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南衙禁軍是否是由北周、隋朝時期的禁軍制度完善而成的?

勞方運


南衙禁軍即南衙十六衛,這是基於府兵制設置的衛府制,即“衛”領“府”。而府兵制則是由西魏宇文泰設置的一種兵制,這種兵制一直延續到唐初,至唐玄宗時期土崩瓦解。衛府制就是在府兵制的基礎上由北周武帝宇文邕設立的一種禁軍制度,這種制度同樣伴隨著府兵制的瓦解而瓦解,南衙衛軍淪為花瓶,起主要作用的只剩下北衙禁軍。

唐朝時期的南衙禁軍確實是由北周、隋朝時期的禁軍制度完善而來的,北周武帝時期只是雛形,經過隋的改進,再到唐的發展,已經是相當的成熟,在唐初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四姑娘之前詳細寫過府兵制,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府兵制的核心就是農兵合一,其任務有兩個,其一為番上宿衛,其二為出征,其餘時間就是從事生產,農閒的時候組織訓練。宇文泰當初設府兵制的時候就是設了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統領府兵。實際兵權全在皇帝手中。

北周武帝時期,設置司衛、司武兩官,統帥府兵宿衛宮禁,再設武侯府用以統帥府兵在京城進行巡邏警戒,這是衛府制的雛形,當時的設置還是比較簡單的。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之後,開始將衛府制系統化。設置十二府以統帥府兵禁軍,不過當時的十二府中只有六府(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統領府兵宿衛。

隋煬帝時期進一步完善,又增加了四府,即十二衛四府,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十六衛,其中十二衛統帥府兵宿衛京師,這十二衛分別是:左右翊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御衛。剩餘的四府中,左右備身府負責做皇帝的侍衛,左右監門府則掌宮殿門禁。

這十六衛到了大唐時期進一步完善,也就形成了我們後來熟知的十六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外加不統府兵的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唐初在全國設置六百多個折衝府,按照府的規格徵府兵,有800人、1000人、1200人不等,折衝府中的長官是折衝都尉和果毅都尉。十二衛和太子六率遙領這些折衝府的府兵,他們定期輪流到京師宿衛。

出征的時候則由皇帝任命統帥,發下府契,由州刺史和折衝府對契,然後發兵,如果要求全員,則折衝都尉之下全部出動,如果要求大部分,則果毅都尉帶領出動,如果要的兵員很少,則遣別將領部分府兵出動。回師之後,府兵回到折衝府,統帥回到朝廷,各不相干,最大程度的保證了皇帝的兵權。

因十六衛的府衙在皇宮的南面,因此又被稱為南衙府兵,與之相對的則是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在唐初的規模相對於南衙府兵來說並不是很大。李淵當初領三萬人自晉陽起兵建立大唐,後來天下已定,願意回家的回家,願意留下來宿衛的三萬人就成了元從禁軍,也就是北衙禁軍,實行父死子繼制。李世民從中選出百騎,又設北衙七營,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守衛玄武門。

武則天時期,府兵制已經遭到破壞,尤其到了唐玄宗時期,多有府兵逃亡的情況,宿衛京師已經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隨後實行募兵制,南衙禁軍逐漸沒落,宿衛京師的任務越來越依靠北衙禁軍。


蕭曉四姑娘


不完全是

首先北周和隋朝的的禁軍就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每個朝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就是勳貴和皇室子弟多 北周禁軍有一個特點 就是皇室自己的部落人為主 因為北周是遊牧民族組成的 由九個最大部落聯合執政 而皇室就是最大的部落的首領 隋就有點不同 隋帝楊廣本是北周八大柱國之一 禁軍自已本身的部落也多 但是多了更多的漢人

好了 說到唐 唐高祖李淵也是北周八柱國之一

但是這個時候 部落其本上瓦解了 都溶合在一起 在唐得天下的過程中 不論勳貴還是下面的士兵大多是漢人 不是的也是歸化胡人 所以禁軍以漢人為主 李世民的禁軍組成嚴格來講 是受李健成影響很大 只不過修改了一些地方


超超9918


差不多,短短几年的光景肯定會保持前面的一些遺留,而你問的這個,恰好正是這方面的遺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