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病,我們不怕你!掌握這點是關鍵

小 編 導 讀

又見疑難病,患者說說說個不停,症狀一籮筐。怎麼辦?沒頭緒。疑難病,太愁人。患者愁,方法試了好些個,奈何總是沒改善。醫生愁,縷清思路有點難,思路不清怎施藥?別怕別怕,聽說曾定倫教授很擅長這方面,小編把他的經驗帶來了。

疑難病,我們不怕你!掌握這點是關鍵

疑難病是指病因未明,臨床症狀紛繁複雜,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診斷不清,治療掣肘,病程長,醫治難度較大的一類疾病的總稱。“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洩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李東垣認為臨床許多因素皆可損傷脾胃,使臟腑真氣下陷,就如只有秋冬的降沉,而無春夏的升浮,便會導致生長的功用下陷於肅殺的地氣中,因而各種疾病都會發生。反之,如果清氣久升而無降,就像只有春夏而無秋冬降沉,同樣也會發生疾病。由於脾胃居中焦,通達四旁,其氣之升,上養心肺,其氣之降,下濡肝腎,化生氣血津液,條暢五臟氣機,滋養四肢百骸,皮肉筋骨,五官九竅,故曾定倫老師在辨治內科疑難病中非常重視通過調理脾胃,恢復氣機升降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疑難病,我們不怕你!掌握這點是關鍵

1 . 疑病多氣滯痰阻,復升降以行氣滯,健脾胃以消痰濁

中醫理論中氣的升降出入變化稱之為“氣機、氣化”,是人體正常生命狀態的表現形式。張景嶽有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疑病患者臨床症狀多紛繁複雜,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疑似難辨,患者往往自訴病痛很多,涉及多系統、多臟腑異常,但大多查無實質性病變,或雖疑為實質性病變,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確診斷。臨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者為主,多“無形”可辨,年深日久或失治誤治可發展為器質性損害。曾定倫老師認為,這類患者中醫病機共同的特點是氣滯痰阻。首先邪侵傷正,氣機不暢,繼而臟腑升降失調,氣滯則津停痰聚,失治誤治,損傷脾胃,脾胃升降失常進一步鬱阻氣機,導致痰濁、水溼、瘀血等有形實邪內聚,而見病症百出。如肝脾病機,肝性曲直、喜條達,一有抑鬱,最常見橫逆犯脾,如仲景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同樣,脾虛溼困或胃氣不和,脾胃升降失常致中焦氣機不暢,也可見土溼侮木,肝木不疏,而見脘腹脹滿、呃逆噯氣、納呆食少、飢不能食等症狀。脾困失運,胃不散精,氣機鬱滯,氣不布津,則液聚為痰。痰氣交阻,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內及臟腑筋膜,亦可外流骨節經絡,表現出不同的臟腑經絡見症,從而疑症百出,複雜難辨。治療此類疾病,曾定倫老師主張抓住氣滯痰阻的病機,以

行三焦氣機而復升降、健脾胃運化以祛痰濁為主要法則,脾胃升降調和則五臟六腑氣機順暢,心神得主,肺復宣肅,肝能疏洩,腎主封藏,各盡其功能,則三焦元真通暢,氣血運行復長,水液代謝正常,無生痰助溼之源,則病可愈。

疑難病,我們不怕你!掌握這點是關鍵

2 . 難病多痰凝絡瘀,調脾胃,復升降以化痰通絡

難病是指臨床上診斷清楚,病因明確,但病情頑固,易於反覆,病期冗長,病位深痾,涉及多個臟腑,常規辨治療效較差的疾病,如胸痺(冠心病)、中風病、歷節病、癲癇、癭瘤等。曾老師認為該類疾病或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導致溼滯痰濁、血瘀食積等有形實邪內停臟腑;或因病程較長,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失治誤治,藥石雜投,損傷中焦運化,阻遏氣機,脾運失常,胃失和降,樞機不暢;或因脾胃素虛,脾不升清,胃失降濁,或他髒病損,影響脾胃樞機,久之則三焦氣滯,水泛津停,生溼釀痰,痰氣交阻,氣不行血,營血澀滯,脈絡不暢而為瘀。對於該類疾病的治療,曾定倫老師主張抓住

“痰凝絡瘀”病機。脾胃不但為氣機升降樞紐,也是生痰蘊溼之源,主統血,為疾病的根源所在,故健脾胃以化痰濁,復升降以行氣鬱,理氣機以消瘀血,此為根本大法,臨床治療時需要根據疾病病種不同,疾病所屬臟腑之不同,靈活加減應用。

疑難病,我們不怕你!掌握這點是關鍵

3 . 雜病多虛實兼夾,溫脾升清補其虛,清胃降濁去其實

內傷雜病涉及多個系統,內而臟腑經絡,外而四肢孔竅。病機涉及氣血、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臨床多見兼夾為病。《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澼。”“陽”指陽明胃腑,“陰”指太陰脾臟。胃主降濁,推陳致新,病則腑氣不通,濁氣不降,糟粕不行,且陽明之病易於化熱燥結,故病則多從燥化、熱化,易為實熱之證。脾主運化、升清,病則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陽不升,脾氣易虛,且溼易傷脾,故脾病多虛證、寒證。“陽道實,陰道虛”對胃病多實、脾病多虛的病機趨向做了高度概括,後世對此總結為“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然而脾胃兩髒密切相關,生理上納運結合,升降相因,燥溼相濟,病理上亦相互影響,故脾胃病常常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在此基礎上影響其他臟腑,引起人體臟腑、氣血紊亂,而導致內傷雜病的發生。所以曾定倫老師主張通過調理脾胃,復其氣機升降來治療內傷雜病。如營衛氣血不足者,以健脾和胃,助其生化之源而治之;五臟精氣血津液諸不足者,通過補脾胃、養後天之本,以充氣血陰精,養五臟之體用,李東垣所謂“調脾胃以安五臟”,葉天士所指“上下交損,治其中”;四肢經絡病變者,運脾胃以使水谷胃氣得稟於四肢百骸,宗筋得潤,束利機關;五官九竅病變者,調脾胃升降,使清氣得升而灌注九竅,濡養五官,使濁氣下降而不上壅為痰、上泛為溼,則九竅開利,五官清靜。

讀罷這些內容,是不是覺得疑難病也沒那麼可怕了?只要找準病機,摸清思路,疑難病,照樣拿下。曾老師還有其他獨到見解嗎?好想學習學習,這本書可以滿足你呢~

《曾定倫雜病學術經驗集萃》

疑難病,我們不怕你!掌握這點是關鍵

本書為曾定倫治療雜病的學術經驗集萃,分為醫事從略、雜病學術思想、雜病臨證經驗、醫論醫著、經典雜病醫案賞析五個部分。書中對雜病有許多獨到見解,可為臨床提供思路,讀來當受益。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曾定倫雜病學術經驗集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邱敏,唐軍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