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老家在農村,公婆已去世,但他堅持過年要回老家,年前不回,年後也要回,怎麼辦?

從語文課本看人生百態


丈夫老家在農村,公婆已去世,按照問主的描述,這種情況的男子,一般年齡已經較大,通常都是至少三十五六,甚至四五十歲的男子。

人到了這個年齡,就特別懷舊,尤其是年少時期,在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時就算是不好的回憶,痛苦的回憶,懷念得多了,就都成了田園牧歌。

特別是到過年春節的這個時刻,這種心情,簡直就是滿溢出心房了。如果不回家見一見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那簡直就不能釋懷。

所以,問主,就理解吧,就當是出門旅遊一下,到農家樂玩幾天了。


董江波


作為一個北方農村人,我非常理解您丈夫的行為。您也不需要怎麼辦,不用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有一種觀念是深在骨髓裡的,那就是老家,是自己出生的地方,雖然父母去世了,但父母依然葬在那裡,回家,就算只為父母添一把土,那也是履行最基本的孝道了。

如果您丈夫不再回老家會是怎樣,我以我身邊的經歷告訴你。

我有一個哥,我和他的關係是同一個老爺爺的。他比我大十多歲,在老家,他家就在我家前面。在我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出車禍去世了,我對這個大伯一丁點印象都沒有。他還有一個姐姐,兩個人都在上學,那時候生活很辛苦,我們家族裡麵人口不算少,我爺爺和他爺爺這兩大家總共得有30人,他家出了變故在生活上大家對他們都多少有些幫助,後來那個姐姐不上學了,他還一直上學,也不清楚是考上大學了還是在外地工作了,基本上很少回來。他結婚的時候我還給他當抱雞的(不知道你們那有沒有這風俗),結婚那天整個大家都在給他忙活。結婚後沒幾天就帶著老婆走了,再過了沒幾個月,就把他媽也接走了。

從那以後,到現在估計有近20年,我只見過他一次,那個姐姐我好像再也沒見過。見他的那一次還是2011年家裡拆遷,根據老房子要給賠償的事(我們那拆遷被坑了,以後再說),估計他們那一處老院子得有近10萬吧。就見了他一回,領完錢就走了。

每次回老家過年,因為要給去世的親人上墳,燒紙,我那二大爺(他爸的親兄弟,我叫二大爺)給他死去的哥燒紙錢的時候都泣不成聲,說去世這麼多年,一兒一女從沒來給你掃過墳,燒過紙,要這兒子有啥用,連親爹都不要了,他要敢來,我非非打斷他的腿,永遠別進這家的門!

事實就是這樣,老家還有這麼多人,這麼多年這麼多跟他有血緣的人他都不回來看看,他爺爺去世的時候他都沒來,他那個姐姐,還有他那個媽,都沒來!真搞不懂人心要冷的什麼程度會把自己的本都忘掉,或者說你在外面混的有多風光,依然跟我們來往會丟了你的臉?

記得有一次在說家譜的時候,二大爺極力要求把他踢出去,我們家沒有這樣的人,如果一個人被自己的家人趕出家譜裡面,那是有多麼的可恨。

在我們同輩的兄弟姐妹中,或許早就忘記了他的存在,比我小10歲的堂妹都不知道在這個家裡面還有這麼一個‘哥’。也許對於他自己而言,只是不回家而已,父親去世了,回去也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對家人來說,還是有很多人牽掛你,這裡有你的親人,這個家裡並不只有你的爹媽,還有很多跟你流著同樣血液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不孝吧!

——————————

我不清楚您家裡具體的情況,可能根本不像我說的一樣,但是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回家,是回到那個生你養你的那個大家中去。在我國這種深遠傳統文化中‘家’的含義也許我們還需要再深入體會一下。

不管怎樣,都一樣您能和家人是美滿的,幸福的。

——————————

我是‘絡腮鬍偉叔’,請不要吝嗇給一個關注,謝謝。








絡腮鬍小偉哥


老岳父今年83了,春節前這幾天突然莫名的躁動不安,無論如何都要回襄陽老家過年,家裡人顧慮他的身體想勸他打消念頭,無效的情況下答應他由我開車帶他回去轉轉,老人高興的像個孩童一樣興奮異常。

我其實很理解他的感受,雖然他的老家那裡只有一些非直系的第三代親屬,但那個地方是他辛酸苦楚的生長之地、是他加入軍隊參加革命的起點。中國人的文化特性從來就是群居性的族群,無論你空間上離家有多遠,隨著年歲的增大,離家時間越久對故土的情懷越強烈,這就是為什麼越是老人越希望回老家看看,那裡可以讓他心裡得到慰籍和平靜,可以提醒已上年歲的自己曾經那樣地年輕過、曾經那樣得活著,回到老窩,無關“衣錦還鄉”。


杜海峰549


我是離家三十多年的人了。有兩個節日,即便身在天邊,也必趕回老家。一是清明,二是春節。幾十年來,從未缺席。特別是春節,老家有個習俗,大年三十上午全村人帶香火紙燭,三牲祭品集中在村廟祭神,我必準備,帶兒子赴會,從未落過。並非求神譽顧,只求心安!而且年年與兒子說,倘若我不在了,他必年年人如此,且向下代叮囑,無論身在何處,老家年三十祭神,萬不可誤!這是傳承,也是美德!


天下南嶽1


家是根!家是魂!家裡有充電樁,家裡有加油站!人怎麼能老在外飄浮著?常回家續續根,還還魂!年前不回,年後也要回,回到家,用家的磁場給自己充滿電,才能在外大幹一年!我年年回,每次回去都要圍繞著村子轉上幾轉,陪村裡的老人說說話嘮嘮嗑,怕是久了,生疏了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家裡的門。然後到鎮裡的各個村的親戚家轉轉看看老舅老姨老姑們,過了春節鎮裡又有六個村街要整體搬遷了,下次再回家兒時常去玩耍的村子沒了,常走的那幾條路隨著村子的拆遷也毀掉了,上學的學校也早在幾年前搬遷,拆舊換新了。每年春節前後總有一些老人離去,今年又走了五六個。這些村、這些路、這些人……兒時的場景和親人一個個離去,再也見不到,只存在記憶裡,甚是傷感!有時間我還會開著車圍繞著縣城及縣域的東南西北轉上一圈。女人不解,她哪裡懂得我的心!看看家鄉有哪些變化?發展了進步了多少?充滿了鄉情鄉音鄉味,心就會踏實許多,安定很多。不轉轉看看,心總不踏實,在外二十多年了,家鄉人也換了一代,老人們一個個的離去,三十歲以下的即使是堂兄弟的兒孫們認識我的和我認識的沒有幾個人,很多都會把我當做外鄉人,但還是想家,年齡大了越發戀家,年輕的時候不解,為啥老人喜歡經常到老祖林去轉轉看看燒上兩刀紙,陪陪故去的老人說說話。哪有不愛國不戀家的?就連蔣介石還一直想著葉落歸根呢!你還小或許還不懂,到了一定的歲數你也是一樣戀家愛家,那個生你養你的地方也將是你的最終歸處!











勤學早—謙


我今年50歲了,兩個兒子,大兒子也有了一女一兒。我的父母也一么世將近二十年了,而且沒有叔伯,老家長輩只有一個80多歲的姑姑了,她老人家這幾年也旅居海南,只有夏天回老家避暑兩三個月,有一個大哥退休後在老家生活。但我每一年的清明、七月鬼節及正月初一必須回家祭祀,正月初一必須全家老少齊出動,備用三牲在自家房屋拜祖拜天地,上父母墳前燒紙鳴炮,風雪無阻,年年如此。然後兄弟姊妹在大哥家歡聚,再看望一下週邊的孤寡老人以及之前的發少和親友,不亦樂乎!不用問為什麼,我的及我家族的根在這裡,必須無條件傳承下去!在外面混得好不好是因各人的本事及機遇,忘不忘本是各人的心智!


贈玫留香529


我理解你的先生。

因為我大姑姐夫就是這樣的。他父母均已過世,老家只剩兄姐。

每年,他都會提前跟我的公婆他的岳父母團年,然後趕回老家,去看望他的父母(父母在的時候)或是上墳(父母過世以後)。

今天臘月二十八,也是這樣。他們在我們家,陪我婆婆他的岳母一起團年了。明天一早,他就會開車,和大姐一起,趕回他的農村老家,趕在上午,去給他父母上墳。(他說他們那裡的規矩是,除夕前給父系亡人上墳,除夕後給母系亡人上墳)

我自己不是一個故土難離的人,對故鄉的人和事沒有眷戀。(童年少年青年過得太暗黑和糾結,所以只想逃離和遺忘故土)

但是,如果你的先生是我大姐夫那樣的人,對故土有著深刻的眷戀,建議你不要吐槽,安心陪他回去吧。就像我的大姑姐,一年不知道要陪大姐夫回去多少次!因為他就愛回去!我們都知道,他們是秤不離坨,公不離婆,到哪裡都是“同去同去”的一對。

畢竟,他回去了才能心安。而你,作為他的妻子,難道不願意他心安、身安?

每個人都像參孫一樣,總需要找個地方補充能量,也許,你先生補充能量的方式,就是回鄉省親?

比如,聞一聞故鄉那或清新或混濁的空氣也是好的。吃一吃故鄉那熟悉的好吃或不好吃的飯菜味道也是好的,聽一聽鄉人的鄉音也是好的。最要緊的,也許是在故土之上,向故土之下的父母,傾訴這一年漂泊在外的甜酸苦辣,或者是摔過的無數跟斗、多賺的一個億。

也許,在你面前,在你孩子面前,你先生必須是頂天立地的男人;在客戶面前,在領導、老闆面前,你先生只能是卑躬屈膝的打工仔。

只有回到故鄉,他才是那個肆意笑鬧的小小少年,才是那個放縱炫耀的成功人士。他的傷痛和隱忍、他的赫赫戰功,只有故鄉才能全盤接受。

何況,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哦!如果不能在鄉親們面前顯擺顯擺,人生的奮鬥,意義少了多少啦?

因為,他要回去,讓曾經那些鄙視過踐踏過他的人看到,老子過得很好!他要回去,讓曾經照顧過他溫暖過他的人知道,我過得很好。

所以,心甘情願去支持他,陪他回去耀武揚威、光宗耀祖吧!(或者假打)



雲是鶴家鄉680


我也是非常理解您先生做法,老家,永遠是離家“孩子”精神的寄託。過年不回老家,那麼在以後一年中都會有種愧疚感,失落感。

大學時候我們宿舍大哥全家早已經定居石家莊,爺爺奶奶也早已經去世,但他說,他的爸爸雖然平時特別忙,但是要過年的時候總會迴廊坊(印象是廊坊)老家,小住幾天,儘管冬天老家那裡暖氣都沒有,他晚上睡覺都不脫毛衫。那也每年必須回去,和那裡叔叔伯伯們一起吃吃飯,喝喝酒,有一次看見他發的小視頻,幾個叔叔伯伯一起用筷子打碗,亂吼“大河向東流 天上的星星 參北斗啊”,那氣氛,簡直了。👍🏻

您的公婆去世了,那對於您先生來講,從此就沒有真正他依靠的天了,那個不管多大都拿他當做孩子的人,那種失落,可想而知。

在長大的老家,滿滿都是回憶,回到老家,一種安全感油然而生。作為愛人,我相信你希望他過的安心,順暢,那麼請默默的陪著他。

在大學的時候,挺喜歡一句話。“從此故鄉再無春秋,只有冬夏”。現在工作在相鄰縣城,有空就想回老家,那種急迫的心理,像是有一種聲音,在召喚,回家多看看,也多陪陪爸媽。有種莫大的幸福,就是每天有“媽”叫,有“爸”叫。


日出東方v5


說說我的看法吧。

我和你老公一樣,父母也已去世,除了家中的老房子,再無值得留戀的地方,但我每年逢年過節仍然會回家。因為那裡有我父母的墳塋,有我值得懷念的老屋,還有心頭難以割捨的親情,而且這種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加濃厚。老家的概念,並不是講父母不在了就可以拋棄就可以永遠的遺忘的,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本,而這個本,就是故鄉的根。

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鬼節、寒食節、大年三十,這些固定的祭奠節日,我再忙都會抽時間回去,特別是大年三十,都一定會回的,看看叔伯,祭掃一下父母,我可能不知道未來處何處去,但我永遠會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雖然我只在老家生活了18年。

我不僅自己回家,而且只要有條件還會帶上兒子一起,因為我感覺這應當是一種家風的傳承,一種宗族觀念的傳承。故鄉不是說你父母不在了,就永遠從你的腦活中剔除了。

所以說,我認為你應當尊重老公的這種做法,沒有了父母,家鄉永遠都是一種情懷,只有站在那片土地上時,心裡才會安靜,這是化在骨子裡的故鄉之情。


元芳有看法


落葉歸根,再有錢有勢,也不能忘了本,也要回去看看父老鄉親,聯絡聯絡感情,祭拜祖宗!我嫁異地,公公有兩兒一女,女兒嫁的近,他弟弟,我老公親叔,在我這城市任職,所以嬸嬸是我們這城市的,後來陸續把我老公和他哥哥也帶過來上班,就像父親幫助自己孩子一樣,所以我和嫂子也都是這本地的,因為工作,我們都在這邊定居,每年公公都會過來玩幾次,我們每年都會回老家探親,雖然我對那裡不熟,對親戚也不太熟悉,但那裡有他的親人,有著他從小到大的回憶,有著不一樣的環境,我很喜歡去他老家,就跟旅遊一樣,不是很好嗎?我老公說,以後老了,要回老家養老,落葉歸根,在城裡百年後,一把骨灰,兩代人後,誰還記得你?誰還去給你掃墓?還是農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