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一件事一個人,讓自己生氣,冷靜下來自我反省之餘,依然還是覺得對方不可理喻。而且這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看法,和別人聊聊,大家也會普遍異口同聲的說:這樣的人,還理他幹什麼?於是自己恨恨的想:既然這樣,那就絕交好了~

現實中有沒有那種"不講理"、很low、認知水平很低、很差勁的人?有沒有那種"怎麼看都是對方錯"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對待這樣的人,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和TA斷裂關係,老死不相往來,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我們斷裂關係,是氣憤之餘的無奈之舉還是平和的理智選擇?雖然結果一樣,但是過程卻大相徑庭。換句話說,遇到這樣的人或事,我們能做到不生氣嗎?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這個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愛我們的身和我們的心。除了身體健康以外,擁有穩定而平和的心境,就是給自己最好的愛。憤怒、悲傷、委屈、難過…所有這些情緒,對人的身心傷害都是持久和深遠的,帶著各種各樣的情緒,還會讓我們做事時無法專注,人際關係受到損害。所以,我們都需要有儘量保持平和心境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提升,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認知層面的提升。

知則明,當我們看問題的視角發生了改變,結論自然也就發生了改變,而心境的改變,也只是水到渠成。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朋友A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她有一個親生姐姐,從小到大,姐姐就是她心中的一個"梗"。因為和姐姐的血緣關係,她無法做到和姐姐的割裂,但是和姐姐的相處又讓她十分不舒服。姐姐從小到大都好像不怎麼喜歡她,無論她多謙恭,姐姐都一副冷漠的樣子。和姐姐打過交道的人,也都說姐姐性格各色,不好相處。她講了一件事:曾經她和老公到姐姐家附近辦事,給姐姐姐夫打了個電話,問方不方便去看看姐姐。到了姐姐家,坐了3個多小時的客,姐姐竟自始至終沒跟她說過一句話。倒是姐夫,在送客下樓時抱歉的說:你姐姐就那樣,別跟她一般見識。

父親去世時,她害怕姐姐一個人回家害怕,於是跟姐姐一起回了姐姐家,陪她睡了一晚。而這件事,後來被姐姐多次拿出來"炫耀",說自己對妹妹多好,允許妹妹在她家高級床上睡覺,她的床單是花幾千塊買的,她都讓妹妹睡了。A對此非常無語。

A鋪墊了這麼多,其實主要是想強調,姐姐是她心中的梗,是她心頭的一塊傷。但是她這次事件的主人公並不是姐姐,而是一個遠房嫂嫂。

A有一個遠房哥哥,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感情還算不錯。後來A家搬進了城裡,跟這個哥哥聯繫也就少了。這個哥哥後來也進了城,很有錢,住的房子也是四五百萬的,經常去A家做客,但是為人吝嗇,從來不帶東西,A說,雖然這個哥哥"有點不懂事",但是我們也都不計較,親戚之間還保持著走動和來往。

遠房哥哥提議自己一家、A一家和姐姐一家三家聚餐,聚餐地點是姐姐家,時間初步定於下週四。從A的角度來說,她很願意參加這次聚餐,但是作為"主辦方"的姐姐,卻始終沒有向她發出邀請。臨近週四,嫂子給A打電話,A委婉的表達了現在還沒收到姐姐的邀請,跟嫂子說:要不你們兩家聚吧,我們就不去了,我和姐姐關係一直不鹹不淡的,可能姐姐也不想讓我去。這時候,一向強勢的嫂子跟A說:你這個人連自己的親姐姐都容不下,還能跟誰相處啊?

A屬於脾氣比較好的人,但是嫂子這句話卻戳中了她的"傷口",她很生氣,立刻反唇相譏,對嫂子說:你瞭解我和姐姐之間怎麼回事嗎?你憑什麼給我貼這種標籤?你不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怎麼能隨便說這樣的話?….

A和嫂子掛了電話,心裡很生氣。但是她隨後意識到在這件事上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比如說,畢竟是親戚,自己的言辭太過激烈了,對於以後的相處不利。再說,嫂子碰到了自己的傷,但是可能人家也只是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也不知道自己會有那麼大的反應….想到這,一貫習慣自我反省和道歉的A,主動給嫂子打去了電話。

電話撥通,嫂子卻把電話掛了。於是A在微信上給嫂子留了言,把自己的想法和對嫂子的歉意、觀點一五一十的寫了出來。

A的微信石沉大海,嫂子沒有半點回應。A又給表哥也發去了相同內容的微信,同樣石沉大海。

A徹底被激怒了,嫂子尚且可以忽略,而哥哥太過分了,甚至連一句"和稀泥"的話都沒有。她選擇了斷裂的方式,先刪除了表哥的微信,打算一週後再刪掉嫂子的微信。事件描述的最後她告訴我:現在已經不生氣了,對這樣的人生氣,不值得,大不了就是以後不來往了,沒什麼的。她還說:我以前是一個討好型的人,現在活到這個歲數,覺得討好什麼的都沒必要,能相處就相處,不能就斷舍離,對自己應該好一點,沒必要委曲求全。

關於這件事,不管是A的朋友還是A同樣脾氣很好的老公,都對A表示了支持,大家的一致意見是:這樣的親戚沒必要再來往了。

不知道你看完這個故事是什麼感受?這是一件發生在A身上的"雞毛蒜皮",而我寫雞毛蒜皮系列的初衷就是想說"時時處處皆心理",從別人的雞毛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學到很多東西,並給自己啟發。所以,今天就A的這件雞毛,我們來聊一聊"小故事"裡的"大道理"。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1.我們喜歡"同",但我們更應接受"異"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才構成了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從個人的感受來說,我們都喜歡自己的"同類",志同道合、三觀一致、道不同不相為謀….所有這些詞彙,都向我們昭示了一點:在同類之間,我們更容易有認同感,更容易互相理解,從感受上也更舒服。

但是,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很容易知道但卻經常選擇性忽略的人生真相:那就是"異"比"同"更普遍。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思維模式、經歷的人和事都不一樣,自然生長出來的兩個人也不會完全一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生而孤獨,因為我們找不出第二個和我們惺惺相惜,一模一樣的人。

你可能會說,我沒想找一模一樣的人,但是我可以和跟自己更接近的人在一起,選擇遠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不行嗎?

當然行。而且,這幾乎是每個人趨利避害選擇的必然結果。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以更客觀的視角看待"異"和"同"這兩個概念。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兩個真相。

①異是常態,同是少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找一個同類惺惺相惜才彌足珍貴,甚至可遇而不可求。有人說,

孤獨不在於身邊有多少人,而在於身邊的人有多少是能同頻的。

如果能真心接納"異是常態"這個真相,也許我們再面對"異"的時候,會多保持幾分平靜———哦~原來他跟我想的一點也不一樣啊,可是,這是很正常的啊…..

我們常說要和別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但是理解尊重這幾個字真的是知易行難。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和理解別人與我們的"異",將"異"以平常心看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去自我中心",實現人格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

沒有人能和你完全一樣,區別只在於程度的多少,雖然從感受上不一樣,但從本質上其實並無區別。"求同存異"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國與國的談判,更適用於人際交往。這是人生的一個真相。

②遇見與你不同的人,也許對你來說,正是渡你成“佛”的機會。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佛",這個佛,指的是"開悟的人",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是尚未開悟的佛"。

如何開悟?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將你生命中每一次遇到的令你不舒服的人和事,都當成自己成長道路上的邀請函。

遇到讓自己討厭、生氣的人和事,先彆著急生氣,或者生完氣以後也可以想一想,TA給我帶來了什麼啟示呢?TA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類似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自省和探索的過程。一個人的人格完善程度越高,其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和內心平靜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個"內求"的人,是一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強烈探索欲的人。

如果我們再遇到那些讓我們生氣、討厭的人,能換個角度,以好奇之心,將其的出現視為自己成長的"邀請函",那麼我們的火氣就會消減很多。當我們關注的視角變了,自己的心境也就隨之改變了。

如果我們只是生氣,憤怒,或者陷入這種不良的情緒之中不能自拔,那其實是很可惜的放棄了一次自我成長和了解他人的機會。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2.同一件事,不同的當事人,一定會有不同的版本。

我小時候學過的成語裡面,印象最深的其中之一就是盲人摸象。這個簡單的成語,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意思是,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全貌和真相。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盲人",尤其是在我們摸象的時候。

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人的認知也是有選擇性的。認知,是人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人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思維都是認識活動。而認識過程是主觀反應客觀的過程。

換句話說,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感受、記憶等,都一定摻雜了自己個人的主觀色彩。既然有主觀色彩,就一定和"真實客觀"有或多或少的距離。

人都是有自我保護和趨利避害的本能的,所以,我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出於本能,一定是會往自己有利的方向傾斜的。這種傾斜,都導致了我們認知上可能出現的偏差。

所以,真相是,我們越客觀、中立的看待別人和事情,越接近事實的真相,自己的情緒也越少。

當我們被對方氣的火冒三丈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對ta的判斷一定是真的嗎?我認為ta是這樣或那樣的,一定是ta的真實想法嗎?我認為事情一定是這樣或那樣的,我認為的,一定是真實的嗎??

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曾說:人並不是被某個事件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所困擾。

所以,具有濃郁主觀色彩的"看法",才是困擾我們的本源。而去除困擾,改變看法的重要途徑,就是從自己的情緒中"跳出來",看到或無限接近的看到事實的真相。

至於怎麼看到,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求證。例如A,她對於兄嫂的無回應憤怒至極,因為她對"無回應"有自己的解讀,例如不尊重自己、自己都道歉了還想怎麼樣(殺人不過頭點地)、對方根本不在乎自己(如果在乎,起碼應該說句話吧?)…….但是所有這些都是她自己的看法和解讀。真相到底如何?她並沒有求證。她說她可不相信對方是因為忙,沒看手機。實際上,真的沒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而她在自己的情緒裡,把這種"可能性之一"完全屏蔽了。這實際上就是盲人摸象——被情緒矇蔽了我們的雙眼。真相到底如何?求證對方,不是唯一的辦法,但卻是最簡單的辦法。

在這裡,我想插播一個小故事。

我的朋友B,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對於對方的"無回應"有深深的恐懼,並會因為這種不自知的恐懼,進而產生攻擊。有一次,她給C留言,內容是對C的意見和建議,但是C遲遲沒有回覆她。根據她"對C的瞭解"(實際上是猜測),她認為C是因為不高興而回避她,不願意對她進行回應,甚至還有蔑視她等其他成分,於是,因為對無回應的憤怒(實際上深層次的核心是恐懼),她將"戰火"燒至公開的微信群中,目的是逼C出來回應,或者讓不回應她的C難堪。然而事實的真相是,C一整天都在醫院忙碌,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回覆她。這件事給了B極大的啟發和震撼,她從這件事上看到了自己的心理坑洞,自己對他人無回應的主觀臆斷(主要是負面的)、惡意揣測….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自己內心的坑洞,會對某一個現象或行為產生不自覺的誤讀,這種誤讀本身,不來源於真實的事件,而來自於我們人格中"未成長"的部分。而且,認知水平越低的人,思維越固著,ta會堅定的認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實的真相,並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一系列的反應,傷人害己。

幻象與現實,是需要區分的,只不過幻象往往是不經思考的自動化思維的產物,我們不易察覺。所以,保持自省的能力,是人格成長的一項重要法寶。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3.每個人都只是在表達TA自己。

在我與A的聊天中,這一點是我最終打動A的部分。她表示,聽完後自己舒服多了。

我們需要了解的另一個人生真相是:一個人的行為無論在你看來(甚至在社會普遍認可的標準之下)有多麼的差勁、不合理、不可理喻…..但在ta自己的個人系統裡,都是合理的。

存在即合理。這是一條真理。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自己認為最正確的選擇和行為。沒有人會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對,還故意這麼做。一般來說,ta只要這麼做,基本上就是ta自己覺得對或者是滿足了ta自己的某種需要。

這個"對",是站在ta自己的認知體系裡得出的結論。

如果將ta的行為放在別人的標準裡、大眾的標準裡,可能都是錯的,但是,這依然不妨礙在ta自己的系統裡,ta自己認為是對的。

舉個例子,就好比一個人有一把尺子,ta的尺子從刻度上就是錯的,但是ta並不知道,ta拿著自己這把歪尺子衡量自己,在ta的認知世界裡,ta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才是錯的。

理解了這層意思,我們就減少了很多對對方"惡意"、"故意"的解讀。Ta不是故意,只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裡。Ta的語言和行為,只是在ta自己的體系裡,真實的對ta的感受做出了反饋,僅此而已。

不說枯燥的理論,我們可以從A的這件事中嘗試看看嫂子或哥哥的感受。在我看來,嫂子很可能是一個外厲內荏的人,外表的強勢,很可能是為了掩飾自己虛弱的內心。她的內心,實際上住著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受過很多傷,所以,她不得不天天扎著翅膀保護自己,甚至主動攻擊別人。小女孩的內核,其實是恐懼,對被傷害的恐懼和防禦。

在她心裡,A是自家妹妹,是自己人,還是一個平時比較好說話又"軟弱"的人。所以,嫂子也就自然按照自己的習慣教訓A,說A"連自己的姐姐都容不下,還怎麼和別人相處"———生活中,很多人不會好好說話,用攻擊、挑剔、抱怨、指責來表達關心和愛,當然也有控制。而不管是愛還是控制,都源於他們自己內心的恐懼。

換句話說,他們,也是他們自己成長環境的受害者。

嫂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踩了A的傷,所以也沒預料到被A反攻。所以當A的反攻出來以後,尤其是A的反攻又聽上去那麼合理的時候,嫂子"受傷"了。她心中的那個容易受傷的脆弱小女孩跑了出來,她覺得無力:自己怎麼又錯了?又被攻擊了?但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她不願承認自己的受傷和無力,她用對A的憤怒轉移自己的無力感,她心想:我對你是關心,我本意是想說讓你和姐姐搞好關係,你卻不識好歹!

當一個脆弱的小孩被自己的情緒裹挾時,她根本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自己的舊傷被碰到因為劇痛而反應過度的幻覺,她只學會了用自己在養育者那學會的方式:憤怒/攻擊對方,來保護自己。

此刻,嫂子就像一個手無寸鐵的小貓,它被對方扎疼了,它恨對方,因為它的疼是如此的真實,它認定一定是對方故意傷害了它,於是,它憤怒的亮出利爪,伸出獠牙,抓對方,咬對方,或者選擇逃跑——再也不和你來往…..

被它咬、被它抓的人感覺到了疼,但是,你不知道的真相是,小女孩很可能更疼。所以你能很快自省,道歉,而她,卻長久的和自己的憤怒(其實是她不願意承認的脆弱和疼痛)待在一起,不能自拔。你以為你遞交了道歉信,小女孩就應該馬上冰釋前嫌,殊不知,小女孩正抱著傷口痛不欲生,根本無暇顧及你的道歉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場誤會……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學了心理學,就如同掌握了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你看到的是她張牙舞爪、不懂事理,我看到的是她的傷痛和為求自保的掙扎…..所謂悲憫,其實就是真正看懂了對方。

我告訴A ,嫂子的反應,很可能是她受到刺激之後的本能反應,她的反應在你看來不可理喻,但是就是她出於自我感受和認知做出的反應。她的尺子可能本來就是歪的,所以,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她不是故意的,也不是針對你的,而是每當她遇到相似情境,都會有類似的反應。她的這種反應,可能傷害了你,但同時,更會傷害她自己(例如你從此再也不理她,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又少了一個對她原本心懷善意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許"可恨",但她更"可憐",因為她都不知道自己怎麼就這樣傷害了自己。

A聽我說嫂子很可能不是如她所想的那樣高高在上、故意氣她、羞辱她,而很可能是更痛苦之後,非常高興,覺得自己心裡舒服了很多(主要是平衡了)。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懂心理,每個人都有看破你攻擊性背後脆弱的能力,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療愈自己,提升自己。這樣做不是為了寬恕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每個人的表達(無論你聽起來多麼刺耳,看起來多麼不順眼),都只是在根據TA自己的感受做出的反應,那麼你就不會生氣,不會覺得他是在攻擊自己了。這時候,境由心轉,你也就釋然和真正的放下了。

同樣是選擇老死不相往來,一種是被對方氣到(其實是傷到)之後的無奈憤然的選擇,另一種是客觀的瞭解自己,也瞭解別人之後,認為在對方和自己都成長的不夠的時候,交集過多,容易被互傷的機會也多,而自己不願意總是遭遇"疼痛",做出的理智選擇。結果一樣,但心境卻大不相同。

而更勇敢的人,會選擇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排斥和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痛併成長。當你療愈自己,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你會發現自己心態平和,哪怕對方是一隻豬,你也能看到TA的可愛之處,那時候,你的感覺,就好像暢行在一方廣闊、有序的高原上,一馬平川,風來風往,暢快自在。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掌握,自己的新生,由你自己創造。

我們每個人帶來的傷,都是可以療愈的。這是我們的選擇,一個成年人可以做出的選擇。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別急,除了斷裂關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