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一發不剩,為何日艦就是不沉?

用戶61402406


誠邀,如題。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一發不剩,為何日艦就是不沉?難道日本真有神助?當然不是,實際上日本軍艦如此耐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中國的彈藥實在是太差了。

理論上來說,在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沒人會想到堂堂大清會輸給曾經的藩國日本,畢竟擺在日本聯合艦隊面前的是大清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船堅炮利,大清的鎮遠艦裝甲之厚度,站著白白捱上日本旗艦兩發炮彈都不會沉沒。

但是打仗不單單要有槍,也得有子彈

據史料記載,當時水軍火炮炮彈分成兩部分:彈頭和藥包。 火藥在藥包裡,而彈頭分為兩種,實心彈和開花彈。實心彈望文生義,一大塊金屬。開花彈則是內部由其他殺傷物,以求擊中方針後散開,殺傷有生力量。 當時中國能夠拷貝一部分實心彈,可是沒有出產大口徑開花彈的能力,所以開花彈十分昂貴,約合數千兩一枚。


數千兩一枚,貴嗎?也不貴,比起馬關條約2億兩白銀,便宜太多了。

大清的腐敗真是讓小編無話可說。戰前,戶部尚書翁同龢等人不滿洋務派,於是不僅卡北洋海軍經費,還不允許北洋水師進口備件。這樣一來,北洋的開花彈打一發少一發,其實北洋水師的命中率略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北洋海軍的裝備太舊,射速方面大大不如日軍,舉個例子,日軍120mm炮達到了每分鐘11.3發的射速,而北洋則還算是用著10年前出產的老炮,射速為幾分鐘1發,同時北洋海軍裝備的多為實心彈,能擊穿裝甲,不能大面積殺傷人員,所以日本戰艦有很多傷痕累累被迫退出戰場而不沉。 北洋水兵拼了性命瞄準打中敵艦的,只是實心彈,至於開花彈嘛,戶部大老爺不準,銀子得給老佛爺修花園用。可嘆,可惜,可恨。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北洋水師的命中率遠未達到10發9中,更不是什麼炮彈一發不剩。裝甲蒸汽艦時代雙方的交戰距離達到了數百米到5千米不等,航速在15~20節的範圍,這麼遠的距離和機動規避能力,艦炮根本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命中率。

按照戰後的統計,日方被命中100mm以上大口徑炮彈統計如下:

共被命中133發。

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

定遠號305mm克虜伯炮120發150mm克虜伯炮100發

鎮遠號305mm克虜伯炮97發,150mm克虜伯炮148發

靖遠號210mm克虜伯炮103發,150mm克虜伯炮30發

來遠號210mm克虜伯炮30發,150mm克虜伯炮28發

平遠號260mm克虜伯炮10發,150mm克虜伯炮不詳。

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無從統計,廣甲、廣丙號消耗的彈藥不詳,濟遠消耗35發,計801發。超勇楊威開戰30分鐘即沉沒,2艘船按50發炮彈算,致遠是下午5時才沉沒,和靖遠號為姊妹艦,可以認為致遠號消耗彈藥應該和靖遠差不多或者更少。從打撈結果看,致遠艦上尚有210mm主炮炮彈,所以我們按消耗150發算。

打撈致遠艦時發現的炮彈

經遠艦和來遠艦同級,彈藥消耗也可以參考,按60發算。這樣北洋水師共消耗1061發。這樣可以計算命中率約為:133/1061=12%。

而按照鎮遠艦幫辦大副馬吉芬的回憶,他認為北洋水師的命中率是20%,日方是10%(以上均指大口徑炮彈命中率):

馬吉芬,唯一一個為大清帝國自殺殉國的外國人,值得尊敬。下圖為大東溝海戰後馬吉芬負傷時拍的照片

總之,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的命中率是高於聯合艦隊的。那為什麼日艦不沉呢?

原因主要是北洋水師當時裝備的黑火藥榴彈和實心穿甲彈均無法對裝甲巡洋艦和穹甲巡洋艦產生致命威脅。也就是隻能做到傷而不沉。黑火藥由於爆速只有600m/s,威力不足以撕開裝甲帶,讓船艙大量進水;而穿甲彈沒有裝藥,只能做到打出一個洞,損管得力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很快堵上。彈藥不力並非是英國和德國在坑北洋艦隊,而是當時的主流技術就是如此,矛的發展沒有趕上盾的發展。而日本則是比較激進的採用了下瀨火藥(苦味酸炸藥),爆速7350m/s。威力完全不在一個頂級。而且苦味酸炸藥還有一個附帶功能就是縱火。這種炸藥在爆炸後會粘附在船體上劇烈燃燒,即便是鋼板都可以燒到變形。這一點從鎮遠、定遠開戰不就即燃氣熊熊大火,超勇揚威也是被擊中起火後沉沒就可以看出下瀨火藥的毒辣。下瀨火藥甚至給北洋艦隊立了大功。鎮遠發射的一枚305mm主炮炮彈擊中松島後,引起了甲板上彈藥的殉爆,造成松島陷入了無可控制的大火災,使松島號傷亡慘重且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相比之下黑火藥的縱火能力就遠遠不如下瀨火藥。

另外一個北洋水師的運氣確實也是差了點,整個戰役北洋水師發射的魚雷無一命中,定深設置的過深,導致魚雷全部在船底穿行了過去,沒能撞擊到引信。要知道魚雷的威力可比主炮的炮彈大得多。

最後一個原因是北洋艦隊火力劣勢和速度劣勢,導致其始終無法掌控戰場主動權,對西京丸和赤城這樣廢柴級別的軟柿子,北洋艦隊沒辦法去捏。其實這兩艘軍艦一直都在打醬油,始終沒有投入核心戰場。被福龍號魚雷襲擊不成後,西京丸因為火炮故障,早早退出了戰場。

西京丸和赤城,壓根不敢和其他軍艦排成縱隊從態勢圖上看,明顯是日方控制著海戰的節奏

聯合艦隊其他軍艦,則大多數為穹甲巡洋艦。第一、第二游擊隊裡僅有比叡號的防護較為薄弱。而北洋水師這一方,防護極不均衡,比如開戰30分鐘沉沒的超勇、揚威均為輕巡洋艦,屬於嚴重落後時代的軍艦,鐵皮厚度僅為7mm。而觸礁沉沒的廣甲級純屬鐵脅木殼船,沒有任何防護能力,前裝填的火炮擊沉它都不是難事。這三艘船屬於日方小口徑速射炮都可以解決的菜。因此這麼算下來北洋水師真正被擊沉的且帶有防護能力的僅有經遠(裝甲巡洋艦)和致遠(穹甲巡洋艦)。經遠是打了整整5個半小時後才沉沒,致遠則是因為試圖撞擊浪速艦被對方集火才被打沉。

穹甲式巡洋艦,好處在於吃水線被擊穿,進水量也不足讓船體傾覆,防護效率相當高

裝甲巡洋艦的保護範圍更廣,代價是航速略低

鐵甲艦定遠和鎮遠,虛線圍成的圓角矩形為鐵甲堡裝甲帶

而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堡式巡洋艦,日軍使勁了全部力氣也沒能把這兩艘軍艦擊沉。定遠和鎮遠損失如下:

戦艦   「定遠」  被弾159発・死傷55名

戦艦   「鎮遠」  被弾220発・死傷41名

兩艘戰艦在黃海海戰中中彈數最多,但死傷人數和中彈數完全不成比例,被擊沉就更不可能了。

戰後的定遠艦,方框框出的都是中彈部位,可見沒有一處洞穿

總的說來,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裝甲艦隊的廝殺,中日兩國充當了列強武器設計思路的小白鼠。在這場戰鬥中雙方武器的相對後世的無畏艦時代,均表現的比較低效。後世的前無畏艦,在中軸線安裝主炮塔,分別分佈在艦艏艦尾,可向兩側旋轉對敵,二級主炮炮塔集中安裝到艦中。而無畏艦則進一步取消了兩側分佈的二級主炮炮塔,增加主炮數量並全部集中在中軸線上。並徹底淘汰了北洋水師的橫隊+艦艏對敵的戰術,僅使用縱隊接敵。

前無畏戰列艦

無畏戰列艦


日德蘭海戰雙方隊形


紙上的宣仔


中日之間在近代爆發了多次戰爭,其中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就是甲午戰爭。光緒二十一年七月(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整個甲午戰爭分陸戰和海戰,北洋艦隊就是在黃海海戰中損失慘重的。黃海海戰爆發於1894年9月17日中午,起初北洋艦隊一度佔據上風,但是日本聯合艦隊很快調整了進攻方式並改變了陣型,北洋艦隊漸漸招架不住了。兩個多小時後北洋艦隊的超勇、揚威、致遠、經遠等四個軍艦被日軍擊沉,濟遠、廣甲逃脫但喪失了戰鬥力。一下六艘軍艦沒有了戰鬥力,北洋艦隊實力大大受損,反觀日本只有比睿、赤城、西京丸3個戰艦受損嚴重,且這還不是日軍的主要戰艦,所以日本聯合艦隊實力損失不大,局勢一下就倒向了日本一方。

這個時候北洋艦隊的官兵士氣都很低落,急需要擊敗一艘日軍戰艦來鼓舞士氣,但是指揮艦定遠號又受損嚴重,這個任務就交到了鎮遠艦的頭上,定遠號管帶總兵劉步蟾通過觀察,決定把日本聯合艦隊的松島艦作為攻擊目標。下午三點三十分鎮遠艦射出了兩發305mm口徑的炮彈併成功命中松島艦,一發炮彈打穿了甲板,一發炮彈打到了松島艦四號炮的鋼盾上,而由於日本艦隊的炮都是速射炮,所以日軍為了方便快速裝填彈藥就把炮彈都放在炮架旁,鎮遠艦的這一發炮彈正好打在了這些炮彈上,引發了爆炸,松島艦人員傷亡慘重。

這次鎮遠艦大勝松島艦使得日軍士氣低落,也極大的鼓舞了北洋水師的士氣,但是對戰爭最終的結果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松島艦沒有沉沒,甚至幾個小時的海戰中日本艦隊都沒有一艘戰艦沉沒,但這並不是因為北洋水師打得不準,相反北洋艦隊打出了極高的命中率,擊不沉日軍戰艦的問題是出在炮彈上。

北洋水師用的炮彈分為兩種,一種是穿甲彈,不會爆炸但會把戰艦打出個窟窿;一種是會爆炸的,但是威力很小,因為炮彈中間裝填的是黑火藥。其實不是北洋艦隊不想更換威力更大的炮彈,實在是沒有軍費。清政府從1891年就不再對外購買炮彈了,自己又沒有能力研製威力大的炮彈,所以只能用這些原本的威力極小的炮彈。

據統計,海戰結束後日本共發射了兩萬多發炮彈,但是戰艦上還剩有許多炮彈,而北洋艦隊這邊則把炮彈都打光了,可見北洋艦隊的官兵們作戰多麼英勇。黃海海戰進行到下午五點時北洋艦隊的左翼和右翼戰艦就已經全部沉沒了,只剩下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個戰艦,場面極其悲壯。日軍也對定遠艦和鎮遠艦進行了針對性的攻擊,但是沒辦法擊沉它們,加上夜色已晚,日軍擔心北洋艦隊配合魚雷艇進行偷襲,於是下令撤退,黃海海戰結束。

這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戰艦,來遠號受重創,損失官兵八百人。日本聯合艦隊的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創,損失二百三十九人。此戰過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和威海,日軍掌握了黃海的制海權。


風塵講歷史


鐵坨子能砸沉船就怪了,甲午有個誤區,都認為定鎮的305火炮威力大,其實就是兩門低初速的劣質炮,精度差,射程短,裝填複雜,老式架退炮,還沒有像樣的瞄具,在有就是清軍所有的船都普遍存在個問題,火炮少的可憐,個別軍艦就兩門主炮,玩呢???定遠鎮遠是所有軍艦裡火炮最多的!兩門150架退炮,四門305架退炮!這配置這仗根本沒法打。在說說精度問題,很多人都說清軍準!呵呵了。。。打個比方,日軍投射900發炮彈命中400發,清軍投射8發炮彈,命中4發,結論清軍準!!可是有啥用??人家日軍一艘船都十多門火炮,你這邊扛一門主炮的平遠!大號蚊子船楊威,簡直就是開玩笑!!打仗一開始就被人家集火往冒煙打,你這邊七八分鐘扔一個沒有殺傷力的鐵坨子,人家近百發爆破彈扔過來了,清軍的炮彈沒有殺傷力,軍艦都是船頭對敵的怪胎!定遠那航速還給個撞角!!撞誰啊??甲午就是一堆垃圾船,與一隊正規海軍的較量,這仗怎麼打都輸。


街頭說評書


甲午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哪有10發9中那麼誇張啊……

此戰雙方戰損情況如下:

大東溝海戰的大致流程如下:

12時50分,定遠在5300米的距離上首開右舷巨炮,這一炮落在了“吉野”舷左100米處。10秒後,鎮遠在5200米的距離上打出第二發305毫米炮彈。2分鐘後,日艦在3500米的距離上群炮齊發,並一開始即擊毀了中方旗艦的旗語指揮系統。

13時09分,“西京丸”遭到中方軍艦炮擊。

13時10分,“超勇”起火,退出戰列,後沉沒。“比叡”則從定遠右側穿越中方隊列,冒著交叉火力攔擊,強行闖入中方橫隊後方,引起中方多艦的圍攻,“扶桑”趁機逃脫。

13時20分,“赤城”遭到中方多艘巡洋艦攻擊,退出戰場。

13時55分,“比叡”繞道中方橫隊右翼重新駛回,企圖追趕本隊,但旋即因大火而退出戰場。

14時20分,追擊“赤城”的“來遠”被擊中起火,被迫駛向淺水區自救。同時,“西京丸”掛出“赤城、比叡危險”的信號。

14時22分,“西京丸”掛出“我艦發生故障”的信號,退出戰場。

14時23分,“揚威”大火,隨之退出戰列,後擱淺。

第一遊擊隊在攻擊完“超勇”、“揚威”後,隨之準備在中方橫隊前進行一次大轉向,和中方各艦拉開距離,用另一側的舷炮攻擊。隨後,由於“信號聯繫搞錯”,日艦的運動一度產生混亂,最終將錯就錯,由本隊經北洋海軍右翼向其後方迂迴,第一遊擊隊則改為從北洋海軍前方迂迴其左翼。

14時30分,“平遠”裝備的4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小速射炮接連命中“松島”的中央魚雷發射室和桅杆,但“平遠”旋即亦為“松島”擊中起火,主炮亦被毀,被迫駛向大鹿島方面淺水區自救。“廣丙”隨之也退出了戰場。

14時40分,撤退中的“西京丸”遭到“福龍”號魚雷艇的追擊。

15時05分, “福龍”在400米的距離上向“西京丸”射出了第一枚魚雷,隨後又再發射一枚魚雷,但均未命中。

15時10分,“定遠”前部中彈起火。

15時30分左右,日軍旗艦“松島”號被2枚305毫米炮彈擊中,引發炮彈殉爆,左舷炮架全部被毀,烈火迅速蔓延向全船,艦體向左傾斜5度,28人當場喪生,68人受傷。大致與之同時,“致遠”被日軍擊沉。隨後,“濟遠”、“廣甲”逃離戰場;“來遠”、“靖遠”、“經遠”亦相繼被逐出戰列,被迫退向淺水區自救,戰場上只剩下定、鎮二艦。日軍第一遊擊隊追擊四散逃離的中方巡洋艦,本隊5艦則圍攻定、鎮。

16點10分,“松島”號的大火被撲滅。但該艦也已經徹底喪失了指揮與戰鬥能力。伊東只好掛出信號旗,“命令各艦自由行動,努力奮戰”。

17時30分左右,“經遠”沉沒。

17時45分,本隊召回第一遊擊隊,退出戰場。中方倖存各艦,除“濟遠”一路逃回旅順、廣甲擱淺被棄艦外,其餘各艦在靖遠的指揮下重新集結,與定、鎮再度會合。海戰至此結束。

此戰在戰術上分析,此戰日軍中彈數最多的5艘軍艦依次為:“赤城”(30)、“比叡”(23)、“松島”(13)、“西京丸”(12)、“橋立”(11),其中,赤城和西京丸共中彈42枚,佔到前述五艦中彈總數(89)的47.2%,佔到全部12艘艦船中彈總數(134)的31.34%。其餘各艦的中彈數均低於9發,最低的“千代田”僅中彈3發。換言之,此戰中方三分之一強的有效火力打在了兩艘最無關緊要的軍艦上!而且中方缺乏爆炸彈,以大口徑火炮發射穿甲彈對付日本海軍這些無裝甲防護的小船,效果極差。實因此戰中不僅未能擊沉任何一艘,來遠反而被赤城擊傷,對此後的海戰造成了不利影響。

另外,當時北洋水師跟日本海軍已經有代差了。

1888年世界海軍界發生了新一輪的裝甲革命。英法兩國都開始使用鎳合金鋼板作為戰艦的裝甲材料。隨後,美國人H·A.哈維發明了表面硬化的鎳合金裝甲,使裝甲的防護效果大幅提升。152毫米的哈維式鎳鋼裝甲的防護效果可以比肩254毫米的鋼面鐵甲。

其結果是:

(1)產生了前無畏艦時代的成熟性戰列艦,日本在1894年訂購的“八島”和“富士”即是此種全新理念的代表.北洋海軍裝備的定、鎮式鐵甲艦立即徹底落伍。

(2)面對此種新式裝甲,巡洋艦上的火炮無論如何是難以有效穿甲了。這迫使巡洋艦的設計迴歸傳統思路,不再以對抗鐵甲艦為首要目標,而是重新追求“剋制敵方巡洋艦”這一傳統目標。

另外兩個技術變革則為此一回歸提供了強大助力:

第一個技術變革是軍艦驅動力革命,軍艦的速度大幅度提升。這顯然有利於強化傳統型巡洋艦的高航速特性。

第二個技術變革是中口徑火炮的射速大幅度提升,此種火炮雖無法擊穿主力艦的護甲,卻足以對付敵方的巡洋艦和商船,且可在短期內形成持續的高密度火力。同時,射速的提高更使此時相當原始的火控系統能夠發揮效用。

日本訂購的“千代田”、“吉野”、“秋津洲”便是此種新型巡洋艦的代表。都是貨真價實的“巡洋艦殺手”——殺老式巡洋艦更是得心應手。

其中“千代田”速度極快,更裝有大量速射炮。還裝備了新式哈維鎳鋼裝甲。在實戰中,該艦則是雙方唯一一艘創下零傷亡記錄的軍艦。

大東溝海戰其實就是一場具有代差的海戰,北洋水師盡力了,但勇敢和犧牲彌補不了技術上的巨大差距。


冷兵器研究所


這是網上找到的一張圖,但也真實的詮釋了甲午海戰的實質性情況,至於你說的十發九中這個情況不清楚,但事實上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確實要高於日艦,可北洋水師的炮彈卻不是高爆彈啊!再反觀日艦全都是速射炮又加上其炮彈裡面內含新式炸藥,就算命中率低,也照樣擊沉了北洋水師不少軍艦啊。

整個黃海海戰結束之後,北洋水師雖然命中率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並未擊沉一艘日本戰艦,這並不是北洋水師的實力不如日聯合艦隊,而是北洋水師沒有炮彈啊!


宇澤歷史


我來回答!今天兒子剛好去劉公島旅遊回來拍了不少照片,我看了感觸頗深!




看看我們的大炮,這還不是最大的定遠艦上的305毫米主炮,只是濟遠艦的210毫米克虜伯主炮和一門甲板炮,但這也夠威武的了!但我們的大炮這麼強悍為什麼就打不沉一艘日艦呢?北洋水師的官兵訓練有素作戰勇敢,像濟遠艦管帶方伯謙這樣的敗類是極個別的,恐怕問題出在大炮的彈藥上!

當時北洋水師的主炮只有兩種炮彈:穿甲彈和榴彈,相信看過電影"甲午風雲"的朋友都記得吧,致遠艦上的水兵打開炮彈發現裡面裝滿沙子,實際是個誤解,當時的炮彈發射藥還是有的,沙子是裝在彈頭中增加配重,以便更好的穿透敵艦的裝甲,但這種炮彈只是穿透並不爆炸,只能打敵艦的水線部分威力極小,大部分都是無害通過。另一種就是爆破榴彈,這種炮彈倒是裝滿了炸藥,但那只是黑火藥威力不大,已經落後於時代了,為什麼不向西方列強購買大威力的炮彈呢?多種原因,主要就是當時的清政府固步自封,腐朽沒落,反正就是沒錢更新!就是這樣的炮彈各艦上還攜帶極少,很短時間就消耗一空,怎麼可能打的沉日艦!


軍艦夠強大水兵夠勇敢,

但這樣的政府配備出這樣的炮彈,還真的打不沉日艦!

水平有限,歡迎大家閱讀點評!


天佑我中華7790127


這個題目有很大的問題,提問者估計是電影看多了,把藝術當成了歷史。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命中率達到了在當時非常驚人的1.2%(幾年後的日俄海戰,以及二十年後的一戰,甚至半個世紀之後的二戰,參戰雙方艦炮命中率都不到1%),比日本聯合艦隊的0.5%命中率要高出一倍不止,但十發九中是什麼鬼?就算055穿越十九世紀,在雷達的幫助下想用艦炮達到這個命中率也不可能啊。

在輿論界有一個廣為傳播的謠言,日軍軍官看到北洋水師官兵在炮管上曬內褲,推論出北洋水師軍紀煥散,訓練程度差,斷言日本必勝。

實際上,在炮管上曬衣服,是烘乾機發明之前各國海軍包括日本海軍的慣例。這句流毒極廣的謠言,不過是後世對戰爭極其外行的文人的腦補,不值一曬。北洋的這個命中率,足以表明,當時北洋水師基層官兵的訓練程度,起碼不比後來被無數中國精日分子跪舔的日本海軍差。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訓練程度甚至比日本聯合艦隊更好的北洋,會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呢?

原因很簡單,裝備劣勢。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世界海軍裝備一個大躍進時期。幾乎每隔三到五年,海軍艦艇就有一次大規模的升級換代,其盛況頗為類似現代的手機或者電腦的升級速度。

而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定遠鎮遠,都是購置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距甲午戰爭已經近二十年了,而日軍主力艦,購置時間都不超過五年。在艦艇本身性能上,就沒得比了。北洋水師最快的快艇,速度甚至比不上聯合艦隊主力旗艦吉野號,可見一斑。

想像一下,當你的朋友都在用蘋果華為三星最新款手機比性能時,你掏出一款摩托羅拉998,能看嗎?

但是,北洋水師的艦艇性能落後,速度慢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海軍戰略戰術的落後。

北洋水師的建軍思路,符合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世界潮流,瘋狂迷信大威力火炮,忽視了速射炮的裝備。而日本海軍則緊隨世界海軍發展方向,裝備了大量速射炮。直接導致了雙方火力投射能力天差地遠。從整個艦隊的火炮發射速度看,日本聯合艦隊比北洋水師足足快十六倍。也就是說,即使北洋水師命中率比聯合艦隊高了近一倍,但因為炮彈投射能力的差距,北洋每命中敵方一發炮彈,自己就要被命中八發。

更要命的是,北洋水師或者說滿清朝廷,對戰爭的到來幾乎完全沒有做準備。威力巨大的定遠和鎮遠的四門主炮,兩艦竟然分別只有三發炮彈,分攤下來,每門炮不到一發。

以上的所有因素,再加上一丟丟的運氣(定遠艦主炮命中吉野號未爆炸,聯合艦隊碰巧命中鎮遠艦彈藥庫等等),北洋水師的失敗,順理成章。

注:對甲午海戰的資料閱讀時間過於久遠,現在一時間又查不到,我對網上的東西偏偏又不是那麼相信,所以,定遠和鎮遠有可能會產生某些記憶混淆,請見諒。


老貝


當時北洋水師只有兩種炮彈:穿甲彈和榴彈。穿甲彈的沙子是裝在彈頭增加配重,以便更好的穿透敵艦的裝甲,是為了增強穿甲彈的穿透力。但這種炮彈只能打敵艦的威力極小,大部分都是無害通過。爆破榴彈黑火藥威力不大,已經落後於時代了,清政府當時的技術不足無法大量生產高爆彈,當時的清政府固步自封,腐朽沒落,沒錢更新!就是這樣的炮彈各艦上還攜帶極少,怎麼可能打的沉日艦!

但是當時中國方面實在是沒有這樣的工業去生產這樣的炮彈,由於慈禧要修院子,所以很多的經費就用在了修園子上面。中國已經近幾年沒有購買新的戰艦,新的大炮,甚至是新的炮彈。

雖然們艦炮命中高,但擊中對方關鍵位置的炮彈幾乎沒有。相對於高爆彈洗甲板及上層建築而言穿甲彈攻擊上層建築對老式艦艇影響幾乎沒有,怎麼能打沉對方? 北洋水師雖然命中率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並未擊沉一艘日本戰艦,這並不是北洋水師的實力不如日聯合艦隊,而是北洋水師沒有炮彈啊!

事實上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確實要高於日艦,可北洋水師的炮彈卻不是高爆彈啊!再反觀日艦全都是速射炮又加上其新式炸藥,就算命中率低,也照樣擊沉了北洋水師不少軍艦啊。即便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炮彈對日本能夠實行命中,但是隻要不打到指揮部,日本艦隊就可以繼續攻擊。

事實上在那個時期,整個世界軍艦發展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怪圈,軍艦的防護超過了大炮的破壞能力!中國軍隊由於追求大口徑的火炮,所以一門戰艦上面所攜帶的火炮數量並不多,火炮一旦歇菜了,那麼就是一個活靶子。所以說中日甲午海戰看起來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實際上是兩種海軍理念對撞在了一起,最後日本代表的火炮佔據了歷史的主流。


墨者善狩


敗了就是敗了,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是正道,如果胡亂找藉口,甚至推託責任與他人,就永遠不會進步,就不能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北洋水師慘敗,原因並不僅僅是幾發炮彈的事情!

試分析如下:

一,硬件方面:1,劣勢,戰艦航速低,速射炮少,戰艦上載的炮彈少,開花彈比例低。2,優勢,鎮遠定遠無法輕易打沉,所配備武器威力驚人。

二,軟件方面:劣勢,1,現狀,戰爭是檢驗軍隊的唯一標準,勝敗反映的是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管理的整體水平。不可否認,日本海軍的管理訓練水平,要好的多。軍容軍紀,單兵作戰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艦長指揮官的個人水平和協調,都不容小看。2,戰前,指揮中心猶豫不決,造成中下層官兵準備茫然,具體到水師內部,包括,戰前動員,信息彙總,敵我實力分析,戰勝或戰敗兩種結果下的沙盤模擬和應急預案,戰略戰術的機動靈活,炮彈配備,都不充分。這說明統領丁汝昌的能力不足。3,戰鬥中,一開始,丁汝昌旗艦的指揮中心就被自己的炮彈震壞,真是丟人現眼到家了。接著無人指揮大家一起有效集中火力,擊沉敵方一個艦艇。部分艦艇逃跑,陣型大亂,沒有發揮出自己主力艦的優勢,導致失敗。

三,單單對比命中率,沒有意義。日本是速射炮,北洋水師射速慢,類似於機關槍和步槍的對比。

四,沒有人否認大多數基層官兵的愛國熱情和犧牲精神,北洋水師也有很多亮點,但是,失敗了就是失敗了,就要冷靜客觀找差距,不要再自我意淫。

五,到後期,北洋水師躲在基地,完全被動挨打,是指揮錯誤。魚雷艇集體逃跑,唉,簡直就無法評說了。一百多年後想一想,依舊是悲哀,惋惜,懊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