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為什麼被稱為南美小霸王?

曾經的你youtoo


因為,目前的智利是南美洲地區發展水平和經濟質量最好的國家,而且沒有之一!

實際上,南美洲地區比較大的國家也就只有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即我們所說的南美ABC三國。不過,也許我們大部分人對巴西和阿根廷這對南美雙雄似乎更加熟悉些。但實際上,智利的經濟實力是很強,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素質等很多領域都是南美最好的國家,比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個領土大國要強得多。

智利這個國家比較有趣,被人們稱為“天涯之國”、“世界的邊緣”,它的國土形狀比越南還要狹長,南北跨度達4300公里,而東西最窄處卻不到100公里,最寬處也不過362公里,看上去就好像一條絲帶。總面積約75萬平方公里,人口為1800萬人左右。

儘管體量上比不上巴西和阿根廷,但其發展水平卻是獨步南美。目前,智利是南美洲人均GDP最高和經濟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也是南美唯一一個OECD成員國。按照世界標準,那麼智利已經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偏僻的發達國家。

眾所周知,南美洲國家是為世界貢獻經濟改革失敗案例和負面教材最多的地區,比如阿根廷,曾經南美洲最發達的國家,就是被他們腦殘的改革一步步淪為現在這種地步的;又如巴西,現在的經濟也一再衰退;再如現在的委內瑞拉,通貨膨脹更是空前的可怕,已經在動亂的邊緣不斷徘徊了。

而南美洲地區,也就只有智利的經濟發展是最具成效的,並且是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的。

他們的自由經濟改革,被視為是世界經濟改革的典範之作,被譽為"智利奇蹟"。時至今天,智利仍舊是南美洲地區最繁榮、最穩定的國家。他們不論是國民素養、經濟體制還是發展水平,都不是巴西和阿根廷所能比的。

關鍵是,智利還打造出一支精悍的軍隊,其軍事實力對比於巴西和阿根廷,絲毫不遜色。一看上去,還真的滿滿美軍feel!不妨放幾張給大家看看:

尤其是對於廣大軍迷而言,智利簡直就是德軍的現代版,他們可是吸收並繼承了許多二戰德軍的服飾風格和風範。每次閱兵,都讓人們產生一種置身於德意志的錯覺!

所以,不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軍事實力,智利這個國家在南美地區都算是十分強大的一種存在,並不比巴西和阿根廷差多少。因此,小霸王這個稱號,還是蠻合適智利的......



這些歷史要讀


它被稱作“天涯之國”、“世界的邊緣”,它以源源不斷輸送銅、鋰等礦產,貢獻兩位諾貝爾獎詩人,成為南美第一個OECD成員國而躋身國際舞臺。

“南美小霸王”估計是國人取的名字。美洲國家獨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無事,ABC等大國不黷武,小國也安生,沒有地區霸權。不過智利軍隊確實精銳,且有高效。

 

 

智利面積75.6萬平方公里,人口1790萬(2016)。它國土輪廓像一條長絲帶,南北蜿蜒足足4350公里,而東西寬度只有96.8—362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多山、多火山、多地震是智利的地質特徵,山地佔國土總面積的80%。

智利礦產資源豐富,19至20世紀硝石和銅礦先後成為經濟支柱,當下儲量和產量名列世界前茅的有銅、鋰、鉬、硝石、碘,其中銅、鋰產量分別佔全球30%和40%,金、銀產量也進世界前10,此外,鐵、錳、鉛鋅、煤等資源也很可觀。該國海域遼闊,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是世界第四漁業大國,魚粉產量及出口坐二望一。由於氣候和土壤適宜,智利人工林生長快,使該國成為造紙和紙漿業大國。它還是水果生產及出口大國,葡萄酒產量和知名度享譽世界。

 

它屬族群異質性國家,印歐(西班牙人)混血的梅斯蒂索人佔75%,歐洲移民後裔佔20%,以西班牙裔為主,其他歐洲人中德裔最多,第三類是當地土著,主要有馬普切人,約51萬人,艾馬拉人約9萬人。居民中90%是天主教徒,餘為新教教徒。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和通用語,馬普切語也被廣泛採用。

智利人的國家認同遠在族群認同之上,構成人口主體的梅斯蒂索人以西班牙文化為價值取向,後來的歐洲移民很大程度且較快地被同化進主流文化。

 

該地史上印第安人數量較少,1520年,麥哲倫環球航行中穿越現今的麥哲倫海峽繞行智利西海岸。1535、1540年,西班牙人從秘魯兩次南征智利,1541年在中部谷地建聖地亞哥。1546年,西班牙人征服智利北部與中部(一直未涉南部馬普切人領地)。智利殖民史上始終處於西班牙帝國“邊緣社會”的地位,原因是面積狹小、距離遙遠並缺乏金銀等礦藏,殖民活動主要集中在該國中部。

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人民起義,這一天後來成為智利國慶日。1817年,智利“國父”奧希金斯和聖馬丁率領安第斯軍從阿根廷進入智利,次年決定性擊敗西班牙皇家軍隊,1818年2月智利以共和政體宣告獨立,奧希金斯成為首任最高執政官。

智利軍隊起源於“安第斯軍”,訓練有素,英勇善戰,在該國疆域拓展中立下汗馬功勞。1839年取得對秘—玻聯邦戰役的勝利,1843年佔領麥哲倫海峽,1879—1883年再與秘—玻發生爭奪硝石資源的太平洋戰爭,智利獲勝且兼併兩國一些領土。

20世紀80年代,它接受國際仲裁與阿根廷和平解決麥哲倫海峽之爭。維護漫長的疆土需要堅定的國家意志,政府對移民南部和投身南、北的建設者、管理者給予政策鼓勵,19、20世紀建起貫穿南北的鐵路、公路和機場,保持全國電信、電視和網絡的暢通。

 該國獨立後一直實行多黨政治,在一個多世紀的右翼勢力掌權後,20世紀30年代起,左翼力量不斷加強。1970年,以社會黨、共產黨為核心的左翼聯盟在大選中贏得相對多數,阿連德就任總統後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結束帝國主義、壟斷集團、地主寡頭的統治,並且在智利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美國後院”社會主義“多米諾效應”讓山姆大叔費盡心機,智利軍方於1973年9月11日發動政變,阿連德殉職於總統府,該國開啟皮諾切特17年的軍政府統治,期間3197人遇害或失蹤,2.8萬人因政治原因被投入監獄,近20萬人流亡國外。在政治上採取高壓政策的同時,皮諾切特放手實施“新自由政策”,智利經濟連年保持6%的增長,並以推行卓有成效的私人養老金制度蜚聲海外。

20世紀80年代至今,“智利模式”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再衝擊,它包含建立在銅利潤回報的穩定基金、嚴格控制公共開支、私人養老金制度、藉助FTA增加貿易伙伴等內容。國內政治氣氛從兩極化轉向和諧、務實與共識的方向,執政者均執行自由經濟政策,智利被公認為拉美最先進的國家,城市化率高達86%。2016年該國實現GDP2470億美元,貧困率14.4%,預期壽命81.7歲,進入高收入經合組織國家之列。

 

與拉美其他民族相比,智利人嚴謹認真,工作時少有隨意散漫,誠信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意識,政府同樣贏得清廉的讚譽。長期以來,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節奏相對較慢,辦事效率不高,而這一切也在改變之中,飲茶、用餐時長聊的現象少了,人們變得講究實際而有抱負,這個國家儼然“南半球的挪威”!史學家說它是個“盛產歷史學家和詩人的國度”,前者只在學界聞名,而後者因為諾貝爾文學獎名揚天下,有女詩人米斯特拉爾和留下傳世名言“愛情太短,遺忘太長”的聶魯達。學者同樣給出智利人熱衷用詩歌、史觀和貿易對話世界中心的原因:為彌補其地理位置偏於一隅的缺憾,他們養成一種全球觀,閱讀廣泛,遊歷四方,而將自身傳統與他國聯繫起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研究自己的歷史。

 





ruixuezhaofeng


智利在南美洲還是比較厲害的國家,從建國開始領土也不過是現在的二分之一,周圍是都是比他強大的多的國家,卻硬生生的打敗了比他強的多的秘魯和玻利維亞,佔據北方優良港灣,把玻利維亞從沿海國家變成了內陸國家,向南又和阿根廷平分未開發的地區,還被世界譽為天涯之國,至於那個“南美洲小霸龍”這個名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的,可能是因為他幾度打敗玻利維亞和秘魯吧,國人給他取的名字吧。


我覺得我認為


因為有智利球王梅西


梅吹殺手在此


應該分三部分來說:

一,成熟的政治制度。不管如何變更總統,或左派,右派,或偏左或偏右都無法改變其民主政治的主軸。

二,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三,一直延伸從皮諾切克政變後採用的芝加哥自由經濟派為其量身製作的市場經濟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