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維脈有什麼特點?

《難經·二十八難》說:“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這裡全面解釋了陽維、陰維的一些特點,維是維絡,像網絡樣分佈於身體;維又是維繫、聯絡,陽維聯繫各陽經以通於督脈,陰維聯繫各陰經以通於任脈。
陰、陽維脈有什麼特點?

對陰陽維分佈情況,應結合有關交會穴來理解。

據《針灸甲乙經》等書記載,在下肢部,足太陽經的金門是“陽維所別屬”,指與陽維有聯繫;足少陽的陽交是陽維的郄穴。此外,在肩部有手太陽的臑俞,手少陽的天髎,足少陽的肩井及頭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各交會穴,與督脈會於風府、啞門兩穴。這些穴主要分佈在頭部和肩部,就是所說的“諸陽會”。“起於諸陽會”,不是指起於某一穴,而是泛指頭、肩部各交會穴,陽維脈就是“維絡”這些穴而通向陽脈之海——督脈。

陰、陽維脈有什麼特點?

陰維在下肢部以足少陰的築賓為郄穴,在腹部第三側線有足太陰的衝門、府舍、大橫、腹哀,以及足厥陰的期門各交會穴,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兩穴。這些穴主要分佈在腹旁,就是所說的“諸陰交”。“起於諸陰交”,也不是指起於某一穴,更不是如楊上善所說的指三陰交,而是泛指腹部各交會穴,陰維脈就是“維絡”這些穴而通向陰脈之海——任脈。

這種“維絡”和交會關係表示如下:

陽維:諸陽會→啞門、風府→督脈陰維:諸陰交→天突、廉泉→任脈
陰、陽維脈有什麼特點?

徐靈胎在《難經經釋》中曾注說:“按二維之脈,《經》無明文,其起止蓋不可考。不環周,言不復歸於十二經也。”《內經》沒有明文記載,我們只能結合《針灸甲乙經》所載的交會穴作分析。既說“不環周”、“不環流”,那就是不像十二經或說十四經的營氣運行那樣有升有降。任、督脈同十二經一樣是陰昇陽降,衝脈、陰蹻脈與任脈、足少陰同行,帶脈、陽蹻脈與足少陽、太陽同行,也可說有升有降。只有陰陽維脈是“維絡”性質,是“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溢蓄,指血氣盛則積蓄於維絡。故《難經》說:“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這是指對腫脹發熱一些邪盛病症,可在其交會穴部用瀉絡法治療。淺刺出血是瀉絡,皮膚針叩擊以及刮痧、擰痧的方法也是瀉絡。民間的刮痧、擰痧,對煩熱等表證以項背部為主,嘔惡等裡證以頸胸部為主,這可看成是陽維、陰維部位的應用。

陰、陽維脈有什麼特點?

《傷寒論》對太陽病採用刺風池、風府,這是對陽證從陽維施治;對腹滿、譫語的陰證則刺期門,這可說是從陰維施治“陽維為病苦寒熱”,指的是表證、陽證;“陰維為病苦心(腹)痛”,指的是裡證、陰證。針灸分別在頭肩部或脅腹部治療可說是近取法,選取下肢的郄穴陽交或築賓是其遠取法。後人於上肢部提出外關和內關,可說是對其遠取法的補充。

陰、陽維脈有什麼特點?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