飯碗。國家沒有忘記曾經為共和國改革事業無私奉獻的東北!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振興東北!我相信東北在中央的正確調整部署下,必將成為全國的工業基地!南方做窗口,北方做工廠的格局一定會實現!

我是大慶人,我是石油工人,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精彩的背後是東北人無償奉獻能源的支持。我依然熱愛我的家鄉,我依然對她充滿希望。隨著東北振興的國策,東北重工業基地的繁榮越來越近。歡迎年輕人回來,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


幸福來敲門80298249


這是夕陽產業大慶油田之城所走的必然之路,首先大慶油田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產量逐年下降,企業待遇趕不上大城市。而且體制固化,排外現象嚴重,有志的人才不能在這裡得到重視和發展。其次私有經濟不活躍,國家反貪腐工作很有實效性,公款吃喝,公款消費收斂。企職工收入停滯甚至下降,導致以吃喝玩樂行業為主體的私有經濟低迷不振,想在這裡創業的有識之士看不到希望,也沒有著手之處。所以大慶這座城市留不住人才,也留不住資本。希望這座城市因油而生,不要因油而死。發展壯大接續產業,加強營商和發展環境,打破原有的格局,浴火重生。


Legen71165897


氣候啊,水質啊,這些都不是問題的主因。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兩點。一,大慶油田確實是到了油田開採的末期。油價不是問題,如果油價是問題,沙特阿拉伯這些國家怎麼辦?九幾年油價幾美金的時候大慶也挺好。為什麼不好了呢?說白了就是沒油了。沒有後續資源了。導致投資減少,用工減少,圍繞著油田做生意的企業也自然會減少等等吧。核心就是沒有油了。二,那為什麼類似齊齊哈爾或者佳木斯這種城市本身沒有石油,人口即使流失也比較穩定呢?這就是最核心的一點,大家都沒有分析到的,因為大慶是個移民城市,以前這裡是沒有人的,老會戰年輕的也得七十歲往上了。很多已經去世了。問題來了,老人一去世,老會戰的子女還會留在大慶嗎?他們基本上也都五十多歲了,女的已經退休了,男的也快了,他們離開不離開大慶取決於他們的子女在不在這裡,子女在這裡他們大部分都會在這裡,子女不在這裡他們肯定是要走的。油田沒有油,不招工,子女自然不回來,回不來,他們不回來,他們的父母就一定會跟著走。不用懷疑。這就是移民城市再加資源型城市的特點。所以現在還沒到大慶油田人口流失的高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