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俗”,是很多書法家都不能擺脫的一個過程嗎?


一、“俗雅”的過程與狀態

首先這個問題需要校對一下,問題本身某些提法還有待商榷。“俗”和“雅”只是一種狀態,一種事物所存在狀態的、人為的、主觀的判斷,它不是一種過程性的東西。

所謂“過程”,應該是一種狀態向另外一種狀態的延續、發展。或者是一種狀態自身的變化、發展,他是一個動態向前的過程,而不是某種特定的存在狀態。

舉個例子,假如一位書法家,他早年因為文化修養不夠,所以寫出來的書法比較俗,透露著一股俗氣,那麼這個"俗氣”就是他書法所存在的狀態,但是他經過不懈努力,讀書、閱世,提升文化修養和眼界,人生格局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這個時候他再寫出來的書法就是“雅”的了。這個“雅”仍然只算是一種狀態,但是他從早年間“俗”的狀態向“雅”狀態的轉化階段,實際上就是一種“過程”,這才算是“過程”。

所以,我認為,完整的問題應該表述如下:

書法中由“俗”到“雅”的轉化,是很多書法家都不能擺脫的一個過程嗎?

這樣表述就清晰、合理很多了。

二、兩個階段

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書法由“俗”到“雅”的轉化,是每一個書法家都應該經歷的過程,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書法家。

但是書法家由“俗”到“雅”這一個過程的轉化,實際上只是其中的第一個階段,接下來還有更為重要的第二階段,即從“雅”到“俗”的再一次迴歸。

三、“俗”與“雅”的歸屬——格調、修養

在書法中,“俗”與“雅”是兩種存續的狀態,但是具體的在書法中,他又屬於那一部分內容呢?

我認為在書法中,“雅”與“俗”所關涉的是書法格調的高低問題。因為,如果這幅書法作品表現得很“高雅”,那麼他的格調一定是高的,絕不可能低,相反的,如果這幅書法作品表現得很“媚俗”,無論他寫的內容多麼陽春白雪,給人的感覺就是俗不可耐,那麼格調一定不會高。

而決定一幅書法作品格調“雅俗”的關鍵因素,是要看這幅書法作品的書寫者本人修養如何,這種修養包括文化修養、性格因素以及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

四、“俗雅”判斷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有時候,我們對一幅書法作品基本上可以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比如這幅書法作品格調高還是不高,往往取決於這幅書法作品的書寫者在書法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氣度、涵養、風格、面貌等。

只要鑑賞能力到位,鑑賞者的學識涵養達到一定水平,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也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是有時候,“俗雅”的判斷又有不確定性。即便是做出判斷的人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涵養,但是仍然擺脫不了主觀因素的干擾。

比如我們現在大部分主流觀點都認為趙孟頫的書法是屬於士大夫階層中大師級的書法,是一流書法家,格調高雅,清新遒勁。但是明末清初的傅山卻對趙孟頫大加詆譭,指責他俗媚無骨。

這不是因為傅山才學不夠,而是因為傅山痛恨趙孟頫作為宋朝皇室後裔投降元朝的行為。當時傅山正處在明清之際,因此對於這種問題十分敏感,故而對趙孟頫大加貶低。

再如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對於歐顏柳趙的貶低,也基本上是因為自己的審美偏見而做出的評價。

所以“俗雅”的判斷,有時候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但是總體上我們還是能大體上客觀地認識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真實格調,也就是說,即便某些名人、書法家對於某一書法家的書法做出了不公正的評價,歷史和人民最終也會去糾正這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的。

五、“雅俗”之間的互動、轉化

每一個書法家都不是天生的書法家,他們都是經過一步步努力才變成書法家的。但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書法家,變成有名氣的、在中國書法史上可以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書法家,這一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只不過每一個人走的路不一樣。

但是每一個書法家經過的階段都大致差不多,也就是說從俗到雅,然後從雅到俗的迴歸,只不過每一個人到達的階段、水平、層次不同。

(1)才學補技巧——雅書法

所謂“才學補技巧”,是指他可能本來在書法技法上是不怎麼過關的,但是他本身文化修養很高,所以能夠補齊這一方面的不足。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唐寅、傅山、劉墉、鄭板橋等人。

尤其是鄭板橋的書法,是以才學支撐起來的,他的繪畫技法顯然要勝過他的書法技巧,但是他內在的文人氣質將技法的不足完全掩蓋了。

如果有這樣的才學、修養,實際上,技法差又有何妨呢?這也是很多人學習鄭板橋學不來的原因。無論你在技法上多麼用心琢磨都沒用,應該從提高自身修養入手,如果有鄭板橋那樣的修養,書法自然不差。

以才學見長的書法家,一般來說,書法都是雅書法,比如唐寅寫的書法,非常流利瀟灑,傅山、鄭板橋也是雅正端莊。但是鄭板橋屬於比較特殊的一個,他從雅出發,但是最後又回到了“俗”上來。

這種迴歸不是回到原點、一切清零,而是站在“雅”的高度上來審視“俗”、來改造“俗”,因此其書法增添了幾分“俗趣”。

比如他的“難得糊塗”等書法作品。

只有“雅”,才有藝術高度,但是做到了“俗”,才更有滲透力。

(2)才學、技巧兼善的書法家

這應該算是書法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行,也就是說做學問、寫書法都是一流的,比如歐陽詢、顏真卿、王羲之、王獻之等人,他們才學上的“雅”幫助他們脫去了“俗”氣,使其技巧更加純熟、自然,幫助他們書法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但是這樣的書法家一般來說“氣度高華”,卻少有向“俗”的轉化,比較“陽春白雪”。

(3)全才型書法家

全才型書法加比較少,目前中國書法史上比較著名的當屬蘇軾和趙孟頫。蘇軾是宋代著名的全才型書法家,詩詞格律、書畫音樂、佛理禪宗、儒道九流沒有他不涉及的,因此書法中有一種融通萬物的感覺在。

這種包容萬物的感受實際上在劉墉的書法中也會有類似的體驗,但是劉墉才學不及蘇軾,因此其格調、氣度比不上子瞻。

趙孟頫也是屬於全才型書法家,整個元代書法史上唯一可以看作是承接魏晉、唐宋書法遺韻的書法大家。

全才型書法家的風格發展方向就比較多了,可以往“俗趣”方向發展,也可以往“雅”方向發展,風格類型多樣化。

總之,書法家的書法基本上都遵循從“俗”到“雅”再到“俗”的轉化。只不過在這一個完整的過程中,有些書法家走到某一特定階段就停下來了,有些書法家走到了最後,而更有一些書法家,因為他們的才學、氣度非凡,所以可以任意停留在任何一個階段。有時候可以將這一個問題理解成公交車上乘客上下站就比較好理解了。

注:配圖為成親王百家姓

松風閣書法日講


🔘 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實則複雜,三言兩語想說清楚並非易事。

簡要分析如下:

1. 書法作品中"俗"的定義。

何為俗?與之對應的是"雅"。客觀地說,凡是通過歷史檢驗並留存的書法作品都是"雅"的,是無數書家智慧與思想的結晶。以這個參照體系為對立面就是"俗"。今人要獲得準確判斷的前題是:必須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需要了解整個書法史;在繁多的作品中能夠明晰地辨別出作者的師承、取法、風格以及追求。



2.書法史上"雅"與"俗"的變遷。

書法的發展在各個時期的呈現有所不同:先秦尚"象",晉人尚"韻",唐人尚"法",明人尚"態",清人尚"樸"⋯⋯




在歷史上,二王體系一直被認為是書法正統,影響深遠。這其中有歷史的原因、政治的因素等等,然而在某些個時間節點,有些與二王對著幹的書家卻大獲成功。先簡述幾個代表人物:

從唐代開始,先是唐太宗力挺王羲之,舉國上下一時風彌。後來顏真卿的顏字體系卻與之分廷抗禮,成為相比肩的絕代宗師;不鳥王羲之的還有韓愈韓昌黎先生,其在《石鼓歌》中明言:"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尙可博白鵝。"傳為一時之圭臬;

至宋代,米芾脫胎於二王,據《宋史》載:老米覲見徽宗,要他搞個現場書法表演,命書《周官》篇於御屏。難怪叫"米顛",這哥兒們估計是擅長臨場發揮的人,當天感覺很OK,一揮而就之後,把毛筆扔出八丈遠,"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把皇帝老兒哧得夠嗆,立馬從屏風後面跑將出來看熱鬧⋯⋯之前米顛浸淫二王許久,一直沒有突破,好不容易找到了感覺,此時情狀,大體符合他得意忘形的氣質;

另一標新立異的人物便是黃庭堅,曾言"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處毋須贅言;

至明代,一代狂士徐渭橫空出世。他亦說過:"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他其實是反對二王體系的,但卻被明成祖評為"我朝王羲之"。呵呵;

至清代,另一個代表性的"槓精"是傅山。這位婦科大夫提出了:"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主張。他本是學趙孟頫的,估計也是學得膩了,直接稱"趙廝",一改書風,抱著顏魯公拼命踐行自我的主旨。但是到了晚年,在他深入研究二王之後,自覺為老趙評反,並給出了極高地評價。

乾嘉之後,碑學大興。湧現出不少迥異於前人的代表性書家。到康有為亦認為"帖學大壞",帖學式微,都是俗物,都不可信!幾掄大棒全部打死,不可否認有相當積極的意義。但依我看,康聖人完全是為了實現他變法的目的,借題發揮云云⋯⋯

可見,書法史上的"雅"與"俗"總是相對的,根據特定環境與條件不斷地發生轉換,是一個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過程。



3. 在書法實踐中如何去"俗"。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準確量化地臨習來實現這一點,汲取養分,出入傳統,既使出不了新意,有古意便是"不俗";我亦堅信:臨帖是日課,創作是餘事。而日課是伴隨終生的,即使有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再堅持臨帖,也會不自覺中淪為"俗"物,此種例子毫不顯見。況且風格的形成是自然生髮的,需要時間反覆的去錘鍊,欲速則不達;

其次是不斷提升自我的內在修養,認真學習,"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可見讀書是提升自我胸次懷抱的最佳途徑;

再之就是廣見聞、增閱歷,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實則是一個汲汲探求的心路歷程。

4.世俗的評判標準。

毋庸諱言,書法對於世俗的眼光來說是很難標準化區分的,"雅"與"俗"是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見仁見智。

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好"與"壞"的區別,"喜歡"與"不喜歡"的界定。

有部分人認為二王、唐楷四大家、趙董等等才是真正的書法,因為看到了美好,看到了法度,看到了結構的精準⋯⋯

另有部分人認為江湖套路以及個別名人、明星的書法也很"雅",因為看到了一筆一劃地使勁賣帥,看到了令人咂舌的技藝表演⋯⋯

還有部分人認為有探索、有視覺衝擊力的作品才有味道。因為看到了古拙,看到了創新,看到了線條或圖像以外的深意⋯⋯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回到主題:自古以來"俗"是書家們終身避諱的雷區,關乎人品、學養、襟抱以及格調,惟有練好字外功,無間臨池,從而才能通過筆端來傳遞自己"不俗"。


不揣淺陋,貽笑於方家。敬請批評指正。


形意場


書法中的俗,是相對雅而言的。

高雅之作,樸素自然,或古淡天真,或華美貴重,或含蓄蘊藉,或醇樸蒼腴,能以十分樸素的形式表現出一種自然之美。


低俗之作,往往注重表面的華麗,而忽視藝術內涵,看似很甜,其實很俗,矯揉造作,或以姿媚取態,或以譎異炫目,或以狂怪駭人,太甜、太熟、太媚、太巧都表現出一種俗態。

作品“俗”,往往是指作者缺乏文藝素養,缺少一種內在的意蘊和真實的感情,因而作品中沒有一種內涵的美。

當然,作品所謂的雅俗,也在考驗欣賞者的鑑賞能力。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有的書法,外表極拙,中藏極富,但往往不容於當時。

比如顏真卿的楷書,就曾遭受種種非議。金農的畫,也並不為時人所欣賞,以至於窮困潦倒。

雅固然好,但越高雅,和者越寡。俗雖然平庸、淺薄,但它有通俗的優點,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

雅俗共賞,是理想的審美理念,王羲之等作出了表率,但大多數書法家尚不能做到,即使如趙孟頫、董其昌等人,也含有“俗”的一面,何況我輩乎?


所以說,“俗”大約是每位書法家都或多或少、或長或短要經歷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俗”與“雅”相對而言,雖無明顯涇渭,但通俗來說,看一遍就不想再看,不耐讀的書作明顯就是“俗”,“雅”書則韻味十足,引人駐足品味。

題主說“俗”是大多數書家必經之路有些偏頗。現在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學習的越高古越不易染俗氣,雖然有矯枉過正的嫌疑,但還是隱晦點出了現代書法的不足之處,我們看一幅書作,看開始就知道後面的寫法,看一幅就知道其他書作的基本規律,就會感覺這個人的書法程式化了,我們網上也看到某體字入電腦基本字體的新聞,實際上就是這個字已經很具有規律性和程式化,美術字的趨向很明顯。這也是很多有識之士常提多學古人,把臨習古人字帖作為日課要求的原因了。

在現實中,確實有很多書家俗不可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功利性作祟。基本功不紮實就想出名獲利是現在書壇浮躁的根本原因,動則冠以全球著名書法家、環球書法院主席等令人難以置信的名頭,或者以某些途徑進入某協會,就開始招搖撞騙,實則連醜書都不如。醜書是否可取,可以參考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不再贅述。

例附本人書作,歡迎拍磚!



三悟軒


好!對於書法中的“俗”,在當下,的確是一些書法家需要認真考慮並設法擺脫的問題。



書法中的“俗”,究其原因,主要是書法人讀書少,缺乏涵養造成的。多年來,一些書法家只是為了寫字而寫字,只是為了“錢”而寫字,讀書甚少,甚至不讀書,只臨帖寫字,導致在書法創作中使自己的書法作品沒有高雅、高古的顯現而成為“俗流”之作。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擺脫書法中的“俗”!擺脫書法中的“俗”的過程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這主要取決於書者個人對其認識程度,認識上去,這個問題就解決的快一點,認識上不去,這個問題就解決的慢。



汝果欲學書,工夫在字外。做為一個書者,應該牢牢記住這句話,並踐行之,只有這樣,擺脫書法中的“俗”的過程會短的多。



以上為就是我的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討論!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中的俗,是很多書法家都不能擺脫的過程度嗎?

歐顏柳趙俗嗎?他們超凡絕倫。但學習他們,是大家所要走過的第一步。無可避免的俗套,是為了將來的超凡脫俗打下基礎。

不俗的書法家不是很多,而是所有人都要經歷俗書的過程。王羲之的書法,也是由俗書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到了晚年才超凡入聖的。

什麼是是俗?人眾為俗。學習書法的初始階段,不論你選擇學習哪一家,哪一體,歷史上的這些名家翻來覆去就這麼幾個人。天下學習的人何其多,不選歐,就選柳,不是顏,則是趙……你總不能因為學習的人眾多,為了不俗,誰都不學,自己獨創。如果真是這樣,書法的廟門在哪兒都摸不到,還說什麼學習?



學習是要有仿效的對象的。要先把被仿效者的東西完全繼承下來,溶解昇華,再去某求不俗。從俗到不俗,是一條相當漫長的道路。當你磨練的多了,受不俗的作品中薰陶多了,知道了不俗的氣質是什麼,才會有脫俗的目標。


不要簡單的把“與眾不同”理解成不俗。往往就是想與眾不同,而放棄了基礎的磨練。學習音樂的人,每個人都要從音階開始,哆來咪發索拉西,俗到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的東西,大音樂家們都要從它們開始,沒有人能例外。學習書法,從點橫撇豎捺折鉤開始,這麼淺顯的道理,學習書法的人,不會不知道吧!

,,


子衿書法


的確是這樣,俗人難以免“俗”呀。

書法不是拿起毛筆,蘸點墨,在紙上寫幾個字那麼簡單。

它是一門很綜合的藝術,它考驗你寫字的基本功,尤其手頭的平衡。

幾乎所有的人開始寫字時,手都會不由自主地發抖。這就是平衡感不夠。克服的辦法就是多寫字、多練習。

還有空間感,這一點在小篆的書寫過程中,尤其突出。比如多橫畫的字,這寫橫不僅要寫的平穩均勻,而且橫畫之間的距離也要均勻。

只要空間感和平衡感很好的掌握了,字看起來就會很和諧。大部分人會覺得字寫的很好了。空間感和平衡感只要多加練習,基本都能掌握。

可是,可是大部分的人所寫的字就停留在這個層次了。

就像剛拿到駕照的人,會開車一樣。但和頂級賽車手開車絕對是兩碼事。

掌握了平衡感,空間感之後,還要學習古人的結體,橫與豎,點與橫,撇與捺這些基本筆畫在一個字中如何搭配。

書法是一門特別講究傳承的藝術。古人怎麼寫,你也得按著來,不能太離譜。

這個呢,只要多加時日觀察臨習也並不難做到。

以上這些都是易學的,大致屬於勤加練習都可掌握的。

一般來說,止於此的都不能算作書法,只是寫字而已。

因為大多數寫字的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水準,人多就糙,就俗。

若要去糙、脫俗還需很長的路要走。他書法藝術體會領悟,都會直接影響你的書寫。

書法藝術裡的漢字,它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漢字,它包含著陰陽,濃淡,乾溼,快慢,徐疾一些對立矛盾的理解和處置。

無處不在的矛盾對立思想蘊含書法藝術中,蘊藏著萬千種種變化。

可以說,書法藝術就是用筆墨紙硯闡釋演繹陰陽思想。

而思想這東西,雖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彼時此時,它地此地都會有不用。

所以,要想書法脫俗,就得認真做人。包容感悟綾羅萬象的世界,進而真正得出屬於自己的體悟感受。

最終上升於道的層面,對普遍終極的問題有屬於自己理解,才能真正脫俗。





天山君1



關於俗書的問題,嚴格來說是部分書法家某一個階段,也有的書法家甚至一生都難以擺脫。實際上俗書也有兩種,一個是因在臨摹學習過程中,生搬硬套,對技法的理解不知變通,不敢越書法技法的“雷池”,長期採取一種模式等因素形成的俗書。這種俗書有些象我們常見的印刷體字,從認識的角度考察,就是形成了思維定勢,千字一面,缺少必要的變化和線條靈動,結構過於平均單調。整體看法度森嚴,生動不足,呆板有餘,如館閣體一類。另一種俗書就是無書法之法的俗書。


俗書,並不是不可變,歷史上也有衰年變法獲得新成就新面貌者。洗去凡胎還金骨。避免俗書要入帖過程要力避僵化,出帖過程要善於變通和拾遺補缺。關鍵是不能把法用死了,既有以法為師,又要善於博古善變。知法度又不囿於法度。要避免俗書,還有多讀書,多思考,通過讀書豐富學養,以養“氣”。胸中有奇氣,學識不俗,眼界自然高,眼界高,落筆自到“烏絲欄”。






翰墨書道


俗,是書法藝術的一種病,是大忌,並不是過程的問題,而是受書法家的個人格調氣質影響的,所謂“書品”和“人品”的問題。


雖然可以由俗到不俗,但是也有開始就“不俗”的,並且能成為大書法家的,一開始就是“不俗”的。可以稚嫩,可以“生”,但不可以“俗”。

一旦“俗”了,幾乎難以改變。

所以對於有些人來說,“俗”是個過程,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俗”是伴隨始終的習氣。

“選擇比做更重要”,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書法藝術的學習。所以,在從事書法藝術之前,一定要對之有客觀的認識和理解,從選帖開始,既要考慮自己的喜好,又要考慮是否和自己的性格契合,還要考慮字帖在筆法和結體等方面的代表性。所謂“取法乎上”。



“俗”的毛病,需要通過提升學養來醫治,通過學養的提高,提高自己的格調和修養,氣格一高,自能免俗。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圖片來自公開資料。


昭明書館



一、書法究竟是什麼?


所謂書法是從漢字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字的美感,是對日常書寫高度關注的內部產物,絕不是在日常書寫之外另外創造出來的裝飾性的字體,書法是美感意識,與書寫技巧不斷進步的。

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從日常書寫而來,譬如王羲之的《喪亂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這些書寫的目的,絕非為了獲得欣賞或讚賞而創作,而是將作者的精神狀態最大程度注入筆端的一中個性化表達,且不具備重複性。


這種書法的表達,已經與漢字的美化分道揚鑣了,人們通過書法表達種種觀點、感覺,將從小接受的教育滲透到精神層面,並通過軟軟的筆毫表達出來,已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人們不遺餘力地在書法中傾注不可訴說的精神生活,道德觀念,將書法演變成一種特殊的陳述方式,我們從蘇軾的《寒食帖》中,看到他對自己窮途末路的悲愴,通過楊凝式的《韭花帖》,看到他在摘掉瘋癲面具的秀美內心。


書法不可說,也無須說,當我們從每一個層面進行探索和追問時,譬如從歷史、文學、藝術,甚至從建築物的立體構造等去研究,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每個人站在一幅書法作品前,都會有自己獨立的體驗,從某種意味講,書法更像是一種個人藝術,而絕非大眾藝術。


二、天真與俗格


書法得於天然,王羲之與鵝,張旭與擔夫,與公孫大娘舞劍,雷太簡與江聲,懷素與雲……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書法的來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文字雖然是人為的藝術創造,但塑造文字形象的美,來源於自然,成為了每一位書法家的靈感源泉。



李陽冰從大地山川中,悟到了方圓流峙的日常;從日月星辰中,看到經緯昭回的尺度;從草木雲霞中,得到了霏布滋蔓的容貌;從衣冠文物中,得到了揖讓周旋之體;從鬚眉口鼻中,得到了喜怒舒慘的分別;從游魚走獸中,觀察到了屈伸飛動的道理……


所以,在盛唐之中,他可以成為篆書第一人,將所有繁複的筆畫變化,簡化為線條的美,一筆下去,自然界的萬物之理都在其中了。


<strong>另外一個人,宋徽宗和他的瘦金體,筆畫從初唐薛稷的風格中,演化而來,但更有特色。在媚妍中充滿了筆畫的銳利和剛健,而且結字非常嚴密,筆畫之間相連扣接緊密,錯綜生動,讓人想起折釵股,有金屬的質感。


古往今來,也只此一人了。


書法的練習,無不是先以前人的風格作為參照,然後寫出自己的風格,因為無論你與古人寫得再怎樣接近,你的生活環境、教育水平以及精神閱歷,都是無法與古人完全一致的,在筆畫練習到一定階段,對結字有更深刻的認識後,可以慢慢地尋找自己的風格。


如果只是千人一面的王羲之、顏真卿……那這樣不叫書法,只能叫複印機罷了,又怎能不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