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書法家必須要五體皆精嗎?為什麼?

書法影響力


書法是世人公認的中國文化中一門很高的藝術種類,書法無色而具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旋律,引人欣賞,心暢神怡,這也是每個時代都有人熱衷於學習書法的原因之一,每個時代都誕生了很多書法家,那麼作為書法家必須要五體皆精嗎?



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五體皆精,堪稱書法大家,

自古以來,五體皆精的書法家也不在少數,比如“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懷素,楷書“顏、歐、柳、趙”四大家,精勤藝事的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等等,只不過五體皆精又可做到“精益求精”,比如,我們耳目能祥的“書聖”王羲之就以“行書”最精,《蘭亭序》被稱“天下第一行書”,


從漢字的演變過程來講,書法中“篆隸草行楷”五體是有相似之處的,書法三大要素“用筆、結體、章法”,書法五體是可以融會貫通的,學習書法的人可以單獨學習一種書體,學到一定程度之後,又可學習其它書體,如果是學習同一個書法家,那麼可以同時學習五體,可以這麼認為,一個五體皆精的書法家,必定是書法大家,

作為一個書法家,有必要五體皆精,這是書法藝術的目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精於一種書體,是為書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古代每一位有成就的書法家都是這樣開始的,沒有哪個書法家只會寫楷書,而不會寫行書或者草書的,其次精於一體,有了基礎之後,就要“博涉多體”取眾家之長,如果你沒辦法,五體皆精的話,也不可能在書法藝術上有所創新,

因為書法的創新,無非就是“篆隸草行楷”五體中相互影響變化,比如,行書寫的很精,草書寫的一般,那麼寫出來的“行草”會怎樣呢?簡直沒法看,對吧。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必須“篆隸行草楷”五體皆精,如果不能,就稱不上是一個書法家,只能是書法愛好者。



詩夜城主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最近我專門到一座一線城市,與一位名氣較大書法家進行了採訪和交流。今天,我就用與那位書法家交流的形式回答題主的問題。

採訪者:老師最近都忙些啥?

書法家:天天忙導師工作室的事。上個月來了幾個學生,讓指導他們的作品,這幾天又給他們講課,另外,還有求字的,天天忙得暈頭轉向。累啊……



採訪者:今天拜訪,只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有人說,只有精通五體才算是真正的書法家,是不是這回事啊?

書法家:作為一個書法家,五種書體都應該會寫,古人就是這樣的,但是,把五種書體都精通,這個難度較大,因為一個人的生命苦短,精力有限,正常情況下,一個學習書法的人,能把一兩種書體寫好就已經很花費精力了,哪有五體精通的道理啊。古人會寫字,而且從小就開始寫毛筆字,但後來都是以一兩種書體為精,比如,王羲之會篆書,也會隸書,後來跟著衛夫人學楷書,之後又學張芝的草書和劉德升的行書,可王羲之最終精通的行書和草書,至於楷書,那是他早年寫的,是有很深的功夫的,至於王羲之的篆書和隸書,沒見到過,可能是年代久了,沒流傳下來吧。歐陽詢是以楷書見長的。顏真卿是以楷書和行書見長的,誰能說他們不是書法家!歷史上類似這樣的書法家很多,今天就不一一列舉了。就是近代,現代和當代,德高望重的書法家中,大多都是精通一兩書體的。歐陽中石是寫行書的。啟功大多寫的也是行書。張海是寫草隸的。沈鵬是寫大草的。孫伯翔和李松是寫魏碑的。張繼和劉文華是寫隸書的。盧中南是寫歐楷的。可以說,他們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一兩種書體的研習上了。書法家不但要會寫字,還得精通詩文,實際上當今的書法家們這一點是欠缺的。我也在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你們也要不斷努力啊!你寫的漢碑我看了,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但仍缺神韻,再有就是自己的風格不明顯,應該多看看張繼寫的隸書作品,張繼的隸書已形成自己的風格了。



採訪者:謝謝老師指導,我會繼續努力的。十分感謝老師在百忙中擠時間接受我的採訪。

書法家:以後多聯繫。如果來不了,就把你的作品用快遞郵來,我得空給你看看。快遞很方便的。

採訪者:好的老師。再次感謝您!恭祝老師健康長壽!再見!

書法家:再見!


中州耕牛堂主


說到五體皆精,似乎書法史上沒有人留下過。



其實,除了真,行,草之外的篆與隸,個人覺得沒有必要留了,真行草精通的人寫篆隸還用三天的功夫嗎?



這樣的話,像二王,趙孟頫,文徵明,王鐸是三種書體都留下作品的,張旭的行書沒有留下,但真草精通的人,還需要證明行書嗎?顏真卿沒有純草書作品,但其行草書與草書還遠嗎?所以說書法集大成者必提二王,顏真卿,趙孟頫,文徵明。



作為書法家五體皆精是絕對的驕傲,沒有到達也有攀上頂峰的人物,比如懷素除了草書也沒有其他書體作品傳世,在書法史上也沒人敢無視懷素的存在。



具有天賦異稟的人,五體皆精可以成為追求的目標,只是你還需先有一種筆體登堂入室才行,否則樣樣通樣樣松,也是無趣。


專心一二種筆體反而更容易成功,心無旁騖地專注,即使天賦不高都可能成功,何況天賦高的人。


一笑貫長天


我認為要成為書法家不必要五體皆精。一般精通一兩種字體已是大家。五體皆精者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精通一兩種字體,其他字體尚可,就是很好了。

書法是一種藝術,需要天分、鑑賞、學識、勤奮……諸多因素。若只是靠天分或是模仿是成不了書法家的。

練習書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許你寫個三五年覺得很不錯了,比賽也總是拿大獎,還進了各種協會。但那並不能代表你就是大書法家了。藝術之路沒止境的,人都是精力有限,一般人窮其一生也只能練好一種字體。最終的結果,是由時間、由歷史決定的。

練書法不必要五體皆精,不過書法是相通的,五種字體都可以練。能精通一兩種已屬不易。


寬寬兮


書法家,能精通一種,最多兩三種就很了不起了!

書聖王羲之,精通三種:真書、行書、草書;

趙孟頫,算是能稱上五體皆精了,但相對來說,他更有影響的,還是楷書、行書。

王羲之曹娥碑――

顏真卿善於楷書、行書,雖然只擅長兩種書體,就已經能留名青史,甚至能與“書聖”爭輝了!

至於現代的書法家,五體皆精,掰著手指數一下,有幾個?

田英章,有名的是楷書和行書(行書主要是硬筆)。

盧中南,最擅長的是楷書,尤其是小楷;

範笑歌是五體皆能吧,但至於是否五體皆精,怕是有爭議了。範笑歌楷書――
……

所以,中國書法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能專一種書體,能寫好,圈子裡能有點影響力,就已經不錯了!

書法家,最多是“五體皆能”,至於五體皆精,大多是包裝的需要而已。


行書一點通


清人梁同書認為學書天分第一,多見其次,功夫第三。三者皆備者可成大家,缺一二者難成家。古今書法名家,多以一體至多二體成名,他體平常,已屬難能可貴。諸體皆超凡脫俗如右軍顏趙者,當數鳳毛麟角。今人啟功白蕉以行書名,田蘊章盧中南以楷書名,林散之沙孟海以行草書名,劉炳森張繼以隸書名,以篆書著名者或未聞之。細數中國書協的歷屆主席、副主席、理事,歷屆蘭亭獎的獲得者,有誰能精五體?若其中有人敢自稱精五體者,恐五體皆不精也!為什麼會這樣?一是五種書體,屬於靜動兩態,暗合兩種不同性格,需要兩種不同的才能。一個人有守穩喜靜的性格和擅寫端莊楷書的天賦,便難以同時擁有跳蕩喜動的性格和寫飛動大草的天賦。

二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對有書法天分的人來說,集中精力把一體二體弄精,把他體弄通那就不錯。如果眉毛鬍子一把抓,輕重不分,就會貪多嚼不爛,往往什麼也搞不成。


春雨如酥596


五體皆精當然好,不過至少要精通一家,然後遍閱百家。對書法史上的各體書法都要有所瞭解,當然是多多益善。實際上,如果能夠精通一家書法,要想精通諸家或諸書體字體,並不在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因為萬法歸一,萬變不離其宗,最基本的東西就那麼多,只要善於變通,那些經典的書法技法是完全可以借用到其它書法的學習中的。比如執筆法,用筆的提按頓挫轉折藏露方圓剛柔等技法元素,就是可通一切書體的。還結構方面的重心穩正,均勻,開合伸縮奇正大小,重複,變化等基本上都是相通的。在就是讀帖能力的培養,我們能夠精通一家書法,可以說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書法的臨摹學習技法,包括讀帖同樣也得到了非常紮實的鍛鍊。有了這些技法,轉學其它書體甚至字體都是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有了這一家之基礎,再學習其它書法方面的技法書體或理論知識,可以說是輕車熟路駕輕就熟。再說如果我們的書法理論和書法發展演變史精熟,更能夠如虎添翼。諸體兼善對於這些書法家來說,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兒。

當然不同的書法家可能會採取不同的選擇。能夠精通一家或數家,皆是因人而異。比如那些專業職業的書法家,諸體兼善者大有人在。從另一個角度說,比如楷書,實際上楷書的形成,其本身就汲取了楷書沒有形成以前諸體書法的技法菁華和字形結構,在一些書法家的匠心獨運之下形成的楷書書體。必然楷書裡的中鋒技法,藏露技法,在隸書和篆書中都有所體現。可以這樣說諸體書法的形成,都是廣採博取其它字體或書體的結果。甚至在同一種字體和書體之內,也都是相互取長補短的。

五體皆精,對於一位書法家而言,當然是多多益善。書法技法和理論知識,以及文化的修為越豐富深厚,創作階段越自由。越有可能取得較大的成就,至少在理論上如此。










翰墨書道


作為書家五書體都精有難,如果有精專一,而涉其四,則有了不起了。五體皆工,算是少之又少,而古人之書大成,皆能一而通其它。


書法各種書體兼善,在古代書家基本上都能夠達及一定的水準,都有各自的精工書體,也有兩種或三種皆出類拔萃,如顏真卿行書楷書都具有很高的成就,何紹基行書及篆隸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另外也有詩文書畫都有一定的水平,歷史記載,大文豪之書法者蘇軾,歐陽修,王安石,蘇洵都是古文學,鄭板橋的書畫精工,其書法也有多體皆善,如行書,楷書融合了隸書筆意,稱為六分半書體,更有特性。

最厲害的是元代趙孟頫無所不精,六體皆能,所寫的千字文有四體,六體,二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章草。並且非常規範,是現在最好的臨書楷模。唐朝狂草張旭楷書草書皆精彩。黃庭堅草書,行書,楷書都具特別之處。


由此看看當今書家,也是多體並進,言恭達書家,篆隸最善,而草書也是有一定的水平。

作為一個具有影響的書家,一般都具有各種書體之水平,而又在各種書體中最優者。業有專攻,有的行書有的是草書,或是楷書。因此想要寫好書法,必須涉獵廣泛,專業書史知識,以及各種書體都要有所精工之掌握,特別是寫草字,沒有一定的篆書圓轉,和楷書的規整,以及寫行草的性情,不會線條豐滿,故書法各種書體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因為書法發展史,是從漢字的一步步演變而來,所以成為書法家的因素,必有打好基礎――各種書體都要涉獵,並有專攻書體。


狂喜淡墨a


書法界,主工兩三種字體的很多,而五體技法皆能的比較少,這是普遍現象。主要原因是,陳舊老套的書法理念與訓練方法侷限性太大所致,許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全都浪費在臨寫某一種楷書上了,比如一個歐楷,如果方法得當,練習半年左右,或一兩年就可以了,可是,幾年、十年還在研究筆法、筆畫……出不了帖。加之盲目崇拜大師,迷信所謂專工一體的歪理邪說,根本沒有把充足的精力放在研習其它書體方面。

我覺得,作者書法愛好者,各種書體不需要都精通,但是,篆、隸、楷、行、草各書體基本功技法必需懂一點,每一種書體都要精選幾個範本適當的練一練,這對於掌握多種用筆技法、提高創作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古代,書法主要是實用為主,所以只需熟練掌握一兩種書體能滿足日常應用就可以了。而今,書法已經是一門藝術專業學科,尤其是從事書法專業教學的老師,只會一種書體(字體)怎麼行啊?如果只能專門教自己擅長的字體,何談因材施教? 容易誤人子弟。

常見一些書法作品,無論是工整一路的,還是放縱一路的,乍一看,個性化風格很突出,但是,整體章法字形千篇一律,甚至筆畫好像標準件似的,缺少韻味與律動變化……這個現象說明練的字帖少,練的書體少,歸根結底是書法元素積累的少。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精一體即可。

精一體,其餘各體一般,這樣也就可以了。因為要精任何一體,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甚至是一生的精力。五體皆精,從人的壽數來看,好像難以做到。

人各有所長,對自己擅長的和喜歡的書體窮一生精力去突破,作出奉獻,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因為從事書法的人眾多,合觀其勢,五體各有人作出供獻。整個書法是會繁榮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