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為何不回東北而西逃陝西?

書生腳短


不逃回東北的原因主要是此時10多萬沙俄大軍正在入侵東北,跑去送死嗎。二是慈禧必須逃到一個能掌控局勢的地方。

1891年2月,沙俄決定修建通向遠東的西伯利亞鐵路,同時開始規劃一條穿越東北的支線鐵路,以便更好的控制吞併東北。

1896年,沙俄借甲午戰爭之機通過借款等方式迫使清政府接受了沙俄在東北修建鐵路的要求,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於1897年開工,義和團運動興起後,沙俄將此視為入侵東北的良機,沙皇一方面派少量軍隊參加八國聯軍,一方面迅速抽調了13.5萬大軍以保護中東鐵路的名義入侵東北,並大肆屠殺驅趕沙俄境內的中國人,製造了海蘭泡慘案等事件。

慈禧逃離北京之時,沙俄軍隊正在東北燒殺搶掠,東北全境都處於沙俄威脅之下,慈禧要是逃回東北,正好羊入虎口。

另外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同,此時清政府對地方督撫的控制能力已經大為下降,慈禧必須到一個相對安全,而且利於控制局面的地方。相比地處一隅的東北,西安地處腹地,可以輻射陝甘、四川等地,顯然更合適。而且西安有潼關之險,後面還有四川可退,所以慈禧選擇西逃西安也就不奇怪了。


入侵東北的沙俄軍隊


海蘭泡慘案


不沉的經遠


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緊逼北京,慈禧太后知道聯軍到來,頓感大勢已去,要跳水殉國。輔國公載瀾拉住慈禧,不要她跳水,建議她出京避難,再圖後事。慈禧這才慌忙帶著光緒皇帝西逃,隨行僅一千餘皇族和侍衛,狼狽至極。

慈禧太后出逃之時,八國聯軍已攻至東直門,慈禧太后只有從相隔最遠的西直門逃跑。由於逃得太倉促,慈禧的逃跑路線並沒有確定下來,而是一路走一路選擇往哪裡逃跑。

慈禧最初的逃跑路線是一路往北,到達了昌平才做了短暫的停留。從這裡看,慈禧最初的逃跑方向其實是和咸豐皇帝“北狩”方向是一致的,即很有可能是想逃往熱河,因為那裡距離京城還有一定距離,可以避險。實在不行,還可以逃往東北或者蒙古,選擇的餘地也比較大。此外,熱河還有清朝的行宮。

不過,當時又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這件大事是和八國聯軍侵華同時發生的,只是由於歷史宣傳較少,不怎麼為人所知。那就是:沙俄正在侵略東北,且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東北。

早在1900年6月的時候,隨著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沙俄就在東北陳兵十幾萬,企圖趁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進攻東北。1900年7月,沙俄13萬大軍南侵,清朝在東北的9萬大軍全軍覆沒,黑龍江將軍殉國。到了慈禧逃跑的8月,沙俄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東北。兩個月後,即1900年10月,沙俄攻入盛京,東北全部淪陷。

所以,當慈禧逃往昌平的時候,是不可能再往熱河逃了,因為沙俄已經開始進佔東北,而熱河距離東北特別近。如果慈禧再逃往熱河,很有可能被繼續南侵的沙俄軍以及北追的八國聯軍圍殲。熱河都不能去,慈禧自然更不可能去東北直接撞入沙俄手中了。

最終,慈禧選擇折向西邊逃跑,以避開八國聯軍和沙俄的兵鋒。慈禧先是逃到了山西,並通過山西逃到了陝西。當時的西安相對安全,且總督是旗人,慈禧的逃往之路才告一段落。


蘇綻


網絡上有個段子,說中國民間美食界有四大天王,分別是諸葛武侯北伐、大明太祖討飯、乾隆皇帝南巡、慈禧太后西逃,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為民間美食屆的商家提供了炒作的平臺。前三人的活動路徑都可以理解,唯獨慈禧太后的西逃讓人很費解,難道慈禧老太婆除了往西逃命外,她就沒別的去處了麼?


是的,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除了往西,她還真的沒別的地方可以逃了……


首先是往北,也就是回東北老家。這是一條死路,真的會“死人”的路。

其實慈禧太后曾經往北逃過,就是英法聯軍進北京時,他隨咸豐皇帝北逃承德。但那一次是咸豐皇帝的選擇,當時慈禧是貴妃,跟著走而已,沒有選擇權。這一次八國聯軍進北京,已是今時不同往日了。因為當時沙俄勢力已進入東北,並且還在東北修了中東鐵路。而沙俄又是八國聯軍之一,派了十七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是八國聯軍中派遣兵力最多的國家)

這十七萬老毛子從三面入侵東北,把清軍駐守東北的旗營兵全部消滅,硬是從黑龍江一路殺到了旅順口。在當時,像張作霖、馮德麟這樣的鬍子(土匪)都沒少跟俄國毛子幹仗。那麼這群禍害東北的老毛子是被誰趕走的呢?別驚訝,是被小日本趕走的。日本鬼子趕走了老毛子,然後他們留下來了。

因此,慈禧太后還敢再去承德,繼而出關到東北,不僅迴旋餘地小很多,而且還有可能被沙俄活捉。搞不好就是一杯毒酒賜死!



那麼往南呢?對不起,東南幾省督撫已經與英國簽訂了東南互保。慈禧當時還不清楚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的目的,讓她往南,她還沒有那個膽子。

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互保是六月份籤的,而慈禧是八月份出逃的。當時清政府要求南方各省勤王,南方督撫紛紛私下裡和列強簽訂互保條約,都不奉詔。因此東南互保的內容,慈禧是知道的。但是當時北京已經失控了,慈禧拿這些南方督撫也沒有辦法。後來慈禧對互保的幾個人恨得牙癢癢,想報復。只不過李鴻章、劉坤一(兩江總督)、許應騤(閩浙總督)都在慈禧迴鑾前後去世了,逃過了一劫。

那麼往東逃呢?別鬧了,八國聯軍就是從東面來的,往東就是送死。這樣算下來,慈禧就只有往西一條路可選了。



據記載,慈禧從德勝門逃出北京城,走的是居庸關、懷來,張家口一線,她在這裡也停留了一些日子。很明顯,她在考慮去哪,在想要不要去承德,畢竟去過一次。但後來想了想,還是決定去山西,繼而再去西安,在西安重建統治中樞。在當時,去西安起碼有兩個好處。

第一、西安並不屬於列強的勢力範圍,去了西安就有與八國聯軍談判的資本。

第二、西安還有清軍駐西北的旗營兵,雖然戰鬥力不強,但有也總比沒有強。

巧合的是,當年甲午戰爭期間,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提的遷都地點也是西安。維新派認為與其賠兩億兩給日本,還不如遷都西安!跟日本人打持久戰,還特麼不信了,小日本他還能打到西安?結果這份上書被棄與一邊,沒有采納。然而僅僅過了五年,慈禧太后就被趕到了西安。

這就是典型的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嘛!當年若是跟日本硬氣一點,打贏了戰爭,哪有後來的連鎖反應,搞得戊戌變法、庚子國難一起扎堆的來。這當年不願意到西安吃苦,後面還是要吃苦。逃不掉的命數……


Mer86


有網友問: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為何不回東北而西逃陝西? 這就要說我們的歷史書問題了,對八國聯軍戰爭同時,俄羅斯出動17萬大軍入侵東北說的太少了,很多網友都不知道這個事情。

從1900年6月,一直戰鬥到1900年10月,經過4個月戰鬥,17萬沙俄大軍奪取了整個東北。清朝在東北駐防的所有精銳部隊,一共6萬軍隊全軍覆沒。

而八國聯軍戰爭是1900年5月-9月,也就是說慈禧和光緒根本不可能逃亡東北。因為東北也已經失守了,在北京附近是5萬八國聯軍,在東北是17萬沙俄軍隊,可以說是東北的列強惡狼更多。

唯一安全可以逃亡的地方實際上,就剩下了西安。在西北清軍還有一點實力可以保護慈禧。但是1900年的兩場戰爭,徹底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如果沒有1900年的這2場戰爭,清朝很難在1911年最後滅亡。

首先是17萬俄軍將清朝唯一編練好,保持戰鬥力的4萬東北駐防八旗軍全部殲滅了。連同八旗最後可以打仗的大批中級軍官全滅,造成了戰鬥力斷層,短時間內再也無法恢復。

第2個點,就是清朝當時的中央軍武衛軍,武衛軍5個軍,4個軍全滅,就剩下了躲避在山東的袁世凱武衛右軍還存在,也就造成了最後清朝北洋新軍全是以武衛右軍為基礎,導致袁世凱徹底做大。


深度軍事


說明慈禧還不傻,知道玩縱深!其實當時慈禧能夠逃跑的路線,也就只有西面可以跑了!

慈禧能夠跑的方向,只能是東北、南方,西部。

首先,南方肯定是不行了,八國聯軍侵華雖然從根本上來說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集體瓜分,但是直接原因是暗中指使義和團圍攻各國駐華大使館,並且向十一國宣戰引發的。

當時的外國列強與南方各省的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其實就是東南各省結盟,只要你列強不打咱這幾個省,你愛怎麼打慈禧就打慈禧,其中張之洞有一句說特別有名: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所以,慈禧不可能向南逃跑,而且南方歷來是反對清朝統治根基薄弱的地方,像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都是從南方率先爆發。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向東北逃跑呢?

其實早在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咸豐出逃承德的方向雖然是東北方向,但絕對不是去東北的路,從承德往瀋陽走,如果咸豐要逃往東北,應該是從從唐山過秦皇島出山海關,而不是走承德。

到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軍隊比英法聯軍要多一些,從天津登陸後,如果慈禧向東逃,走山海關肯定是不現實了,很容易被八國聯軍攔住,走承德過朝陽的話,路本身就不好走,走的再慢些,也容易被抓住。

即使是到了東北,其實也是甕中捉鱉,在1894年甲午海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就已經打算割走遼東半島,在八國聯軍侵華後的1904年日俄戰爭前,沙俄就直接出兵侵佔了東北,可見,當時的東北從地緣政治上來說,並不安全。而最根本的,東北人口稀少,如果八國聯軍追來,勢必要進行誓死抵抗,以當時的東北人口,根本沒有多少人(東北在之前一直處於待開發狀態,人口稀少)不足以做最後的抵抗。

而且,慈禧一旦出逃東北,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意味著清朝統治者逃回老家了,將會引發更多的革命運動,“東南互保”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而慈禧為什麼要逃到西安呢?

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西安地處中國核心,有縱深,如果八國聯軍再繼續深入,“東南互保”也不會坐看列強深入身後,使自己兩面受敵,而且列強所依賴者,是軍艦,從1840年以來的侵華來看,列強不可能放棄從水路進攻,一旦陸路進行戰爭,列強的武器優勢不可能很大的展示出來。

而且,慈禧逃往西安,也是震懾那些漢族地主階級,雖然清室衰微,但是當時還是可以震懾那些不聽調遣的漢族地主階級的,讓他們打列強他們不敢,讓他們反慈禧,他們也未必敢。

所以,西逃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說白了,八國聯軍侵華,是清政府、漢族地主階級和列強之間的博弈,尺度要拿捏好,玩大了就崩盤了!清政府如果倒了,對誰都不好!


史論縱橫


八國聯軍自東而來不能迎頭跑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帶者光緒開始了漫漫的逃亡之路。慈禧當時的逃亡線路是,8月15日出北京進入河北張家口,一路向西進入山西太原,在太原休息了20天左右,直到10月26日抵達陝西西安。慈禧一共跨越4個省市,長途跋涉1100餘公里(現在的路程,當時交通沒有這麼發達可能更長),歷史2月有餘,完成 沒有了這次歷史性的逃跑。

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當時是從天津大沽口登陸的,從東面而來慈禧肯定不能向東跑,不然會跟聯軍迎頭撞個滿懷。往南其實也不能選,首先往南跑得話同樣會經過一部分聯軍控制區域,此外南方各省當時有一個互保協議,不會管慈禧的死·活,只要聯軍不往南打。往北跑的話,北方沒有那麼好的經濟基礎,對慈禧的生活沒有好的保障。

陝西有著豐厚的經濟優勢

10月26日,慈禧歷經千辛萬苦抵達目的地西安,時值下雨,陝西的官員強令百姓在雨中下跪迎接慈禧的到達。此外,當地官員為了給慈禧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將巡撫衙門北院修建一新作為行宮,但是慈禧到達西安的時候沒有完工,就先暫住陝甘總督府的南院。據統計,陝西巡撫為修建北院行宮花費白銀29萬兩之多。

慈禧出逃西安,將北京的時候交給奕訢全權操辦,等到1901年10月6日,慈禧接到一個好消息——可以回家了。於是她下令回京沿途所經之路需要黃沙鋪地,每隔60里路設置一個行宮,走的時候慈禧坐著八抬大轎,幾千兩馬車,載著陝西人民的敬意(70萬兩白銀和財物)風風光光的踏上了回家的路。從上面這兩件事情來看,慈禧當時選擇西逃還是比較正確的一個選擇。

陝西有著一定的軍事基礎

西安當時是一座西部的軍事重鎮,城防堅固,而且城內有一個滿族人生活聚集區域,這個比較適合慈禧的生活習慣。同時,陝西巡撫兼陝甘總督允升是一個忠實的保皇派,絕對效忠於大清朝,西安還擁有八旗軍,有著較強的軍事保障能力。

另外西安地處內陸,距離沿海較遠,聯軍的進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的海上力量,慈禧逃到西安聯軍的海上力量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這對於慈禧來說也是一種保障。所以,慈禧向西出逃是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

【我是胡來,喜歡就關注我吧】


胡來說史


本打算看看在美食版塊大家有什麼好吃的,好對付一頓午飯,竟然刷到了歷史。。。

我不知道這裡面的內在關係,就從歷史的角度回答一下吧。


東北作為大清的龍興之地。位置相當特殊,也許是我們看中國地圖太久。如果盯住局部的話就明白,東北其實是一個突出部,夾於沙俄和日本勢力範圍之內。往東北跑,那是不想活了。


其次東北三省在滿清時代很長時間內是一種半封閉的狀態,除了幾個將軍,並不能為流浪政府提供有效的支持。所以東北在實際上象徵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為什麼往陝西跑?


這個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從北京到山西再到陝西是一步一個坎。太行山、呂梁山、黃河都是在古代難以逾越的天塹。所以很多時候,往往有人說,民族危難時,往往是山西陝西挺身而出,慈禧是、我軍也是。


陝西這個地方雖在西北,但是又富饒的關中平原,同時還連接著西南的戰略縱深。是戰略要地,如果陝西攔不住,那就還有成都。所以他只能往這裡跑,最安全,也是最穩妥的。


從北京到山西再到陝西再到成都這是不一條黃金線路,進可反擊,退可自保。名垂青史啊。


一枝研學


說到慈禧和光緒的逃跑路線,那可是大有講究。

試想,今天我們出門旅遊,還要查地圖選路線,平民百姓尚且如此,那貴為九五之尊的慈禧和光緒就更應該好好琢磨一下逃跑路線了。不僅是慈禧和光緒要看,好吧主要是慈禧在看。還要文武大臣幫忙一起看!

那麼,看來看去,為什麼要選擇西去而不是回老家東北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北方:長城以北盡為沙俄所有

19世紀末,沙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制定了一個罪惡的旨在瓜分我國的“黃俄羅斯”計劃,此計劃從新疆清俄邊境的喬戈裡峰直到海參崴劃一條直線,將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劃歸俄羅斯。

為了實現這一計劃,從1891年開始,沙俄開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意圖將侵略的魔爪向我國延伸。

1896年6月3日,李鴻章與沙俄簽訂《中俄密約》,沙俄獲得中東鐵路的修建權,勢力開始延伸到東部腹地;

1896年開始,沙俄開始向外蒙古滲透,各種探險家、考察隊、資本家蜂擁而至。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條約,使其在外蒙古擁有稅收、採礦等種種特權;

西北方向,1898年,沙俄從清朝國手中奪去大部分帕米爾高原。

1900年7月,借八國聯軍入侵之機,沙俄製造了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隨即沙俄開始多路入侵東北,1900年10月1日,沙俄佔領東北全境。

此時的慈禧一行,要是向東北跑,那就是自投羅網。

事實上,除了東北,正北的蒙古、西北的新疆,都在沙俄的控制下,慈禧向北無路!

2、南方:東南互保和英法入侵

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清朝的狂潮,除了沙俄佔據東北,英國控制了長江流域;法國控制了雲南兩廣;日本控制了寶島福建;德國控制了山東。

1900年6月,義和團運動興起,英國深恐義和團南下波及其勢力範圍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和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的牽線策劃,再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地區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內地地區歸各省督撫保護。

此舉讓東南各省事實上脫離清朝的控制。

等到慈禧向11國列強宣戰後,此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立即和各參戰列強達成協議,這就是“東南互保”事件。

東南互保的根源,是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大量的漢族官僚崛起,他們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自然也就具備了和清朝叫板的資本。針對這一事件,慈禧無力阻止,只能聽之任之!

東南互保的省份包括山東、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這些地方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已經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且有列強勢力的參與,慈禧是萬萬不能去的!

3、向東:八國聯軍自東邊來!所以萬萬不能去!

所以慈禧能去的,就是列強在華勢力範圍中留下的一片區域:


1900年7月21日,慈禧攜光緒、隆裕皇后及大阿哥溥儁等出神武門,經德勝門,自南口越居庸關“西巡狩獵”。經懷來、宣化、大同、懷仁、陽明堡、沂州、太原、祁縣、平遙、霍州、平陽、臨晉、蒲州、潼關、華陰、華州、渭南等地,於1900年7月4日抵西安府,前後歷兩月有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八國聯軍侵華,最先淪陷的不是北京城,沙俄軍隊趁機出兵東北,將勢力伸展到旅順、大連,進而控制了全東北,慈禧太后往那跑,豈不是自投羅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廣袤的國土是最大的政治!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咸豐皇帝攜王公大臣及後宮妃嬪避難承德避暑山莊,不僅僅那裡是皇家園林,更說明了中國地大物博的現實。

1900年這事輪到慈禧太后,她也是沿著當年咸豐帝西逃路線,直奔到西安才停下來。為何說東北沒法去?

要從當時東北的現實境況開始,沙俄對我國東北覬覦已久,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沙俄以保護僑民為藉口,派兵進駐東三省戰略要地和鐵路沿線。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慈禧太后要是跑過去,憑沙俄一貫的作風和套路,要不訛死清政府,慈禧太后、光緒帝斷然落不著好!因此往東北去就是自投羅網。

雖然慈禧太后、光緒帝急不擇路,但基本的方向感還是有的,她們是斷不可能逃亡東北老家的。

往西逃,雖然前途未卜,但畢竟實在中國人的勢力範圍內活動,慈禧太后、光緒帝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晚清民國以來,不管是軍閥還是政治人物,都有軟骨病,怕洋人,與養人鬥法就沒贏的。


但中國人內鬥可以,慈禧太后、光緒帝對付自己人,還是十拿九穩的,因此她倆只會往西逃,不會往東北老家去!

慈禧太后、光緒帝要想跑回東北,得等到1905年日俄戰爭後,清政府收回東北再說!


歷史三日談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情急之下,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匆忙逃跑,倉皇出西華門和德勝門,經頤和園、居庸關等處,逃至太原,後於轉駐西安。慈禧為何選擇西逃呢?一是“歷史傳統”,二是情勢所迫。

1900年夏天並不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出宮西逃,早在1860年還是咸豐帝貴妃的慈禧就有過一次出逃經歷了。只是在這次沒有逃跑很遠,只是到了位於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是在山莊裡,咸豐帝病逝,慈禧聯合慈安、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正式獲得了大清最高權力。所以當1900年再次面臨逃跑的選擇時,慈禧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向西逃跑。

除了過往的經歷,現實狀況也不允許慈禧向其他方向逃跑。東面,聯軍已經佔領天津,津京沿線都是外國士兵,無法逃跑;北面,俄國大舉進兵東北,並且已經佔領山海關;而北京南面,義和團在直隸地區氣勢洶洶,局面相當混亂,也無法行進。東南北三面的逃跑之路都被切斷,慈禧只能選擇向西逃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