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十三將士歸玉門”後漢章帝的做法?

衣冠南渡醬


風雨千載,唯江山猶在,唯漢魂長存!

支持網上的意見:十三將士歸玉門,是最值得拍攝成電影的,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故事。

圖二:傷痕累累的身軀下,是剛烈忠誠的大漢之魂!(油畫《十三將士歸玉門》)

事件簡述

耿恭,字伯宗,東漢名將,扶風郡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雲臺二十八將耿弇弟耿廣之子。少孤,慷慨有將帥才。

漢明帝時,他為戊己校尉,駐守車師后王部金蒲城,有屯兵數百人。

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北匈奴進攻車師,攻金蒲城,耿恭以毒箭擊退匈奴。五月,耿恭以疏勒城有澗水可以固守,移兵疏勒。七月,匈奴再次圍攻,城中糧盡,煮弓弩、鎧甲,吃其筋革,和部屬堅守不屈。章帝廷議救援西域耿恭、關寵,司空第五倫以為國家新君初立,國事未定,不宜勞師遠征。

圖三:漢弩、以及漢家兒郎的不屈意志,是匈奴騎兵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

司徒鮑昱說:“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歷旬不下,是其寡弱盡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

建初元年(76年),酒泉太守段彭、謁者王蒙、皇甫援率領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7,000人,赴西域救援,耿恭率領堅持到最後的26人和援軍會合,又奮戰3個月。到玉門關時,所部僅剩13人。時人稱之為節過蘇武。

當時的悲壯景象

會關寵已歿,蒙等聞之,便欲引兵還。先是恭遣軍吏範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朝廷的評價與封賞

上疏曰:“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及恭至雒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雒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恭母先卒,及還,追行喪制,有詔使五官中郎將齎牛酒釋服。

首先漢章帝給出的評價並不低:

“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

個人認為這已經是皇帝掏心窩子的表揚了,何來題目中的平淡之說?

其次,功利地看結果:從秩比600石的戊已校尉到2,000石的騎都尉,耿恭是高升了

元鼎二年,漢武帝設立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並稱三都尉,各職均不止一人。其中奉車都尉掌管皇帝車駕;駙馬都尉掌隨駕車馬。

騎都尉則負責監領羽林騎,羽林騎是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設置的建章宮待衛隊)。也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待遇和地位不消說,安全性也和邊防部隊不可同日而語。

不要忘了,“餘九人皆補羽林”,漢章帝是把這支部隊作為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留在了身邊。

再看幾位副手的新職務

“張封為雍營司馬”,雍營(雍縣,今在陝西鳳翔縣一帶)屬於扶風都尉的駐地,雍營司馬雖然還是司馬一職,但統率的已經是中央軍;

“軍吏範羌為共丞”,被提拔為共縣(今河南輝縣市)縣丞;

這個不難理解,以百戰餘生的老將來帶兵,經驗是普通將領難以企及的。

需要關注的是另一位司馬,石修當上了雒陽市丞,這是什麼官?

雒陽市丞為雒陽市長之副,市是指貿易市場,市丞是輔佐市長掌管城中市場的治安及度量衡等事務。

這算是被貶了嗎?

我認為不是。

很有可能,石修已經傷殘(或已經老邁),無法再承擔軍職。因此,作一個逍遙的閒官了卻殘生,是對老兵的一種安撫。

一種夕陽下的溫暖。

最後是彩蛋:有理由相信,漢時的男兒血,不僅征服了敵人的兵戈,也折服了他們的心。

雲臺二十八將耿弇還有一個弟弟叫耿國,有個兒子名為耿秉(算起來是耿恭的堂兄弟),位至徵西將軍、度遼將軍,封為美陽侯,多次征討北匈奴並獲得大勝。

同時,他與南匈奴相處,7年沒有任何矛盾出現;死後得到的榮譽,不僅來自朝廷,也來自那無數健兒浴血奮戰過的蒼茫原野。

秉性勇壯而簡易於事,軍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結營部,然遠斥候,明要誓,有警,軍陳立成,士卒皆樂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為光祿勳。明年夏卒,時年五十餘。賜以朱棺、玉衣,將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營騎士三百餘人送葬。諡曰桓侯。匈奴聞秉卒,舉國號哭,或至災面流血。

剺面:以刀割面流血,這是古匈奴人哀悼親人、長輩、君主去世的一種風俗,表示忠誠及哀痛。


萬里長空夜未央


先來說說漢章帝這個人,章帝劉炟自小受到馬皇后的教導秉持明帝的制度,能夠愛戴百姓聽取大臣意見,尤其在封賞外戚這件事情上遵循馬皇后訓示,並沒有獨斷專行,不失為一代明君。

起因:漢明帝時期北匈奴聯合西域的車師、龜茲、焉耆等國經常騷擾漢朝邊境,因此在耿秉和竇固等人的聯名建議下對北匈奴以及車師國發動攻擊,來遏制北匈奴的擴張,使西域北路的國家不能與匈奴為伍,這是其一;其二是以班超為首的三十六人組合收服了西域南路的鄯善、于闐等國,並光復了在北匈奴控制下的龜茲國所扶持的傀儡—疏勒王國(西域諸國基本位於現今新疆境內)。重新設立了西域都護,陳睦為都護,耿恭為戊校尉。這便是明帝朝對外的基本國策。




經過:都護設立後一切都很順利,恰巧這時趕上漢朝國喪,明帝駕崩章帝新立,北匈奴又露出了他豺狼般的面目,已經歸降漢朝的車師、疏勒發生叛亂,車師國與匈奴共同擊殺了西域都護使陳睦,並圍攻只有幾百人的戊校尉耿恭(所謂將門出英雄,耿恭便是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耿弇之孫,就是那個無需任何外援獨自領兵識破敵人陰謀並平定山東全境的悍將耿弇),在那個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年代,大漢朝的兒郎們用自己的堅毅和睿智挺起了中華脊樑,在民族大義面前彰顯氣節,度過兩次危機,最後以劣勢在面對幾萬人的匈奴聯軍前退居疏勒城自守,幾十人對戰幾萬人,還能堅守三個月最終等來援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回到玉門關的十三人史書中是這樣形容他們的: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




結果:迴歸後的耿恭等人受到封賞,但章帝下令不再設置戊己校尉和西域都護,詔班超一併回國。

章帝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只不過是效仿光武帝,幾次拒絕為西域諸國設立都護,減輕國家對外輸出,降低對外供養用度,為的是百姓人民的負擔和生計!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看了大家的回答,大家的回答都沒有答到點上,提主問的是“十三將士歸玉門後漢帝為何表現平淡?為什麼沒有大加封賞?”,不請自來,我來簡單分析一下。


十三將士油畫


十三將士迴歸的過程

有關十三將士悲壯的英雄故事在網上有很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在重複敘述過程,只敘述一些關鍵的人物時間節點。

1、公元74年,戊已校尉耿恭奉命守護西域都護,公元75年3月,匈奴率軍2萬攻打耿恭,耿恭率領手下百餘名士兵奮力保衛駐地。

2、公元75年10月,政府收到耿恭發來的求救信。

3、公元76年正月,東漢政府派兵援救耿恭,耿恭獲救,獲救時耿恭一行只剩下26人。

4、公元76年3月,耿恭一行26人達到玉門關時,只剩下13人,分別是耿恭,範羌、石修、張封及九名沒有留名的小吏。

5、十三人到達玉門關時完全沒有人樣,衣服破破爛爛,面黃肌瘦,矇頭垢面,玉門關守將感到的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以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將士歸玉門”的一個簡要過程,為什麼要梳理這個過程中,接下來的回答中需要用到這些時間點,對比東漢政府當時在幹什麼。



同一時間點,東漢政府在做什麼

1、公元75年8月,漢明帝劉莊去世,政府忙於治喪和新皇帝的登基,18歲的劉炟登基為帝,是為漢章帝。中央自然顧不上西域的這點紛爭。對於任任何政權,在外患不影響內政統治的前提下,都是優先處理內政的,何況現在內政處於接替之際。

2、公元75年10月,新皇帝和群臣討論是否需要救援,討論無非就是兩派,一派是主張救援,這一派是情懷派,理由是政府不能放棄任何臣民,另一派是實用派,主張放棄救援,理由是都已經過去半年了,耿恭的區區百人估計早已被匈奴所殺,況且現在天山正是大雪紛飛的時候,天氣極端惡劣,救援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資,而且最後還有可能人財兩空。這一幕和美國電影《垂直極限》很像,都是討論救援的得和失,而且在可見的範圍內,救援估計是去的更多。最終,年輕的皇帝決定救耿恭。


耿恭回來之後,新皇帝怎麼對待他們

耿恭回來,全國為之感動,表示上書表示需要封賞他們,新皇帝當然政商在線,對他們確實進行了封賞,如何封賞的呢。

1、耿恭由校尉升騎都尉,侍奉為二千石第二等,補辦耿恭目前的葬禮,皇帝賞賜葬禮所需的牛和酒。

2、任命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範羌為共縣丞,剩下九人歸入羽林軍,充當皇帝的貼身侍衛。

這份賞賜算高嗎,顯然不算高,當時的朝中大臣大部分都要求對耿恭“封爵受賞”,當時人將耿恭比作西漢時的蘇武。


漢章帝為什麼不給耿恭高封

原因很簡單因為軍功不夠,耿恭防禦匈奴,這是他的本質工作,李廣難封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李廣是運氣不好,其實不是,在耿恭這次面對匈奴的圍困和李廣與匈奴都有一個相同點,即都是被動防禦,沒有出動出擊的軍功,李廣有主動出擊並大勝的記載嗎?沒有,多數都是在防守,防守的本質是什麼,防守有防還有守,既要防住還要守住。而耿恭這次呢,其實耿恭沒有守住自己的初始駐地,耿恭的初始駐地為金蒲城,耿恭因為自保退守到疏勒城(今新疆喀什),因此耿恭本身就具有守護不力之過,當然這個過不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如果不棄守金蒲城,耿恭和可能全軍覆沒。耿恭之所以能夠以要這麼死死的守住疏勒城,一是別無選擇,要麼戰死沙場,要麼死守等待救援,別無他法,投降和棄城逃跑是不可能的。二是補過,守住了有沒有功不知道,至少補過是可以的。


再來看漢章帝對他們的封賞,皇帝的封賞規格不算高嗎?未必,首先耿恭升值為騎都尉,這個騎都尉是什麼職位呢,這個是羽林軍的最高長官,羽林軍是什麼呢,是皇宮的禁衛軍,是保衛皇宮的,而且歷朝歷代,禁衛軍首領都是皇帝的親信來擔任,為什麼呢,因為禁衛軍太重要了。所以可以看出這個封賞分量低嗎?而且皇帝還親自補辦了耿恭母親的葬禮,這個規格也是很高的。


其他人呢,石修一開始是耿恭的司馬,司馬是什麼呢,就是軍隊管理物資類的,也就是相當於炊事班班長,漢章帝升石修為洛陽市丞,即首都公安局局長,張封升雍營司馬,雍營位當時御林軍的一個分營,範羌一開始為吏,即一個普通士兵,升值為縣公安局長,至於其他9個人都加入羽林軍,在當時作為皇帝的貼身侍衛,羽林軍侍衛比普通士兵規格高多了, 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羽林軍。


耿恭碑記


因此,對待十三將士,皇帝雖然沒有封王拜相,但是也是正常應有的程序進行了封賞。


網絡施工隊


給十三將士歸玉門裡的將士封賞,對於剛登基的不久的漢章帝來說是不太願意的,尤其是在朝中大臣一邊倒地支持封賞的情況下,更是對封賞程度和級別打了不小的折扣,這也是東漢皇權和逐漸成長起來的世家大族豪強階層博奕的結果。

漢章帝覺得:對於封爵封侯,想都別想,看在耿恭是開國元勳之後,升一級,只給了個騎都尉。司馬石修,給了個洛陽市丞養老,司馬張封,進中央軍當司馬,軍吏範羌,提拔為共縣(今河南輝縣市)縣丞,剩下九個普通士兵進羽林軍。

這樣的安排讓老百姓唏噓不已,紛紛鳴不平,1年後,耿恭被人彈劾,入獄免官遣送原籍,最終老死在家中。

另有電影《大漢十三將》已殺青,即將上線,描述的就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很期待它的精彩上演。


Gutalles/楚姣賢


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時章帝新立,驅千里之師,迎十數之卒,其果決與艱險與《拯救大兵瑞恩》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恭母先卒,及還,追行喪制,有詔使五官中郎將齎牛、酒釋服”,應言悉有封賞,何來平淡之說?


九品墨香


在中國幾千來,對漢朝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到現在很多閱讀後,裡面的文字真是熱血忠魂。仍熱淚盈眶,我們這個民族,疆域廣闊,實力之強民間武術,對外交流豐富,漢朝的強大,從歷史中瞭解了點點。北匈奴派兵孟追,漢朝將士且戰且走,這樣官兵的食宿成了最大的困難,飢餓得不得了,時間又長,從疏勤城出發的時候還有26人,一路斷斷續續傷亡,三個月到達玉門時,只餘下了十三人,他們的衣服破爛不堪,身體慮弱,不成人的樣子。駐守玉門關中郎將鄭眾,看到十三勇士,感動不已,並上書皇帝,前後殺傷匈虜數以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以厲將帥。




平安1134256707


耿恭直升騎都尉,御林軍最高指揮官,全權負責禁宮防衛!石修直升為洛陽市丞,即首都公安局局長,張封從普通士兵直升為雍營司馬,相當於縣公安局長!其他9個人都加入羽林軍,作為皇帝貼身侍衛!漢章帝這是把身家性命交給了13勇士!這是何等的信任?怎能說沒有獎賞?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家天下的缺陷是不管是智者還是蠢貨都可以坐龍椅。一國家要想立於世界不倒就需要人民捨生忘死去護佑,就需要英雄做為旗幟、路標。漢章帝的做法並沒有給與英雄們太多的褒獎,做為一個國君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電影已經出來了,看了,可惜了這麼好的題材。演們還是很努力的去演,個人感覺,沒有演出那種馬革裹屍還,熱血保國土的氛圍。


黑色西服


耿恭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韓恭原來是戊已校尉,騎都尉相當於軍區司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