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可以算是中國的傳統服裝嗎?為什麼?

NL沒良心


如果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旗袍是我們的傳統服裝,旗袍誕生的並無確切的時間,大概也是在辛亥革命後,由自由民主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在衣服也開始朝著開放的趨勢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旗袍這一服裝,說起來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旗袍是上窄下寬,還沒有開叉,摒棄了旗裝的寬大、平直,無腰,長袖,衣長及足的特點,也摒棄了旗裝的花邊並吸收了先秦時代深衣的特點,使旗袍變得更簡約些,適合近代女性的需求,隨著五四運動興起,西方文化的和中國文化的融合,旗袍將西方的曲線之美也吸收過來,使衣服變得緊身,束腰,把女性身體曲線之美展現出來,體現了女性典雅嫵媚多姿。

同時為了行走的方便下蹲坐臥的方便,又對旗袍設計出了兩邊開叉,不僅解決了行動不便這一問題,更是顯現女性性感,朦朧,含蓄的特點,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時風靡整個上海,成為那個時代上流社會女性所有的追求。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旗袍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服飾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有些西方文化的血液而已。

因此它是中國的傳統服裝,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果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面評論。






我覺得我認為


以現在的時代眼光來看,旗袍當然是中國的傳統服裝。



旗袍最先並不是滿族穿的,也不是滿族發明的,不能把旗袍與旗裝混為一談。

有人說旗袍最早來源於妓女,也是有幾分道理的。(沒有貶低旗袍的意思,只是討論旗袍的歷史源由)。

實際上,最早的旗袍的發明來源於漢族女性的女扮男裝。



如果說旗袍和滿族有什麼關係的話,主要是模仿當時男性的長袍馬褂。 也許有人覺得挺荒唐,但確實是這樣的。

如果硬要把清朝女性的旗裝也要算到旗袍的範圍內,那我無話可說。但是,以現代的旗袍樣式標準來看,這個形式絕不是來自於滿族。 想想吧,就你這身打扮出現在清朝的宮庭裡,會不會被打斷腿?

旗袍最早來源於上海的妓女。 你千萬不要瞧不起妓女,那只是當時不公正的社會強加給她們的職業。說句不客氣的話,論文化涵養,論品德操守,論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繼承,咱們可真不一守比人家強。

那時候的妓女還沒有發展到“客官請自重,小女子只賣身不賣藝”的地步呢。



給大家展示一封當時上海灘的妓女寫給戀人的書信,看看以你的文學功底,能理解多少?

【睽才數日,恆比三秋。每憶芝儀,殊殷芹愫。比維、褆躬安燕,玉體吉羊。

辱承知音,定符私頌。竊思形骸雖隔,肺腑應通。寤寐懷思,只覺宵長夢短,日時腸轉,頻添舊痕新愁。

悵一水之瀠洄,暮雲春樹。幸千潭之同映,秋水蒹葭。

回思燭翦西窗,樽比北海。 開奩梳洗,深淺煩君。下榻綢繆,溫柔許我。覺此際之情投,非尋常可言喻。何意床冷鮮食,忽抱薪憂。

遂使水遠山遙,竟回梓里。傷心話別,猶蒙青眼於東君。無計款留,空望綠波於南浦。言念及此,歉仄奚如。 所幸鴻毛遇順,歸舟定獲平安。遙稔鳳侶言歡,鼓瑟諒償飢渴。

在君子文園遇染,明知勿藥早佔。在薄命尺素未通,終覺傾葵莫訴。遲遲長夜,幾度捫心。靄靄停雲,頻幾搔首。

秋月春風之館,門設長關。桂香珠影之中,徑緣不掃。倘使霍然全愈,務乘崔舫以來遊。如其夙恙未痊,懇擘蠻箋而腸惠。輕寒薄暖,適體為佳。語短情長,加餐努力。

總之,離愁滿腹,直教翰墨難宣。尚祈洞鑑寸心,諸仗海涵無既。】



這就是一封普通的書信,引典抒情皆有出處。很多人是不是又要責怪滿清誤了自己三百年,把才華都給了妓女?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商業最繁華的城市,也是對外最為開放,思想最為進步的城市。

由於對外開放程度很高,受到西方思想影響的程度自然也最深,最快。而接受能力最強的,並不是上層,而是社會的最底層,其中就包括妓女。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那個場合,恰恰是所謂的虛偽的傳統道德思想影響最弱的地方,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 西方的“天賦人權”、“生而自由”、“男女平等”的觀念就逐漸輸入和被底層人士從內心裡所認可和接受,嚮往。



有了這種思想,就逐步付諸行動。有一部分妓女就對男權進行初步的挑戰,開始男裝打扮。也穿著長袍馬褂,外罩個坎肩。有些還剃頭疏個大長辮,和男性一樣。 這個城市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這種比較另類行為反而在各個煙花場所流行開來,不但被模仿,而且還受到大家的好評。

然面,剃頭梳長辮畢竟還是不方便,一般情況下,是女性的頭臉梳妝,男性的穿著。也顯得英姿颯爽,玉樹臨風。



而婦女們在裝扮上可從來不缺乏智慧,這個長袍罩馬夾的套裝形式逐步改良成連體,坎肩就和和袖袍縫製成一體了。而且,材質上也發生了變化,逐步豐富和多樣,這就是旗袍的雛形。

按照一如既往的社會風氣,“學生裝扮的象妓女,妓女裝扮的象學生”,當時也不例外,大家共同推動了這個形式的發展。



在演變的過程中,結構上也化繁為簡,而元素上卻豐富多彩,圓領,立領,扣結,長短袖,材質,花色,長短,百花齊放,各領風騷。 隨著思維理念的的變化,最初的對男女平等的訴求就發展為對女權思想的強調,旗袍中的男性元素反而減少和消亡,卻更向女性的本原而進一步發展,即是進步,也是迴歸了本原。

到了這個時候,旗袍最初的精神意義就變了。成為“以我為主”的完全展現,更加註重追求適合女性本身。

所以說,從旗袍的發展史看,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也是廣大女性對自我美麗展現的追求。



有些人認為旗袍是滿族封建遺殘,完全是由於無知和偏見。 無論從精神還是形式上,旗袍都是進步。旗袍的合體裁剪,追求的是自我精神。旗袍的選材多樣,追求的是自由開放。旗袍上各種古典元素,體現的是東方文化提倡的含蓄和包融,這正是中華文明博大包融的精神本質。


饞嘴肥貓鏟史官


旗袍馬褂辮子裝說是中國服飾的一部分還是可以,但是說是中國的傳統服飾,確實不妥。因為滿服有失我中華天朝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大體,亂我漢家衣冠之常,所以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只能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而已,更是代表不了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旗袍文化是一個後來的過路者,不是華夏文明的祖先。





我是一個漢化失敗的人


我們漢族的傳統服裝是漢服,就是明朝的時候穿的衣服,都看過倚天屠龍記了,張無忌穿的那種,旗袍是滿族人的,當時清後金當權,就要我們漢人穿他們的旗袍,理他們頭髮,前面剃光,後面扎辮子,聽話就可以免死,不聽話就都殺了,所以,我們56個民族就我們漢族現在沒有穿傳統服裝的習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