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越有優越感的人越自卑

阿德勒:越有優越感的人越自卑

01

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自卑心理,已經眾人皆知。很多學派都在使用這一名稱,並將其應用到實踐中。但是,我卻不敢肯定他們對這一名詞是否使用恰當或充分了解。比如,醫生告訴病人:自卑沒有任何益處可言,那麼此人的自卑感反而會越來越重,根本達不到克服的目的。我們必須找到他人生態度的缺點所在,並在他缺乏勇氣之時給他以鼓勵。神經官能症患者都有自卑心理存在。但是我們並不能根據這一點將神經官能症患者和其他類型的患者分開。我們只能從他對生活的失望感,和他的努力和活動受到限制的程度來區分。

如果我們對患有自卑症的人說:“我知道你在受著自卑的折磨。”這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不能給他以勇氣。這就好比對一個頭疼的患者說:“我知道你有頭疼的毛病。”如果我們問那些神經官能症病人是否有自卑感,很多人都會說“沒有”。甚至有的人會說:“恰恰相反,我覺得我比別人都強。”所以,這樣的問題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提問,我們只須觀察此人的言行舉止,就可以看到他在用什麼方法顯示自己不可一世的樣子。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傲氣十足的人,就可以猜出此人的想法:“不要輕視我,我要讓你們看看我是很強盡力讓自己看起來高一點。我們如果問他:“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夠高?”他定然不會承認。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表現安靜、乖巧、穩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

自卑感的表現多種多樣,也許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例子加以說明。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當站到關著獅子的鐵籠子面前時,第一個孩子嚇得躲到了媽媽的身後,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在原地不動,臉色卻變得蒼白,渾身顫抖,可是嘴上卻說:“我一點也不怕它。”第三個孩子則瞪著獅子說:“媽媽,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嗎?”實際上,這三個孩子都很害怕,但是表現方式卻不相同,這是由他們的人生態度決定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可是,如果我們充滿信心,用簡單實際的方法去改變我們的生活,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

02

每個人都不會一生都存有自卑感,這樣會使他難以負重

,所以必須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才行。即使一個人失去了自信,不再想腳踏實地地努力以改變自己的生活,他仍不想被自卑感困擾,目的仍是克服所有困難,但是他卻不為之努力,只是尋求一種自我安慰,甚至強迫自己認為有優越感。但是,這樣做不但無法消除自卑感,反而會越來越強烈。因為他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在自欺欺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緊緊跟隨他,以至於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我們只看他的行動而不去了解其內在意義,就會認為這種行動沒有任何目的性。我們並不能從他的行動中看出要改變自己生活的動機。我們看到的是:他與其他人一樣,極力爭取一種充實感,但是卻對改變自身處境沒抱任何希望,我們覺得他的任何行動都有這種色彩。

如果他感到了自己的軟弱,他就會到一種讓自己看似強大的環境中去。他讓自己變得強大的方式並不是發展自己、讓自己變得充實,而是讓自己在心中變得不可一世。這種方法顯然不起任何作用。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可解決的困難,他就會將氣撒在家人身上,以此來說明自己依然有威嚴。但是不管他怎樣自欺欺人,客觀事實終究不可改變,自卑感也不會有絲毫減少。久而久之,他的自卑感就會成為潛藏在心底的暗流,我們將這種情形稱為“自卑心理”。

到此我們應該給自卑情結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從中我們看出,不管是憤慨、淚水還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因為自卑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他們就想通過一種優越感來釋放自己,但是這種方法對於解決問題無濟於事。他們往往將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而從那些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求優越感。他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避開導致失敗的因素,而不是勇敢向前,爭取勝利。在困難面前,他們會表現出猶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縮縮。

03

在那些患有廣場恐懼症的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情形,他們心中一直認為:“我必須在熟悉的環境中待著,不能走遠。生活中的危險太多,我必須躲開。”如果這種思想一直存在,此人就會將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不肯出來甚至不肯下床。在困難面前,最大的退縮表現就是自殺。此時,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這個人已經放棄瞭解決問題之道,且表現得無能為力。如果自殺被看作一種譴責或報復的話,我們就可以認為自殺的人同樣在爭取一種優越感。選擇自殺的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他們好像要告訴別人:“我是那麼敏感、脆弱,可是你們卻那麼殘忍地傷害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幾乎每個患有神經官能症的人都會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並避免與外界接觸。他們想避開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讓自己生活在自己可以主宰的範圍內。就這樣,他為自己築起了一間“密室”,關上門,獨自過遠離世事的生活。他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使用恐嚇的方法還是哭訴的方法統治自己的領地,總之,他們會選擇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一種辦法不行,他就會轉而選擇另一種,可是目的卻是相同的——獲得優越感,但不改變自己的處境。比如,那些沒有足夠能力的孩子,發現眼淚可以幫他爭取一切的時候,就會變。我曾講過,自卑感並非只有壞處,它亦可促使人去改變自身的處境。

比如,人類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作好準備迎接未來,才會促使科學進步。它可以讓我們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進一步瞭解宇宙,更好地開拓生存環境。的確,人類文化的基礎就是擁有自卑感。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外星人來到了地球,他們一定會問:“地球人總是努力開辦各種協會、機構,盡力求取安全,為了避雨蓋上房子,為了保暖穿上衣服,為了方便鋪設道路,他們一定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群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事實的確如此。我們不如獅子和猩猩力量大,也不會像很多動物一樣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有些動物為了避免自身的缺點,會採取群居的方式,可是我們人類如果群居在一起,力量會遠遠超過那些動物。我們都知道嬰兒的身體是很脆弱的,孩子有很多年的時間都需要別人精心地照料。

正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從脆弱的時候開始的,也正是因為人類之間如果沒有合就只能受環境的擺佈,由此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如果孩子不在合作中鍛鍊自己,就會越來越悲觀,產生很深的自卑心理而無法自拔。

04

同時我們還知道,人生中的問題總是接連不斷的,即使非常善於合作的人也會遇到各種難題。誰都不會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世上所有的人,主宰了世界的一切。我們的身體雖然脆弱,生命雖然短暫,但是仍要對人生的三大問題不斷豐富和補充。我們可以先找一個暫時的答案,但是絕不可以只滿足於現在的成績。

無論怎樣,我們都要繼續努力,而努力的前提則是與人合作,這樣的奮鬥才有意義、有希望,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環境得以改變。人類永遠不會達到自己終極的目標,這是眾所周知的。如果某個人或整個人類已經到達了不存在任何困難的境地,那麼未來的一切都可以預料,任何事都可以提前做好,這樣的生活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未來不會出現任何出人意料的事,那我們還期待什麼呢?

事實上,正是生活的不確定性引起了我們人類的興趣。如果我們對任何事都一清二楚了,我們想知道的事都已經知道,那麼探索和發現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科學也就走向了終點,我們的生活好像成了一段耳熟能詳的故事。曾被我們追求的藝術和宗教,也將失去其原有的意義。不過還好,生活並非這麼容易就被耗盡。人類在不斷地奮鬥,我們也總能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並積極合作為社會做貢獻。然而,神經官能症患者在成長之初就遇到了阻礙。他只是從表面上去解決人生的各種難題,所以他所面臨的困難更多。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