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釐米,橫40.5釐米,9行,共85字(遼寧省博物館藏)。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可望不可及“曠世墨寶”之懷素《論書帖》


釋文: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今)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釐米,橫40.5釐米,9行,共85字。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後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睢⑾鈐卷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秋壑圖書”、“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曠奄”、“乾隆”、“嘉慶”、“宣統御鑑之寶”等鑑藏印。QQ:515060013

懷素的草書總是以奔放狂怪之勢,而《論書帖》則與我們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他的《書帖》寫得渾圓高雅,應規入矩,絕狂怪之形。明代收藏家項元汴謂此帖“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其合作處,若契二五,無一筆無來源”。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

《論書帖》前後800來年,流傳有緒,最早著錄於《宣和書譜》,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明項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內府收藏。項氏收藏時,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書籤,今已佚失。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江屯阝清夏錄》、《墨緣匯觀》中均有著錄。

在草書藝術史上,懷素其人和他的《自敘帖》,從唐代中葉開始,一直為書法愛好者談論了一千兩百多年。懷素,十歲出家為僧,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時在經禪之暇,就愛好書法,貧窮無紙墨,他為練字種了一萬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由於住處觸目都是蕉林,因此風趣地把住所稱為“綠天庵”。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勤學精研,盤、板都寫穿了,寫壞了的筆頭也很多,埋在一起,名為“筆冢”。

他性情疏放,銳意草書,卻無心修禪,更飲酒吃肉,交結名士,與李白、顏真卿等都有交遊。以“狂草”名世。唐代文獻中有關懷素的記載甚多。“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王公名流也都愛結交這個狂僧。唐任華有詩寫道:“狂僧前日動京華,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塗粉壁。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待君揮灑兮不可彌忘,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盤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顛狂。.......”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極大。

懷素善以中鋒筆純任氣勢作大草,如“驟雨旋風,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眾多書家家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實在高明得多。是知懷素的狂草,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這確實要歸功他從極度苦修中得來。懷素傳世的書跡較多:計有千字文、清淨經、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腳氣帖、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四十二章經等。

就以上懷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風格並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為三種: 一是尚未完全擺脫前人作風的:如聖母、食魚、苦荀、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聖母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領作風,如清淨經、四十二章經、自敘帖(堪稱標準的懷素書)。三是循和平澹的書風,如小草千字文,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