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福州魚丸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福州魚丸是用鰻魚、鯊魚或淡水魚剁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製成的丸狀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福州魚丸是以魚肉做外皮的帶餡丸子,選料精細,製作考究,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福州的千頁糕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千頁糕”為選用中筋麵粉製成的甜點。多層美觀,油香軟潤,入口溶化。將麵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麵糰,餳面約2個小時,加鹼水再揉勻。肥膘肉切塊 放入湯鍋,用旺火煮熟撈起,然後切成細肥肉丁。將面碾成薄面片,對摺,一邊撒上1層肥肉丁,再撒上1層白糖,形成1層面餡,如法制作可得4層面3層餡。千 頁糕一般做成8層~12層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福州的佛跳牆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特點:傳統閩菜佳餚。為聚春園菜館鄭春發研創,據傳當年幾位秀才來到聚春園要求上一道好菜,鄭春發便把早年學做的一罈菜送上,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秀才們無不拍手稱奇,吟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因此得名。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魚翅、海參、雞、蹄筋、乾貝、香茹、鮑魚、筍尖、鴿蛋等20多種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福州的鍋邊糊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鼎邊糊也叫鍋邊糊,是將米漿均勻輕潑於鐵鍋內緣四周,烘乾後鏟入由蟶、蜆、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製成的沸湯內而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是福州人人喜愛的獨具一格的風味小吃。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每到"立夏",市民和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過夏,農閒時農家也經常製作、食用鼎邊糊。早起晚上街頭巷尾更處處是鼎邊糊小吃攤。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嚐鼎邊糊時說: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便的製作,這麼簡化的吃法,卻有這麼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嘗後難以忘懷。如今,鼎邊糊還有袋裝"鼎邊糊片",可以隨時煮食。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泉州的肉粽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嚐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滷湯、蔥頭油,放在鍋裡炒得又幹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泉州土筍凍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知名的泉州土筍凍,很多人可能認為是我們常吃的筍經過凍制而成,其實不然。土筍也叫海蚯蚓,是一種生長在海邊泥土裡的生物,靠吸收泥土養分生存。

“安海土筍凍”形圓小略扁,色澤灰白相間,玲瓏剔透,鮮嫩清脆,質地柔韌,富有彈性,味道甘冽鮮美,為冷盤佳品。安海土筍凍的最原始調料為蒜泥、醬油、香醋;後因口味獨特廣為流行,調料還發展出了薑絲、辣醬、花生醬、芥末、芫荽、糖醋蘿蔔等佐料,用牙籤或水果叉叉吃。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泉州面線糊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泉州的本土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成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先以紗布包好蝦糠,放入清水中煮半個鐘頭,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魚乾的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一併燒沸,再將精製的面線稍捻碎後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等調好味,澱粉調水後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打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人其中。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並以炸蔥花、胡椒粉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泉州潤餅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麼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廈門的沙茶麵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廈門沙茶麵是廈門的著名小吃,屬於閩菜小吃。鹹鮮香辣,有點甜,湯色紅亮,口味鹹鮮香辣,營養搭配合理。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廈門炸五香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炸五香也是廈門大眾化傳統名點,具有香嫩酥脆,餡料精細,甜美爽口,饒有回味而聞名,既是小酌佳點,亦是佐餐食品。早在六十多年前,廈門的炸五香就嶄露頭腳,顯出它獨特的風味,為佐酒佳品,深受廣大食客歡迎。當時,在廈門的“四孔井”和“二舍廟”等就有擺設滷味攤,其中有受歡迎的炸五香。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廈門花生湯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廈門人做花生仁湯,另有一番的匠心和創造,剝開的花生仁要粒粒飽滿,不能有一顆“臭粒”,要先用開水去膜。燉的時候,把去膜的花生仁,倒入缽中,添加足夠的水量,用火慢慢地燉,直燉至花生仁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潔白完整,實則稍為用指一捺,爛如泥漿為止。食用時,舀二、三匙花生仁放在碗中,放些白糖,泡以開水就成。泡後的花生仁,立刻帶些小小的白油珠,和稀稀的花生仁浮在碗上,一時香味四溢,入口生津,富有營養。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漳州滷麵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漳州滷麵也稱為魯面,久負盛名。採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魷魚、蝦乾、黃花菜等配料在熱鍋裡炒熟後,加上豬骨湯煮開,然後放入適量的味精、白糖、精鹽和番薯粉等,調成滷料。進餐時,在麵條上放些韭菜、豆芽、澆上滷料,再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香菜等佐料。其特點:色澤鮮豔、質嫩爽滑、暈潤香醇、甘美可口。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漳州“雞仔胎”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雞仔胎”是閩南語的一種叫法。是經過孵化,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雞蛋內的胚胎已經發育,剝開蛋殼,能看出小雞的雛形,細軟的絨毛,甚至還可以看到雞骨頭呢。要選用自然孵化的活雞仔胎。閩南一帶,每年秋涼以後,多有食用雞仔胎,滋補身體的習慣。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漳州五香卷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五香卷,它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包成如春餅的一條條,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五香卷在福建各地都有,但最為出名的,要屬廈門和漳州龍海石碼的五香卷。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漳州幹拌麵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漳州幹拌麵香辣多味,經濟實惠,好吃,微甜。將鍋放在火上倒入水,燒沸後,放入麵條,煮熟後撈出,放入涼開水中過涼,撈出瀝乾水分,盛入盆中。將豬肉、蔥分別洗淨,切成絲;小白菜擇洗淨,切成段;胡蘿蔔洗淨,切成柳葉片,備用。將鍋放在火上,倒入豬油燒熱,放入蔥絲熗鍋,放入豬肉絲煸炒,炒至五成熟時,加入胡蘿蔔片、青菜段、醬油、精鹽、胡椒粉翻炒,炒熟後加入味精,備用。將麵條放入碗內,加入炒好的肉絲,淋入麻油,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寧德福鼎肉片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福鼎肉片一定要加酸、辣才夠味,福鼎肉片配上福鼎本地的米醋和辣椒才是非常讚的,還須加上些許香菜,是可以盛湯前直接加在碗裡,或是盛好肉片之後,再往碗裡撒點,這樣香菜不至於太爛,這時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這才是人間美味,絕對讓人流連忘返!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寧德芋頭面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芋頭面,是將蒸熟的芋頭去皮趁熱與地瓜粉(紅薯粉)相混,用手揉壓,使地瓜粉和芋頭充分均勻地混和在一起,至麵糰不粘手再分小塊,揉成手握得住的團。湯鍋開後,用“蕃薯切”(閩東方言)架在鍋上,切成圓條狀,放入滾燙的鍋中,邊切邊煮。自家做的話,往往都是用大鍋,煮麵的湯可以依據個人的喜好,加入牡蠣、芹菜、瘦肉、蛤蜊等佐料,有的人喜歡加點紅糟、泥鰍或黃蟮,待芋面浮起成晶瑩剔透狀,就可以出鍋了。滑滑的、熱熱的、濃濃的湯汁,十分入味。芋面中的紅薯粉讓麵條很有彈性、夠勁道,芋頭的味道不重但卻很香,是那種純粹的香。吃不完的麵糰可以放在鍋裡蒸熟切成薄片,最簡單的一種做法就是加入香芹炒,這樣又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了。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寧德光餅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在寧德地區百多種地方風味小吃中,它的原料僅為麵粉、鹼面、鹽巴,另加一點芝麻,形狀如銀元般大。他們烤光餅用的是一口高近兩米、直徑約有一米的外裹黃泥的大缸。不消十分鐘,幾百只光餅便全部貼完,然後再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真是叫人大開眼界。在這種大缸裡烤出的光餅,只只金黃,十分香脆。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莆田滷麵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滷麵,是由各種配料做成滷湯與麵糰混起來的。口味香甜、滑潤、濃郁,是逢年過節,或喜慶壽誕請客的禮食。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莆田興化米粉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興化米粉,簡稱“興化粉”。其歷史悠久,據傳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興化軍主簿黎畛在其母生病想吃米粉時,為盡其孝心,特派人從老家廣東潘羅縣淡月村(今深圳內)取來加工米粉工具,到莆田渠橋(今新度鎮)洋尾村加工米粉給其母食用。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龍巖牛肉丸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福建牛肉丸是龍巖人最愛吃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正宗龍巖牛肉丸,其製作工藝是非常講究的,從選料、加工到具體操作要求是比較高的。首先必須選擇當天宰殺的無注水的上等牛肉,然後用兩把鐵製專用錘刀在肉墩上將牛肉砸成肉泥,在砸肉過程中,要不時地觀察肉泥的變化情況,砸成的肉泥要能粘刀,有韌性,無肉粒,呈粉紅色,把砸好的肉泥放入容器內,加入適量的澱粉和鹽水,用手順時針攪拌,邊攪邊提邊拍打邊加水,直到肉泥表面光滑、細膩、有黏性、有氣泡出現時,即可用手擠成丸子,放入涼水盆中,能浮在水面上的,不破不沉,才是佳品。煮熟後用手掐有彈性,吃起來有韌性,香脆可口,才是正宗的牛肉丸。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龍巖連城地瓜幹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地瓜幹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幹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製作方法出名,是著名的“閩西八大幹”之首,已有二三百年曆史,清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皇宮,是宮廷宴席上的珍貴小點,美名“金薯片”,連城也成為中外聞名的“紅心地瓜幹之鄉”。

這種地瓜幹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鬆軟耐嚼,而且還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長汀白斬河田雞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俗話說:“沒吃河田雞,不算到長汀”。

長汀是汀州故地,白斬河田雞是汀州最負盛名的名菜,被譽為“汀州第一大菜”。

長汀民間烹河田雞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香酥雞、油淋雞、白露雞、八寶全雞、鹽酒雞。其中以薑汁白斬河田雞最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脫骨而深受讚譽,為汀州自古以來名優特佳餚,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譜之首。俗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龍巖清湯粉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龍巖美食之最通俗者莫過於清湯粉(面)!遍佈大街小巷的程度讓人到哪都吃得到的美味啊!

清湯粉主要有兩種配菜法,一是韭菜豆芽式,即在主料粉中加入韭菜豆芽,配上肉類;另一類則是青菜式,用燙熟的應時節蔬菜搭配。這種配菜法估計(竊以為)是從三明沙縣中的拌麵延伸的煮法。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三明泥鰍粉幹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泥鰍粉幹是先將泥鰍煮熟後,在湯中加入燙過的上好粉乾和生薑、醃菜、紅酒等調料,即可食用,口味講究嫩、香、軟、滑、鮮,味道清淡,是很多本地人早餐的首選。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三明沙縣扁肉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扁肉是沙縣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其實就是餛飩,名字不同,做法也有特別之處。扁肉的肉餡製作時不用刀,而是把鮮肉用特製的木棒敲打成細膩的肉泥,包制扁肉的麵皮也薄,約合餃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扁肉吃起來,麵皮嫩滑,肉餡爽脆有嚼頭。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三明煨豆腐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煨豆腐是沙縣、永安的著名小吃之一,通稱之為燙嘴豆腐。其製法是將豆腐塊置大鐵鍋內,加目魚、豬腳、排骨、清水等,以炭火久煨,將豆腐煮成蜂窩狀,使之入味。煨好後,熱豆腐切小塊蘸醬油、蒜泥、冰糖等做成的調料食用,味道香甜。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三明韭菜包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寧化縣客家傳統小吃。做法是:用優質大米磨漿,入熱鍋不斷攪動,熬成糊狀,出鍋待用。將頭茬韭菜、臘肉、香茹、冬筍、蝦仁等原料切成餡,把米團揉捏成皮包餡,入籠蒸熟,後裝盤,趁熱即食。特點:清香撲鼻,味鮮皮滑,一食難忘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南平武夷燻鵝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嵐谷是武夷山北面的偏遠鄉鎮之一,傳統燻鵝名聞遐邇,近年有當地人進城專營嵐谷燻鵝,其做法大致是:以不肥不瘦的成鵝宰殺洗淨後,放鍋裡清煮至七八分熟,撈起後瀝乾水分,周身塗上辣椒粉、鹽巴等佐料。再用托盤襯托塗沫後的鵝放在鍋裡,鍋底預先放有糯米,用文火慢慢烤焦糯米燻烤鵝肉至香味四溢即可。此時

鵝皮金黃透亮,加上點點辣椒粉映襯,十分美觀,食之香辣醇厚。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南平建甌板鴨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建甌板鴨在閩北南平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扁平龜狀,色澤黃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不僅是當地人送禮、辦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備,而且深受外地賓客歡迎。相傳,早在宋孝宗趙昚時,建甌已有盛記飯店的板鴨出名,並因宋孝宗趙昚曾在建安(今建甌)稱建王,因對建板鴨情有獨鍾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

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名優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餚”之美稱。此菜在福建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南平腳跟餈

「遊在中國」吃遍福建這些美食!

腳跟餈狀如腳跟,色金黃,味香,是邵武人十分喜歡的小吃。

具體做法是,選上好粳米與秈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後磨成米漿。之後將沉澱的米漿放入熱鍋內攪拌成半熟狀起鍋。在攪拌過程中,要邊攪拌,邊倒入適量的天然鹼水。當地人將富含鹼的植物燒成灰,放水浸泡,過濾出天然鹼水,供做腳跟餈之用。接著將半熟的米漿團搓成條,用刀切成半釐米厚的圓餅狀,捏成周邊微上翹、中間凹的橢圓薄片,如同用腳跟擠壓而成一般。再將5至6片薄片疊成躉,放入籠屜用旺火蒸。蒸時腳跟餈上面要放上用五花肉做的米粉肉。出籠的腳跟餈油光發亮,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清香,令人陡生食慾。

吃時,一碗腳跟餈上要放一塊米粉肉,蘸辣醬食之。米粉肉鮮美、油而不膩,一口下去滿嘴生香;腳跟餈辣香交融,令人滿口生津。

【推薦指數】:★★★★★

【口味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