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界有句話,叫做“千生萬旦一淨難”。意思是說,在京劇舞臺上,生行和旦行都很容易培養,好的演員也容易遇見,但是淨行卻很難培養出來,好的淨角也不常見。其原因在於淨行的難度大,對嗓子條件,身段扮相要求都很高,而且嗓音訓練起來也很難。
淨行,又叫大花臉,有一首《說唱臉譜》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裡面就是描繪了各式各樣花臉角色的人物。淨行在最早時,多為配角出現,飾演各色的人物,或忠或奸,或善或惡,或皇親國戚,或綠林好漢。
在最早的時候,淨行細分很多,根據人物會分為文淨、武淨、正淨、副淨等等等等說法。隨著行當的系統化,現在對淨行進行區分的就是架子花臉和銅錘花臉,這兩種說法。架子花臉是以舞臺表現為主,側重做、打二工、而銅錘則多是表演唱,側重唱、念二工。
在京劇舞臺上,花臉行當一直沒有生行、旦行那樣火爆,比較成系統的就是有金(少山)派、侯(喜瑞)派、郝(壽臣)派、裘(盛榮)派、袁(世海)派。前三派形成較早,後面兩個較晚。在一些正戲骨子戲中,淨行多是配角,隨著這些流派的逐漸形成,淨行也出現了自己的本行戲,像《鍘美案》、《刺王僚》、《鎖五龍》等等。
在新中國成立後,花臉流派逐漸演化成如今的“十淨九裘”的局面,如今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花臉,多為裘派花臉,其他流派的花臉均已式微。要是從表演上看,裘派更重銅錘,袁派更重架子。而隨著一大批“銅錘架子”兩門抱的演員出現,如今的淨行演員上,幾乎是看不出銅錘和架子的區別了。
閱讀更多 曲藝雜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