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為何建都北京?

Yibw0718


中國古代定都北京的,一共只有三個統一王朝,也就是題主說的:元、明、清。

雖說都定都北京,但他們定都北京的原因和目的卻不盡相同。


先說元吧。

蒙古帝國初建時,其實定都在元上都。元上都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對於控制漠北遊牧民族非常有利。

但是隨著蒙古在中原戰場的順利推進,大片的中原及南方領土落入了蒙古人之手,如何有效管理南方領土,就成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1260年,忽必烈繼承帝位。而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帝位的過程中,蒙古帝國不可避免的分裂為元帝國+四個汗國,北方的大片領土就從元帝國分裂了出去。

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領土,元上都的戰略意義就不再重要了;而此時,對於中原和江南地區管理不便的問題也開始逐漸凸顯,向南遷都就成了最佳選擇。

在徹底解決阿不裡哥問題後,1264年,忽必烈將“燕京”定為陪都,而後在1267年決定遷都燕京,後又在1272年改“燕京”為“大都”,並遷都。

可以說,元朝定都北京,是為了便於掌控這個龐大帝國的必然選擇。


而在滅元之後,朱元璋首先定都在南京(彼時叫“應天府”),這是朱元璋發家的地方。

但在朱元璋去世後,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從朱元璋的孫子手中奪去了帝位,是為明成祖。這一段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了。

朱棣為什麼會選擇北京為都城呢?這就值得說道說道了。

首先是“天子守國門”。明朝面臨的最大威脅還是來自北方的蒙古(韃靼),加強北方防務是必要之舉,這就意味著北方需要駐守重兵。

而朱棣並不放心由他人去做這件事情,畢竟,他的皇位就是憑仗著駐北軍隊硬搶來的。所謂“天子守國門”,追究其本質,是不放心他人而已。

而第二個原因,是朱棣的根基就在北京。

眾所周知,朱棣稱帝前被封在“燕京”,也即“燕王”。朱棣在燕京經營數十年,遷都北京對於朱棣鞏固統治確有莫大好處。

如此一來,遷都北京成了朱棣的最佳選擇。


時間來到清朝。

相比於元和明,清朝定都北京就顯得順其自然得多了。

首先,和元朝類似,清朝也面臨著管理龐大疆域的問題,選擇地處中原的北京作為都城是合乎邏輯的。

其次,明朝已經在北京經營了200年之久,北京早已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在整個中國已經很難找出這樣的城市了。

再次,北京離蒙古和東北老家都比較近,定都北京,對於蒙古盟友和本族民眾而言都是更容易接受的選擇;

基於以上種種,北京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清朝的唯一首都。


千史一律百轉回


從歷史上看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兩個城市被定為首都,前面是西安後來就是北京,之所以選這兩個城市都是戰略地理位置決定的,元朝以前中原民族的主要威脅來自蒙古高原,西安的位置正好卡住蒙古進入中原的通道。唯一沒在西安建都的宋朝,被少數民族打的稀里嘩啦。從金朝開始東北平原的少數民族逐漸崛起,北京是東北進入中原的咽喉要道,理所當然成為了元明清的首都。順便說一下,建國以後定都北京也是因為,日本俄羅斯如果入侵我國,也會從東北進入。


三碗不過崗硬剛


北京的風水我就不說了,肯定是好地方。

除了風水方面的原因,就是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地形特點了。

蒙元看重的更多的是北京的地理位置

在元朝定都北京之前,春秋戰國時候的燕國最早將北京定為都城,後來五胡亂華的時候慕容鮮卑的前燕國也曾將北京作為自己的都城。再後來就是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契丹將北京作為遼國五京之一的南京府,後來金國將其作為的都城中都。

蒙古南征滅金後,又著手對南宋的戰爭,結果蒙哥大汗在攻宋之戰中戰死。蒙古大汗最後被忽必烈奪取後,受到漢文化影響的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將北京改為大都,而將原來的上都作為陪都。對於蒙元來說,北京的位置正好處於傳統的胡漢交界處,元朝統治者可以坐鎮北京控制長城內外,既可以直接對傳統漢地的控制,同時可以對草原老家施加影響,一旦有事回家十分方便。

元末,朱元璋命令徐達北伐元朝,元順帝看事不妙,直接直接溜回自己草原的老家去也。

明朝更看重的則是北京的地形特點

北京被燕山山脈包圍之中,處於長城防線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定都南京,朱棣靖難之役獲勝活,一度也在南京辦案,但是朱棣的根基更多在北方,更重要的是北京對於防範蒙古的重新崛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於是朱棣遷都北京(當時稱為北平),將南京作為明朝的陪都。

朱棣遷都後,明朝的政治中心全面北移,同時明朝的軍事力量也大規模的集中在北京附近,這極大的增強了對北方蒙古人的防禦力量,這就是那些喜愛明朝的人眼中的“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稷”。

明朝遷都確實大大的增強了北方的防禦力量,否則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丟失北方國土,成為南宋的翻版絕對是有可能的。

滿清遷都北京則對地理和地形都兼而有之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此時滿清也在蠢蠢欲動,攝政王多爾袞在洪承疇等漢奸的建議下陳兵在長城以外,隨時準備進入關內。而明朝滅亡後,由於李自成過早的對明朝權貴們進行清算,結果終於和已經混成軍閥的吳三桂鬧掰,吳三桂權衡之下投降清朝,然後調轉馬頭。有抗擊清軍的著名將領,轉而成為清軍入關的帶路黨。

此後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軍的一片石大戰失敗,狼狽逃回北京,而吳三桂引著清軍在背後尾隨一進入北京,隨後就將都城從盛京遷到北京。

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滿清可以控制漢地十八省,同時可以控制長城以北的草原上的蒙古人,還有重要的一點,如果有什麼變故,滿清可以從北京快速的逃回東北老家。

滿清雖然號稱不修長城,而且通過聯姻鞏固和蒙古人的關係,但是滿清實際上對於蒙古人還是警惕和防範的,而北京的處於燕山群山峻嶺之間的特殊地形就是最好的天然防線。而滿清警惕蒙古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康熙時期的衛拉特蒙古中準噶爾汗國一度率軍進攻到烏蘭布統附近;而三藩之亂之時,漠南蒙古中的察哈爾部叛亂,也一度進攻到張北草原。

滿清一度將東北作為自己的私產,不允許漢人遷入,但是隨著沙俄和日本對日本的瘋狂侵略,滿清也不得開放東北,允許漢人遷入,於是就興起了轟轟烈烈的闖關東,大批漢人的遷入,極大鞏固了內東北的安全。但是也讓滿清沒有了最後的老家。


大東北的小豆包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黃帝開創華夏文明起,中國的都城不是長安就是洛陽,怎麼唐朝以後直到今天,中國都要定都北京?其實,北京的建都史是從金朝開始的,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其中的原因,下面一步步論述。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金屬冶煉業的發展,金屬工具從青銅發展為鐵製工具,並開始普及,中華文明由此從河流定居時代邁入大陸擴張時代。大陸擴張時代,即人類有能力開發大河流域之外土地的時代,它分為三個階段:東西擴張階段、南北擴張階段、海外擴張階段。

人類開發大河流域之外土地的能力受到天氣和地形的限制,北方長時間冰封的凍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硬土在東西擴張階段無法開發,直到東漢末期,鋼製工具取代鐵製工具並大規模的普及,中華文明進入南北擴張階段,有了開發東北、草原、青藏、江南等周邊地區的能力。

夏商周秦漢晉五朝都城都在關中河南地區的長安洛陽之間移動,關中與河南是相鄰的兩個地區,長安與洛陽距離也比較近,是兩個相互支援的文明中心。例如,西周在鎬京崩潰,東周在洛邑重建;西漢在長安崩潰,東漢在洛陽重建。

洛陽身處河南,在海河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構成的中央大平原的中心位置,自黃帝開創華夏文明起,就一直是華夏文明的文明中心,乃是心臟所在。因為中央大平原是南北走向,往南往北,土地的開發都受到氣候和地形的限制,東部是山東丘陵,西部是黃土高原,河南就處於這樣一個咽喉的位置,而洛陽更是中心的中心。

等到了河流定居時代後期,小河流域能夠得到開發,關中的渭河平原才能開發起來併成為經濟重心。等到了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鐵製工具可以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關中才成為了天府之國,秦國憑藉這個天府之國得以統一天下。

長安身處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經濟發達,又有山川之險,可以東控關東,南控川蜀,西控河西走廊,北控河套。自秦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關中長安就是中華文明的文明中心,得關中者得天下,因為只有藉助文明中心的力量才能統御全國。

等到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東北、草原、青藏、江南地區都能夠得到開發,關中作為文明中心的優勢就不復存在,無法統御全國。由此導致了東漢末年諸侯爭霸,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割據。

東北、草原、青藏、江南地區因為缺乏文明底蘊,開發需要時間,加上鋼製工具的普及還未穩定下來,隋朝才能藉助傳統的文明中心統一全國。然而,新的文明中心崛起是一個現實問題,由此隋煬帝才不惜代價修建了隋唐大運河,將燕薊地區和江南地區與河南地區連通起來,既可以壓制這兩個文明中心,又能將這兩個地區的力量輸送到洛陽。

隋唐大運河確保了隋唐兩朝大一統帝國的輝煌。然而,隨著隋唐文化技術對外傳播,鋼製工具向邊疆普及,此時草原的突厥人崛起了、東北的高句麗崛起了、西南的南詔國崛起了、青藏地區的吐蕃人崛起了。

中華文明覆蓋的地區都得到了有效的開發,隋唐兩朝,特別是唐朝藉助隋唐大運河將三大文明中心力量匯聚到一起的力量開創了一個世紀的大唐盛世。然而,隋唐大運河的運力是有限的,隨著文明中心的轉移,長安洛陽已經無法統御北京和南京,同時也無法統御草原、東北、吐蕃、西南。

這就導致唐朝不得不增加邊疆權重才能壓制這幾個地區,造成唐朝空心化,隨著燕薊地區的北京發動安史之亂,江南地區的鹽販子發動黃巢起義,唐朝由盛轉衰,並走向覆滅。

唐朝滅亡後,中華文明陷入了遼宋夏金長期的分裂割據。直到傳統的文明中心徹底衰弱,新的文明中心在金朝和南宋的建設下發展起來,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江南地區的南京與燕薊地區的北京爭雄的歷史。

燕薊地區地處海河平原,燕山環繞,有山川之險,地處草原、東北、華北三大地區的咽喉所在,既可以藉助華北的力量壓制東北和草原,又能將這三個地區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從而具有了統御天下的能力。

江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長江之險,又有鐘山之固,北控中原、南控荊越,西控川蜀,東有海上商貿之利,是華北和華南的中心所在,可以匯聚這兩個地區的力量,從而也具有了統御天下的能力。

然而,草原、東北、華北都是一馬平川之地,在地形上具有相同的特點,即便北京的經濟實力不如南京,但是他能夠匯聚的力量超過了南京。畢竟華北和江南地形是不一樣的,江南水網密佈,經濟力量或者軍事力量不容易彙集到南京。

所以,在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以及海外擴張階段這兩個時代階段,北京地區都要比南京地區佔據優勢,由此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都定在了北京。即便剛開始都城是在南京,後來也會遷到北京,明朝以及民國就是如此。

由而,北京文明中心對比南京文明中心並沒有絕對的壓制力量,而且兩大文明中心距離又遠,如果不是京杭大運河,中國根本無法維持大一統的局面。京杭大運河的運力是有限的,兩大文明中心的鬥爭以及相互牽制從來沒有停止過,由此導致中國一旦統一,就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能力。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能力正是中華文明衰弱的根源。這一點與問題無關,就不論述了。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專注解說地理環境對文明興衰進程的影響。


青青說文明史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歷史,各有各的原因,下面我們分開來談談。

元定都北京。

蒙古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在成吉思汗時代,對於定都是不熱衷的。但是隨著元朝對於中原地區的征服,漢人不斷的進入元朝政府,元朝的統治者不可避免的接受漢化。尤其是到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時期。

當然,隨著蒙古的四處征戰,蒙古貴族們意識到,北京的重要性,離蒙古本土和北方遊牧地區比較近,而且以犄角之勢,壓制中原。進,可掌控全國,退,可回漠北重整旗鼓。於是忽必烈的老師,堪輿大家,劉秉忠,郭守敬師徒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對北京進行了勘察。他們一致認為,北京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天子居其中,受四方覲見,是理想的定都所在。

於是,在原遼金都城的基礎上,重建元大都,(原遼金的都城,在成吉思汗破遼時,燒燬了)。自此,北京正式成為一個統一帝國的都城。

明定都北京。

明朝建朝之初,都城在南京。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南方統一北方的朝代。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後,也越來越察覺定都南京的不足之處,尤其是,作為最大外敵的蒙古遺部,韃靼不斷南侵。南京離前線太遠,不能及時掌控戰局。所以,後來派太子朱標不斷外出考察,開封,長安,洛陽,北京等等,都作為遷都對象考察。但是,隨著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年齡越大,對遷都之事也就沒了精力。

靖難之役後,北京的藩王朱棣,成了新的皇帝。繼位之初,也是一直居住在南京皇宮。當然,有傳言講,說朱棣因為是篡權奪位,殺人太多,住在南京皇宮,不斷的做噩夢,所以才遷都北京。這只是民間傳言罷了。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講,更在意的還是整個王朝的統治。於是遷都北京,這才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傳統。

但是,都城太靠近前線,一旦都城被破,那也就意味著王朝覆滅,於是,南京作為陪都,保留了下來。

可是,時也,命也。崇禎皇帝覺得無顏面對列祖列宗,拒絕南遷,於是吊死在煤山上。

清定都北京。

清,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統一全國,定都北京的原因,與元朝相似,都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位置。進可控全國,退可回滿洲。盛京作為龍興之地,也一直是清陪都的存在。

另外,北京作為都城,經過元和明兩朝三百多年的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善了。定都北京,也可以節省一大筆的建設經費,尤其是清初,國庫還是非常緊張的。

於是,定都北京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百一知事


元朝是蒙古人建國的,大家都知道,但是蒙古人為了統治中國,不可能在在草原上統治,於是找地方,北京離草原不遠,離中原也不遠,就選擇這了!明朝是把蒙古人打跑了才建國的,為了保護既得利益,就守在國門門口,繼續懟蒙古人,所以從朱棣開始,也搬北京了(其實主要是那些南京原來的大臣,在南京盤根錯節,朱棣的施政方略不好落實,所以才把京城遷到他原來的勢力範圍內的),到了清朝,統一天下,總不能還在東北待著吧,也出關了,京城自然選擇在北京,離東北,蒙古和中原地區都近,更主要的是朱家最大的不動產也在北京呢,搬也搬不走啊,得,也在北京建都吧。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北京是首付的時候,叫北京,不是首付的階段,好像叫北平!


街景相機


便於統治,同時節省人力物力建都城。


劉保林律師


過去人講究風水,你看北京像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